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对中国传统武术价值观传播的影响研究
——以马氏通备武学为例

2019-11-25魏贵男邢萌萌岳文博

武术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武学马氏传统武术

魏贵男 邢萌萌 岳文博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致力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1]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立体化的信息浪潮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如何在运用新媒体时既保留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又促进传统文化广泛传播,是学者关注的问题。作为东方身体文化代表的中国传统武术,其尚勇、尚武、尚德、尚智的价值观,在当下信息中运用新媒体进入大众视野,与改变当下国民体质衰弱、文化价值缺失等社会现象有直接关联。

本研究以马氏通备武学为例,探讨在当下如何运用新媒体传播来推广马氏通备武学,为国家弘扬传统武术价值观提供实例参考。马氏通备武学作为弘扬和传承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一大体系,其在传播中不仅以中国传统拳术为传播主体,更是将我国古典武艺思想以及武学宗旨渗透其中。在传承过程中,马氏通备武学打破我国传统武术授学模式,提倡融通兼备的武学思想,并沿袭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积极鼓励有学识有品识之人学习传统武术,以领悟我国传统武术的文化魅力。在当下社会传播过程中,马氏通备武学将传统文化传播形式与新媒体相结合,进一步扩大其受众群体。因此,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理论层面分析,马氏通备武学在当代武术发展潮流中,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新媒体传播方式及其特点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网络和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2]

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点,即在于其传播方式属于非线性传播,具有交互而非单线、交叉而非径直、动态而非稳态的特点[3],即多对多的交互式传播。正如美国《连城》杂志所述的新媒体概念:新媒体传播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4]其交叉性指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人群可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取信息。动态而非稳态的特点表现在信息传播中,每一个环节都处于动态过程中,每一个传播主体可根据个人喜好任意更改信息的传播方向以及传播时间,并直接影响到其他的信息接受者,正如《新媒体批判导论》中所言,每个“节点”都带有可变数量的链接,把读者带到不同的后继节点。[5]

2 新媒体为传统文化在当下社会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其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

2.1 新媒体在传统文化当下社会传播中所起的作用

首先,新媒体为传统文化在当下社会传播中带来传播媒介的革新。传统媒体的传播媒介以印刷物、广播等为主,人体主要依靠视觉、听觉来感受信息,而运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时,通过虚拟学习环境、社交网站、等网络媒介进行文化传播,在视觉、听觉的基础上,提供了触觉体验,延长了人类的感觉比例。

其次,新媒体为传统文化在当下社会传播中带来传播技术的革新。传统媒体在传播文化时多以印刷术和电子技术为主。而运用新媒体传播时,可借助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进行线上、线下一体化进行传播。

最后,新媒体为传统文化在当下社会传播中带来传播内容的革新。在新媒体出现之前,传统文化传播多以较为严肃并需经过官方审定的形式进行传播,而新媒体传播时代,信息可以由任何个人或组织发布,信息的丰富性以及趣味性,使得传统文化在传播时,需要对传播内容进行娱乐化处理,以适应人们的需求。

2.2 新媒体对传播传统文化的影响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会对其他事物带来一定影响,新媒体给传统文化发展带双向影响。

新媒体带给传统文化的正面影响:(1)新媒体传播打破了传统文化发展的时间、空间壁垒。传统媒体的中心制式,导致消费者接收信息的时间、渠道以及接收范围单一化。而新媒体的去中心化带来传播技术、传播内容的革新,增加了传统文化传播的速度和广度。(2)新媒体传播增强了传统文化的趣味性,为传统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传统文化表情包、梦圆敦煌-数字艺术创意体验展、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动漫产品[6]等“文化+数字”的传播模式,在满足当下人们对娱乐性消费需求的同时,使得传统文化通过多媒体技术变得生动形象。

新媒体带给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1)新媒体传播的去中心化特点促使其在传播传统文化时,个体可随时通过手机等媒介传播传统文化,导致传播出来的内容良莠不齐。如网友制作并上传的关于闫芳表演太极凌空劲力,格斗狂人徐晓东在武术界进行的“打假”活动等视频以及事件通过新媒体传播的形式在网上引起民众热议。大量的负面信息对尚未建立正确价值观的青少年以及缺乏辨识力的民众带来的引导,使我国尚勇、尚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遭到颠覆。(2)郑贞铭说过“新媒体出现以后,整个人类的文化发展成以大众文化为主的文化,这种文化基本上是一种渗透性的、简化的文化,是没有思考,没有深度的文化”。[7]这一文化趋势导致相比略显晦涩的《纪效新书》《中国武艺图籍考》等武术经典著作,充满神话色彩、浮夸玄虚的网络武侠小说、武打片等更受大众热捧。(3)新媒体传播带来的文化碰撞,导致传统文化发展遭遇瓶颈。日本武道、韩国跆拳道以及泰拳等运动项目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使得疏于实战的中国武术一度遭到质疑。WWE等综艺节目的热播,在给观众带来视觉刺激的同时,更是将西方武术文化渗透其中,影响着中国的消费者。

3 以马氏通备武学为例,探讨新媒体传播的可行性

3.1 马氏通备武学概论

3.1.1 马氏通备武学概述

马氏通备在继承明清以来诸多古典武艺技艺的基础之上,以“刚柔相济,长短兼容”为理论指导,形成以“开合、吞吐、拧转、起伏”为代表的“通备劲”,形成极具风格的通备拳。[8]理解马氏通备武学的词义,要从其发展理念入手。马凤图先生作为马氏通备武学体系的定型者,其在父辈的武学基础上,将戚继光“融通兼备”的武学思想以及孔子文武兼通的理念贯通马氏通备武学。

在建构马氏通备武学过程中,实践上,将多种武艺有效的融合为一体,逐渐形成马氏通备特有的“通备劲”;理论上,挖掘许多珍藏民间的古典武艺遗存,对其进行筛选、归类,逐步吸纳到通备体系中,并写成部分关于通备武艺体系的著作。马明达先生在继承父辈的通备技法基础上,运用自身文学素养进一步通过文字梳理将我国传统武艺以清晰、透彻的语言表达出来。黄林彪先生对“通备”一词有16字的阐释,即“理象汇通,体用具备;通神达化,备万贯一”,这16字既是通备武学的宗旨,也是其武学意境。[9]这里提到的通备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拳派,而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武学体系,是一个近百年来以兼收并蓄为宗旨逐步发展起来的武术门类。[10]

因马氏通备武学体系所涉及的中国传统武学思想内容丰富、分支较多,具体内容可见其《说剑丛稿》《武学探真》《中国古代武艺珍本丛编》等著作。

3.1.2 马氏通备武学的教学理念

马氏通备武学的授学理念要求习练者文通武备、德艺并重,教学上重视因材施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其文通武备的思想上文已论述,不再赘述。尚武崇德历来是武术界最看重的品德,无论一个人的武术造诣有多高,如若人品不好,在武术界是无法被尊称为武术大师、或者武术家。马氏通备武学在传授武艺过程中,坚持严把传承关,传艺要求高标准(文化素质及品德)。[11]通备技艺中,任何套路动作的起势和收势之前,都有鞠躬礼,以表达对老师、对手、观众的尊重。

因材施教、量材器使是其遵守的教学及选材理念之一。现代教育领域经常用到的“因材施教”一词,在我国古典武艺典籍中均有体现,《吴子·治兵第三》中所载:“教战之令,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主。”[12]而关于武术选材,我国各个时期的兵家均有自己的选材方案,如《荀子·议兵》讲,魏国有精锐部队“武卒”,其成员是在士兵中“以度选之”的。“度”就是标准,注家说:“谓取其长短材力中度者。”长短是指身高,材力是指体质和武艺基础。[13]马氏通备武学在继承古代兵家选材理念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自己的选材方法和理念体系:根据各人生理特点,将体格分为三型六类,根据不同生理特征,传授不同拳术和器械。如长大迅猛者宜以披挂专擅、强健多力者宜主攻八极、短小精悍者宜发展翻子、灵活敏捷者可多攻戳脚等。[14]

作为我国传统技击术,武术历来与军旅武艺不可分割。马氏通备武学在授学过程中,汲取传统武艺实战精华,并将其实用技法融合于通备体系中,民国时期,王子平、马贤达、赵长春等在第一次中央国术馆国术大赛中所取得的成绩,便是最有力的证据之一。在当下马氏通备武学的传播中,习练传统拳术时强调如何在实战中具体运用的同时,中国传统短兵、射箭等项目正被融入马氏通备武学体系的教学课程中,并逐渐在社会中流传开来。

3.1.3 马氏通备武学的传播方式

我国传统武术门派众多,武艺类别更是不尽其数,然而,有关各门派的系统拳术理论记载却在博大精深的武学体系中难以找寻,导致很多门派的拳术和器械随着其习练者一起“过世”。不同于一般武术口耳相传的教学模式,马氏通备武学在传播过程中既有传统的耳传身授,也跟随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吸收了新的传播模式(书本、微信公众号、线上学习群、官方网站),而且新生模式在传播中正在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运用新媒体传播来弘扬其武学思想虽尚处于基础阶段,但已取得一定的效果,未来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当然,旧有的耳传身授的传播模式,仍然将长期存在,作为文化传统的形式继续保留下来,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于在线传播。这种对保守与创新的结合,是马氏通备武学当下传播中比较有特点的地方之一。

3.2 新媒体传播带给马氏通备武学的机遇和挑战

3.2.1 新媒体传播带给马氏通备武学的机遇

新媒体传播的高效便捷给马氏通备武学传播带来的机遇包括:(1)新媒体传播扩大了其传播范围。通过运用新媒体传播,任何地方的人群都可通过微信、网络等平台对马氏通备武学加以了解。(2)新媒体传播减少了其传播新内容的时间。马氏通备武学传承人在传播其文化过程中需要根据受众的个人学习情况而不断调整传递信息的内容,新媒体传播大大减少了接受者和传播者之间信息的传播时间,给双方提供更优质的传播效果。(3)新媒体传播增加了其传播的互动性。通过新媒体的互动,传播者和学习者及时沟通交流,降低了因错误理解而导致的误入歧途的风险,互动性更是增加了受众的动力和热情。(4)新媒体传播使得人们有更多的碎片化时间,合理运用这些碎片化时间来传播马氏通备武学的文化价值观,也是新媒体传播带来的一大机遇。(5)马氏通备武学传播的武术价值观以及武术技法,均来自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拳谱以及武艺书籍,因不同于当下社会中广泛流传的玄虚、不切实际的内容,其满足新媒体传播所要求的传播内容的新颖性和准确性。

3.2.2 新媒体传播带给马氏通备武学的挑战

新媒体传播并不总是能达到借用其传播信息的传播者所预期的效果,其传播过程的动态性和交叉性,给新媒体传播下的信息带来了更多的变动,而这些变动恰恰是马氏通备武学运用新媒体传播时面临的挑战。具体有:马氏通备武学内容丰富,拳种器械各有特点,武学思想更是与当下主流思想有所差异,选择什么内容,以哪种形式在新媒体中传播,是马氏通备武学面临的挑战之一。新媒体传播下,传播主体和客体之间缺乏明确的界限,导致传播出的信息内容五花八门,如何在运用新媒体传播时,保证其所传授的武艺能够在当下网络视频中传播的各种八极拳、翻子拳、太极拳中脱颖而出并不会被其他新媒体者肆意更改,对马氏通备武学的推广者来说是一大难题。正如崔永元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所说“现在越发无聊的事掺和的人越多,要说正经的事,反而没人关注”。如何确保在娱乐八卦、生活资讯等内容繁杂的信息中吸引住大众的眼光是马氏通备武学面临的挑战之三。如何确保运用新媒体传播弘扬出的马氏通备武学思想在与大众的互动中仍保持其最初的德艺并重、文通武备、融通兼备的武学思想,而不被误解及讹传,是马氏通备武学面临的挑战之四。如若出现故意抹黑以及扭曲马氏通备武学价值观的网络舆论,马氏通备武学的传承人如何有效发挥危机公关的作用是马氏通备武学面临的挑战之五。新媒体下的法律管理条例目前并不完善,其便捷性使得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更加困难,如当下社会中的一些人利用马氏通备武学体系中的一些拳法器械招摇撞骗,如何运用合法手段对这一系列事件进行维权,是马氏通备武学面临的挑战之六。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发展的后备人才,如何通过新媒体传播来引导青少年,是马氏通备武学面临的挑战之七。

3.3 马氏通备武学运用新媒体传播的发展策略

3.3.1 人才梯队的建设

首先需要结合当下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既对传统武术文化有深刻认识,又擅长新媒体传播技术的人才。一是对现有学习马氏通备武学思想的学习者进行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培训,使其在精通马氏通备武学思想的基础上,能够有效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价值观传播。或者雇佣专业的新媒体技术团队来推广运营马氏通备武学,以便增强和大众的互动并及时处理涉及侵权、恶意抹黑,肆意修改等事件。

3.3.2 确定目标群体

正如《魔兽世界》首席设计师lon Hazzikostas所说:“每个人的诉求都一样这种事情是不太可能发生的”。[15]马氏通备武学在当下社会运用新媒体进行推广时,势必遇到同样的问题,拟将其所传播的文化比作一件待售的“商品”,要实现更高的销售额,无疑要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因此,确定自己的受众人群或目标群体,对更好实现预期效果至关重要。青少年群体以及大学生群体作为后备人才部队,其接受正统的价值观,无论是对国家、社会、家庭还是个人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选择这两类群体作为主要对象是因为(1)青少年尚未形成固定的价值观,而大学生对是非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并有相当的学术素养;(2)这两个群体最容易接受新观念、新思潮;(3)这两个群体也是目前新媒体使用用户较广的群体之一。因此,将这两个群体作为目标群体,对当下马氏通备武学的传播以及传统文化发展至关重要。

3.3.3 传播内容

确定目标群体后,要针对目标群体进行针对性的内容灌输。正如《娱乐至死》一文所述“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16]因此,马氏通备武学要想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弘扬其传统文化价值观,在保证核心价值观不变的基础上,要在内容上做适当的迎合青少年以及大学生群体需求的加工和装饰。具体措施可从以下几点入手:(1)内容精炼准确。马氏通备武学在传播中需要用最简单明了的话阐述清楚其核心价值观,以方便大众理解,同时因青少年自身特点,内容须选取以简单易懂的信息为主。(2)内容有趣少见。马氏通备武学传承的文化价值观来自戚继光、颜、李学派等有一定学识素养的兵家学者,面对当下娱乐需求为主的文化流传方式,在传播其武术思想时,需要对内容进行趣味化处理,具体可借助漫画、表情包、GIF动态图、视频等来传播其核心思想。(3)保证内容的实效性和独创性。马氏通备武学在运用新媒体传播其价值观时,需要紧随时代发展潮流,可根据当下青少年以及大学生较关注的话题,配以合适的武学内容进行及时宣传。

3.3.4 传播渠道

据统计,在大众获取新闻资讯的众多媒介中,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占据60.8%,手机新闻客户端占据58.9%[17],因此,运用手机上的一些社交软件宣传马氏通备武学是当下马氏通备武学传播信息的必要工具。具体可通过(1)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微博、直播软件等传播其价值观。在这一宣传过程中,可适当设置奖励机制,以吸引大众。(2)通过国家的互联网管理机构申请域名,建立马氏通备武学官方网页平台。这一措施旨在保证传播范围广泛的同时,有效保护马氏通备武学的网络出版权以及传播权。

在运用新媒体传播马氏通备武学时,需要专门的工作人员对网页及公众号等进行维护,以加强和消费者的互动。同时,马氏通备武学传播者可对其所传授的拳术、器械等传统武艺申请专利保护。

4 关于更好运用新媒体来传播传统武术价值观的思考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核心部分,其正确与否,对整个国民文化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面对现有传统文化发展困境,如何有效运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武术价值观,是当下武术学者,乃至文化学者、社会、大众应重视的问题之一。

作为传统武术价值观的主要传播者之一的武术学者,一方面应积极学习传统武艺思想,对我国古典武艺书籍如《纪效新书》《手臂录》《史记》等著作进行精读,以加强对武学思想的继承,从而达到不仅可通过哲学思想来解释武术,更能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对武术现象加以解释。此外,可效仿唐豪先生和马明达先生对我国古典武籍进行武术文献学和目录学的完善。在此基础上,将自己所学到的传统武术价值观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广泛传播,在凭借论文以及著作等较严肃、官方的形式来宣扬武术价值观的基础上,使得传统武术价值观日常化、生活化。

大众在通过新媒体来学习传统武术文化时,应提高辨别真伪的能力。在预防网络诈骗的同时,将一些误导价值观的虚假信息也列入其中,如闫芳的内力打人、空手夺白刃、以静制动等虚假武术信息。

大学生、研究生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接受、研究、推广群体,其传播的核心价值观正确与否,对整个国民文化价值观具有引导作用。顾肃教授在文章《学术大跃进与象牙塔的造假工程》中提到当下我国学术研究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声誉遭到质疑[18],事实上,当下社会中有关传统武术文化的研究也不乏存在大量学术“造假”,其文章中列举的武术文化与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价值观存在严重不符,参考的文献亦如此。因此,大学生、研究生在弘扬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时,需要先对相关论点进行校对并查找武术古籍,查找正确论据,是做学术的第一步,也是学习并弘扬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一步。

国家作为主要的宏观调控者,在运用新媒体来重建传统武术价值观时,可通过以下几步来实现文化强国目标:(1)对我国古典武艺典籍做校对并进行白话文处理。因我国很多古典书籍都是运用文言文进行记载,间隔年代久远以及语境差异,导致很多人并不能正确理解当时书籍中记载的内容,因此,需要专业人员对此类书籍(如《剑经》《武备志》《汉书艺文志》《角力记》《耕余剩技》《棍法》等传统武艺典籍)进行白话文处理,同时需要对书本内容进行充分考证以求真实可靠(如唐豪先生的《中国武艺图籍考》)。这一过程虽然繁琐,但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是保证传播内容正确的第一步。(2)将转化过后的内容保存为电子文稿,针对不同的人群做适当编辑。如针对未成年受众,可将内容以电子图书、动漫等形式呈现,并对信息做浅显化处理,配以适当的图片吸引未成年人的注意力;针对成年人,可将电子文稿直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传播。(3)国家建立有关宣传传统武术价值观的官方网站,并定时在网站上发布有关传统武术价值观的内容。(4)利用移动中的碎片时间来宣传已考证并正确翻译的传统文化。如在车站、公共食堂、楼梯口等公共场所以及人员流动性强的地方播放有关传统武术价值观的音视频、图片海报等。(5)完善网络管理监督机制,当出现大面的破坏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视频、图片、舆论时,应及时纠正,避免进一步恶化,造成难以挽救的价值迷失,如在闫芳太极门、徐晓东打假等一系列事件后,国家对大众的舆论并未作出任何回应,导致传统武术以及传统文化遭到普遍质疑,如果说之前大众认为的中国武术是金庸的武侠小说,那么现在多数人对武术的认识已经处于嗤之以鼻的状态。长此以往,将造成我国“尚武、尚勇、尚志、尚德”的传统武术价值观丢失在尘封的书籍之中。

猜你喜欢

武学马氏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怎么了?
一类时间变换的强马氏过程
有环的可逆马氏链的统计确认
关于树指标非齐次马氏链的广义熵遍历定理
一致可数可加马氏链不变测度的存在性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演变与用地置换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演变与用地置换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