APP下载

高校体育理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以《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为例

2019-11-27艾安丽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教学效果体育

艾安丽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和图书馆查询方式,查询“对分课堂”以及“教学模式”等主题词收集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学术论文、著作、论文集和报刊报道160余篇进行研究。

1.2 实验研究法

2017年春季学期起开始在韶关学院2015级大三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课程中实践运用,改变过去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将教学流程改为教师讲授-学生内化吸收-小组讨论-教学抽查学生展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课堂检测等环节,并且通过课堂观察和在线问卷调查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分课堂”模式实践的时代背景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手机持有率已经普及,据有关统计,我国手机网民截止2018年6月已达7.88亿,[1]早在2009年有人就对大学生做过调查,认为手机不仅是大学生的通讯工具、游戏玩具,甚至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平台。互联网普及,一方面为大学生获取知识提供多元途径;另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扩招导致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轨,高校课堂“低头一族”成为普遍现象,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受到了强烈冲击。广大致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学者积极投身于课堂改革实践,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层出不穷,韶关学院教师发展中心为提升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寻求改革课堂方式,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强化对新进青年教师和对教学充满激情的教师进修培训,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以学习者的体验为核心”[2],正如马克思曾经说,“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与一位年轻人说同样一句话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是顺应教师专业化、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而新衍生的一门课程,不仅涉及到体育学科知识,还涉及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涉及到教学设计,教案编写,教学内容资源开发,教学方法运用,还涉及到教学组织管理等;不仅涉及到语言组织、逻辑思维,还涉及到教师礼仪、动作示范等,究竟如何上好一门综合性课程呢?恰逢上海复旦大学张学新教师大力推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立志于推行互联网教学实践平台的笔者,枯木逢春,身先士卒,在所带学科《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中进行实践。

2.2 “对分课堂” 教学模式实践过程

2017年3月,韶关学院教师发展中心邀请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亲临指导,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由来、实践范围、实践学科、实践效果、实践教学平台使用办法进行了相关培训,让培训教师明确教学指导思想,清晰教学流程,期待优良教学效果,经过培训之后立马尝试“对分课堂”教学模式。[3]

2.2.1 第一阶段,熟悉教学平台使用

在教室电脑上搜索“对分易”,就会显示出“为中国教师量身打造的教学平台”,教学平台也可以通过手机使用,教师事先注册为教学班级,生成班级二维码,将其发送给学生,学生通过手机注册为班级学员或者扫一扫进入班群,立马可以看到班级页面,不仅可以管理学生,还可以布置作业,课堂随机分组,发布课程资源,课堂随机点名,进行投票、微信互动,将互联网+真正落实到课堂之中。教师对教学平台的熟悉使用有效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2.2.2 重新构建教学内容

《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4]原本是针对“国标、省考、县聘、校用”教师准入的国家统一命题考试的教师资格证制度考试标准用书,内容涵盖了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各体育运动项目知识、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教学实施和体育教育评价的内容,其实也就是涵盖了大学四年所学习的所有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又被安排成一门专门的课程,学科知识中每一小节的内容本身就是一门课的内容,比如第一章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第一小节就是运动解剖学,第二小节就是运动生理学,如此庞杂的内容究竟该如何教学?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呢?

一次课学习讲授一门课,还是学生已经学过的课程,显然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于是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构,对每个小节教学内容进行了内容框架设计,比如第一小节运动解剖学,主要内容涉及到人体主要器官和系统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与运动有关的器官和系统主要是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他们的主要特点以及功能,我只是从框架上进行结构梳理;比如运动生理学主要从主要运动骨的收缩原理、能量供应与代谢、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与技能形成、各项身体素质的生理基础几个方面进行框架梳理。教学内容既涵盖所有的学科知识,又将其简化、条理化,让学生对学科知识更加清晰,脉络更加流畅,便于运用。

2.2.3 更新教学方法

高校体育理论课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传授知识天经地义”,忽视学生群体的主动性,造成低效甚至无效教学。高校课堂教与学分离现象比比皆是,且不说体育专业学生了。体育专业学生本身就“重文轻体”,成天驰骋于运动场体力消耗较大,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或者对着PPT来讲授这门课,肯定是吃亏不讨好,得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基于此,笔者按照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模式”,将“教”与“学”在理念上互动,在职权上对分,在时间上对分。在实践操作中,发现按照“PAD”模式在《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上还不能“对等划分”时间,因为教学内容学生已经学过,学生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将其内化吸收,温故而知新。因此,笔者将教学过程设计为教师讲解、学生内化吸收、小组互相讨论、教师随机抽查、全班自由发言等五个环节,将讲授法、自学法、讨论法、小群体学习法融为一体[5],教学方法多样,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2.2.4 优化教学过程

课堂结构与教学效果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结构合理会使教学效果倍增,结构组织松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2018年春季在《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这门课上,我正式开启“对分课堂”模式,在进行课堂“对分”5-6人一个小组,选定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同学讨论,记录其发言内容。第一次课我讲清楚“对分课堂”模式的意义、构成、时间、结果预期,课的结束部分我会讲解下次课的教学内容和框架,学生们课后内化吸收;第二次课先小组讨论 课程结构从我讲授内容框架约15-20分钟,然后让学生阅读授课材料约15-20分钟,展开小组讨论15-20分钟,教师随机抽查小组讨论概况10-15分钟,学生自由发言5-10分钟,教师最后课堂检测和小结10分钟。

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帮助梳理内容结构,教师每次利用课的开始部分和结束部分,中间环节学生“唱主角”,基本形成教师讲授重难点-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形成心得体会和读书笔记-小组分享观点-全班展示小组成果-全班自由发言、点评和质疑-教师总结-课后作业,形成稳定的教学过程和结构。

2.2.5 注重形成性评价

自1999年中共中央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出台以来,改革过去应试教育造成的弊端呼声不断,“期末定成绩”不合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标准,一直致力于考试评价改革。大学生在高校中更是平时不努力、临时烧高香就可以轻易及格,这样培养的人才质量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学生“大学毕业就等于失业”,学界倡导“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评。

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通常将学生的学习领域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领域,还可以通过知、情、意、行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和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中,通过课堂点名、课堂提问、观察学生与其他同学的互动、学生自由发言、完成课堂作业等情况按照比例设置了学生的评价标准,将平时成绩比分与期末考试成绩对等,让学生真正重视课堂学习参与深度与广度。

3 “对分课堂”模式教学效果检验

一种教学模式是否科学合理,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效果的检测学生最有发言权,从学生中来,还要到学生中去,“对分课堂”是否有助于教学质量提高需要从学生情感态度、知识获得、能力培养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6]检测学生学校效果主要从教师观察和问卷调查两个方面进行。

3.1 课堂观察学生参与度更高

在对学生进行分析评价时,自2003年“新课程”标准试行以来,倡导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摒弃“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将平时学习态度等作为对学生考核的依据,某种程度上尽管不能严格按照分数来评价,但是却可以从程度上进行评价。比如在自主学习时,可以观察学生是否认真看书;在小组讨论时,学生是否在积极发表观点和积极参与讨论;在教师抽查时学生是否积极发言;在自由发言环节,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倾听与质疑等等,每一次参与教师都将给予一定的分值,从课堂观测来看,发现学生上课参与互动积极性更高。学生私下也与我沟通表达,这样的教学模式无形之中会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来,促使他们学习更加主动,学习效果更好。

3.2 问卷调查显成效

个别访谈“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唯恐具有片面性,于是笔者采用了不记名调查法,采用“对分易”在线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对分课堂”的态度以及教学效果,以期获得更加全面的认知。

表1 《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采用“对分课堂”态度调查(N=266)

通过网上在线问卷对同学们的态度进行了调查,学生共有266人,对“对分课堂”模式“非常喜欢”有199人,占74.8%,“比较喜欢”有38个,占14%,还有29个同学持中立态度,总体上同学们比较喜欢“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表2 《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对分课堂”教学效果调查(N=266)

调查得知,知识掌握上, 83%的学生认为“效果非常好”,26人占10%的同学认为效果“比较好”,13人占5%的同学认为“一般”,只有2%的学生不满意“对分课堂”;教学能力提升上,75%的学生都认为能比较好地提升教学能力,12%的同学认为能力较好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只有13%的学生认为效果不明显;综合素质提升上,92%的学生认为效果非常好,6%的学生认为效果较好,只有2%的学生认为一般;考核满意度上,78%的学生对教师利用在线考试满意度高。总体上,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优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4 结论

在体育理论教学中采用“对分课堂”模式,其出发点是改变其课堂生态,促进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生生互动,小组合作,提升学生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个人展示,学会批判与质疑;通过“线上”互动,延伸互动空间,不仅顺应了时代科学技术发展,顺应了网络时代的科学技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当前大学生获取知识的认知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低头一族”泛滥的课堂生态。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教学效果体育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德育教学效果——立足曾国藩修身齐家思想的教学实践探索
微视频辅助教学对初中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通向学科育人的学科知识观
品读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