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思想教育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

2019-11-25卢彬

就业与保障 2019年24期
关键词:理论思想大学生

文/卢彬

党的十九大报告里已经强调,就业是工作的重点。当前我国社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不少学生难以达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无法聘用到自己要求的人才,造成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无法对接。有的学生的思想素质不达标,有的学生的创新能力达不到要求。为此,很多高校都开有就业创业课程,但该课程的开设未能发挥其作用,主要原因就是未能以思想教育为引导,推动大学生更好的就业。

一、思想教育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思想教育引入到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手段相对单一

思想教育在我国高校还是引入了比较保守的教育方式,长期关注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这样便导致了教学的模式和内容难以得到大学生的认同,而且无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详细可以显示为:

1.理论教学,而且未能把理念目标融入其中

因为不少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教学的教师在思想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上相对较为模糊,在课堂教学中很可能只是在思想教育课程内容的理论教学,或者是在创新创业实践类教学的某一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难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教育的各项目标,使得两者无法保持相互结合,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得到提升[1]。

2.理论更新进度较慢,未能结合创新创业提出新的理论

当下,大学在实施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整个阶段,对思想教育理论的传授和思想政治教学的相关课程中的理论基本上完全一致,思想教育并没有考虑如何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学中得以应用。然而众所周知,实践才能对理论是不是有效予以检验。在整个阶段,思想教育并未能令大学生通过思想教育提高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得大学生在获得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排斥思想教育的倾向,甚至还产生了一种恶性循环[2]。便需要大学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教学的教师来通过各种手段把教育教学方法予以改进,保证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同步性,这样才能令大学生更加认可这些教学内容,并按照这样的教学方式开展学习。

(二)未能建立起成熟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历经了大约二十年的发展,从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相关的成果,然而仍旧未能建立起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资源不是特别丰富,导致了思想教育工作和其难以保持衔接。如一些大学可能已经在其部分学院开设了相关的部分课程,然而课程覆盖率明显不高,无法保证全校学生参与到这一课程中[3]。一些大学单单借助第二课堂的形式来进行实践教学,尽管课程的覆盖范围有所增加,然而整个课程中的内容和形式相对比较单一,难以保证该课程有较强的针对性,也就没有办法保证实施切实可行的创新和创业的实践教育。此外,社会上存在明显的功利倾向也开始渗透到大学的校园里,不少教师为完成课程中规定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明显存在形式主义,教学目标不清晰导致教学工作难以顺利地推进。

(三)缺乏成熟完善的优质师资队伍

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教学的教师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招聘考核选拔的人员、曾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如团委、辅导员岗位等工作而后予以转岗的人员。从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群体来看,尽管前者在创新实践教育中取得了大量的知识,然而其思想教育工作明显没有突出的表现,而后者则在思想教育工作方面有良好的表现,然而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明显有其缺陷。教师缺乏这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很可能会导致教学工作存在片面性,并使得思想教育融入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在教学环节难以令学生把两者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同时学习思想教育方面的知识和加强创新实践教育同等重要。实践经验和理论储备丰富双师型教师是开展这一工作的最为关键的资源。

二、思想教育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

(一)建立思想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课程体系

第一,必修课与选修课要相互结合。大学要结合当下的人才培养的详细目标和当下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开设思想教育与“创新创业”相互结合的课程。如设思想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教育模式,从内容上可以是创新创业意识(人生价值、勇于实践、独立思考等)、创新创业道德(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个性品德等)和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坚韧、独立、自信等)等多个方面,重点是分析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就形式上而言,可以把其充当为全体学生而设置的必修课。创新创业核心课程包是课程教育的根本目标其试图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予以培养,令学生在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方法等多个方面都有所提升,进而实现思维和能力创新。

第二,第一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建立起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第一和第二课堂要相互渗透。思想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假如要达到应有的效果,并有效的开展,一定要引入一定的理论教学。只有学生能掌握这些相关的知识,才能对其产生科学的认知,如思想道德修养、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等。同时,理论要用来更好的指导实践。所以,可以结合大学的创业孵化基地、公益创业等资源(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的同时,关注如何提升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对理论的学习有所深化,或者让学生借助校外的实习实训平台,把两者结合起来,达到同步推进的效果。

(二)强化思想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师资队伍

思想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相互结合有效推进的根本力量。经由在大学开展好各科的师资力量建设,实现多门不同学科的相互融合,促进这些学科资源的合理分配。这类教师和传统教师的最大差异就是不单单要令学生学会创新创业,以及接受思想教育,而且还要把思想见之于行动,令学生保持良好的创业意识,调动其创新的潜能和积极性。要在教育过程中就这些学科的相关内容予以交流,不单单能够弥补基础理论的缺失,也可以令工作经验更加丰富。在整个教学期间,要逐步地推进教学合作。如可经由思想教育课这一载体把创新的理念渗透于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时,可以考虑把上述两个方面予以整合,令教学的内容予以理顺,更好地开展好教学工作。

(三)优化思想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教育环境

1.改进校园文化环境

高校思想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协同发展通常是在相对比较开放的环境下才能实施,由于环境能够影响人、启发人、教育人,所以,思想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是不是同步发展和环境有很大的联系。在大学生的自我成长期间,都要始终关注校园环境的影响。对大学生周边的环境予以改进,是影响思想和激发大学生创新理念的关键路径,也是促进两者同步发展的根本要求。校园环境详细涵盖了有形的“物质”文化环境,如校园的建筑、校园的绿化等这些基础设施。而学校的无形的“精神”文化环境,则主要体现在教风和学风,以及学校中的文化活动,如表演、各种比赛等。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

2.优化社会文化环境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教育等是不是可以同步进行,也要依托和谐、共享的社会环境。经由国家政策的引导和社会交往的积极推进,才能够令思想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第一,国家的政策引导,就是国家要提出有利于思想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在政策层面上为两者的共同推进提供有力的支持。第二,社会舆论的支持,就是要在全社会借助社会舆论手段引导全社会形成科学的人才观,真正的培养出思想道德修养好、能力强的创新创业人才。最后,社会实践的实施,可以考虑在大学建立多种实践或实训基地,借助校企合作和多种社会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对思想予以调整,持续的令自己的各项综合能力有所提升,更好的融入到这个社会。

三、结束语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全面培养文化素质高,以及综合能力强的新型人才是社会的期待和国家兴旺发达的决定性因素。如果人才的素质不高,或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必然在社会上无法立足。因此,我们要以思想教育为基础,并把思想见之于人才的行动。只有这样,人才培养才真正地达到了社会的要求。

猜你喜欢

理论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思想与“剑”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