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征与内隐:从武术套路运动谈当代大学生武德教育途径

2019-11-25陈洪江

武术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武德套路武术

陈洪江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武术套路是武术运动的重要内容,其所蕴含的技术方法和相关拳理最能体现武术运动的主要思想。在武术运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浸染,使其烙上了深深的传统文化印,是当代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媒介和载体,也是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其背后所蕴藏的武技文化和德育内容是当下被挖掘的重点。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面临着深层的考验,因此,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升其道德素质水平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武术套路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应为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武德教育则是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水平的重要内容。

1 相关概念的解析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和特有属性思维方式的反映,同时,它也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总结,因此可以说,概念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归宿。[1]因而,分析相关概念有助于厘清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逻辑。

表征与内隐是构成事物完整性的两个“质”与“量”的范畴。表征是相对于内隐而言的,表征是事物所表现出的特征,是相较于其他事物而具有独特性的特征;而内隐是隐藏在事物独特特征后不可观察的事项,即事物本身所具备的内在价值。

武术是中国典型的传统体育项目,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武术概念的认知也不断发展和深化。例如在1932年的《国民体育实施方案》中将武术定义为国术,源于我国民族固有的身体活动方法,他一方面可以供给防身自卫技能,另一方面可以作锻炼体格之工具,规定了武术的体育范畴,明确了武术的功能价值,但缺乏对武术的形式与内容的界定。而到了新中国成立后,1961年版的《体育学院本科讲义·武术》中将武术定义为以拳术、器械套路和有关的锻炼方法所组成的民族形式体育,它具有强筋壮骨、增强健康、锻炼意志等作用,也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民族文化遗产,充分肯定其体育属性与文化特征,但淡化了其技击属性。新世纪学者对武术的概念界定又有了新的认知,2004年版《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中国武术教程》中将武术定义为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2],该概念界定充分肯定了武术的体育属性和技击属性,明确了运动形式和文化特征。综上所述,学界对于武术的概念认知主要体现在武术属于体育范畴,具有技击属性、文化属性,能够起到强身健体、锻炼意志等价值作用。而武术套路作为武术运动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组成内容,自然也具备相对应的属性和功能。

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武德的形成与发展便是这一文化影响的必然产物,因此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孔孟之道的影响下,武术传承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被习武者所接受的行为规范,即称武德。[3]有的学者认为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则认为是习武者所体现的道德[4],无论是精神的追求,还是道德伦理的规范,武德都影响着习武练武之人的方方面面,因此武德应是武术文化的价值系统,即决定、评判这个文化层面的人们动机、行为、目的、效果的一种道德规定和约束。[5]而武术套路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武德的相关要求与范式对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是培养大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教材。

2 武术套路的外在表征与其内隐的逻辑联系

武术套路是武术运动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防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6]随着近年来武术套路运动的大力推广和相关赛事的举办,其外在表征主要体现在礼仪规范化、动作程式化、演练精细化方面。

2.1 武术套路的礼仪规范化与尊礼重道的行为范式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是武术套路竞赛的重要指南,是评判参赛选手武术套路竞赛成绩客观、公正的基本依据。在2012年版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与裁判法中对运动员的礼仪就进行了详细的规范,要求运动员在听到上场点名、完成比赛套路及现场成绩宣告时,应向裁判长行抱拳礼。[7]同时这种抱拳礼在教育教学中也是作为“开学第一课”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抱拳礼,使学生能够了解抱拳礼的动作结构及其背后的礼仪含义。因此,武术套路的礼仪规范化规定了武术套路抱拳礼的运用场合。

此外,对于武术套路抱拳礼还有质的规定性,即如何做好抱拳礼:在行抱拳礼时应并步站立,目视受礼者,左手四指并拢成掌,曲拢大拇指,右手握拳,左掌心掩贴右拳面,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综上所述,武术套路抱拳礼不仅仅是礼仪层面的表现形式,同时还规定了如何行礼,以及在什么场合行礼等要求。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决定了武术套路的产生与发展。崇礼是武术套路产生的伦理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深刻影响着相关事项。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相互关系,人际交往,都限定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8]而武德是习武群体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所自觉认同的有关传武、习武、用武的行为规范[9],如果行为超越了规范,自然便是违背武德的表现,因此从另一个层面来讲,遵守武德便是遵守习武之人内心所追求的“道”。综上所述,武术礼仪的规范化是武德规范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却代表着武术套路所蕴藏的尊礼重道的价值意蕴。

2.2 武术套路的动作程式化与止戈为武的文化价值

所谓程式化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发展而沉淀下来的固有范式。武术套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其自身的动作程式化进程。从武术套路的动作元素不难看出,其动作结构是由单个或数个具有攻防技击意义的的动作元素构成,从动作速度来看是由动与静结合、快与慢交替组合而成的连串动作组合,从动作力度来看是刚与柔相济、虚与实共生的组合而成的动作序列,而无论是动作素材的攻防技击性、动作速度灵活多变、动作力度刚柔虚实,都是中国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经过实战检验以沉淀下来的精华。

此外,武术套路的运动形式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自明代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有“三十二势,势势相承”的相关记录,是武术走向程式化的发迹,清朝时武术得到发展与繁荣,同时各种以套路为代表的拳种得以出现,拳种是指流传有序,内容系统独具运动特点的武术拳术[10],这也使得中国式的技击动作变成了系统化的表达形式,这一切的产生都是以套路为样式、为标志的。[11]而到了近现代,武术套路得以在各大平台进行展示和传播,并在新中国成立后走向了竞技化、全面化的发展道路,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和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都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自我更新、自我蜕变沉淀下来的运动形式。

然而这种运动形式的沉淀与积累,最终形成独特的中国武术套路表现风格,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止戈为武”。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以和为贵的社会观,“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便是对这种社会观的高度总结,也是将和看作天地间的最高法则。因此,将武术这一具备技击性的运动以道德共识为准绳,以程式化运动形式进行展示演练,使其原本的技击性能够和谐共生,达到“止戈为武”所要求的兼爱。因此,武术套路运动形式的出现是中国文化深仁厚泽、热爱和平的价值体现。

2.3 武术套路的演练精细化与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高度重视武术运动的发展,同时将武术运动纳入体育的范畴,并以申奥作为终极目标,以发扬代表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发展的运动形式。因此,在武术套路的发展过程中重点发展了竞技武术,竞技武术代表着武术运动发展的新趋势,即动作新颖、规范优美、动作质量规格高、动作难度高的高、难、新、美趋势。同时,随着近年来武术套路科学化训练水平的不断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竞技水平得到了空前提升,动作质量不断提升、动作难度发挥稳定性不断提高,在竞赛中裁判判分点越来越精细化。因此,要想在竞赛中获得良好的成绩,在日常的训练中必须要做到精益求精,突出动作质量和单个动作的精细化程度。

然而这种演练的精细化趋向需要经过不断的反腐磨炼,并以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作为支撑。意志是指根据自己内心的目的去支配行动,并克服阻碍因素,最终实现自己内心目标的心理过程,品质则是指人的行为,也就是通过人的种种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在思想上、认识上以及品性上的本质。[12]由于武术套路的动作元素多样化、同一动作元素的展示需要身、形、神、意的完美配合才能充分表现出动作元素的规范性、劲力性和攻防含义,因此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简单重复,需要运动员具备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作支撑,而这种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正是当代大学生武德教育的良好教材。

3 以武术套路为德育素材探讨当代大学生武德教育途径

3.1 重视学生技能修炼,在技能修炼中强化武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视不断提高,以武术为代表的传统体育项目成为必修课程,通过对学生进行武术套路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传统文化观,了解传统文化。而在武术套路教学中,应该教授学生正确、规范的技能。技能的传授不仅能够达到技术的传承与延续 ,还能通过技术修炼达到提升学生内化教育的作用,进而实现武术套路的教化功能。中国武术注重身教言传与练悟的结合,属于一种实践性的教化,它通过技艺的感性形象对习武者的情感和意志实施影响。[13]

武术套路动作技能的修炼,是理解武术套路这一独特运动形式的实践性体悟。中国古语有言:“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而武术套路将这一理念蕴藏在每个动作的规范性要求中,同一动作如果没有按照其规范要求进行则无法凸显精神气质和动作形态。此外,武术之道体现为技艺的最高境界,更表现为通过习武练拳获得一种超越性的生命价值体验和人生价值,以及对天道自然宇宙的生化之理的体悟和体验。[14]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技能修炼,以技能传承为载体,在技能修炼中感知武术套路运动所赋予的文化内涵和道德追求,实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德育效果。

3.2 强化学生规则教育,在教授学生武术套路规则中培养学生武德

竞赛规则是每一项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指挥棒”,它在不断影响着技术发展的同时,技术也反过来影响着竞赛规则。[15]竞赛规则与技术发展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而竞赛规则的产生及其内容阐释,都充分反映着该运动项目的价值内涵和精神追求,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产生也充分阐明了该观点。在2012年版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与裁判法中对于运动员的礼仪要求充分体现了武术套路运动对习武者的礼仪规范,重视武德修养。

近年来,武术套路的技能教学不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是武术套路教学的重要部分,而武术竞赛规则就是其中的内容之一,学生传授武术竞赛规则,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武术套路的认知和理解,提升武术教育质量。此外,规则不仅体现在武术套路运动的竞赛规则中,还体现在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要求中。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明确的规则提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课堂考勤、课堂表现等自我表现,以及在合作学习中的团结协作能力、互帮互助能力等,通过明晰的规则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进而遵守武德的相关规范,培养学生武德意识,提升学生武德践行能力。因此,需要强化学生规则教育,在教授学生武术套路规则中培养学生武德。

3.3 构建武德评判体系,在量化考评中强化学生武德修养主体性思维

主体性思维是人在看待客观事物时所体现出的积极、主动、能动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作用于教学中,能够较好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积极参与者,不再是被动式的学习顺从者。而通过量化考评,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思维,有助于学生武德修养的主体性思维意识的激发。

武德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心理共识,虽然在相关文献中也有对武德相关内容的研究,但这些研究所表述的武德内容较为宽泛,落实在教育教学中可操作性不强。因此需要构建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武德评判体系,可操作性强、指导性强、评判直观具体,可以较为真实、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武德水平。同时还应在选择评判指标的过程中结合当前大学生德育水平和德育认知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促使评价结果更加贴合大学生生活实际,能够通过武术套路运动为素材更好地培育大学生道德素养水平。

猜你喜欢

武德套路武术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Airbnb上的套路
论散打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眼下有套路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中华武德通史》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