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海子的《黑夜的献诗
——献给黑夜的女儿》

2019-11-26

文学教育 2019年25期
关键词:海子光明黑夜

王 康

《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一诗创作于1989年2月2日,是海子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共分为六节。在首节,诸如“黑夜”“大地”“出现”等语词的反复使用,具有音韵上的复沓效果。“黑夜”“大地”“天空”等宏大意象的集体展示,呈现出辽远的时空感。其中,第四句“黑夜从你内部升起”,是对第一句话的强化和加深,语气上也更尖锐,更突兀,更决断,尤其是“你内部”,令人防不胜防,是对大地猝不及防的一次侵入。

在第二节,出现了“远方”这个意象。“远方”,既可以视为时间之“远方”,也可以视为空间之“远方”。这个意象具有悠久的表达传统,可以追溯到《诗经》的“乐土”“乐郊”,以及《山海经》,《拾遗记》等等关于远方乐园的描述。而自新文化运动以降,“远方”常常被隐喻为理想性,光明性的乌托邦图景。比如鲁迅的“无穷的远方”,邵燕君的“到远方去”。海子的“远方”则更多体现出了一种飘渺无依的虚幻感。“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你与我各行各路,互不相接,却共同陷溺于一片茫茫的遥远。此外,海子还写过许多包含“远方”意象的诗。比如海子在1988年写过的《远方》一诗,其中就有“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这样的句子。“远方”幻化为海子心底笔下的巨大的虚空,成为了卡夫卡笔下,主人公K 永远无法抵近的城堡,也隐约流露出艾略特笔下《荒原》空虚的意味。

第三节,第四节很有意思。或许是基于诗人曾经在农村生活的经历,海子有着天才的对农业家园的召唤能力,植物,田野,麦子源源不断蔓延在他的笔下,随着诗意的切换进行对应有序的排列。丰收来临,丰收之后大地荒凉,人们取走了粮食骑走了马,所有的生物有机体在一刹之间杳无烟影,还大地以苍凉。稻谷离开了土地,成为了物品,失去了来自天地哺育的灵气,无论如何丰收,如何饱满,也不过是空洞的堆砌,乏趣的充塞,也自然无限荒凉,如同死灭,因此“我在丰收中看到了阎王的眼睛”。

在第五节,“黑雨滴一样的鸟群”,呈现出了一幅凝寒阴怖的画面,犹如一柄寒光冷火的利刃,直击读者的内心。“从黄昏飞入黑夜”,既是时间推移又是空间推移,光,随着鸟群飞动,渐渐被从天地驱逐。光意味着光明与希望,光死了,黑暗逼视所有。诗人崇尚天空,崇尚大地与光明,似乎应与黑夜正邪两立,而诗人却从黑夜中读出了与天空的相似性与永恒感,黑夜无边无垠,无穷无尽,仿佛天空一样。黑夜与天空的同质性看似是一种无奈与荒诞,却也微妙地成为诗人幽寂内心的独特慰藉。于是“黑夜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最后一节,耐人寻味。从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结构关联性来说,诗人曾经在《四姐妹》中写道:“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恰巧与该节的意象“路”“风”“天空”互为指涉,形成相互之间的互文性。从文本内部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联性来说,在《四姐妹》和《黑夜的献诗》中,“风”意象、“天空”意象、“远方”意象三个意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同一性,可以共同揭示出空间的浩渺与莫测,人的渺小与孤骞。面对这样的物我悬殊感,诗人无处消解,也只能“放声歌唱”。

以上是对整首诗的简单分析,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意象,连缀出一张空无感的大网,笼在诗歌语词的壳表上,也笼在孤独诗人的心上。但是除此之外,这首诗还应该包含有更多的意蕴。前面已经提到,这首诗创作于1989年2月2 日,而仅仅一个多月之后,诗人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一颗时代最为明耀的彗星在绚烂之极就此匆匆划灭,归入无声的寂暗。关于海子的死因,众说纷纭,扑朔迷离。海子的挚友西川为海子写下了《死亡后记》,他在里面臆测了海子自杀的几个原因。比如他提到了海子的性格:纯洁,简单,偏执,有时有点伤感,有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比如他提到了海子的自杀情结,“我想海子是在死亡意象,死亡幻像,死亡话题中沉浸太深了……这使得他最终不可控制地朝自身的黑暗陷落。”从西川的臆测来反观《黑夜的献诗》的旨趋,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启示。比如“我在黑夜中看到阎王的眼睛”,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诗人对死亡的热衷与偏执,以及诗人内心深处无法言表的苦痛以及超异常人的敏感?但是对全诗的观照仅止于此,也依然草昧未明,流于狭仄。而值得注意的是,全诗的标题是“黑夜的献诗”,诗中也多次出现黑夜。“黑夜”是海子的常用意象,经常流穿在海子的诗歌当中。尤其在海子离世前数月的诗歌中,“黑夜”更是频频出现,如星火一般在字词间疯狂蔓延。所以,“黑夜”意象可以作为一个研究入口。而关于“黑夜”意象的研究,需要置放在海子的神性视野之中,才能获得意识的突围。

海子之所以被反复言说,很大原因在于其强烈的异质性。其中一点即是他自铸了一个宏伟雄大的诗歌体系。海子在其著名的诗论《诗学:一份提纲》中提出了他对“伟大诗歌”的定义:主体人类有某一瞬间突入自身的宏伟——是主体人类在原始力量中的一次性诗歌行动”,他认为万物都有神灵之性。如张清华所说,这里的神灵与中国早期新诗人笔下的泛神论思想不同,神灵在海子这里不是象喻,而是本体,是神祇世界的活的部分。他自己则是与它们共存共生,互相交流对话的存在者之一。这使得他笔下的每一事物都放射出不同凡响的灵性之光。也正如海子在《诗学:一份提纲》中另外写道,“四季循环不仅是一种外界景色,土地景色和故乡景色。更主要的是一种内心冲突、对话与和解。在我看来,四季就是火在土中生存、呼吸和血液循环、生殖化为灰烬和再生的节奏。而这些,将由自然界的生命来描绘他们的冲突,对话和和解。”其中,海子在这里提到的自然界的生命并非仅仅指代生物有机体,而是指代一切宇宙之间流动的元素和形态,也包括“黑夜”。

如果借助海子神性想象的视野来观照“黑夜”,“黑夜”的意义即能获得新的揭橥。与“王就是王。石就是石。酒就是酒。”这些单意象征物不同的是,事实上,“黑夜”在海子的诗歌中呈现出了一种意义暧昧,包括《黑夜的献诗》。一种意义是黑夜的“黑暗”,海子说过自己爱诗歌,王位和太阳,他想要成为一生的太阳,由此见出海子高涨的主体精神和高蹈的自我定位。而一旦身披太阳之衣,黑暗自然就成为了他的对立面。一如他在《日出》中所写,“我全身的黑暗因太阳升起而解除/我再也不会否认/天堂和国家的壮丽景色/和她的存在……在黑暗的尽头!”由此可知,他必须冲到黑暗尽头,才能看到光明。而另一种意义是黑夜本体。海子常常将白天和黑夜并置对照,如“白天和黑夜/像一白一黑/两只寂静的猫/睡在你肩头”(《梭罗这人有脑子》,“白为昼,黑为夜/一截是黑暗/另一截是光明/紧跟其后”(太阳·弥赛亚)。此时的海子,是在借助上帝视角静观宇宙的变化流动,以赤子之心完成对万物运行的理解和包宥。正如海子在《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中所说,“把宇宙当做一个神殿和一种秩序来爱。忍受你的痛苦直到产生欢乐。”

由此可知,“黑夜”在诗人心中呈现两种形态——一种是对抗性的,与光明相对,是必须超越之才可以“以太阳必将胜利”的,另一种是流动于宇宙之间的一种神性物质,与光明相生,是无穷无尽的人类秘密的象征物。也因此可以理解,在《黑夜的献诗》中,诗人一面写道谷仓的黑暗,仿佛从中嗅到了死亡的气息,而另一方面却可以得到黑夜的安慰,而笔下的这首诗正是献给黑夜的女儿。“黑夜”的不确定性,也反映出诗人内部的不稳定性,进一步说,体现出现实与诗人之间发生的张力以及诗人内部巨大的张力。而当张力增强到限度以外,只能触发诗人的毁灭。正如西川在采访时说,好像一个无尽的黑洞在捕捉你,使你无法逃离。但是也正是因为张力的存在,使得海子的诗歌永远充满了饱满的高峰体验。而从神性/张力的视角来重新看待海子这首诗,也才更能体会到诗歌无尽的意蕴以及诗人最后的放歌。

猜你喜欢

海子光明黑夜
遇见光明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侨爱执灯 复刻光明
九寨沟观海子(外四首)
沉默
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
走向光明
白天和黑夜
春天,十个海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