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殷村职教园体育健身空间“善治”研究*

2019-11-25叶晓杰商燕劼

体育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善治空间布局职教

叶晓杰 商燕劼

(1.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体育部,江苏 常州 213147;2.苏州大学 东吴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1 相关概念解析

1.1 殷村职教园健身空间

常州殷村职教园作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的重点工程—国际职教特色小镇,总体规模约3.7平方公里,其中产业建设核心区约1.1平方公里[1]。小镇以职业教育为中心,融文化、休闲、创新、智慧宜居于一体,目标建设一个空间布局和谐、活力青春常驻、城乡优势并存的“田园式”职教园区。殷村职教园体育健身空间是指位于职教园区内,能够为高校师生、社区居民提供体育健身及社交的空间,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说它复杂是因为它兼具有具体的物理空间与抽象的社会空间的特征,它既具有物理空间的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特征,又具有社会空间的主观性和创造性特征。它既包括园区内可用长、宽、高具体呈现的体育健身建筑、用地、路径、设施等,又包括园区内人们通过衣、食、住、行等行为所创作出的的社交网络平台。

1.2 善治

“善治”这一术语来自于“治理”概念,它存在于现实体育治理模式之中,是理想化的体育治理理念。善治是治理的理想目标,治理是善治的理论来源,“善治”即良好、科学、有效的治理。毛寿龙指出,治理转型就是从传统治理之道向现代治理之道的变革,也是政府再造的过程[2]。善治充分体现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企业及公众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应加强企业、公众在公共事物管理的参与与管理,不断提高公众的满意度,充分体现为人民服务宗旨。

在善治视角下创新殷村职教园体育健身空间的发展,需推动传统治理之道向现代治理之道的改革,通过园区内政府、学校、企业、民众平等参与治理体育健身空间相关事务,以“善”而“治”不断完善园区体育健身空间的品质,从而促进园区体育健身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真正体现体育健身空间建设“以人为本”,实现“园区民众体育健身利益最大化”目标。 基于此,本文从整合体育健身资源,统筹规划体育空间布局和提高体育健身参与,促进校园体育健身空间调整两个方面着手,重建殷村职教园体育健身空间治理秩序,以实现园区体育健身空间的善治。

1.3 殷村职教园民众体育健身行为与空间的关系

职教园区民众体育健身行为与健身空间有着密切关系。环境造就人,人的惯常行为大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同时,人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他们还可改变环境,所以体育健身空间又是园区民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时对客观物理环境改造的结果。一方面,园区民众的体育健身行为影响着当地政府体育健身的宏观空间布局,在老城改造、新建场地等民生工程中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另一方面,园区体育健身空间左右着园区民众体育健身活动品质的优劣,对他们健身行为造成空间限制。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安全环保的体育健身空间环境,更能激发民众的活动兴趣,增强他们的体育健身参与频率,从而提高体育健身空间的使用率。

2殷村职教园体育健身空间布局形态

园区体育健身空间布局,它是园区内部各体育健身区的分布特征、地理位置以及各体育健身区之间的组合关系的体现,是园区体育健身区域在空间上的投影,主要用于分析园区体育健身用地的总体空间布局形态。园区体育健身空间布局形态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或为自然发展的结果,或为人为规划建设的结果,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两者相互交替起作用,具体到殷村职教园来来说,人为规划建设主导了体育健身空间布局的形式。受经济、自然环境、人口规模、用地环状、范围等因素影响,园区体育健身空间布局形式主要有块状、串联状和环状三种形态。

2.1 块状形态布局

根据高校主体大学生的非周末生活作息规律,他们的生活受较强的时空限制。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多集中于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则是学生“工作”之余重要的课余生活,受课余时间、学校管理等因素影响,他们往往选择在校内锻炼,因此大学生的体育健身空间基本固定。殷村职教园体育健身空间应根据以上特点规划块状布局,在校内成片集中地布置体育健身用地,完善配备其他基础服务设施,合理利用各类功能用地,规划便捷校内交通体系,利于师生往返,可集中满足高校师生不同生活时间段对体育健身空间的需求。

2.2 串联状形态布局

大学生的周末时间或留校或出游或回家,时间支配相对自由,大学生的体育健身空间可向校外园区及周边拓展。殷村职教园体育健身空间可根据以上特点规划串联状布局,以园区各个高校为核心,各学校中间相隔一定的功能用地,以园区内部交通路线串联,可结合高校块状布局规划,灵活性较大。做好校与校间隔功能区的园林景观规划使园区有较好健身环境, 保证联接各高校间的 “脉络”粗壮 , 促进园区各高校体育健身空间串联更为密切。学生可利用周末时间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安全便利的往返各高校特色体育健身空间,如建筑类高校开放的攀岩、高空拓展类体育健身空间,水利类高校开放的游泳、野外探索类体育健身空间等,串联状布局可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体育健身空间选择,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

2.3 环状形态布局

环状模式布局主要是指以围绕园区的环状道路为基础,由环境优美的环状健身步行道和在道路两旁规划建设的休闲健身绿地、综合性体育场(馆)、中小型公园等组成,是方便高校师生和园区民众进行户外健身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体育健身空间布局。它的优势在于,保证各高校与之联系较为方便,对学校师生与校外民众的时空距离均适宜。其次,有别于社会非公益体育场所,在园区环状体育健身空间活动成本小且环境安全宁静。此外园区环状体育健身空间布局,以各高校为中心,拥有天然的“绿心”结构,因而园区环境优美宜人。

园区的成长促进各种形态的体育健身空间不断开拓发展,流水的学生也为园区体育健身空间带来勃勃生机。园区人以“体育健身”为载体,在园区各形态环境优美的体育健身空间中收获别样的运动体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体育健身之“书”,“行”于各体育健身空间,历练身心,强化体魄,于己而言必将“学”以致用,于国家而言“健康中国”必将实现。

3 殷村职教园健身空间“善治”路径

3.1 整合体育健身资源,统筹规划体育空间布局

体育健身空间受城市当地的公共体育资源影响通常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如我国苏南地区,水资源丰富,气候温润潮湿,河流湖泊众多,龙舟项目具有较强的群众基础,很多学生参与其中;东北地区,冬天气候寒冷,冰上项目资源得天独厚,学生多选择滑冰;沿海城市如舟山、厦门、青岛等,海洋资源非常丰富,帆船、游泳、垂钓等项目具有有较好的培育空间。这些独具特色的体育健身空间不仅整合了各地域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区位优势等体育健身资源,还对以往传统的体育健身空间进行升级优化,这些典型案例对统筹规划殷村职教园体育健身空间具有重要的有启示作用。

优化殷村职教园校园体育空间布局,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将各高校独立的健身空间纳入园区总体规划中,从宏观角度规划园区体育健身空间的空间布局及数量,参照高校块状和串联状体育健身空间布局,从整体到局部的次序提升园区体育健身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如园区内连接各高校间的道路具有极佳的生态景观、较少的人流量,可参照 “武夷山漫游道”,妥善开发利用,建设成具有园区特色可开展健身活动的漫游道,为爱好健步走的校内外人群提供高质量的健身空间。同时优美完善的步道系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健身运动,提高园区内各体育健身空间的步行可达性;二是各高校加大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体育特长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明星”效应,是优化园区体育健身空间最直接动力源泉。培养一批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可以带动其周围同宿舍、同班级、乃至同学校的一群人。比起建设一个漂亮的体育健身场地,让一群没有体育健身基础的人在这个场地中里不断摸索,不如培养一批特长生,让其带领一群人锻炼更现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成本比规划新建一个场地的支出要少得多;三是大力推动学校体育健身场馆社会化共享,不断满足园区内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服务需求,各高校要紧跟时代步伐,通过体育健身服务纽带,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积极市场化转型,服务园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时,努力履行对园区体育健身空间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四是大力推动老城改造,结合园区环状体育空间模式布局及民众兴趣爱好统筹新建或改造体育健身空间,如在环形道路两旁建设深受大众喜爱的乒乓球、羽毛球场地、门球场地等等,打造出新型宜人的园区体育健身空间。这些新建的体育健身场所,不仅为园区居民体育健身提供了便利,也为学生平时锻炼提供多元化的选择。

3.2 提高体育健身参与,促进园区体育健身空间调整

“健康中国”是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和人民对健康全面需求基础上提出的,从健康治理上回应了中国深化改革的基础所在,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是“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令人堪忧。教育部在1979年到2010年多次主导对全国学生的体质指标调研,数据显示在2000年之前,大学生的体质指标均显示有所改善,而之后的 10年却呈现下降的趋势[3]。研究表明,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与多方面因素有关,而其中体育锻炼不足则是最主要原因之一[4]。因此,提升大学生体育参与是提高其体质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

为激发和提升学生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园区各高校体育健身资源也应做出调整,具体操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如建立形式多样的高校体育健身俱乐部。在锻炼效果上看,参与体育俱乐部的大学生每周锻炼次数、每次锻炼时间要多于非参与体育俱乐部组的学生;在体育参与强度上,参与体育俱乐部的大学生进行的多是中等强度体育锻炼,非参与社团组的大学生在锻炼强度上比较平均,没有感觉与大汗淋漓的人数比参与俱乐部的大学生要多;在体育参与方式上,参与体育俱乐部的大学生在和同学、朋友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得人数上比非参与体育俱乐部的大学生多[5];二是建立学生被动参与体育健身服务体系,比如加大校园内景观路径的体育健身资源再开发利用,在大学校园中,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学生在上下课时段,通常需快速穿梭于教室、食堂、宿舍等区域,在这些路段上创造性规划体育健身“步行道”,对于学生被动参加体育健身有很大帮助,有利于学校体育健身空间的开拓,对学校来说也增添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三是要推进园区各高校体育健身文化建设。加强对大学生(尤其是女生)体育参与思想引导,充分利用手机在提高体育参与方面的广大功能与应用,积极创建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和谐氛围。如学校运用运动APP平台记录大学生全天体育参与情况(包括步数、卡路里消耗等),运用评比、奖励等手段,希望他们能把对手机依赖的生活方式带动到对运动依赖的生活方式中来,养成终身锻炼习惯。

4 结语

殷村职教园体育健身空间“善治”是在善治视角下,以“园区民众体育健身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园区包括政府、高校、师生等众多主体共同参与体育健身空间规划、建设、治理事宜,不断提高园区体育健身空间质量,实现全民体育健身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善治”是以园区各高校健身场所为依托,对现有学校体育健身资源及校外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及优化的过程,是把园区体育健身空间做大做强的过程。在梳理健身空间模式布局的基础上,提出治理路径,对推动园区体育健身群体发展壮大,提高学生体育参与,增进学生的健康具有极大的帮助。真正做到体育健身空间“善治”以人为本,促进民众体育参与高品质发展,从而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善治空间布局职教
浅谈通信基础设施(传输部分)空间布局规划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室内环境空间布局优化系统设计
情怀
情怀
依法推进河南职教工作再上新台阶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国际输出是职教自信的具体体现
学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城邦与公民思想及启示
沈阳故宫的营建与空间布局特色分析
自然与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