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达应精准,语言忌含混

2019-11-19

中学生阅读·高中·高考 2019年4期
关键词:无字三本心灵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人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文题简析

命题材料源自作家卢新华的文章《读三本书

走归零路》。卢新华认为,人要读好“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以这则材料命题,有利于借助高考这一“教学工作的指挥棒”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材料不仅强调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还强调读“心灵之书”,提倡每个人要认识自己、反省自己、解剖自己。有利于学生精神层面的成长和良好人格的养成。

普通高中语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写作三类文体(应用类、论述类、文学类),针对学生缺乏客观、冷静、理性的思考,不具备论证思维的基本范式,缺乏整体结构感,导致空泛而又欠严谨的“伪文化散文”泛滥的问题,浙江省近年加强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特别是思辨能力的培养,所以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仍着重论述类文章,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突出语言、思维与表达品质的提升。虽然对文体无显性要求,却有隐性的指向,在题干中有“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一段话,引导学生写论述类文体。这既能检测考生的审题能力,也体现出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延续性,更符合高中老师和学生的心理预期。当然。为体现高考的公平性原则,考生若写成其他文体,只要能表达自己看法,根据作文分项分等的评分办法,亦可得到相应的分数。

这道作文题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审题难度不大。考生一般可以从“书本知识”(读万卷书)、“生活,或自然与社会”(行万里路)、“自己的心灵”(三省吾身)三方面展开。当然,也可以从“什么是三本大书”“为什么要读三本大书”“怎么读好三本大书”三个角度展开。如果思考再深一点,还可以提出一些新观点展开论述,如“不同的人会读不同的大书”“人在不同阶段会侧重读不同的大书”等。总之,这道作文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他们根据自己直接或间接的人生经验展开论述,抒写真情实感。

考场原作

人生之书

列夫·托尔斯泰有言:“人生的目的不在于达到完善,而在于越来越接近完善。”在卷帙浩繁的人生之书里。人有了力量,也更接近着生命的完善。(开头点题,符合考场作文“入题要早”的原则。但是后一句表意不明,是谈书的內容,还是谈读书之功?)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此言得之。人虽是独立的个体,但并不孤立。人要从外在的世界中获得生命的体验来充盈自己的人生。依我之见,生命当有向外的观察学习和向内的自省,并从中汲取力量,读人生之书,完善自我的生命。(联系材料阐述观点,不错。但最好将“向外”与“向內”的“读书”之举与“三本书”联系起来谈,表达可更精准一些。)

三本大书正代表着知识、阅历和內心,这道出了精神世界在生命构建中的重要意义。诚如博尔赫斯所言:“天堂应是图书馆的模样。”一本本书是精神世界的一砖一瓦,它构成了坚固的外墙。(这个比喻极为不妥。首先。这“一本本书”是指哪一类“书”,应交代清楚。其次,“书”又怎么能只是一种“外墙”?它应当是一种內在的东西!)而阅历是个体从社会、自然乃至整个世界中获得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它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也是精神世界外墙里的基础设施。(这个比喻也须修改。书本知识应当是一种基础设施,个人阅历则是建立在基础设施上的个性化的建筑。)“心灵之书”则告诫人们对心灵的自省,正如林清玄所提出的“观照自我”的禪语。人只有学会和自己对话,精神世界才能获得精致的装饰。(阅读“心灵之书”,是对客观性知识和主观性阅历加以融合、反思和取舍进而获得精神上的提升的过程,将“心灵之书”说成是精神世界的“装饰”,就弱化了“心灵之书”的价值。将“三本书”用比喻加以阐释是可以的。但比喻都不够精当。必须修改。)

反观当下。国人汲汲于物质世界(将“物质世界”改为“红尘世界”似更妥帖。)的财富、功名而忙得焦头烂额,又怎能沉下心来阅读品味“人生之书”呢?以简单的地铁现象为例,当欧美国家的乘客都自觉地在地铁中阅读书籍时,中国地铁上的青少年却利用(不是“利用”,而是“浪费”。)着宝贵的碎片时间转发段子、浏览明星八卦。浮躁喧哗的不只是狭窄的车厢,更是人的精神世界。试问。当一个人连最简单易读的“有字之书”都不愿静下心来品读。又怎会去品读“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这段举例、对比论证处理得都还不错。不过最后一句可再充实,以突出读“有字之书”是基础,舍此。其他两本书便无从读起。)

爱默生曾说过:“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应当问他读的是什么书。”将此扩展到人生的大范围来分析,看人更应当看他所展露的“人生之书”。如蒋勋那般推崇“出走的文化”,追求人生向外观察和向内自省而不断寻求和自我对话的人,他的生命正像他所歆羡的“一朵花的美丽”那样绽放着。(这一段是对“读书”意义的拓展,可惜作者未具体点明。所以,该段前面应加上一个过渡句——“读书既可以建设自我,还能影响他人”,以承上启下。)

读人生的三本大书,不是完全抛却对外在的物质世界的追求而一味醉心于精神世界的构建。诚如哲人所言:“精神世界建立在物质世界的地基上。”读人生的三本大书。是要人们能够有一个精神的“舒适区”,这是每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体悟和记忆。(这一段属于可有可无的“辩证性”论述。有之。內容更全面:无之,文意更纯粹。各人可根据自己的风格喜好决定取舍。)

人的生命会在人生之书的阅读和充盈中得到全新的演绎。那么,我们何不沉潜下来,于夜阑人静之时品读“有宇之书”,思考“无字之书”,观照“心灵之书”?

读人生之书,行生命之路,寻完善之境。(最后两段收束全文,言简意赅,点到为止。但末段缺少鼓动性。第一句“人生之书”改为“有字之书”更好,因为“行生命之路,寻完善之境”指的是“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而“读人生之书”已涵盖了这两层意思。)

阅卷评点

本文审题立意准确,框架结构合理。但是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一是对“人生之书”的含意诠释得不够准确。用喻不当,对其意义的揭示也不够到位:二是不少论述语言比较含混,一些概念阐述得不够明晰。影响了作者观念的传达和文章主旨的揭示。

修改建议

一是对人生三本“必读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的阐释分析要清楚,无论是用平实的语言诠释,还是通过比喻做形象诠释,皆须精准到位。

二是论述语言须明白、透彻、精粹。观念清晰、表达到位的文章方能直入人心。

升格之作

人生之书

列夫·托尔斯泰有言:“人生的目的不在于达到完善,而在于越来越接近完善。”在卷帙浩繁的人生之书里,攒聚着一代代人的智慧和力量。阅读人生之书,你便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接近于生命的完善。(开头点题,符合考场作文“入题要早”的原则。后一句改动之后,先揭示了“人生之书”的价值,后点明了阅读“人生之书”的意义,语意明晰。)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此言甚是。人虽是独立的个体,但并不孤立。人要从外在的世界中获得生命的体验,充盈自己的人生。再在內心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而提升自己的素质和品位。依我之见。生命当有向外的观察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读好“有字之書”和“无字之书”。生命还须有向内的自省,这就要求我们还要读好“心灵之书”,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读人生之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完善自己生命的过程。(这段话的后半部分经过修改,将“向外”与“向內”的“读书”之举与人生的“三本书”联系起来,承上启下,言简意明。)

三本大书正代表着知识、阅历和内心,它们在一个人的生命构建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诚如博尔赫斯所言:“天堂应是图书馆的模样。”一本本“有字之书”乃是精神世界的基石,扎实地打好地基,才会使我们的精神大厦挺拔岿然。(将“书”改为“有字之书”,表达更为准确。将“有字之书”喻为“精神世界的基石”。更能揭示“有字之书”的意义。)而阅历则是个体从社会、自然乃至整个世界中获得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它是形成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是丰盈我们精神世界,使我们免于精神饥寒的珍馐。(将“无字之书”喻为“丰盈我们精神世界,使我们免于精神饥寒的珍馐”,揭示出“无字之书”的不菲价值,富于文采。)“心灵之书”则告诫人们必须有一种“反求诸己”的自省,正如林清玄所提出的“观照自我”的禅语。人只有学会和自己对话。精神世界才会亮起一盏照耀自己人生旅程的明灯。(将“心灵之书”比喻为“一盏照耀自己人生旅程的明灯”,彰显了“心灵之书”对每个人的重要意义。对原文“三本书”的譬喻的修改,使“三本书”各自的独特內涵得到更为准确的揭示。读“书”的意义也就表现得更为充分。)

反观当下,国人汲汲于红尘世界的财富、功名,以致忙得焦头烂额。又怎会沉下心来阅读品味人生之书?以简单的地铁现象为例,当欧美国家的乘客们普遍自觉地在地铁上阅读书籍时,中国地铁上的青少年却浪费着宝贵的碎片时间去转发段子、浏览明星八卦新闻。浮躁喧哗的其实不只是狭窄的车厢,更是人的精神世界。试问,当一个人连最简单易读的“有字之书”都不愿静下心来品读。又怎会去品读“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因为没有阅读“有字之书”这本“入门读物”。“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便会如同天书,更难以读懂、读透。(这段稍加修改,突出了读“有字之书”是读书的基础,不读“有字之书”。其余两本书便无从读起。)

读书既可以建设自我。还能影响他人。爱默生曾说过:“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应当问他读的是什么书。”如果扩展到人生的大范围来分析,看一个人更应当看他所展露的是什么样的人生之书。当一个人读书达到一定境界,即“越来越接近完善”之时,他自己就会如一本大书,迸射出光彩照人的魅力,影响其他的读者。如蒋勋那般推崇“出走的文化”,追求人生向外观察和向内自省而不断寻求和自我对话的人,他的生命正像他所歆羡的“一朵花的美丽”那样绽放着,点染了这个世界,美化了千千万万个读者的精神空间。(修改之后,这一段內容更加充实,语意更为明晰。对“读书”意义进行适度拓展——即“读书既可以建设自我,还能影响他人”。)

读人生的三本大书。不是完全抛却对外在的物质世界的追求而一味醉心于内心精神世界的构建。诚如哲人所言:“精神世界建立在物质世界的地基上。”读人生的三本大书,是要人们能够有一个精神的“舒适区”,这是每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体悟和记忆。

人的生命会在人生之书的阅读和充盈中得到全新的演绎。那么。我们何不沉潜下来,于夜阑人静之时品读“有字之书”,思考“无宇之书”,观照“心灵之书”?

读文化典籍,行生命之路,寻完善之境——人生若此,夫复何求?(将第一句中的“读人生之书”改为“读文化典籍”,跟下面两句并列,因为“行生命之路,寻完善之境”指的是读“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再加上一个反问句,增强收束的力度,促人反思。)

改后评析

升格之后,文章有几个较突出的优点。一是对人生的三本“必读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的阐释分析清楚明晰,尤其是比喻的运用,形象贴切,深入浅出,将“读书”的意义阐述得既通俗易懂又精准到位。二是对人生“三本书”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富有新意——“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之间是一种由外及内、由客观而主观、由知识层面而精神层面的层进关系。读好前一本书乃是读好后一本书的基础。而后一本书又是对前一本书的升华。三是对读书的意义做了适度的富有创意的拓展,即读书可以建设自我,更能影响他人。整篇文章脉络清楚,语言精当,有理有据,对比鲜明,说服力和感染力兼备。

猜你喜欢

无字三本心灵
不可思议的旅程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读一部“无字”的“名著”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会思考的食物
心灵小语
从创伤记忆看张洁的《无字》
《无字》与《青狐》
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