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遂宁市五彩缤纷湿地公园景观生态现状调查与研究

2019-11-22祝元春李果任为管运峰

绿色科技 2019年17期

祝元春 李果 任为 管运峰

摘要:对四川省遂宁市五彩缤纷湿地公园进行了现场调查和研究,主要从生态景观型防洪堤的改造、湿地植物群落以及水景处理3个方面入手,从生态和景观两方面综合考虑,对该公园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以期为该公园的后续发展管理提供可行的建议与方法,同时为我国其它具有类似条件的城市或地区的滩涂湿地的开发建设做有益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关键词:滩涂湿地;生态景观型防洪堤;湿地植物;湿地水景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7-0047-06

1引言

近几十年来,我国城市加强了对湿地的开发利用,但在实践中发现,城市湿地建成后的景观生态情况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植物群落的配比及更替、城市河道自然化、防洪堤的景观化处理、配合微地形变化的植物配置等。此次调查研究即是以遂宁市五彩缤纷(滩涂)湿地公园作为调研基础,通过调查其景观生态现状,从而研究得出其在景观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优势,以期为该公园的后续发展管理提供可行的建议与方法,同时为我国其它具有类似条件的城市或地区的滩涂湿地的开发建设做了有益的探索,也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2相关概念

2.1湿地及滩涂湿地

湿地是介于水体和陆地之间的生态交错区。美国鱼类和野生生物保护机构(1979)对湿地的定义为: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该地带水位经常接近或处于地表面,或者有浅层积水。湿地一般具有以下三大特征:至少周期性地以耐湿植物或水生植物为优势植物种;底层土主要是湿土;在每年的生长季节,底层水饱和或浅淹水。湿地仅占地球表面积的6%,却为地球上20%的己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是地球上生产力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起着稳定水文干扰、净化水质、改善气候、维系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作用。

滩涂是海滩、河滩和湖滩的总称,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时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最大洪水位間的滩地面积。在地貌学上称谓潮间带,也是湿地的一种。由于潮汐的作用,滩涂有时被水淹没,有时又出露水面,其上部经常露出水面,其下部则经常被水淹没。

2.2防洪堤和生态景观型防洪堤

2.2.1防洪堤

防洪堤是为了防止洪水泛滥、控制河流,在漫长发展历史中所寻找到的重要解决方法。其目的是为了维护人民的正常生活,也能够减小洪涝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从而保障城市的正常发展。防洪堤的基本功能:一是防洪,抵抗自然水害;二是作为人类亲水的活动场所。

2.2.2景观生态型防洪堤

近年来,城市建设越来越注重生态问题,而河流也是城市中最具有吸引力的景观之一,具有完整功能并且具有生态景观效益的防洪堤就成为了滨水建设中的重要课题。景观生态型防洪堤是指兼具景观与生态功能,并能承载当地特色文化的防洪提。景观生态型防洪堤的基本功能有以下几点。

(1)生态功能。带状防洪堤对整个滨水区的植物群落的整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形成了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绿色廊道。带状的植物分布有利于沿水系形成线性的绿色景观,在净化水体和减轻空气污染方面具有重要生态价值。

(2)景观功能。景观生态型防洪堤形成了线状景观,与江水一起形成了空间较大的亲水场地。岸边精心的植物配置,成为了富于特色的江边“绿线”,将以往光秃秃的岸边变成了赏心悦目的江岸线。其次,植物的多元性将水体、防洪堤、地形变化等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既增添了江边色彩,又改善了江边小气候。

(3)文化功能。如果进行深度的文化发掘和景观规划,滨江区域可以成为城市或地区的特色地标。植物本身并不具有特别的意义,但是当与不同的文化融合之后,便可以产生不同的文化展示效果。

3研究区概况

以遂宁市五彩缤纷湿地公园为例,该公园(图1)位于涪江三桥以前,近邻遂宁市行政中心。在其中充分利用宽阔的滨水滩涂建立了300亩湿地公园即遂宁市五彩缤纷(滩涂)湿地公园,其内具有生态科技体验中心,生态体验广场,植物博览广场,生态茶室等配套建筑设施。该场地原为农耕破坏的河滩土地,经过项目规划与建设变废弃滩涂为生态湿地。经过重建的区域水体复现自然清洁,辽阔的水域又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多种栖息地。利用原混凝土渠化的防洪堤岸化防洪大坝为优美岸线,从而将原防洪堤岸这种危险的地带灵动幻变成可亲近、可体验的自然城市景观。该项目在设计与建设过程中结合当地特殊的用地条件,尽可能地保存了自然原生态的元素,减轻环境负荷,有效保持了当地环境的完整性,真正体现人与自然自由交流的和谐境界。

4湿地公园景观生态现状调查与研究

4.1景观生态型防护堤调查与研究

4.1.1景观生态型防护堤常见做法

4.1.1.1植物覆盖或遮挡

(1)草皮覆盖。通过人工植草、铺草皮或和土工织物联合利用形成的生态防洪堤类型。

(2)垂吊植物覆盖。在防洪堤顶部边缘种植可悬垂植物,当其生长到一定长度后,可以遮挡一部分防洪堤起到修饰作用;或者在堤脚处设置种植沟槽,在其中种植攀援型藤蔓植物(如常春藤),通过人工干预使其沿堤表面向上生长从而形成较为柔软的绿植表面。

(3)乔木或水生植物遮挡。利用植物弱化硬质防洪堤的方式,耗资小、工作量小且当植物开始稳定生长之后,不再需要有较大的管理投入。但需要注意的是,植物本身的局限性会限制此种方式的大面积应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考虑植物的生长情况以及所必需的生长条件,以及达到规划的目的需要多少的时间,同时,实际操作中,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量、防洪堤表面温度等都是影响植物存活的关键所在。

4.1.1.2局部改造堤面为可种植空间

(1)針对流速平缓、水位变化不大的河流,可以将堤面局部改造成植草格。一般植草格的原料是高强度塑料,其中包含有土壤和种子。比如映秀渔子溪景观河堤的改造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只花费了3个月,植被便覆盖了河堤。

(2)石笼或各种石块创造多孔隙的生长环境。沿堤面放置规则石笼,覆盖堤表,由于缝隙较大较多,从而可以提供给植物较为丰富的生长空间,在长时间的自然环境的作用下,堤表会生长出繁盛的植物。此种方式能够获得自然且和谐的河岸景观,但需要从局部改造硬质防洪堤,需要较大的工程量和投入,因此不太适合大面积应用,否则改造成本较高。

4.1.1.3改陡堤为缓土坡

沿堤面覆土,使得堤表倾斜度放缓,坡底用条石、石笼等方式固定,避免滑坡。再于土表种植适量小型植物或覆盖种植网,以固土防止水土流失。坡底也可种植深根型乔木或灌木,固定土坡。

4.1.1.4装饰硬质堤面

直接用雕刻、书法、壁画等形式对硬质堤面进行装饰,既能达到美化效果,也能作为文化宣传之用。成本较高,不适合大面积应用。适用于视线较为开敞处,作为点景使用(表1)。

4.1.2五彩缤纷湿地公园景观生态型防护堤现状调查

该公园所涉及河岸线长度近8km,通过现场调研,可将其中防洪堤处理方式分为三类。

(1)植物覆盖或遮挡。堤顶边缘放置木制花箱,花箱内植物悬垂而下,增加了硬质堤岸表面的绿化量。堤脚种植常春藤,使其向上攀援覆盖整个堤表(图2),同时,也适当地有栽植枫杨等耐湿树种于堤脚等处。

(2)在堤顶架空建造向水中延伸的景观台。景观台上做了详尽的景观设计,通过不同的植物分割景观空间,利用不同高度的植物形成了错落的垂直景观结构(图3)。景观台向水面凸出,一方面可有效遮挡硬质防洪堤,另一方面可便于市民的亲水活动与景色欣赏,并且有效地扩大了防洪堤提供的场地范围(图4)。

(3)堤顶边缘处设置景观护栏,堤表不做处理(图5)。

4.1.3小结

4.1.3.1优点

(1)堤顶划分出了多层次空间,设置有多种宽度合适富于变化的廊道,有丰富的长凳、木椅、垃圾桶等基础设施,有带有遂宁本土观音文化特色的镂空灯柱,具有当地特色的花箱、树池。

(2)植物方面,堤顶多采用乡土树种如黄葛树、柚子树、香樟等,堤脚处有枫杨等乔木,多数为错落有致的各种灌木或草本,高大草本如卡开芦、斑茅,中等高度的秋华柳、海棠,低矮草本细叶芒、假穗等。

(3)硬质堤面修饰方面,以堤顶为基础扩大修建的观景台非常具有特色,结合了水岸景观,又有效扩大了观景面积,还巧妙地隐藏了其下的硬质防洪堤,是一种非常值得借鉴和尝试的方式。

4.1.3.2缺点

(1)利用常春藤攀援覆盖的防洪堤段的后期管理做得不是很好,一些堤面的常春藤生长状况不佳,出现了部分死亡现象,裸露出了部分硬质堤面,十分影响整体景观效果。

(2)公园内部分河段的防洪堤堤面没有做任何处理,建议可以做适当的表面雕刻装饰,正好呼应湖中的圣莲岛风景区。

4.2湿地植物景观生态调查与研究

在城市或城市附近利用现有或已退化的湿地,通过人工恢复或重建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的功能。我国在城市湿地栖息地修复、城市湿地景观建设、人工湿地水处理、湿地景观价值评价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恢复重建了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绍兴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香港湿地公园、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等一批较为成功的湿地公园。

建设湿地时,在湿地的植物配置方面,不要只追求复杂的植物类型以及相当的观赏价值,还应该将湿地的生态功能提到更重要的层面。要选择在当地条件下,更具有生态价值的植物,从水质净化、涵养水土、空气净化、吸收噪音等多角度考虑,还要关注湿地植物群落的优势种组成,关注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

4.2.1湿地植物选择原则

(1)乡土植物原则。气候条件的差异会对湿地植物的生长、存活和净化能力产生影响,因此,在植物造景时,应该优先考虑乡土植物,要综合考虑抗逆性、生长状态、适应性等。

(2)物种多样性原则。不同的植物其净化能力不一样,比如睡莲对氮、磷的吸收能力较强,凤眼莲对重金属的吸收能力较强。因此,首先应明确场地的功能,再具体根据其目的,选择具有更高利用价值的植物组合。

(3)景观效益原则。在植物配置中,景观和生态应该一起考虑。从群落配置、合理布局与景观美学等方面对植物进行调控和配置,以使其与周围景观融合成一体;综合考虑植物的外形特点和生长期,对植物配置进行优化,形成类似于“乔灌草”的梯度化分布。

4.2.2湿地植物选择应用调查与研究

湿地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形式有下面3种,五彩缤纷湿地公园堤岸的植物配置如表2~4所示。

(1)水面应用形式。在水面进行合理的水生植物的配置,可以营造出特殊的水面景观,并且,可以起到空间延伸的效果。

(2)水边应用形式。水边的植物多分布于水边浅水区,常见的植物主要有:芦苇、香蒲、水菖蒲、鸢尾、再力花等,并且常常与景观石;碎石块或者文化标志等相搭配。

(3)岸边应用形式。岸边的植物配置可以使湖岸与水体融为一体,并对水面与水边的景观起到衬托与增色的作用。

4.2.4小结

4.2.4.1优点

(1)植物选择。没有一味追求丰富的植物种类,而是从生态、景观等多方面出发,选取了具有特色的在当地可以较好地生长的观赏植物如鸢尾科植物;另一方面,多采用乡土性草本植物,播种时计算好种植密度,基本维持了植物配置的规划效果。植物容易成丛,其他植物不容易侵入,且多为多年生植物,可以进行自我营养繁殖,减少人工维护作业。

(2)植物帶状分区配置。总的来说就是常年洪水线以下种植耐水淹耐干旱的植物,常年洪水线以上种植喜水边生长的植物,它们可适应短期偶遇的洪水。带状分区不仅使得植物能够有更为适合的生态位,在景观效果方面也更具有观赏价值。并且,湿地中有横贯其中的串珠状水系,部分较大水洼中人工种植有荷花、睡莲等植物,在其开花时节点缀于带状植物配置中,别具特色。

(3)季相变化。春季植物返青嫩绿色,春末夏季鸢尾类、荷花等成片花色,秋季香蒲、芦苇花序,冬季枯黄色。四季均有可观之景。

(4)外来有害植物。除了当地有的喜旱莲子草(革命草)之外,没有使用其它可以造成物种泛滥影响湿地生态环境的植物,如凤眼莲、水生美人蕉等。

4.2.4.2缺点

(1)冬季景观相对单调,除开较少的常绿乔木如黄葛树、芦苇花序和常绿灌木等,其余均为一片枯黄之景。

(2)卡开芦常与斑茅过高,使得河面或近水处与湿地中或堤顶缺乏视线沟通,造成景观的隔断。

(3)许多已修剪的植物枝叶等未能及时清理,堆积在栈道或小路旁边,影响景观效果,并且会对水质造成污染。

(4)在植物的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经济作物,也可起到丰富季相景观的作用。

4.3五彩缤纷湿地公园湿地水景调查与研究

4.3.1湿地公园湿地水景调查与研究

在滩涂湿地中如何设置自然美观的水景,如何将湿地本身的自然条件结合起来,如何通过植物配置优化湿地生态景观,以遂宁市五彩缤纷湿地公园为例进行探究。

湿地公园水景中常见的有荷花群落和芦苇群落。荷花群落适合生长在1.2m以下的水体中,其繁殖能力较快,能很快地形成单种的植物群落。荷花群落在设计上可与搭配芦苇、菖蒲、睡莲、千屈莱等植物配置,能够营造夏季、秋季的季相变化效果。芦苇群落常大面积种植,在夏季或冬季都能产生很好的视觉效果,也能避免北方冬季景观单一的现象,该群落一般还会与千屈菜、水葱、槐叶萍等搭配,形成层次丰富的水景植物空间。

五彩缤纷湿地公园设计植物配置群落(图6)主要以乡土植物为主,主要水生植物群落有3大类,常用水生植物对水位的要求如表4所示。

(1)卡开芦一斑茅一灯心草群落。该群落是湿地中面积最大的草本植物,分布在全园中,四季都能有很好的视觉效果,避免了景观单一的现象。该群落还与风车草、窄叶十大功劳、狼尾草等进行设计搭配,形成了层次丰富的水景植物空间。

(2)荷花群落。荷花群落主要是分布在水系中水面较宽的区域。为了营造具有变化的水景空间,还设计搭配了芦苇、菖蒲、睡莲、千屈菜等植物,这样丰富的植物搭配能够营造出夏季的季相变化。

(3)灯心草一双穗雀稗群落。该群落主要分布于湿地中坑洼区域,搭配卡开芦、斑茅、风车草、菖蒲等植物,避免过于单调重复的浅水区水面景观。

4.3.2小结

在景观地形设计中,会遇到低洼贮水地、土质恶劣地、有特殊线路通过场所等特殊地形,应采用生态适应性设计理念,在原有的地形条件上,灵活的采用设计手法,处理各种难点,达到合适的公园地形建设模式。

但具体的处理方式,还要根据场地所需要达到的目的而定。以五彩缤纷湿地公园为例:对水景的处理结合了对采沙坑的利用,留下了面积较大的景观湖,而且通过对小型采沙坑的串联成功在湿地中嵌入一条水系,在公园中部形成了以串珠状水系为视觉焦点的景观核心,也为水生植物提供了生存空间,丰富植物种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

人工景观其外观应自然,尽量与自然界的山水地貌形态相趋同,避免使人产生人造的、假的、非自然的观感。地形改造、植物配置、岸线处理,都应力求“合自然之理”,使游人“得自然之趣”,才能满足当今景观生态化的发展需求和游人日益增长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5结语

近年来,长江流域的许多城市开始兴建沿江的湿地公园,遂宁市五彩缤纷湿地公园作为较早的一批滩涂湿地,本文通过对其进行实地调研,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首先,是硬质防洪堤的景观生态化。硬质防洪堤无土壤覆盖,无植物覆盖,无景观价值;在阳光直射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的表面温度,影响周围小气候;堤面对水流无阻挡作用,若遇上较强降雨,由堤表产生的水流冲刷将会对堤脚处的植物生长造成影响,文中提出了四大类、八小类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已建成的硬质防洪堤,需要从空间利用、景观表现、生态作用等方面进行改进,充分利用植物的生态景观作用,改善防洪堤周围小气候,美化周围环境,同时也要关注后期管理和维护,注重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湿地植物的选择和应用。湿地植物具有水体净化、改善小气候的生态价值,通过不同的植物搭配,也可以在湿地中营造出自然而优美的湿地景观。且湿地中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并存,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也可以为野生动物提供一定的生存空间。

最后,是湿地水景的处理。滩涂湿地富于地形变化,尤其在本文所选择的五彩缤纷湿地公园中,又同时有着由于长久采沙所遗留的大小、分布都不均匀的采沙坑。如何能够充分展现其生态和景观价值,并且尽量控制其工程量和工程花费,并且使水景保持自然且具有当地文化特色,本文通过水系构建、水生植物配置和自然岸线3个方面进行了论证。事实证明,针对不同的场地,通过分析其场地特点,采用灵活的处理方式,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将并没有优势的场地做出超过其本身的价值,再结合植物、水系、文化景观等,就可以充分发挥出其生态和景观价值,也可以充分展示出当地的人文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