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发展历程回顾

2019-11-25游迎亚

体育教育学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办刊学报学术期刊

游迎亚

(武汉体育学院 期刊社,湖北 武汉 430079)

1959年《上海体育学院学报》《运动技术资料》(现在的《中国体育科技》)《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的相继创刊,可以视为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在此之前,虽然有《新体育》《体育译丛》《体育文丛》的创刊和发行,但只有《体育文丛》具备了学术期刊的一些要素。在此之后,专业体育院校学报和体育科研机构刊物的陆续创刊,体育学术期刊才开始形成一定规模。因此,采用历史分期法,将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初步创立期(1959-1977年),第二个时期为缓慢探索期(1978-2001年),第三个时期为发展繁荣期(2002年至今)。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分期的简略性,在此只能粗略地勾勒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历史脉络,对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发展历程作一个简要的回顾。

1 初步创立期(1959-1977年)

1959年,《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体育科学技术资料》(现在的《中国体育科技》)和《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等刊物的创刊,可以视为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此后,《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于1960年创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于1966年创刊。严格说来,此期体育学术期刊的出版活动实则只延续到1965年,1966-1976年由于国家动乱,体育学术期刊的出版活动被迫中止,经历了十年的停滞期。为了方便探讨,未将动乱的十年单独列出,一并纳入初创期。

早期的体育学术期刊还未发展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刊物,刊载的内容非常驳杂,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一是具有宣传功能的政治学习类文章。如《上海体育学报》1959年第1期发表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革命措施(实施“三化”的初步总结)》,1960年第3期发表的《高举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红旗推动体育事业大发展》,《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59年第1期发表的《掀起学习毛泽东同志著作的高潮》,1960年第2期发表的《毛主席著作吐金光》等。这些文章的内容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印记,可以视为应时之作,反映了当时全民学习毛泽东思想理论的热潮,也体现了彼时学术刊物浓厚的政治色彩。

二是有关体育技术、比赛技巧以及运动训练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对一些体育项目、运动规律等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主要是为了总结经验、提炼方法,为相关的体育实践提供借鉴。如《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59年第1期发表的《对全国乙级队排球联赛技术、战术的分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60年第2期发表的《男子吊环屈臂屈体慢起手倒立的技术分析和教学法意见》等,诸如此类的技、战术分析文章占据了此期体育学术刊物的大部分版面,只是这些总结和分析大多较为浅显,有的甚至是一些心得体会,尚未形成科学性和专业性的理论和方法,学术价值较为有限。

三是学校体育、体育教学类的文章。这类文章也是此期体育学术刊物的主体之一,多为教学类的总结心得,旨在为体育教学提供指导。如《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59年第1期发表的《女子体操中的跳跃预先后摆的教学法》,《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62年第1期发表的《体育教学必须全面地实现教育和教养任务对学校体育教学问题讨论的看法》,1962年第4期发表的《对教学原则若干争论问题的看法》《新编体操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等。与技战术分析类文章相似,这类文章对于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的探讨尚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未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等作深入的研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期的一些教学类文章也具有浓厚的政治意味,如《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59年第1期发表的《把总路线的红旗插到教学中去 把革命的热情落脚到实际行动中去》,《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61年第1期发表的《田径教学中如何贯彻毛主席思想的初步体会》,《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60年第4期发表的《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等。不难看出,无论是单独宣扬党的政治理论或思想路线的文章,还是将政治与学术相结合的文章,它们的政治导向作用都略大于学术导向功能,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学术期刊的政治化特点。

四是新闻消息类。此期的体育学术期刊,尤其是各个体育类专业院校的学报,既是学术研究的阵地,也是发布体育新闻和学校消息的平台,因此刊物出现了不少与学术研究关联性不强的内容。这些体育新闻多为国内或国际赛事的相关报道,学校消息则多是校内活动的通知、校园信息的发布和重要事件的通报等。

五是国外体育的翻译介绍。此期的体育学术期刊已经开始介绍一些国外的体育理论和思想等,由于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多是翻译介绍苏联的体育研究成果。除此以外也有零星其他国家的体育相关内容,如《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63年第1期发表的《西欧教育家——洛克的体育思想初探》。

总的来说,虽然这一阶段的体育学术期刊并没有形成一定的学术自觉性,尚不具备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期刊体例和模式,出版周期不定,科学性和专业化欠缺,又加上国家动乱,经历了十年的停滞期。但是从具体的出版活动来看,这一阶段的体育学术期刊已经涉及学校体育、运动训练、体育教学、运动人体科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尽管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些文章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没有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平,价值不高,但从中还是能看到早期学术的萌芽。

2 缓慢探索期(1978-2001年)

1978年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随着十年动乱的结束和改革开放的开始,我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体育学术期刊也因此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开始进行自身的探索。一批在十年动乱中停刊的学术期刊如《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等迅速复刊。另有一大批新的学术期刊创立,如1980年创刊的《体育与科学》,1981年创刊的《体育科学》和《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83年创刊的《体育文化导刊》,1984年创刊的《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89年创刊的《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991年创刊的《体育学刊》。这一时期体育学术期刊在数量上的增长十分明显,据浙江大学体育学系资料室(原杭州大学体育系资料室)编制的《全国中文体育期刊馆藏目录》显示,在1978-1985年间,体育学术期刊的数量从原来的22种迅速发展至106种[1]。从一定程度上说,大量体育学术刊物的产生,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层面对体育科技事业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与全国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的逐步恢复有关。这些体育学术期刊既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研究阵地,也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学术发展的研究平台。

改革开放以来,体育学术期刊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国家层面的对外开放交流,学术界也涌入了大量的新思想。与初创期多翻译介绍苏联的体育思想和研究成果相比,此期对国外体育的介绍和相关研究范围更广,成果也更多。比如《体育科学》1982年第2期发表的《运动训练学及其在西德的发展》;《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发表的《简析日本大阪女排的防守战术》《澳大利亚等级足球教练员的培养制度简介》,1987年第1期发表的《日本鹿屋体育大学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人员》《美国大学的竞技运动组织》,1987年第2期发表的《国际柔道运动的发展及趋势》,1993年第1期发表的《日本学校体育中柔道与剑道的教学目标与手段》等。从这些发文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术期刊的开放性。

此期学术期刊发文受国家体育政策的影响较为明显。这一时期的体育学术期刊在竞技体育、奥运项目、全民健康方面的发文比较多。在查阅资料的时候还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体育科学》1995年第2期发表了数篇养生类的文章,如《喝凉开水可健康长寿》《维他命不能胡乱吃》《多补充胡萝卜素可增强免疫力》《眼睛可以调节人体生物钟》等,这些文章的风格不似学术研究论文,更似养生杂志文章。

总的看来,此期体育学术期刊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学术规范的逐步确立。1987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出台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T 7713-1987),该规范性文件对学术论文的定义、行文要求和格式都做出了具体的要求。回顾这一时期体育学术期刊的出版情况可以发现,在各个期刊的办刊实践中,确实有意识地在统一论文的体例、格式。但是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大部分体育学术期刊都是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才具备了较为统一的论文体例和格式。以《体育科学》为例,在其创办初期,只有提要,无关键词,参考文献和注释也不是必须项,而且没有统一的规范格式。在作者信息方面,初期只有简单的姓名和单位信息,无所属地、邮编和简要的作者简介。此外,在论文的语言方面,此期刊发的文章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学理性,但是学术语言的运用尚不成熟,尤其摘要的书写还未形成一定的规范。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体育学术期刊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学术规范,但还处于摸索和学习阶段,在学术论文的编排体例、注释及参考文献的标注规范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是期刊朝着科学性和专业化发展。与初创期体育学术期刊多作为资料性读物不同,此期的学术期刊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办刊宗旨,期刊的科学性和专业化有了较大的提升。虽然不同的期刊由于主办单位、受众定位、学术导向等的不同,办刊的侧重点各异,但总的来说,各个期刊对于自身的发展都有了比较明确的定位,确立了较为清晰的办刊方向。以《体育科学》为例,《体育科学》作为改革开放后新创立的学术期刊,并且在之后的发展中一直处于体育学术期刊的领先位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的第一任理事长黄中先生于《体育科学》创刊时,在《体育需要科学(代发刊词)》一文中写到,“《体育科学》季刊诞生了,这是我国广大体育科学工作者热切盼望的学术交流和学术争鸣的园地。它必将对繁荣体育科学,推动体育运动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人类生活需要体育,体育不仅是蹦蹦跳跳,也不仅靠巧劲儿或拼体力。要发展体育,必须讲究科学。”这一创刊词也可以看作是这一时期体育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即科学性和专业化的办刊导向。此期的学术期刊有明确的办刊定位,开始自觉地围绕体育学科的构建,体育理论的阐发,体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方面开展办刊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体育学科的确立、建设和发展[2]。

三是体育学科期刊评价体系的初步探索。1990年11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研究会组织的中文核心期刊研制工作启动[3]。1992年8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1版发布,其中体育学有13种期刊入选。1996年北京大学又发布了第2版,其中体育学有12种期刊入选。继北京大学之后,南京大学也于1999年发布了第1版《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目录》,其中体育学有10种学术期刊入选。学术期刊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术评价机制的建立,既是对学术期刊办刊效果的检验,也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照,良好的学术评价体系可以促进学术期刊科学、有序发展。核心学术期刊的遴选促进了学术期刊的良性竞争,同时也促使后者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加强编辑队伍建设[4]。

3 发展繁荣期(2002年至今)

2002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新世纪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又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体育学术期刊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办刊模式,学术规范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在论文的体例、参考文献的格式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标准,对于学术论文的独创性检验也有了相应的技术支撑,目前使用最多的是中国知网研发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

以下主要从出版形式、刊发内容和价值功能两个方面探讨这一时期体育学术期刊的发展。首先,在出版形式上,体育学术期刊基本完成了数字化的转型。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络化发展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在发展初期,大部分体育期刊主要依托万方数据——数据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网,龙源期刊网等大型网站提供的版块发布信息。2005-2007年,《体育学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首都体育学院学报》相继建立了独立的网站[5],推动了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和数字化的进一步发展。2010年以来,《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加快了我国数字转型的步伐[6]。随着大量体育学术期刊建立自身的独立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开设,期刊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趋向多元化,期刊的内容获取更为快速和便捷[7]。不过,与市场化的期刊相比,由于学术期刊的受众面相对较窄,也不太注重经济效益,后者的数字化转型相对较晚。而且大多数学术期刊将传统纸质期刊的内容进行数字化再现之后就开始固化了,对于互动交流和数据挖掘等知识服务功能的开发涉及很少[8]。未来学术期刊会朝着人工智能的方向发展。毋庸置疑,在人工智能时代,学术期刊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会提高编辑的工作效率,推动期刊的进一步发展,但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存在的隐患,也会给学术期刊带来新的问题,如出版主体的伦理移位、出版流程的伦理失范、编辑问责的伦理失衡等[9]。体育学术期刊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势必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这些都有待在以后具体的办刊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其次在刊发内容上愈发体现学术研究的创新性和时效性,致力于提高刊物的国际影响力,朝着国际化的目标发展。从此期体育学术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等都在不断更新发展,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明显增多,如体育法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运动心理学等。此外,学术研究更为关注国家层面有关体育事业的政策性和纲领性文件,致力于反映当前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此期的学术期刊也有意识地遴选刊发反映体育领域重点问题的研究成果,注重学术研究的时效性。在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方面,体育学术期刊通过多途径增加国际化信息、积极挖掘优质资源、策划专题专栏等方式[10],不断推进期刊的国际化发展。2012年,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图书馆在京发布了首份全面评价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名单,此后每年都会有相应的名单发布。该名单从国际期刊影响力指数、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国际他引影响因子三项指标,对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进行了量化评估。根据2018年发布的名单,《北京体育大学学报》被评为最具“2018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体育科学》《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成都体育学院学报》被评为“2018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最后在价值功能上,此期体育学术期刊的政治导向功能、学科建设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都得到了进一步凸显。第一,政治导向功能。新中国成立之初,学术期刊带有明显的政治印记,政治宣传作用显著。改革开放以后,学术期刊的政治导向作用有所减弱,更强调学术刊物独立的学术性。而进入新时代,我国学术期刊的政治导向功能又开始得以凸显。应当说,由于我国意识形态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学术期刊也应当承担起相应的政治功能,寻求政治宣传与学术研究的有效结合点。党的十九大以来,体育学术期刊更加注重期刊的政治导向作用,进行了相应的办刊实践,如《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年单独开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思想研究”专栏,《体育科学》等刊物近几年围绕“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策划了不少专题文章,进一步发挥了体育学术期刊的政治导向作用。

第二,学科建设功能。2011年,体育学的相邻学科艺术学从文学所属的中国语言文学(0501)、外国语言文学(0502)、新闻传播学(0503)、艺术学(0504)四个并列一级学科中独立出来,成为第13个学科门类,这一学科调整引发了体育学界的极大关注。此前,不少学者就探讨过,体育学也应当从教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学科门类。应当说将体育学划归教育学门类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因为体育学建立之初,主要是为体育教学服务。但体育学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再以体育教学为中心,形成了自身的体系,如今再列入教育学门类已经不太妥当。但由于体育学更多地显示出综合性、交叉性学科的性质,体育学科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性并不突出。体育学术期刊与体育学科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未来体育学术期刊的办刊实践应该进一步推动体育学科的发展和完善。

第三,文化传播功能。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部分,特意提到“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体育事业是文化事业的一部分,而体育学术期刊也承担着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使命。体育学术期刊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阵地,更是文化传播的平台。

回顾体育学术期刊六十年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以期对体育学术期刊的发展过程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和把握。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期刊的同质化现象。应该说,这不独是体育学术期刊的问题,也是我国学术期刊共同的问题。我国学术期刊近年来获得了飞速发展,在学术期刊不断扩张的同时,也造成了学术期刊个性化的缺失。未来体育学术期刊应该进一步明晰发展定位,提升办刊质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象的体育学术期刊体系,不断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新发展。

猜你喜欢

办刊学报学术期刊
《中国老年学杂志》再次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办刊育人”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学术期刊评价指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