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乒乓球核心技术“转胯”还是“转腰”*

2019-11-25

体育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球友右脚髋关节

唐 丽 夏 炎

(中北大学 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1 文献综述

乒乓球正手攻球动作要领:正手攻球又称近台快抽,是乒乓球运动攻球的一种。它的动作要点是:(1)击球前,左脚稍前站立,身体离台约50厘米;(2)当来球将落至台面时,前臂外展将球拍后引至身体右侧稍后;(3)当来球从台面弹起时,上臂带动前臂向左前上方快速挥动,并配合前臂内旋的动作使拍形前倾,在上升期击球的中上部;(4)击球过程中,身体重心从右脚移至左脚,以腰部带动大臂,大臂带动小臂。击球后球拍继续挥至头部高度,然后迅速还原成击球前的准备姿势。特点是站位近,动作小,球速快。若配合落点变化则可创造更好的扣杀机会。

国家队著名教练李隼在对业余球友进行技术指导时曾谈到乒乓球动作技术的核心问题,即“转腰”还是“转胯”,他对转腰提出质疑,并提出转胯这一新名词。他认为许多人打球都存在腰疼的问题,是因为腰本身是不能动的,而真正灵活是靠髋关节来转动实现的,打球时若不擅长利用髋关节的转动,而拼命地靠腰动,时间长了,就由腰代偿了,从而导致腰疼的发生。

李教练的观点具有突破性,让“转腰”一词真正的得以深入的进行剖析。

2 正手攻球动作中运动核心的运动分析

2.1 近台正手攻球动作分析(以横拍为例)

站位:(1)两足骑跨球台中线(以右手持拍为例),两脚左右分开比肩稍宽,左脚向前超出右脚半脚的距离,身体自然向右转使两脚脚尖连线与脚呈90度夹角。(2)身体自然前倾,屈膝屈髋,重心偏移至前脚掌

持拍手与非持拍手位置:持拍手大臂自然下垂,与身体间距一拳,小臂自然下垂与地面平行。非持拍手以同样的动作置于体侧。

准备动作:两脚左右分开,右臂曲臂拍头指向正前方。

重心转换:正手动作可以分解为两步骤,动作一,右脚发力蹬,身体随髋骨向右转,重心转至右脚前掌,身体方向与右脚脚尖方向一致,上肢随着身体转,将球拍置于球台端线附近即可。当来球到达最高点并继续运行至下降前期,需要将身体随髋向左转正,正对球台端线,同时收小臂至两目之间,肘关节依然指向地面,此时重心在左脚前掌。

击球后:左脚迅速蹬转使重心回到右脚,还原至动作一的位置。

2.2 近台侧身攻球动作分析

站位与攻球的站位略有不同,需要双脚骑跨于左边桌角的位置,身体正对桌角,动作步骤与近台攻球一致。

2.3 中台正手攻球动作分析

中台正手攻球需要离台一米的距离(1)等球:当球脱离对方球拍瞬间,右髋向后引使身体向右转到达1.1中动作一的位置,等待来球。(2)迎球:当来球到达最高点并继续运行至下降前期,蹬右脚,蹬伸右膝使右髋迅速向前顶,整个身体迎住来球并迅速向对方球台目标落点做动作二。击球时以撞击为主,手臂方向由后至前(3)还原,当球落至对方球台瞬间,左脚蹬,左膝伸右髋继续向后转回动作一的位置,准备下一板。

要领是:左脚在前,右脚在后,身体基本保持侧向,手臂自然弯曲,拍面接近垂直,在来球下降前期击球中部,以向前发力为主。(来球落点本方球台中部稍后,上旋或不转,逆斜线球)。

中台正手攻球的总体特点是:离台稍远,动作较大,力量较重,以自己发力为主。

技巧的形成三个阶段

乒乓球动作技巧的形成大致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泛化阶段,动作比较粗糙,伴有多余动作。第二个阶段是分化阶段,动作逐渐准确,且比较自如。第三个阶段是自动化阶段,已经形成了熟练的技巧。因此我们要熟记动作要领,刻苦练习,循序渐进,尽快地经过这三个阶段,逐渐形成动力定型。 重点分析击球瞬间,当对手的球拍触球的瞬间,右髋(以右手持拍为例)向后移动,此时整个髋骨绕着脊柱这条轴做顺时针旋转。当来球落到案子上并弹至最高点,顶送右髋迎住来球的方向,直至左右髂前上棘的连线与案子端线平齐。正如李隼教练所言,此动作一定是由髋关节主动转动来完成的,通常未经过专业训练的球友很难体会髋的运动,往往导致过分扭腰,伤了腰椎,或者很难找到发力的感觉,这里面所谓的扭腰和转腰指的是腰椎段的骨骼肌肉与组织。

3 观点的陈述

曾经遇到这样两位球友,在交流地过程中,我发现 A球友在训练中动作幅度很大,有转腰的动作,但髋关节的动作很小,因此不仅还原慢,还有腰痛的问题。我认为这种情况称作扭腰更合适,因为它造成了腰椎与髋关节之间的相对扭转,对腰椎的稳定性产生破坏,再加上发力容易导致腰椎间盘突出。乒乓球训练的发力与武术类似,力从地起,通过蹬地转腰传递到上肢从而收小臂,而A球友的力量传递到腰椎时力量被扭转力内耗,从而力量对自身造成一定的冲击。

B球友在指导下基本可以做出转胯动作,但却出现了髋关节过分灵活而与躯干脱节,此时依旧没有力量,腰椎还有较小的摩擦声,这就是所谓的“腰手分家”,扭转力造成的能量无法传递,便内耗造成损伤。

以上两种情况在日常打球中比较常见,“转腰”一词其实不能被片面的理解为转腰椎,更不能理解为局部的运动,而应该理解为“以腰部力量为核心”。腰部包含的东西很多,除了关节,还有肌肉,两者协同发力,共同作用才能完成这个动作。核心力量是指附着在人体核心部位的肌肉和韧带在神经支配下所产生的力量,核心力量的训练作为功能性训练的一个组成部分,功能训练是一种提高专项能力,通过加强核心力量并使神经系统更加有效地训练方法。

4 从解剖学和动力学角度分析

4.1 解剖学方面

与大多数运动一样,乒乓球运动也具有核心部位。北京体育大学著名王卫星教授指出: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为核心区域。我们打球并不能单单靠髋关节一个单关节来完成动作,其中还涉及到大量的相关肌肉,如:腹直肌、臀大肌、内收长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股二头肌、收肌、阔筋膜张肌、股直肌等。因此,单说“收胯”这一动作,需要腹斜肌、腰方肌、臀大肌、股四头肌等的协同发力,对于人来说,想要做到收胯还不至于转大腰必须保证我的核心肌群对躯干整体的你稳定性要好,核心的稳定性就是指人体通过核心肌群的收缩保持或维持脊柱和骨盆正常解剖学位置的能力。核心稳定性的概念是指在运动中就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的肌肉的稳定状态,是力量的产生、传导和控制达到最佳化的一种能力。因此,我认为“转腰”一词比起“转胯”表述起来也许并不直观和明显,但作为一个概念来说,“转腰”一词包含的内容很多,相较而言更加全面,更加无遗漏。

4.2 动力学方面

旋转这个动作的完成必须要有轴的参与,“转髋”这个动作是以脊柱为轴进行旋转的,这个轴是半径最短,动作速度最快的一个轴,相比较而言“转腰”这个动作就没那么直观了,不明确动作体系结构的前提下直接理解“转腰”是很难的,容易转大腰,动作做过。所以转腰的理解和解释离不开“转髋”,转髋是转腰动作的直观性描述。

运动性损伤与动作的合理与否都是分不开的,动作的规范合理是保证身体不受伤的前提,因此导致腰椎受损关键在于能否以腰部用力为核心协同躯干与上肢集中发力,一旦在核心部位动作分离,那么,必定会损伤自身。

5 结语

正确的动作加上合理的发力不仅可以避免损伤的产生,还可以将击球的质量提升。研究“转胯”还是“转腰”的问题不仅是术语的合理性问题,更是运动技术提升,对于运动合理性的思考,是寻求进步和发展的体现,在研究这两个词的过程中,发现了更具有合理性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对于大众乒乓球的推广起到了很好地推动效果。

猜你喜欢

球友右脚髋关节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因为运动所以快乐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判断:沙滩上的脚印
一的开始
卖拖鞋
铁龙炮捶精解
说说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