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高改遗诏不可信, 但佩服《史记》写法的高明

2019-11-21刘勃

南方周末 2019-11-21
关键词:扶苏赵高李斯

这么秘密的事写得跟司马迁在现场一样,但必须承认,通过对话描写捕捉人物的心理,作者展示了极高的艺术手腕

刘勃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三卷里的《赵正书》,讲秦始皇临终前,传位给小儿子胡亥。这和流行的说法,自然很不同。《史记》说,秦始皇是传位给公子扶苏的,但是遗诏被赵高串通李斯给改了,这才由胡亥即位。

老实说,《史记》的记录非常难以置信,因为公子扶苏早就被贬到边境上带兵去了,《左传》《史记》提供的大量史实,都告诉我们,太子被这么处理,几乎就等于被废。这个判断,基于《史记》自身更可靠的部分就可以做出,其实也不见得需要竹简来帮忙。

不过《史记》有个厉害的地方,有些事哪怕不见得可信,还是不得不佩服他写作手法的高明。

就拿这一段说,篡改千古一帝的遗诏这种惊天大事,应该是怎么一个过程呢?

胡亥、赵高、李斯三个关键人物里,最活跃的必须是赵高。因为胡亥迟钝,没想过哥哥当了皇帝,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李斯是技术官僚,而且相对比较有安全感;赵高最紧张,他没有其他政治基础,价值就体现在能够待在权力核心,而扶苏一旦即位,他就被踢出去了。

这时候,赵高有三个选择:第一,先说服胡亥,再去做李斯的思想工作;第二,反过来,先劝李斯,再劝胡亥;第三,约两个人一起谈清楚。

赵高选择了先劝胡亥。这个选择特别有道理。第一,是先主后次:说通胡亥更关键,如果胡亥本人不配合,说通李斯也没用。第二,是先易后难:赵高和胡亥本来就是师生,比较亲近,胡亥又傻,这事成了他好处又大,说服胡亥比李斯显然容易很多。第三,是独揽劝进之功。先说通了李斯,然后和李斯一起去劝胡亥,那支持胡亥当皇帝这事,两个人就同等重要;自己先把胡亥说服,然后找李斯,自己才是唯一的大功臣。

所以赵高去找胡亥,说你爸爸传位给你哥哥了,你看怎么样?

胡亥很呆萌,说很好啊。

赵高说不对,那你就完了。——对浑浑噩噩过日子的人,一定要跟他贩卖恐慌,然后才能把他的行动力激发出来。赵高又举了一堆古代犯上作乱还有好结果好名声的例子,很顺利把胡亥说服了。

赵高这才去找李斯,跟李斯,赵高说话直接多了:现在遗诏就在我们俩手里,公开出来的会是什么内容,我俩说了算。

这是因为,李斯是绝顶的聪明人,你要是跟他兜圈子试探,到时候被他一语道破你的内心,反而被动了。跟聪明人就得开门见山。

看李斯拒绝了,赵高也给李斯贩卖恐慌。

赵高先拿李斯和蒙恬将军比,你有哪里不如,一二三四五……总之,一旦公子扶苏即位,你的丞相之位就完了。但李斯说,没关系,我可以不做丞相。

赵高就提醒李斯注意历史,秦国退休的丞相有好下场的没有?不做丞相没关系,命你也不要了吗?

李斯就说了特别高尚的一段话,我受先帝大恩,我宁可死,也不做这种事。

说到这里,赵高知道,事情已经成了。你李斯这么多年脏事臭事干得还少吗?你是舍生取义的人吗?这就是知识分子,矫情,干坏事需要人给个台阶。这个姿态摆出来,是跟我要台阶呢。

于是赵高就啪啦啪啦说了一大堆,文辞华丽之极,把改遗诏的问题,上升到“无常”的哲学高度。如果是劝别人,说这些属于莫名其妙,但对李斯这种既热衷名利,又喜欢感慨人生的知识分子,就得这么劝。可见,赵高很符合一些人士推崇的标准,不但有知识,而且有文化,只可惜从任何角度看,他仍然不是贵族。

就这么,李斯流着眼泪叹着气,终于从台阶上下来,同意配合赵高。

当然,你要去问司马迁,这么秘密的事怎么写得跟你在现场一样?他估计没法回答。但必须承认,这段确实写得好。把赵高、李斯、胡亥三个人,都塑造得形象鲜明气韵生动,每个人物的行为逻辑,都非常符合他们的身份、性格和处境,而通过对话描写捕捉人物的心理,尤其展示了极高的艺术手腕。

相比而言,《赵正书》里的胡亥、李斯,都单薄乏味透了,若不是出土文献自带光环(设想下,它如果是保存在刘向《说苑》之类的书里),真是很难想象有人会对它的说法有兴趣。这些年出土文献那么多,很多研究者都想从其中发掘蛛丝马迹挑战《史记》的经典叙事,这种挑战是否成功不敢乱说,但在这些同行磕磕绊绊的表述的衬托下,太史公“无韵之离骚”的文学之笔,倒是越发显得熠熠生辉了。

(作者系历史学者、大学教师)

猜你喜欢

扶苏赵高李斯
指鹿为马
呜咽呜咽泉
指鹿为马
那个不爱茉莉的扶苏
赵高的阴谋
我和扶苏君的日常
我和扶苏君的日常
李斯自食苦果
只爱黑白红
儿时的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