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学生平衡能力分析*

2019-11-24董婕

运动精品 2019年11期
关键词:艺术体操肢体教师应

董婕

高校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学生平衡能力分析*

董婕

(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体育部,陕西 西安 710124)

从艺术体操的特点出发,结合影响学生平衡能力的因素,对高校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学生平衡能力的相关策略进行分析。指出艺术体操中影响平衡能力的主要因素有生理因素、运动素养、心理因素和其他因素,从力量训练、耐力训练、感官训练和心理训练等方面提出高校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学生平衡能力的相关策略。

艺术体操;教学实践;平衡能力;培养策略

艺术体操,是一种艺术性很强的女子竞赛体操项目,它以女子优美的自然体型为基础,在音乐伴奏下,做出各种有节奏的艺术造型动作活动。随着艺术体操的发展,其吸收了舞蹈、民间杂技等精华,从力量、速度、节奏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视觉体验。在艺术体操表现中,平衡能力至关重要,在高校的教学培养中,提升学生肢体的平衡感,不仅能够提高其肌肉控制能力,保证动作的协调性与柔韧性;同时还能协调身体重心,保证动作稳定、准确,避免出现运动损伤。但是目前在高校艺术体操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平衡能力的训练缺乏足够的重视,同时训练方法过于单一,对于学生运动中失衡的原因缺乏准确分析,影响了学生平衡能力的发展。针对此,教师应深入分析艺术体操中影响平衡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教学实践策略进行探究与设计。

1 艺术体操中影响平衡能力的主要因素

1.1 生理因素影响

第一,视觉系统对周围环境的反馈。在艺术体操表现中,运动员需要利用视觉系统对空间范围进行衡量,并确保设计动作在空间内实现充分表达。关于视觉对肢体平衡力的影响,国内外均有涉猎,根据研究表明,个体在睁眼与闭眼的情况下,对于下肢负荷的体验存在差异,而艺术体操中,下肢动作控制着整个身体的重心,一旦出现视觉感知错位,必然会造成身体失衡。第二,肌肉、肌腱、韧带、关节等本体感受器,能够实现对肢体动作的衡量与控制。在运动中能否保持平衡,与动作形式、动作幅度、动作频率密切相关,而这些肢体动作因素需要在肌肉、肌腱、韧带、关节等本体感受器的控制下完成。本体感受器对肢体的压力非常敏感,如在运动中某一块肌肉的压力骤然增大,感受器就会反馈给大脑做出判断,并作出缓冲压力的指示,从而造成身体失衡,因此,提高本体感受器对于肢体动作的控制,能够有效保证艺术体操运动员肢体动作的准确性与稳定性。第三,前庭器官的影响。前庭是人体平衡系统的主要末梢感受器官,位于人体内耳中。艺术体操运动员在作出动作的过程中,前庭系统会将动作的加速度、瞬时直线加速度及与直线重力加速度等进行感知,并将其反馈到脑干中,刺激其对整个肢体协调性做出指导,维持肢体平衡。

1.2 运动素养影响

运动素养主要指的是运动员对肢体的控制能力。在艺术体操中,运动员在骨骼、肌肉、韧带、关节的共同作用下,完成高难度动作。肌肉的力量、速度、协调性、柔韧性等作为运动能力的重要体现,由于姿势性肌肉和相位性肌肉对肢体动作的平衡性的不同作用,在艺术体操训练中,相位性肌肉的控制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肢体表现力。此外,关节的灵活性、韧带的弹性等都会对艺术体操运动员的平衡能力造成影响,因此,在高校运动训练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平衡能力的分析,让学生在运动素养构建中提升平衡能力。

1.3 心理因素影响

心理素质对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肢体表现力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比赛环境下,对于技术能力相近的运动员而言,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比赛结果。根据数据调查分析,在艺术体操比赛中,心理素质波动较大的运动员,极容易陷入赛前焦虑,出现紧张焦躁、患得患失、挫败感增加、恐惧怯场等问题,进而导致身体器官对外界的反应迟钝,肢体、关节僵硬,在技术动作中出现身体失衡。

1.4 其他因素的影响

在艺术体操训练中,一些客观因素对于运动员的平衡能力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例如体型差异会增加平衡能力的差异,通常身高适中、苗条纤细的运动员平衡力较强,矮胖型运动员的平衡能力较差。此外场地、运动服饰、运动器材等因素对运动员平衡力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2 高校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学生平衡能力的相关策略

2.1 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是高校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学生平衡能力训练的基础,教师应根据学生身体特征,设计多元化的训练方法,逐渐提升学生腿部、躯干力量,提升艺术体操的表现效果。艺术体操中常见的力量训练方法有:第一,把杆练习,利用器械辅助学生做出动作,提升身体的柔韧度与灵活度,在练习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双腿交换,并调整动作方向,确保腿部、躯干的肌肉群协调发展,合理分配肢体的平衡能力;对下肢进行针对性训练,在传统训练指导中,教师通常采用单调、重复的训练方式加大学生下肢运动负荷,以增强力量,但由于教学方法缺乏吸引力,学生在训练中敷衍应付,难以达到预期的力量训练目标,针对此,教师可以利用把杆训练,调整下肢动作技巧,丰富训练内容,在保证腿部肌肉形态美观的基础上,提升小腿、大腿肌肉力量;注重对腰腹力量的训练,优美的艺术体操动作离不开腰腹的支撑,因此,在把杆练习中,教师应利用特定动作对肱四头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腹直肌等静力控制能力进行训练,以提升动作的支撑力,提高艺术体操的灵活性。第二,不稳定支撑面器械练习,把杆训练让学生在稳定器械的支撑下找到平衡感,而不稳定支撑面器械练习则打破学生对把杆的依赖,用自身肌肉群找到身体重心,控制身体平衡。在训练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合理控制中心,如重心越低身体越稳,因此,在设计体操动作时,应注重动作幅度与肢体高度,确保重心向下,保持身体平衡。此外,教师还应从滑雪、跳高等运动中寻找不稳定支撑面器械练习方法,指导学生在不稳定状态中寻找支撑面,提高肢体核心区控制能力,提高身体平衡能力。第三,注重悬吊训练, 悬吊是在动态环境中寻找肢体平衡,在悬吊中,学生的肢体处于悬空状态,只能利用核心区域力量维持身体平衡,因此,在训练中能够实现对脊椎、周围的软组织及周围的肌肉的力量训练,提高肌肉平衡能力。

2.2 耐力训练

艺术体操的运动强度较大,在运动中如果耐力不足,出现过度疲惫等情况,必然会影响身体的支撑力,出现动作不准确,造成肢体失衡的问题。在高校艺术体操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设计运动指导方案,逐渐提升学生的肌肉耐力。在训练中,教师可以利用基础动作进行有氧训练,例如技术训练开始前,教师可以利用慢跑方式,合理控制学生的肌肉运动幅度,将心率在控制在120-140次/分,时间控制在30-45分钟,实现有氧供应,提升肌肉耐力;采用间歇运动,实现有氧训练,例如将艺术体操的技术动作训练与短跑相结合,并合理控制距离与时间,控制学生运动中心脏每搏输出量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有氧代谢能力;将有氧训练与无氧训练相结合,引导学生在运动中适当间歇,并控制艺术体操动作训练频率,实现有氧与无氧的有效转化。这样的肢体训练能够有效提升肌肉的耐久力,既增加了学生的运动量,也提升了学生对艺术体操技巧的掌握,保证在艺术体操高强度中保持肢体平衡,提高肢体艺术的表现效果。

2.3 感官训练

在高校艺术体操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本体感应器对周围环境以及肢体动作的感应能力,对视觉、本体感觉、前庭系统等进行训练,确保感官刺激能够及时反馈到大脑中枢,实现对肌肉、肌腱、关节的合理控制,在连续性动作中维持身体平衡。例如肌梭能够感知肌肉的伸展与收缩,在运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固定的技术动作,对肌肉群进行反复刺激,形成记忆,提升肌梭对肌肉动作的感知能力,并在做出某一技术动作时,形成下意识反应,进而提升肌肉对动作的支撑能力;前庭系统对移动中的身体平衡十分敏感,一旦肢体动作强度超过肌肉、关节承受力,前庭就会发出警告,指挥肢体动作进行防御,以维持身体平衡,基于此,在训练中,教师应注重对前庭反应速度的训练,提升对肢体动作的控制能力,确保学生在变化体位的过程中,能够准确感知动作与空间的协调,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在本体感官器的训练中,教师还应配合相应的器械,将感官刺激与肢体动作的控制相结合,让学生在艺术体操动作的协调中实达到平衡。

2.4 心理训练

在高校艺术体操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通过力量、耐力、感官等方面训练提升学生的技术动作水平,还应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改善学生在日常训练中的心理环境,引导学生在竞赛中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提升其肢体动作的平衡能力。在心理素质训练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心理干预,例如在艺术体操日常训练中,教师可以采用模拟训练法,为学生模拟比赛环境,引导学生从感官上进入竞赛氛围,在肢体形成紧张感,并依次进行训练辅导,在调整中提升学生心理控制能力;第二,情感培养,教师应在日常训练中增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表现制定差异化的情感沟通策略,调整学生心理波动,提升学生利用心理因素控制肢体动作的能力;第三,意志培养,在技术技能训练中,磨炼学生意志品质,引导学生形成敢于挑战、持之以恒的良好品质;第四,气质培养,结合学生的气质类型进行气质训练,引导其自觉克服气质缺陷,提高赛前心理素质。

3 结语

在高校艺术体操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分析平衡能力对学生艺术体操表现力的影响,并探究生理因素、运动素养、心理因素在学生平衡能力塑造中的作用,进而设计综合性训练方案,提升学生的肌肉力量,培养学生的运动耐力,提升学生感官对空间的捕捉与衡量能力,改善心理素质,确保学生在艺术体操表现中维持平衡,进而提高艺术表现力,实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

[1]王莎莎.高校艺术体操有效教学的方法及策略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5):175.

[2]周茜.关于高校艺术体操教学方法及其应用的思考[J].运动,2016(9):106-107.

[3]张洋,李贵森.高校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学生平衡能力的研究[J].林区教学,2015(1):87-88.

Analysis of ImprovingStudents' Balance Ability in the CollegeArtistic Gymnastics Teaching

DONG Jie

(Mingde College,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124, Shaanxi, China)

陕西省体育局2018年常规体育课题《陕西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编号:2018145)。

董婕(1980—),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艺术体操肢体教师应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
高校开展艺术体操选修课的价值
全民健身背景下大众艺术体操的作用
肢体语言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优雅背后的艰辛
肢体写作漫谈
面试六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