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创意在遗存建筑活化中的应用研究

2019-11-22郑新新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9期

郑新新

摘 要:遗存建筑是人类活动痕迹的遗留,它们像是坐标上的点,是一个地区的历史发展和当地人们生活习俗最直观的、最真实的见证。在一定时期,独特的环境、特殊的人群与生活,伴随着具体历史事件,成为记忆与文化的丰富滋养。在中国,被废弃的老建筑随处可见,尽管外观残旧,有些功能已经退化,但是它们在历史文脉、经济价值、审美价值等方面往往都有独特之处。忽视遗存建筑保护的失败教训,也是造成了目前很多地区建设生搬硬套、千城一面、没有底蕴的现状的原因之一,所以保护历史建筑,并对其进行改造再利用是新城乡建设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遗存建筑;建筑改造;艺术创意;城乡建设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村万镇始出来。”近几年来,为响应中央号召“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各色村镇令人耳目一新。2016年,住建部提出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1978 年至今,我国的城镇化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和加速发展阶段。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的城镇化已经达到 57.35%,相比1978 年提升了39.45个百分点。城镇化超速发展,城乡融合加速,无疑是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大举措,但是各类“特色小镇”一哄而上,也乱象丛生,造成了“生搬硬套”模式下“千城一面”现象,而这种没有文化底蕴和当地特色产业作为根基的项目,极易成为空心城。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是在人们物质条件满足的基础上,对精神层面的更高要求,追求更好的精神满足需要更加优越的生活环境,而好的生活环境条件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在提升环境质量的同时也提升人的本身的价值,由此,便达到了环境和人共同提升的良性循环。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环境设计是尤为重要的。互联网生活时代来临,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和需求进入了新的阶段。像后现代主义①的风潮再次席卷般,艺术已经超越它的本质,艺术与生活、生产已经没有界限。

二、遗存建筑的利用分析

遗存建筑是指城市和乡村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历史建筑,它们保留着一些早期的材料、工艺和结构以及经过岁月洗礼和特殊的氛围等等,多是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和民俗风貌的建筑。

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如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目前我们正肩负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而生态环境惡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威胁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据统计,中国建筑垃圾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1/3以上。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我们目标应该是建立由建筑、景观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或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应该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立生态型城市,原始的环境具有无法复制的优势,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保护原始环境,并在此基础之上,对自然生态资源进行改造和提升。只有充分地利用原有资源,进行生态设计,才可以更好地建设和发展。

三、艺术创意

(一)艺术创意

艺术创意最早随人类活动而产生,当代艺术创意由历史发展而来,而又区别于以往。其一,艺术本体样式更加多样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愈发炽热,艺术的活动的样式愈发丰富,内容愈发充实;其二,打破学科界限,涉及范围更大,以往的艺术创意只停留在传统的艺术领域,如今,艺术创意还涉及经济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并相互吸收借鉴,共同发展。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艺术是浑然一体的,只有融合了一切种类的艺术才能臻于最完美的境界”。

建筑本就是一门艺术,只是快节奏的发展模式打破了建筑艺术的自由美和纯粹美,以至于高楼林立却少有称得上是艺术的建筑,千城一面终归咎于建筑。今天,我们望见建筑剥离艺术的惨状,才更加了解艺术的必要性,面对已经成型的环境,才更加明白创意的重要性。

(二)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由空间、造型、环境以及装饰等建筑语言要素按照人的审美要求构建的。建筑艺术与绘画艺术一样,同样强调造型的重要性,别具一格的建筑造型也是成就建筑艺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在《评〈玛林斯基全集〉》中,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在真正的艺术作品里,一切形象都是新鲜的,具有独创性的,其中没有哪一个形象重复着另一个形象,每一个形象都凭它特有的生命而生活的。”建筑的外在形象直接关系到外在环境和内部空间,也是体现建筑艺术的重要方面,建筑的体量、体型也要遵循其形式美法则。例如,建筑形态组合的丰富性、节奏感、变化规律,立面处理的均衡、对称、韵律等。

四、艺术创意方法在遗存建筑活化中的应用

(一)遗存建筑改造的特殊性

建筑设计步骤多,过程复杂,建筑艺术渗透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且涉及广泛,同时也具有创新创意的无限可能。遗存建筑是建筑体系中不容忽略的重要部分,遗存建筑是较现在而言早期产生并且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建筑,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分类,遗存建筑也可分为四类:居住建筑遗存、公共建筑遗存、工业建筑遗存、农业建筑遗存。遗存建筑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是历史故事的参与者和历史的见证者,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因此,一是遗存建筑的改造根本,应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承。二是遗存建筑的改造方式,应更加注重发掘与保护。三是遗存建筑的改造方法,应更加注重创新。四是遗存建筑的改造目标,应更加注重活化。

(二)艺术创意在遗存建筑活化中的必要性分析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而存在,遗存建筑活化是对老建筑的“加工”,这一过程更是离不开艺术的指导。

每座建筑都是一个小体系,不同的建筑有着不同的功能,有着自己的运作方式。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的功能、材料和细部等越来越细化。老建筑相比之下就“纯粹”许多。旧建筑活化的案例中,它们几乎都被赋予了他们新的、符合当代需求的功能,由此,建筑角色的转化赋予了老建筑新的时代使命。

1.新旧共生:科隆美术馆

新旧共生是遗存建筑活化的最常见的手法,也是最经典的手法,新与旧的感觉其实是一种情感的融合,给人们的是情感的体验。这往往是在旧址保留建筑的遗存构建,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固或者新建,营造一种从旧建筑中生长出来的错觉,具有视觉和感觉的双重冲击力,能最直白地表现建筑的主题和思想。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的经典作品科隆美术馆,便是一个典型的案例,科隆美术馆前身是二战中被炸毁的圣柯伦巴教堂,后者是一座哥特式风格的建筑。卒姆托保留了现存遗迹,即保留旧址上原有的一些建筑结构,如有岁月痕迹的旧墙和残壁,裸露的被烟火熏黑的石块、红砖和保留较为完好的金属门窗结构的部件等,建筑外部采用传统材料——米色砖,外立面处理得简洁精炼,新材料与旧材质既有对比又和谐共生,极致细腻地阐述了现代设计的可能性。

2.艺术科学:兵马俑博物馆

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现代建筑中也广泛地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出现了很多夸张、异形、仿生和生态建筑,就外观和功能上来说,传统的技术很难做到这些。遗存建筑几乎都是传统技法建造的,传统建筑和其建造技术具有很强的“匠”意,关键靠“巧”,和现代建筑相比又有一些“拙”意。“巧”表现在古人对建筑关键节点的思考。古建筑的“拙”其实是一种松弛有度,中西建筑在这方面也有共同点,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其两者都用大材,无论是中式建筑的木材还是西方建筑的石材都是整块使用。技术的缺陷反而成就了传统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

尽管如此,传统建筑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成功案例也有很多,兵马俑博物馆是建立在兵马俑坑原址上的遗址性博物馆,它向全世界展示了“世界第八大奇迹”之上的又一大奇迹——科技的力量。兵马俑坑的面积非常之大(如一号坑,长230米,宽62米),且地下的坑结构和兵马俑文物既需要全覆盖又不能有丝毫损坏,对于传统的改造或建筑方法来说,这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从其结构上来看,弧形顶棚是落地式三铰钢拱结构,它的超乎寻常的大跨度,刚好配合了展厅中战士俑排兵布阵的整体气势的艺术感觉。技术可以实现旧建筑改造,但造价却非常昂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艺术界限的逐渐消失,艺术与科技结合将成为旧建筑改造的重要趋势。

五、结语

本文通过了解遗存建筑的保护和利用现状引发一系列思考,提出遗存建筑保护的必要性和活化遗存建筑的重要性,发现艺术创意是一种很好的应用于建筑设计和老建筑改造中的方式,并归纳提出多种创意方式,结合案例论证。通过对现有老民居建筑的改造设计,尝试运用提出的创意方式方法,验证其可行性和预期其表现效果。为遗存建筑的保护和利用的创新发展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希望有助于遗存建筑活化的良性发展。通过研究遗存建筑的保护和利用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发展瓶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以此吸引政府部门、设计师、爱好者、学生等各类群体认识到当前遗存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从而更好地推动遗存建筑的活化发展。遗存建筑的活化,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借鉴意义,更为地域性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注释:

①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70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参考文献:

[1]韩沫.北方满族民居历史环境景观分析与保护[D].东北师范大学,2014.

[2]朱夢莹.创新式融合:特色民宿设计探析[J].大众文艺,2018(3).

[3]周彤.后现代艺术视野中的建筑再利用:从旧工业厂房到创意空间[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7.

[4]黎明.华北满族乡村民居更新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

[5]黄荣荣,夏海山.生态语境下旧建筑改造的美学价值[J].华中建筑,2009(8).

[6]侯瑞霞.文化艺术创意在历史遗存建筑改造中的运用研究[D].海南大学,2017.

[7]冷煜,高昱.文化创意产业园对历史遗存建筑的再利用[J].美术大观,2014(6).

[8]李道先.试论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J].高等建筑教育,2004(2).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