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技击,弘扬文化:武术教学内容改革的争议与反思

2019-11-25吉洪林赵光圣

体育科研 2019年6期
关键词:技击套路武术

吉洪林,赵光圣

武术蕴藏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在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应该走近学生,深耕于校园,实现武术“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重任,夯实我国青少年的民族文化根基。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有三分之二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程[1],开设武术课程的学校,教学内容也以“竞技武术套路”为主,与学生喜欢的、期望的武术内容严重不符[2],出现“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的现状,致使学校武术发展举步维艰、困难重重。教学内容是武术教育整个系统中的关键与纽带,教学内容是否合适,必将决定学校武术发展的全局,学校武术到底应该“教什么”的问题必须得到合理的解决,让学生不仅喜欢武术,而且喜欢武术课,这才能有效化解学校武术发展的困境。近年来,为了解决学校武术到底应该“教什么”的问题,武术教育界虽进行了多次讨论。从“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3]到“突出拳种,优化套路,强调应用,弘扬文化”[4],再到“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2],都在探寻着武术教育的内容选择问题。而时至今日,这些改革的思想虽有相同之处,但许多观点存在差异,甚至意见相左,不能达成共识,仍需进一步研究。基于此,本文将对武术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见解,为武术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理论支撑。

1 武术教学改革:回归技击,弘扬文化

选择合适的武术教学内容是武术教育改革顺利推进的保障,而多年来,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呈现出“唯套路化”的现状[5]。但是武术套路动作复杂,枯燥乏味,学习难度大[6-7],学习者缺乏兴趣性。经常教师上面教,学生下面看,只有少部分跟着教师一起学习[8]。而通过研究发现,学生普遍喜欢武术,只是不喜欢学校武术课所教授的内容,因为课堂教授的武术与学生心中的武术相差甚远[2],才出现了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的现象[3]。其实,学生喜欢武术,除了武术在中国的影响力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武术具有“防身自卫”的功能[9-10],这是学生在武术课上的首要需求[11]。而多年来,学校武术一直将没有防身价值的竞技武术套路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学生们高兴而来、扫兴而归。经过多年的实践,学生认为武术只是花拳绣腿,对实际生活没有一点作用,这才是学生不喜欢上武术课的根本原因。

根据动机心理学可知,需求可以给予人一种行为推动力,甚至是某种行为方向[12]。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只有满足学生的需求,重视武术的“技击价值”,充分发挥武术的“防身自卫”功能,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改变学生不喜欢武术课的现状,达到“弘扬文化”的目的。没有技击功能的武术教学内容,不仅不符合学生的需求,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被认为武术就如同没有“技击价值”的广播操,只剩下花架子[13]。武术的“防身自卫”功能才是武术的魅力所在,武术教学应该是以技击技术掌握为外显,以传统文化为内隐的“内外合一”的教育过程。所以,根据学生“防身自卫”的需求,使武术教学呈现攻防特征,发挥武术的“防身自卫”功能,回归学校武术的“技击属性”,已成武术教学内容改革的共识[14-17]。

基于以上原因,武术教育界启动了武术教学内容“回归技击,弘扬文化”的教学改革,提出需要打破旧有的教学模式,遵循“提倡攻防”的原则,将“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理念作为学校武术改革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武术套路的攻防方法,以攻防技击为练习手段,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3,18];也有专家、学者提出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应该以“整合拳种,优化套路,强调应用,弘扬文化”为基本原则[4],内容应该“由操返拳”[19],强化“拳种意识”[20],采用单练、对打、拆招的教学模式[21],使功、套、用形成有机的整体[4],以此教学方式与内容来满足学生“防身自卫”的需求,实现武术“弘扬文化”的效能。全国学校武术联盟成立后,提出了更加新颖的改革思路。首先,认为学校武术教育应该采用“强化套路,突出技击,保质求精,终身受益”的改革思路,选用“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为学校武术教育改革的操作思路,最终达到 “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2]。其次,指出技击性是武术的本质属性,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技击,强调武术格斗的重要性[22-23],回归武术的本真,提高学生的“防身自卫”能力,最终实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标。

2 意见相左:武术教学内容改革的争议

2.1 “打练结合”与“打练并进”:学校武术发展模式之辩

由于武术的“技击价值”是吸引学生学习武术的关键所在,使得学校武术教育回归其技击属性的呼声越来越高。武术教育界开始探析如何通过武术教学提高学生的防身自卫能力,以此来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是有些专家认为,目前的学校武术教学“打”和“练”不能有效结合,是学校武术教学的最大弊端[11],在多年的学校武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竞技武术套路的影响,使得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出现“操化”现象,武术套路固有的攻防特点逐渐被忽视[21],使学校武术教学只讲套路,不讲技击方法,以“套路始”,以“套路终”[19],呈现武术教学只有“练”,而没有“打”。甚至近些年,国家推出了学校武术操,使原本已经失去攻防特点的武术套路,更加消解了其技击表征的意义[24]。基于此,为了凸显武术套路的攻防特点,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应该遵循“打(套路之打)练结合”原则[1],由“操”返“拳”,让学生知其法、明其理,通过“递招”“喂手”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理解与领悟武术套路的攻防意义,以此实现学校武术的“防身自卫”功能。

“打练结合”是传统武术教学与训练的理念,一般从单式、拆招、喂手、散练等几个步骤,可以充分体现武术的攻防特点。许多专家、学者从传统武术教学与训练理念得到启示,认为学校武术也同样或必须选择这样的教学方法,创编对打技术[25],在创编过程中,选择武术拳种的精华部分,及具有较强实用性的技术,编成短小套路,使套路既简单易学,又体现武术教学的“练与打”的有机结合[18]。也有专家认为,应该将武术套路、搏斗、功法三者结合,体现武术“功套用”一体的特征[4],教学内容以“踢、打、摔、靠、拿”为基本元素[26],按照“打练结合”的原则,将武术套路、格斗与功法进行融合[1],以此实现武术教学的“打练结合”。

虽然武术(套路)可以呈现“打练结合”的特征,但学校武术是否应该采用“打练结合”的教学方式,或者采用这种方式能否彻底化解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困局,武术教育界的许多专家、学者存不同的见解,提出:为了保持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同时符合现代武术的发展特征,学校武术应该呈现武术套路与武术散打两种运动形态,其教学应该采用“打(散打)练(套路)并进”的模式,通过“强化套路,突出技击”的改革思路,培养能练(套路)会打(散打)的习武者。这样的改革思路不仅能保证武术套路的文化内涵与教育意义,也能利用武术散打的格斗功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防身需求[27],这更符合现代社会武术发展的方向与时代特征,而且武术散打与武术套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运动形式,很难进行结合[28]。武术散打体现的是现场操作性技能,实战时体现“随机性、瞬变性、不可控制性”等格斗项目的典型特征,这些都不是以套路为基础的“打练结合”所能完成的。而武术套路的最显著功能是艺术表演性,虽然按照 “打练结合”的模式进行武术教学,从套路——拆招——喂招——散练的传统武术习练模式,可以使学生更清楚武术技术动作的攻防原理,增加武术套路的实用性和学习趣味性[29],但与现场操作性技能的武术散打仍然存在本质性区别[28],要实现武术教学内容“防身自卫”功能的回归,选择“打练并进”更为合适。

既然“打练并进”更为合适,为什么许多专家、学者提出“打练结合”的改革思路?其实,主要是他们探讨的视角不同而导致的结果,此处的“打练结合”是以武术套路或传统武术为基础,其更应该称之为“套路之打”,主要体现武术套路的攻防特点与技击价值,而“打练并进”是以武术(包括武术套路和武术对抗)为基础进行分析,拟利用武术格斗的主要呈现形式——武术散打,解决学生“防身自卫”的诉求,武术套路仍主要突出艺术演练性特征,故出现了“打练结合”和“打练并进”之辩。

2.2 “淡化”“优化”“强化”:武术套路教学定位之争

在学校武术回归“防身自卫”功能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武术套路教学内容如何修订,才能更符合学校教学的要求,其成为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故有了“淡化套路”“优化套路”和“强化套路”之说。“淡化套路”指学校武术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重视武术套路的攻防特点,选择简单易学、攻防特征显著的武术技法进行学校武术教学[3]。“淡化套路”不是不要套路,而是选择一些广为流传的经典拳种,从其中再选出能反映该拳种的精华内容,以实用、易学的动作组合,组建新的武术套路[30]。其实,专家、学者提出的“淡化套路”,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防身自卫”的需求,强调在武术套路教学过程中,简化武术套路的枯燥、复杂的动作,增加拆招、喂手、实战的武术套路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称之为“优化套路”[31]。这样的武术套路教学,与以前枯燥的、复杂的记忆式教学相比,充分挖掘了武术套路的趣味性与实用性,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武术套路的兴趣。

当“淡化套路”提出之后,有些学者、专家针对“淡化套路”存在异议,认为武术套路是武术不可或缺的部分,承载着浓厚的民族文化,不宜“淡化或淡出”,应该采用“功套用”为一体的原则,进行“整合拳种,优化套路”[4],认为“淡化套路”的提法不妥,应该根据学生群体的需求,注重“套路、功法和格斗”3种运动形式的交融,进一步“优化套路”[1]。而在2013年,全国学校武术联盟提出:武术套路教学应该以“强化套路”为基础,认为“淡化套路,提倡攻防”的教改理念虽然提高了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但是削弱了武术套路的文化内涵[2],同时减弱了教师、学生学习武术套路的意识,存在很多武术经典套路不能较好传承的问题[14]。所以学校武术套路教学不应该“淡化”,而应该“强化”。但“强化套路”与“优化套路”虽然字面意思很接近,但是它们深层的含义也有很大的差异。“优化套路”主要指将枯燥、无味的纯记忆式套路教学,上升到“功套用”一体的教学方式。而“强化套路”是指学生将自己学习的武术套路学好、练精,但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很多“套”的武术套路,而是学精一套,甚至可以是一套简单的套路,充分展现武术套路的演练功能。

武术套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是武术非常重要的呈现形式,在武术教学中不可或缺,但是在武术教学回归“防身自卫”功能的教改思路下,武术套路教学内容如何定位,如何能更好地满足学生“防身自卫”的需求,则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之所以出现“淡化”“优化”“强化”套路之争,主要因为武术套路在教学中的呈现形式不能达成共识。前两种思路拟挖掘武术套路的“技击”功能,突出武术套路的攻防实用性,而第三种改革思路与前两种不同,重点强调武术套路的艺术演练特征。但不管如何争论,用于普及推广的学校武术套路教学内容必须改变 “枯燥性”,提高“趣味性”,这才能有效化解武术套路教学的现实困境。

3 武术教学内容改革的反思

3.1 “打练并进”:实现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的共同发展模式

套路和散打是武术的主要呈现形式,两者并非是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靠、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同为武术的主要内容,在学校武术教学过程中,任何一方都不应该缺席,而应通过化解争议,进行合理规划与融合,形成合力,发挥各自的技术特征和技术优势,共同推进学校武术的健康发展。

中国武术与其他国家搏击术相比具有 “同质异构”的特征,“同质”指同样的格斗功能,“异构”指不同的演练特色,异构特征使武术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目前,武术的格斗功能主要呈现形式为“武术散打”,其根据设定的规则,要求在一定的场域和时间内战胜对手,以打到、击倒对手为直接目的。为了保证比赛的胜利,不仅要“速度快、反应快”,还要“力量大、预兆小”,任何多余的动作都可能是致命的,这是武术散打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国家搏击术的基本特征。“技击性”是武术散打的本质特征,能够非常好地满足学生“防身自卫”的需求,而武术套路可以通过节奏、劲力等的变化,展现武术特有的精气神,将武术的“技击性”艺术性地展现出来,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符号,它们都应是武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是完全不同运动风格的体育项目,它们不可以“结合”,只能“并进”。

虽然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只能“并进”,不能“结合”,但并不影响它们之间的融合与协作。但是,这里所说的武术套路与武术散打融合,并不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交融,而是在学校武术发展过程中,为了促进学校武术健康发展,它们应该相互借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武术“打(散打)练(套路)并进”的发展模式。将武术散打引入学校武术教学体系,在学校实现“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共同推进的发展模式。武术散打教学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防身自卫”的要求,武术套路则主要培养学生的武术演练水平,让喜欢武术的学生“能演(套路)会打(散打)”,这样更符合当下武术发展的方向,也能更好地推动学校武术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3.2 “打练结合”:改变武术套路教学的枯燥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其特定时期,武术教学内容始终以“竞技武术套路简单化”为主线,多年的实践证明,现存的武术套路教学内容“竞技化”痕迹严重,动作枯燥无味,教学难度大,严重影响了武术教学活动的健康发展。为了化解学校武术套路教学的困境,需要重新规划和安排,尽可能排除武术套路教学的枯燥性,重视武术套路教学的趣味性,才能改变目前学校武术套路教学的现实困局。

虽然“表演性”是武术套路的突出特征,但武术套路的每一个招式都具有一定的攻防含义,学校武术套路教学应该充分体现武术套路的攻防意义,使武术套路的“表演性”和武术套路的“攻防性”进行充分的融合,实现武术套路教学的“打练结合”模式,能够大幅度提高武术套路教学的趣味性。当然,此处的“打练结合”是以武术套路或传统武术为基础,其更应该是“套路之打”,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武术套路的兴趣,还能体现武术套路的“攻防”特征,更可以“活态”传承我国许多优秀典型的拳种。所以,建立在套路基础之上的“打练结合”是非常可行的,也是武术套路中所需要的教学形式。

关于教育改革中的“淡化套路”“优化套路”和“强化套路”之争,其实,无论提法如何,在武术教学过程中,都必须清楚武术套路教学是学校武术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缺少了武术套路教学的学校武术,将不再是学校武术。同时,必须通过合适的方法化解学校武术套路教学的“枯燥性、无趣性”的特征,武术套路的“打练结合”方式将是其必然的选择。基于此,为了化解武术套路教学的困境,更好地推动学校武术改革的进程,武术套路需要将“表演性和攻防性”进行合理的融合,实现武术套路教学“打与练”的结合。

3.3 禁止重击:保障“武术技击”教学的安全性

武术散打是现场操作性技能,体现“即时性、瞬变性、不可预见性”等格斗特征,具有很强的“技击”功能,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防身自卫”的需求。而且武术散打基本技术特点简单、易学、易教。例如,其主要技术为冲拳、贯拳、抄拳、弹踢、蹬踢、踹踢及相应的摔法技术,非常简单实用。即便是初学者的第一次课程,都可以通过拳法及相应的攻防教学,充分呈现武术的“防身自卫”功能,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但是,按照当前武术散打的技术标准,在校园中开展相关教学及活动,难度很大,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武术散打教学活动,必须针对当下的武术散打技术标准进行合理修订。

按照现行的武术散打规则,要求全力、全速击打目标或对手,以重击,甚至以击倒对手为最终目标,这样的技术标准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家长和学校很难接受这样的体育项目,显然不适合中小学武术教学活动。学校开展武术散打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提高学习武术的兴趣,同时感受格斗的乐趣与魅力,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 “一技必杀”的能力[32]。所以,在学校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武术散打活动,必须能够充分地保障教学活动的安全性,避免重力性击打,才可能顺利推进学校武术的发展。

虽然,避免“重力性击打”与现行的武术散打规则差异很大,但是,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性,让学校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接受武术散打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技术修订势在必行。而且,采用“禁止重击”的格斗技术要求,有现实的案例可循,如赛法斗、空手道等格斗项目,都是采用了“禁止重击”的技术要求,在各自的国家很受欢迎,推广面大。其实,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武林中人为了切磋技艺,不伤害对手,常常“点到为止”,这些都给学校武术散打教学技术修订提供了很好的例证。所以,在学校开展的武术散打教学活动,应该根据“禁止重击,提倡轻击”的理念,采用“击而寸止,触而控制,摔而保护”的方法[16],弱化武术散打的击打力,保障学生的安全性,才可以更好推进学校武术中的散打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4 结语

学校武术教学内容改革已形成价值共识:回归技击,弘扬文化。“回归技击”不仅可以满足学生“防身自卫”的需求,也可以提高武术教学的“趣味性”,能够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学习武术,夯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根基[33],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但是,在武术教学内容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呈现出 “打练并进”和“打练结合”之辩,也出现了“淡化套路”“优化套路”和“强化套路”之争。究其原因,主要是探讨“回归技击”的武术教学改革时,各自的分析基础和视角不同而导致的结果,一边以武术(包括武术套路和武术对抗)为基础进行讨论,而另一边以武术套路为基础进行分析。虽然武术套路可以通过 “打练结合”的方式充分体现其攻防特点,能够改善其教学的枯燥性,但“武术套路之打”与“现场操作性技能”的武术散打存在着本质差异,只有将武术散打引入教学体系,实现“武术套路与武术散打”共存的教学模式,才可以实现武术技击价值的真正回归,因此,“打练并进”更符合学校武术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武术“技击性”教学需要充分保障其开展的“安全性”,应依据“禁止重击”的理念进行技术修订。

猜你喜欢

技击套路武术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谨防“套路贷”的这些“套路”!
Airbnb上的套路
眼下有套路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