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传统武术南蛇过垌发展研究*

2019-11-25李远华周家金

体育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武术文化遗产

李远华 周家金

(玉林师范学院 体育健康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

武术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而成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民众繁衍生息的历程中曾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近年来,许多发轫于乡土的民间武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浪潮下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关照,逐渐走出深闺。合浦的“南蛇过垌”也借助非遗保护的东风入选2012年第四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但与风靡多年深受青少年追崇的日本空手道和韩国跆拳道生存形态相比,其传承现状堪忧。南蛇过垌当前的困难也是许多散落在民间的武术现存缩影,如何承传已成为当下讨论的迫切论题。通过对南蛇过垌的研究,期望厘清其产生的历史渊源,找出阻断和羁绊其发展的因素,进而辨证施治,化解当前民间武术保护之困境,施以正确的传承之道。

1 南蛇过垌的追本溯源

世上万物不可能凭空产生,其出现都蕴含着自己的独特法则,其承传变化亦有根可寻、有据可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感召下,追溯南蛇过垌前世今生无疑对其可持续承传具有重要意义。

南蛇过垌为拟形拳,脱胎于承传了400余年南拳典型代表的李家拳,溯本求源不得不提及创始人赖成己。《广西体育史料》(1982年第3期)载:“南蛇过垌”即源自南拳中的李家拳,其创始人为“南方五虎将”之一的合浦客家人赖成己,并以其传授的李家拳为正宗。20世纪30年代,羊城广州武术群英荟萃,切磋武艺是当时武术练习者所热衷的事情,武术群英可在切磋中相互养分,这为南蛇过垌的孕育提供了“沃土”。时任国民党李济深部校级武术教官兼脱诊医官的赖成己,自小酷爱武术,善于思考和总结自己多年练习李家拳的经验和体会,博取众家之长,创编“南蛇过垌”的象形拳种,轰动了当时的广州武术界。赖成己对武术的热衷和钻研是南蛇过垌产生的核心要素。在沃土的滋养和武术人的追求内外推动下造就了南蛇过垌的产生。

居于时局,1938年(中华民国27年)赖成己返回合浦公馆大路塍村定居,并成立了珠光国术社,免费教授李家拳和南蛇过垌。为增加传播受众并发扬武艺,珠光国术社经常组织队伍到附近的村寨表演,深受群众喜爱,促使许多农村青年学习武术。珠光国术社成立后,廉州镇的青年入室弟子陈同痒得到赖成己的真传,将李家拳系列及“南蛇过垌”拳种熟记于心,能够完整演练。20世纪70年代,陈同痒又将其传授于季宏宜(季又传给包保文,蒋兆明,吴远德等人)和得意门生、廉州镇青年黄永初。陈同痒逝世后,黄永初成为李家拳系列和南蛇过垌的第3代传承人。年近古稀的黄永初历经30多年摸索研习,全面掌握了李家拳系列的技巧及传统套路,也是现今“南蛇过垌”拳种的唯一传承人。[1]

目前,南蛇过垌是国家体育总局指定的广西武术重点拳种,也是广西流行的33个拳种之一。2011年入选广西北海市第2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级第4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自此,南蛇过垌得到了国家层面上的关照。

2 南蛇过垌的演绎特点

南蛇过垌整个套路,是南蛇经过田垌的实时动态模拟,由“左顾”→“右盼”→“蛇出洞”→“爬行”→“缠绕”→“觅食”→“捕食”→“受惊”→“归洞”等构成,共有九段51式。其步法以四平马为主,虚步、仆步、歇步为辅,手法和身法融内家龙形、八卦于一体,掌法以勾手和蛇形掌为主,脚法以翘尾腿为主。其运动路线,保留传统南拳拳打四方的风格,又剔除了南拳以刚为主的刚猛气势,讲究以腰道为主,蓄气运劲,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用意不用力,先化后发,后发制胜;套路演练要求快似电闪雷击,缓如行云流水,意、气、神相合,动作浑然一体。身法着重吞、吐、浮、沉;手法有顺弧、反弧、提、穿、插、挑、崩、砸等十数种。运动中处处带弧形,无处不是弧,无处不是圈,左右逢源,并运用圆圈劲、提劲、沉劲、弹劲、崩劲等突发劲,犹如大蟒似动非动,似静非静状态,结构紧凑,浑然一体,颇具实战价值。南蛇过垌套路形象地刻画了南蛇在欲动非动,似静非静的状态下,出击时迅速猛烈,快时如电闪雷鸣,静时似行云流水[2-3]。“欲动非动,似静非静,动似疾风卷劲草,静如落霞映森丛。快时电闪雷鸣,慢时行云流水”,正是南蛇过垌套路的真实写照。

3 南蛇过垌现实境遇

依托南拳为母体衍生的南蛇过垌,尽管如今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得到国家层面的扶持,但因文化适应力不足和功能不能发挥、现代体育挤压和外界的忽视和传习群体不足等因素共同把其推向消失的边缘,生存之路举步维艰。

3.1 西方体育挤压南蛇过垌发展空间

西方体育脱胎于海洋文明,强调自我与竞争,用成败论英雄。民间传统武术则孕育于农耕文明,注重群体与中庸,强调内外兼修[4]。自西方体育传入以来,其自我与竞争的特点受到人们的青睐。无论是学习“老大哥”的苏联模式,还是现代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亦或是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国家在政策、资金、人力等资源方面优先向西方体育项目倾斜。无论是国内外赛场,还是全民健身的“乡土”阵地,还是肩负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学校体育,国家主打的都是西方体育这张“牌”,西方体育因此遍地开花,得到了长足发展。西方体育占领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大,分流的人群逐渐增多。相比之下,民族传统体育得到国家和人们的眷顾较少,忽略了自我璀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尤其像南蛇过垌这种生发于“乡土社会”的民间传统武术,得不到国家各种资源很好地支撑,影响力日渐式微。近年来,尽管国家日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南蛇过垌也得到了关切之问。无奈西方体育日益蚕食南蛇过垌的发展空间,逐步分流习武的人群,致使南蛇过垌几乎已无立足之地和练武之人。

3.2 适应力缓慢使南蛇过垌发展滞后

民间传统武术南蛇过垌历来是师徒式的口传身授,讲究慢工出细活。习武之人不仅需要良好的武德,更需要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意志品质。因为传统武术需要更多时间的精心耕耘才能师承有果。然而,时代在发展,文化在进步,观念在变化。民间传统武术南蛇过垌也面临着如何正视时代变化,如何满足民众需求转变的挑战。正因为南蛇过垌的传承不能浅尝辄止,需要更多的时间熏陶与磨练,其文化适应力缓慢。相比民间传统武术南蛇过垌的“套路有余而技击不足”,人们更喜欢立竿见影的始终坚持“武术技击性”的格斗类体育项目跆拳道、空手道、柔道等时尚武术。跆拳道馆遍布大中小城市,而传统武术馆难见其踪。这也是许多民间武术在城镇化进程中生存处境的真实写照。难怪有媒体描述的“武术被跆拳道踢出都市时尚”[5]。南蛇过垌的境况也是如此,适应力缓慢成为其发展的垢病。尽管刚开始时都会有所喜欢,但终究不符合现代习武之人的胃口。

3.3 传承群体不足成为未来发展之殇

人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拥有一定数量的稳定的传习群体是民间传统武术南蛇过垌发扬光大的关键。第一代传承人赖成己成立珠光国术社之初,许多农村青年学习传统武术南蛇过垌[1];第三代传承人黄永初回忆,跟随第二代传承人陈同痒学习南蛇过垌时,师兄弟们很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人越来越少,如今只有自己坚持下来。“在农耕社会,练就一身好武艺的武师可以保镖护院以求安身立命,可以厮杀战场以求建功立业。可以说,当时练武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是博取功名的凭借”[6]。然而时至当下,人民生活方式改弦更张,南蛇过垌失去了原有的使用价值和附属功能。为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人们已无暇顾及曾经安身立命和谋生的民间传统武术了。南蛇过垌传承至今,传习的人屈指可数,掌握南蛇过垌武术精髓的只剩下一棵独苗——第三代传承人黄永初。尽管传承人黄永初励精图治尝试改变:曾试图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子女,无奈子女不接受;也曾有人慕名送小孩来学艺,但真正坚持下来的人寥寥无几,目前只有2人坚持并学完南蛇过垌入门套路李家拳。传承群体不足导致后备人才乏力将成为南蛇过垌未来发展之殇,长此以往,民间传统武术南蛇过垌将面临失传的境地。

3.4 外界长期的漠视致使其孤立无援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启动之后,南蛇过垌先后入选了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濒危的状态下逐渐才引起外界力量的关注。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启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外界未曾关注到南蛇过垌生死存亡,具体表现为政府不在场、学者未涉足、传媒不报道、学校体育缺席、民众意识薄。外界的各种力量未能与文化传承人守望相助共同关照民间传统武术南蛇过垌的发展,仅有文化传承人独木支撑着南蛇过垌的传习。上述情况造就传承人传承南蛇过垌孤立无援之境。即使在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仍然得不到外界足够的重视,学者、学校依然未见踪影,民众保护意识尚未觉醒。

3.5 文化价值迷失不能发挥应有效能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存在即是合理”,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并且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南蛇过垌自产生并传承至现代,自有它存在的价值和合理的因素。梳理南蛇过垌的价值发现,它至少存在有四种价值:健身、教育、使用和观赏。所谓健身价值就是通过体能和技巧的练习达到举重若轻、强身健体的目的;所谓教育价值就是在武术技艺的练习中渗透传统文化和武术知识的灌输;所谓使用价值就是通过技能的应用满足防身护体、致胜对手的需要;所谓观赏价值就是通过观赏娴熟的技艺表演实现愉悦身心、疏导情绪的目的。南蛇过垌价值的体现在不同的年代有所侧重:产生之时,时常与各路高手切磋,使用价值发挥到极致;在珠光国术社时代,经常走村串街展演,许多民众得以目睹“芳容”,观赏价值得到显现;传承至当代,教育价值和健身价值成为了主流。尽管南蛇过垌具有诸多价值,但是人们尚未充分认识到其价值所在。健身、教育、使用和观赏等需求的体育项目选择依然是与现代体育项目挂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背景下,民间传统武术南蛇过垌的价值尚未挖掘,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4 南蛇过垌发展之策

随着时代的更迭、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南蛇过垌的发展空间正被逐渐蚕食,生存境况堪忧。如何施以一剂良药应对当前面临的窘境,使生存在现代文明钢筋水泥夹缝中南蛇过垌实现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这不仅涉及到如何运用现代化手段留存身体记忆,政府的政策、制度与物质性扶持文化传承人的问题;还涉及到南蛇过垌如何应对西方体育的交锋和文化价值的有效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协同参与。

4.1 依托数字化保护留原始印象

民间传统武术南蛇过垌自诞生以来,传承的模式是师徒间的身体示范、口头相授,并没有什么文字图片资料流传。第三代传承人黄永初励精图治竭力传承南蛇过垌的精华,经过多年的研习、收集整理,形成了南蛇过垌的文字拳谱资料,但也仅是驻足在言传身教、文本资料的记载上,下一代人所见的是上一代人所演绎的武术。南蛇过垌不是以文本的形式展现出来、而是通过身体的演绎,故对它的保护不能局限于单纯的文字和图片记载,更要注意还原真实的情景。建议南蛇过垌的保护融入数字化保护的路径,尽可能的保持文化的原貌。数字化保护已成全球化趋势下民族文化生存保护的重要模式[7]。数字化的采集和存储技术为南蛇过垌的完整保护奠定基础,数字化复原和再现技术为其有效传承提供支撑,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为南蛇过垌的广泛共享提供了平台,虚拟现实技术为南蛇过垌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空间[8]。南蛇过垌亟待启动数字化保护,形成南蛇过垌的数据库,方便后人共享。同时有必要进行影音视频、硬盘、图书资料等形式出版留存,分别赠送在地的文化馆、图书馆、学校等单位让其得到更多的传播。

4.2 注重对习武文化传人的保护

安东尼·吉登斯说“涉及行动分析的正确单位只能是人,行动本身”[9]。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享用者、受益者、保护者、传承者。文化传承人犹如机械承动一样,既是承载者也是传动者,它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发挥“接力棒”的作用。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蛇过垌的薪火相传离不开传承人的承载与传动。在南蛇过垌的发展史上,基于对武艺的珍视,掌握传统武术的文化传统和精湛武艺精髓的师傅不会轻易相传,“所以传统武术的传承人往往数量少、技艺精,传承之路系于一线,一旦中断,可能也就标志着一门武学的消亡[10]”。这就要求社会各界大力保护和扶持南蛇过垌传承人,予以政策上的引导、制度上的扶持、经济上的帮助(维系传承人的生存与发展)、场地上的提供(解决教授场所)、精神上的鼓励(授予荣誉)等,为其传承南蛇过垌这一传统武艺提供后勤保障,使文化传承人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来传承和发展南蛇过垌,最大限度地传承人在南蛇过垌传播上的作用。同时,要完善南蛇过垌文化传承人的认定和培养体系,保护好传承人也就是留住薪火相传的火种。

4.3 发挥健身功能造福村落社区

南蛇过垌诞生在特定的时间和文化空间,蕴含有很多“经验性和地方性知识”,发挥着自己的价值和功能、契合民众的需求。随着全民健身计划推进,村落社区的健身需求日益强烈。民间传统武术也成为了许多人健身方式的选择项目。南蛇过垌作为民间传统武术的一员,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南蛇过垌的动作特点是动静结合、快慢兼顾、力度适中,练习者演绎时需要动员身体各个关节和全身肌肉的协同参与,全身柔软善变;练习者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也得到锻炼和发展。它既有“外家拳的硬功也兼具内家拳的软功,有动功,也有静功,儿童少年,少阳之体宜学硬功,则可体格健壮,强力克敌,成年人,太阳之体,宜学软功,则可娇健灵敏,以柔制刚。老年人,老阳之体,气血衰退,宜学静功,则可延年益寿”[11]。它是男女皆适、老幼皆宜的健身武术拳种。因此,南蛇过垌发挥健身功能造福村落社区的民众,亦可以获得更多的传播受众。

4.4 进馆立会培养习武新生力量

进入文化馆,成立武学研究会是培养新生习武力量的重要路径,这可以解决当前传承群体不足和理论欠缺的不良局面。南蛇过垌在文化馆的推动下,一方面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先后进入县级、市级和区级名录,现在着手申报国家级名录;另一方面,合浦县文化馆无偿提供训练场地,在2012年成立了李家拳及南蛇过垌传承基地,并开办传承班,第一期培训班就有28人参加学习培训,至今已经举办多期,逐渐培养习武的新生力量。在申报名录和开班培训班的支持下,南蛇过垌得到了有效地保护。南蛇过垌的有效保护,离不开对它的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研究,以修补传统武术理论研究薄弱的不足。2015年,由南蛇过垌创始人赖成己之子赖武光先生牵头,在赖氏宗族和各界有识之士的扶持下,在赖成己故居成立了当代武学精英和科研开发机构“赖成己武学研究会”,旨在挖掘创始人的武学遗产,共同研究提炼武学素材,发展武学产业体系,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南蛇过垌。筑巢引鸟,以期获得更多有识之士参与研究和开发南蛇过垌,以便南蛇过垌能够在理论的支援和新生习武力量的推动下,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4.5 挖掘教育价值服务学校体育

民间传统武术具有一般体育运动不可替代的功能,它不仅蕴含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和舞台表演的体育价值属性;更具有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归属的教育功能,是“不容忽视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12]。学校历来都是传承和传播民间传统武术的重要平台。早在秦朝之前,军事武技的教学内容就已列入学校教育。《周礼》中说:“乃教之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13]。但如今,西方体育项目一致占据着学校体育的主流舞台,致使许多优秀的民间传统武术在学校教育中边缘化,甚至“缺席”。在非物质文化保护深入推进的今天,亟需把南蛇过垌这类仍可存活并能实现价值的民间武术纳入学校教育体制,开展优秀文化遗产方面的教育,给予民间传统武术实现教育价值的空间。民间传统武术南蛇过垌融入学校教育,应当挖掘其体育价值,同时,要兼顾教育功能的发挥。促使学校武术教育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与支撑点,发挥武术传承的“主战场”的作用,为南蛇过垌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6 多种力量协同营造文化氛围

南蛇过垌的传承与发展,单凭传承人一己之力难以形成,需要政府、学者、学校和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协同推动,形成良好的文化保护氛围。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政府从政策、经济文化等方面为南蛇过垌的发展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培育和扶持。学者深入研究南蛇过垌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为它的保护和传承出谋划策;传播媒介道清民间武术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利用宣传渠道扩大南蛇过垌的影响力;社会组织(民间武术团体,包括赖成己武学研究总会)积极探索在当前困境下的传承与发展之路;学校发挥文化传承载体的作用,让南蛇过垌的教育、健身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当然,最重要的是,文化传承人把自己所学武艺倾囊相授,培养更多的传承人,让南蛇过垌能够生生不息。

5 结语

南蛇过垌承载着几代人的鲜活历史记忆,当前发展面临许多“病症”,但只要政府相关部门、学者、学校、民间组织、文化传承人等多方力量协同把脉,施以“良方”并“对症下药”,定能重新再现生机、重现活力。本研究通过对民间传统武术南蛇过垌个案的研究,追本溯源,探究其生存困境,提出面对困境之策。这不仅能够使产生并传承于坊间的民间传统武术当前性状的认识,同时也可以为民间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找准着力点提供一个参照系。同时,该研究也有助于解释当代部分民间传统武术的兴盛和衰退的缘由。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武术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非遗”视角下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研究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