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甘肃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及增长方式研究*

2019-11-25王建民盛建国香成福毛建民

体育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甘肃体育产业生态

谢 芳 王建民 盛建国 香成福 毛建民

(河西学院 体育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新常态”是指由传统的非平衡、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转入优化再平衡、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形成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描述词,展现了中国经济逐步优化升级的良好状态及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1]。生态体育旅游是以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依托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体育效益和经济效益,又能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体育旅游活动,是生态旅游与体育的融合,体现的不仅仅是体育的产业链条作用,还能发挥旅游业的关联效益[2]。由此,探索甘肃省生态体育旅游经济的发展,改革传统的粗放型生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方式向适应新常态发展方式研究已势在必行。

1.甘肃省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甘肃地处丝绸之路中段,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发展生态体育旅游的优势及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近年来在(国发〔2014〕46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引领下,以地质地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基础开发的集绿色、环保、节能、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生态体育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并呈“井喷式”发展,保持了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的良好势头,使甘肃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提升,尤其是假日旅游,更是增强了甘肃的经济效益,旅游经济作用日渐凸显。据甘肃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甘肃省接待游客2.39亿人次、同比增长25%;旅游综合收入1580亿元、同比增长29%。旅游业拉动投资458.34亿元,带动就业67万人,已成为甘肃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3]。当前甘肃生态体育旅游的总体发展形势较好,成绩喜人,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1 发展环境基本形成

生态体育旅游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和新兴产业。近年来甘肃各地市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围绕五大发展理念,“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发展健身娱乐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77号)文件精神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为指导,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目标,拓展体育产业发展领域,扩大体育产品服务供给,促进体育消费优化升级,夯实体育产业发展基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各级政府的引领、各部门的协调及社会的共同参与下,甘肃根据所处的区位优势及拥有的特色资源,本着“体育为本,生态为魂”的原则,通过多种媒体宣传报道,多渠道进行投资和招商引资的宣传,举办各种旅游文化节日宣传和生态体育旅游赛事,如:嘉峪关市“炫动雄关”户外文化旅游节、金昌市骊靬文化旅游节、武威市甘肃有机葡萄美酒节、张掖市湿地之夏·金张掖旅游文化艺术节、酒泉市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等,来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和宽松的发展环境,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体育中心协调服务、体育社团组织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基层体育组织体系和多元化发展网络,调动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产业的积极性,推动体育产业投入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渠道多样化,初步形成了各种所有制经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竞争的体育产业发展环境。

1.2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十二五”期间,甘肃各地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方针政策,依托丰富的生态自然、地质地貌和旅游文化资源,围绕“开发地质地貌,宣传丝路文化、民族风情,开展休闲度假、户外运动体验”等思路,努力做好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基础性工作,使生态体育旅游初具规模。目前已建成了12个国家湿地公园,4个5A 级旅游景区,80个4A 级旅游景区,10多个冰雪运动场,3个滑翔基地,17处百亩以上健身广场,多处城市休闲娱乐场地及户外露营、垂钓、赛马、水上运动、汽车越野、徒步穿越、登山攀岩、江河漂流、生存挑战基地等,此外,沙漠运动设施也逐步完善,沙漠挑战、体验项目也逐步增多。

1.3 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体育产业的管理一直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属于不同领域,甘肃以往的体育产业管理主要借鉴传统的以政府体育主管部门为主,其他社会单位为辅的管理模式,这就造成了体育产业缺乏专业推动、后劲不足的问题。当前各级各有关部门通过创新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清理不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关规定,取消不合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完善管理制度,出台相关政策等措施和办法,提出目标任务,明确发展重点,把发展体育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研究适应体育业态发展变化的办法措施,探索创新、大胆实践,有效应对考验和挑战,力争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1.4 产业布局基本成形

甘肃地形较为复杂,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错综复杂,并且分布相对分散和不均衡,加上各地对于区域联合、资源整合问题重视不够,造成生态体育旅游产品散乱,未能串珠成链,形成合力与品牌,因而甘肃体育产业发展中,不仅体育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而且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偏僻的农村及边远地区,体育产业几乎与这些区域无缘,从人均拥有体育资源、体育企业布局到人均体育消费能力方面均有明显的差距。近年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通力合作下,生态体育旅游发展格局发生较大的改变,已由过去投资拉动消费向消费带动投资、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型,由过境地向目的地、由观光型旅游向体验休闲式旅游的转变,尤其是体育旅游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以文化、体育、生态融合为核心的发展战略逐步形成。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不仅推动当地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旅游、服务行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变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关资料显示,甘肃自2012年积极发展生态体育旅游以来,参加体育健身和体育旅游的人次由2012年2080.7万猛增到2014年3793.4 万,增加量1.8倍,健身服务综合收入由2012年的139.05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14年252.12亿元人民币,健身服务产业收入在当地GTP中的比例由8.27%提高到了13.28%,提高了5个百分点[4]。

1.5 产业主体不断壮大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的健身观念、健身方式均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休闲、娱乐、运动、旅游、娱乐引领生活时尚,体育走生态化之路已成为当代体育的发展趋势。以甘肃河西五地市为例,近年来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各地因地制宜,开发和开展高原滑雪、登山、草原赛马、峡谷探险、沙滩娱乐以及山地自行车公开赛、沙漠汽车拉力赛、户外团体负重徒步赛、戈壁极限挑战赛、国际滑翔赛、铁人三项赛、国际露营节等生态健身活动和体育赛事,其中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甘肃段)、张掖祁连山国际超百公里户外运动挑战赛、酒泉“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亚太汽车拉力锦标赛、嘉峪关国际铁人三项赛等5项生态体育赛事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精品体育赛事,11项体育赛事被确定为“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重点赛事,12项体育赛事确定为“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重点赛事,嘉峪关悬壁长城冰雪文化体育产业园、肃南中华裕固风情走廊、松鸣岩国际滑雪场景区、中国⋅金昌国际青少年生存训练营线路、张掖丹霞徒步线路、山丹焉支山等11个项目成为全国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目前,甘肃各种户外体育活动协会、户外俱乐部200个,开发旅游线路400条,尤其是人民群众自发形成的徒步、探险、体育旅游等生态健身活动星罗棋布,万象更新,各种健身社团、协会、健身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的产生、发展、壮大,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在逐步提高,未来健身休闲产业门类逐步丰富,健身工程数量也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极大促进当地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及旅游经济的增长。

2 甘肃省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及路径研究

2.1 走特色发展之路

特色和品牌就如同企业的生命,在消费结构、消费观念日趋变化的今天,突出特色,品牌是吸引消费者重复购买产品和服务的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5]。所以区域特色是开发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关键,其中包括生态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旅游线路的规划,景点的选取,活动方案的设计等,都要体现其独特性和创造性。甘肃很多景点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如国家湿地、七彩丹霞、皇家马场、祁连雪山、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世界有名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多样的地质地貌格局促成了甘肃原生态体育多彩多姿的现状,这些原生态体育是甘肃生态体育旅游开发并彰显特色的重要资源。因此,甘肃要充分利用其在水域、山岳、草原、沙漠、戈壁、地质地貌等资源特点,做好生态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利用,形成区域特色生态体育旅游品牌,打造品牌旅游及游牧健身旅游精品,如以皇家马场而闻名的山丹马场建立成影视、赛马、体育旅游基地,将张掖七彩丹霞打造成登山、徒步、自行车、攀岩、探险等健身、观光为一体的体育旅游基地,将位于祁连山脉的黑河、石羊河、敕勒河建设漂流、水上游乐健身,另外,还可以根据消费者健身需求扩充冰雪娱乐项目,例如,将民乐的扁都口,七一冰川打造成为我国西北最大的滑雪旅游度假基地的同时,增加冰车、高山滑雪、大众雪地足球等,使每一个来甘肃的人能领略大自然的优美和新奇,享受健身的快乐。

2.2 走民俗发展之路

甘肃是个多民族省份,包含汉、回、藏、东乡、裕固、蒙古、哈萨克等12个主要民族,其中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是甘肃独有的三个少数民族。许多衍承至今的原生态民族、民俗生态体育项目如“东乡族拔棍”、 “裕固族顶杠子”、“保安族夺腰刀”、“永昌节子舞”等活动其实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价值,这些项目是与其民族的生产劳作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各民族人民增强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的重要媒介和精神支柱之一。因此,要加强理论研究,深入挖掘项目内涵,加大实践宣传,适时开发利用,提升项目知名度,与区域体育旅游相结合,打造区域生态体育旅游品牌,增强区域旅游经济。

2.3 走体验发展之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休闲人们更注重参与体验的过程,为满足人们的观赏体验心理,开发特色生态体育旅游项目不失为一种举措。甘肃分布着许多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如敦煌莫高窟闻名世界,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许多游客不辞幸苦,经过长距离车马劳顿,结果只用了几个小时就参观完后,往往意犹未尽,又无其它事可做,只好打道回府。如果积极围绕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做文章,开发一些健身、娱乐、体验性的项目,不仅能吸引人来,还能留着人,将会极大促进当地服务业的发展。例如在敦煌莫高窟附近给游客提供开凿、雕塑、绘画或涂鸦的地方,让每个现代游客体会古人开凿石窟的勤劳和创作的艰难,以及对佛教的虔诚。在游览地质地貌时,如果游客可通过自带和租借多种交通(像自行车、滑板、滑轮、毛驴、马、骆驼等)游览,使观赏与健身体验紧密结合,更加符合现代游客的心理,提高游客的健身积极性和趣味性。

2.4 走融合发展之路

旅游与体育融合的基础在于两者存在共同性和交融性,旅游活动的目的在于娱乐身心,而体育运动的目的除了强身健体,更有娱乐身心的价值。甘肃独特的生态地理环境适合开展生态体育和探险等旅游项目,应充分利用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雅丹和丹霞、峡谷等地质地貌奇观、祁连雪山、绿洲草原、大漠戈壁等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对其进行合理整合、优化,形成休闲娱乐、旅游观赏、强身健体、修心养性、社会交际等多元化产业链,使甘肃以往单调的观光旅游向复合型旅游转型,如自行车拉力赛、汽车越野赛、登山攀岩、雪山探险、沙漠戈壁徒步(乘驼)探险、赛马、草原生态旅游、荒漠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徒步旅行等让旅游者充分体验独具魅力的异域神奇之旅,达到旅游与生态体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由于生态体育旅游发展受地域、地缘关系影响较大,生态体育资源禀赋与特色、市场需求、区位条件、文化背景等差异较大。

2.5 走考古、探险发展之路

甘肃是我国通往西亚各国的主要陆路交通要道,先后有多个游牧民族在这里活动。考古发现,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经、鸠摩罗什东来译经传道、马可·波罗探险游历,都经此途[6]。当前甘肃沿途历史遗迹随处可见,有佛寺、石窟、古长城、烽火、雄关、城堡、烽隧台、古道、驿站和古墓葬等。甘肃历史文化博大精深, 尤其是这里的石窟艺术蜚声中外,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墓葬文化名扬海外,古城遗址神秘莫测,古代塞障气势磅礴[7],赋予了甘肃地区独特的风光和神奇的魅力,是许多考古爱好者和历史研究学者向往的地方,因此,加强生态体育旅游与历史文化考古、探险等结合,不失为一种绝佳的措施和途径。

2.6 走区域合作发展之路

为了促进甘肃旅游经济的发展,不能由于行政区界线割裂了区域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连续性,而应该整合特色生态体育资源,以协同发展的建设思路,积极借用丝绸之路和敦煌莫高窟的名牌效应,共同开发生态体育旅游。即甘肃各区域要相互沟通、协调生态体育旅游的主题、产品、价格,营销方式及渠道,促进体育文化旅游与区域生态环境、休闲度假、民俗风情相结合发展,使整个甘肃形成一盘棋,提高旅游经济收入。此外,甘肃毗邻宁夏、新疆、青海、内蒙古,应积极加强同周边省市的合作交流与衔接,充分利用周边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做好旅游线路的连接和延伸,以促进生态体育旅游经济的发展。

2.7 走“互联网+”营销发展之路

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在参观考察腾讯公司时指出:“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这是一个世界潮流,而且这个互联网时代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进步推动作用[8]”。作为朝阳产业的生态体育旅游,如果与互联网融合,将会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 +”科技手段,转变传统体育旅游的用户、产品、促销、价值链等整个商业运营为互联网运营思维方式,利用信息技术,在体育旅游领域开发创造出一种连接企业、用户与各项服务的一个互联网平台,将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线路规划、交通住宿、设施设备、场地服务、医疗保健、竞赛组织、预约服务等融为一体,构建一个生态体育旅游产业的交易、交流、线上体验平台。

3 结论

目前,甘肃生态体育旅游在政府的引领下,将各种生态资源与外部需求相结合,在推动旅游、养老、健康、体育、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应。但各地还存在发展不均衡,发展速度缓慢,结构不合理、机制不完善、管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尤其在新健身项目的开发、健身线路的设计、区域合作、资源的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制约着甘肃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及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各地应根据生态体育旅游的需求重新组合,定位政府、协会、社会、市场、企业的作用,充分调动多方面积极性,形成一个由政府、协会、社会、市场、企业等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提高生态体育旅游服务的整体水平,促进甘肃旅游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甘肃体育产业生态
The Italian's prosperous career in China
甘肃:“三年行动”超进度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致敬甘肃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体育产业之篮球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