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信息技术的园林绿地管养质量监测模式研究

2019-11-22杨晓光王军英

绿色科技 2019年17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

杨晓光 王军英

摘要:回顾了新公共管理、绩效管理等相关理论,分析了上海地区先行的绿地养护质量管理方法的弊端和不足,指出了景观与绿地质量管理应从景观要素、时间、空间、灾害与事故、环境与组织6个维度进行设计,综合应用4项信息技术:包括数字活码标签技术,扫码识别技术,GIS/GPS定位服务技术,专业云数据库技术,从而系统地分析和解决以结果导向性(效果)的景观质量控制向过程控制性(工艺工序)质量控制方法转变,从绿地要素缺陷的识别、记录、比对、分析、纠偏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对策,以期对提升绿化质量管理水平有所借鉴与帮助。

关键词:信息技术;管理维度;质量检测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7-0053-04

1引言

当今主流的判断认为优秀的城市景观是打造卓越城市的必要条件。最大地限度保存区域内植被是生态友好环境的标志,因此植物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見景观养护管理的核心任务就是保护植物生存环境,促进植物和绿地其他要素的良性发展。长期以来,绿地植物管养因对象的特殊性、分散性、环境敏感和成长性,有着区别于其他资产管理的特点和难点。

于淼分析了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水平落后于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的原因,我国对城市园林建设缺乏理论研究,少量的理论研究还缺乏实践基础,要改变现状必须促进多目标规划体系的完善。文友等从管理学角度切人,分析政府部门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管理,园林管理方面的法规还不够完善,城市园林绿化的监管力度亟需加大。

绿地的管理与公共管理一样,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管理工作。绿地的管理不仅仅包括对绿地的养护,它是对城市绿地环境的土地、空间、时间全方面的合理安排。

吴广宁认为现今许多城市绿化管理体制上还未消除计划经济时代管理的运行痕迹和束缚,政府在园林绿化的建设和管理中仍然是绝对主导地位。许多地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管理,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一个全局性、系统性、规范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运行机制。

随着”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兴起,绩效评估工具逐渐被公众所认识,并逐渐被公共部门引进和采用。关于绩效评估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对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界定则更为复杂多样。从福州市主城区绿化养护的主体来看,本文的绩效评估与中观层面的政府分支的各部门如何履行被授权的职能更契合。穆劲松认为绩效评价就是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的方法,通过合理的程序对定量和定性的指标的分析,对单位的运营效益和经营业绩做出评价。绩效评价在国家政府或部分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公益性,被定义为:”政府通过某种规则,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评议的一种制度”。当然,在实际的操作中,绩效评价不一定只针对资金的使用,也可以是其他的工作。而在公共管理领域,绩效评价被定义为:制定绩效指标和产出标准,用来评估实现目标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说,绩效评价就是构建一定的主体指标体系,按照一定的评价原则,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对评价对象工作或者运营效益做出客观、科学的综合评价,真实反映主体的实际情况和预测其发展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

本次研究,以结果为导向,借鉴信息反馈与比对的方法,提出不同的养护问题调查,收集,分析和预报管理流程,为绿地管养模式的信息化提供借鉴。

2调查与分析

由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编制的《上海市园林绿化养护技术等级标准(DG TJ 08-702-2005)》和上海市园林绿化养护技术规程(DG/TJ08-19-2011),将绿地内管理对象从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划分,在植物专业考虑的因素较多,但对其他专业维度例如:环境、灾害、时间的考虑并不全面,极易造成管养行仅仅解决表面问题,对引起养护问题根源发生缺少预判和分析,执行后无法维持高品质景观,这与当今社会对景观产品要求越来越高的现状极为不符。

(1)景观要素管理。景观要素即组成景观的个体成分,可以是植物,动物,地形,建筑,音乐等。

(2)时间管理。时间管理是指通过事先规划和运用一定的技巧、方法与工具实现对时间的灵活以及有效运用,从而实现个人或组织的既定目标。

(3)环境管理。通过全面规划使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达到既满足景观发展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4)灾害事故管理。灾害风险管理模型的内容包括区域特定时间段内的灾害事件;不同城市空间范围或不同区域之间气象灾害事件的时空相关性一个时间序列的灾害损失以及减灾措施、不同减灾措施带来的损失变化等。

(5)空间管理。为有效利用自然环境空间,协同发展植物与动物、植物与人工无机建筑的空间存在,维持与提供各景观要素良好存在环境的布置。

(6)组织管理。通过建立组织结构,规定职务或职位,明确责权关系等,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管理的具体内容是设计、建立并保持一种组织结构。

由图1可知,将景观管理分为6个维度,每个维度再由若干因素组成,每个因素会与其他维度相互影响。但维度之间影响的程度是不同,图2、图3为绿地景观中的两种植物对象出现品质问题后进行的原因分析,其中因景观要素管理原因导致的本别为3项和4项;因时间管理原因导致的分别为7项和10项;因环境管理原因导致的分别为3项;因灾害事故原因导致的分别为3项;因空间管理原因导致的为1和3项;因信息管理原因导致分别为1项,紫藤长势不良质量问题分析按照不同维度,共有18处质量敏感点,草坪为有21处。图4显示景墙设施因景观要素管理原因导致的问题3项,因时间管理原因导致的1项;因环境管理原因导致的分别为2项;因灾害事故原因导致的分别为3项,因空间管理原因导致的为1项;共计10项(表1)。

由表2可知:景观管理不同维度的相关性差异较大,不同的对象管理会显著引起时间和环境的管理事件,不同的对象管理较易引起灾害事故和空间的管理事件,不同对象管理对台账影响较小。不同的时间管理较易引起灾害事故,台账的管理事件,对空间影响较小。不同环境管理较易引起灾害事故的管理事件,对空间影响较小。

3技术路线

3.1应用主要技术

(1)数字活码标签技术。活码永久免费面向用户开放,开发了活码管理系统,实现了活码的在线修改、后台管理等功能。

(2)扫码识别技术。使用读码器有计划的导入条码信息进行资产的溯源管理,识别精准而快速。

(3)GIS/GPS定位服务技术。置于特定的经纬度坐标可以深刻了解所处的地理环境,查询和分析环境信息,从而为用户活动提供信息支持与服务。

(4)专业数据库技术。是支撑企业中心信息主库与协调各专业公司内部生产、调查、评估和管理的重要基础及数据桥梁。

3.2绿地管养事件信息处理流程

绿地管养事件信息处理流程如图5所示。

4应用与分析

4.1ID定位。物与信息一一对应

植物在景观中的空间分布通常是“零乱”的,传统的方式是管理人员随身携带大量的图纸或技术资料进行现场走访、巡视,辨识核对后再开展工作。但由于景观要素的分布状态往往很少呈数理关系,因此经过实地辨识后,难以给人留下逻辑的印记,通过大量的重复线路或重复记忆才能记住管理对象的基本特性。这就很容易解释为何行道树的辨识难度较公园绿地的简单的多的原因。因此,给景观要素标记并形成空间逻辑是传统景观要素管理无法克服的问题。借鉴物流中溯源的理念,不难发现虽然植物不会移动,但既需要标记,也需要定位。随着包括通信、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的成本降低,让ID定位成为可能。通过给每颗植物按上身份牌,赋予唯一的识别代号,管理养护人员可以轻松标记每颗植物的现场数据,也降低在繁茂的树林中寻找目标植物难度;为工作安排收集必要的情报,使得精度大大提高。采用二维码生成要素代码,较传统的图纸符号代号更加直观与精确,而且不会产生重复,大大减轻了管理工作量。

4.2快速识别。掌握绿地要素状态

植物的种类繁多,而且形态特性差异巨大,更会随着季节不断变化,因此很多管理者都承认观察植物状态是件令人头痛的事;只有常年累月一线管理和专业人士才能有效完成该项工作,不过在奉贤园区,任何有兴趣了解绿地内植物生存状况的工作人员和社会人士,完全不必存有顾虑。通过二维活码技术,在互联网上更新和登记有关该植物个体的基础资料,为每颗植物建立完整的个体信息数据库,方便使用者调取利用;比如植物名称,植物种植时间,种植坐标,植物规格,生物学特性等必要的信息。人们更易获得绿地和植物相关的信息,随时为绿地的追踪监控提供更加开放和友好的平台。经过简单培训的新上岗人员,也能快速的了解绿地植物的生存现状,更快的适应管养工作。

4.3追踪监控与规范操作

景观为环境带来收益的同时,必须面对严苛自然环境的挑战。景观的养护必须能在一定的周期内监控和保护绿地要素的质量,这不仅包含植物的生长状态,还有促进植物生长的立地条件、自然环境的监管。失管失养的绿地中常常垃圾遍地,破坏严重,病虫害威胁,干旱或积水,植物生长不良。追踪绿地内各种不利问题发生,及时进行管理和修正,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通过手持录入设备进行绿地景观各要素条码识别,还可将将园区植物、小品、设施资产存在状态逐一记录,并与上一周期信息进行动态比较和核对,同一时间不同植物,同一植物不同位置获得的信息均能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有利于发现共性问题,暴露诱发潜在的因素。

4.4管理预判与体统整改

数据库系统中各种存在问题和工作内容的分析与应用,能提高绿地管理的预判能力。特殊时段,特殊地点,发生频率较高的管理高危问题,能够在后台形成完备系统的参考和对比数据库,通过云的传输与共享,草坪修剪过低导致青黄不接、草屑留在绿地中引起的病害、树木支撑歪斜、白色垃圾较多等问题,可以通过加密频率调查和问题比对,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缩小管养计划、实施和纠偏的时效,让景观绿地管理工作由面到点,又粗到细,由定性到量化的分解落实,降低管理成本,实现精准、精细管理。一旦出现问题或超过整改时限,便可提醒和预警,敦促整改和完善。在PDcA管理体系中应用时,会对绿地管护效果起到极显著的作用,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问题整改的时间较未采用该技术有着明显的缩短,发现问题的覆盖面更广,精度更高,绿地中的死角因巡查轨迹的合理安排,更易被发现和整改,监控效果提升显著。

5结论与讨论

一方面通过采用该技术,业主单位提高了管理信息化程度,使管养单位的监督内容更加系统和完整,全面提高了精细化管理程度,使动态监测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对施工企业而言,数据采集者仅需要简单培训,即可开展调查工作,户外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大幅缩减,降低养护人员的投入,多班组、多人员可平行开展巡查和调查,不易产生重复性,数据的准确性大幅提高,无纸化和低能耗的管养模式逐步形成。

提取绿地信息作为管理起点,对全面、客观的了解景观绿地的存在状态十分必要。通过一些技术文件、管理合约、养护台账等能简洁、迅速的了解绿地的概况,比如绿地的建设单位,移交单位,建设或移交时间,绿地区位,规模,养护投入等,将绿地信息与养护投入的预算费用按企业经营能力进行核算,将更有助于提前了解项目的经营情况。

信息技术仅仅是管理的一種手段,但它确实能为管理带来很多的便利。这与绿化主管部门管理的重要区别如下。

首先,不照搬主管部门按专业与业务条线设置复杂的部门机构,往往少数几个人需要承担和处理更多的管理的范围与责任,信息量非常大;在有限的人力资源条件下,如果能够整合好各类信息,并与服务提供方建立一致对应的信息互通机制,恰恰能将不利转化为有利优势,管理方与被管理方通过信息平台与台账,让管理信息更易保存和延续,专业岗位调整后,接任者也易于上手和熟悉现状情况。

其次,从景观养护效果出发,通过不同的维度分析景观质量缺陷的潜在问题,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付整改;而是全面的评估引发问题的各因素之间,以及因素与环境,因素与人,管理组织等方面的综合关系,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良和纠偏的措施,为景观的可持续提高奠定基础。

第三,施工期与常规养护期信息与质量无缝对接,信息化技术解决了图纸资料复杂的交底和核对工作,缩短养管单位熟悉管养元素的时间,并能同步完成从施工期到养护期、养护单位A与养护单位B之间的无缝对接;将绿地地理信息通过手持终端定位,数据库信息存储在云端,便于及时的调取与补充,不但提升管理人员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加速了养护信息反馈于传递速度。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
浙江天正思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美术理解与表现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深度融合初探
图们市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基于素养提升的信息技术与美术欣赏活动的整合运用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