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融合、五对接”: 高职高端服务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19-11-19蒋新萍施新平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27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制

蒋新萍 施新平

摘要:培养高质量高端服务业专业人才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地方高职院校担负重要职责。学院通过政校企耦合创新管理融合、利益融合、科研融合与文化融合,积极推进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校内师资对接企业专家能手、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企业生产服务过程、校内实训平台对接企业研发需求,在深化产教融合实践中探索出了“四融合、五对接”的高职高端服务业人才培养机制,为区域高端服务业发展培养了大量“适合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四融合、五对接;耦合创新;高端服务业;人才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9C-0068-04

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升级版,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也是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对高职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为深化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新方向。十九大后,国家先后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等系列文件,打出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层面的“组合拳”,旨在撬动教育综合改革,科学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不匹配的矛盾,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虽然意识到产教融合的重要意义并积极实践,但是情况并不乐观。“产”与“教”的关系尚未达到真正融合,产教融合存在“融合能力不强”“融合层次不高”“融入程度不深”的问题[1],本质原因在于学校(教育系统)与企业(产业系统)在运行机制、发展策略、行动准则、改革方式和组织单元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2]

近年来,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与学校“双主体”协同育人办学理念,不断深化与区域企业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有效融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把校企深度融合作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优先路径与策略。2016年8月,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西太湖电子商务产业园联合成功申报了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2017年9月,学校与园区共建了西太湖现代服务业学院,涵盖电子商务、商贸物流、旅游酒店、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专业群。依托现代服务业学院,学校积极创新实践“四融合、五对接”的产教融合体制机制,为解决目前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一、“政校企”共建“西太湖现代服务业学院”的背景分析

(一)西太湖电子商务产业园的产业布局为“现代服务业学院”的共建提供了产业环境基础

西太湖电子商务产业园占地1600亩,位于江苏武进经济开发区。园区现代服务业产业门类齐全,涵盖软件开发、电子商务平台运营、数据分析、仓储物流、营销策划、客户服务等行业门类,产业竞争力较强。目前,园区重点引进了如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12301平台、淘宝C2C全國客户满意中心、江苏整搜在线、江苏嗨购网络科技、江苏易呼通物流科技等行业领域知名企业。高度集聚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为“政校企”耦合创新高端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二)“现代服务业学院”的共建,契合了现代服务业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

在“互联网+”时代,产业边界模糊,现代服务业岗位需要复合型人才。以院校为单一主体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的模式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深化产教融合,淡化专业边界,整合相关专业、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共同培养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成为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顺应形势,根植区域产业园区,创新办学模式,“政校企”三方深度耦合,协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现代服务业人才。

二、“四融合”:“西太湖现代服务业学院”的管理体制创新实践

自2017年9月成立以来,西太湖现代服务业学院努力实践创新“政府主导”、企业与学校“双主体”育人、“四融合”办学的人才培养管理体制,不断彰显学校办学育人特色。在“西太湖现代服务业学院”的共建共享过程中,充分发掘校企利益共同点,不断尝试管理、科研、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管理融合:建设多方共建共管共享机制

2017年9月,在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建设基础上,政校企三方成立了“西太湖现代服务业学院”。在学校统筹协调下,组织相关专业骨干教师对西太湖电子商务产业园园区企业进行广泛走访调研,牵头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12301平台、江苏嗨购网络科技、江苏整搜在线、江苏易呼通物流科技、蓝火翼网络科技等知名企业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学院建设。聚集各方力量,以“多赢”为基础,明确各方产权投资比例,确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建立由政府、学校、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多元投资结构,明确各方义务和权利:企业和学校相关领导组成现代服务业学院理事会,负责决策现代服务业学院建设的方向;企业部门经理、专业带头人和教研室主任组成现代服务业学院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现代服务业学院的建设发展规划、检查监督等工作;企业行家能手、学校骨干教师等组成现代服务业学院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现代服务业学院具体建设与运行,主要功能包括教学功能、研发功能、技术服务功能和创新创业功能。

(二)利益融合:构建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

在现代服务业学院的建设与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掘校企协同育人的利益融合点,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企业顶岗实习、技术研发、员工素质提升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全过程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三)科研融合:建设协同创新机制

职业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高职院校不仅要成为高技能人才的人才源,也要成为应用技术的技术源、创新源。西太湖现代服务业学院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政校企三方努力贯彻协同创新理念,兼顾多方利益,创新体制机制,汇聚创新要素和资源,在提升园区创新能力和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专业融合角度,西太湖现代服务业学院打破原有专业和专业群的界限,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整合学院现有商贸物流、电子商务、旅游酒店、艺术创意四大专业群的实验实训资源,努力实现专业群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内部协同创新,跨专业(群)组建科研团队,开展科研工作;同时,通过与合作企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专业群和产业链在“四技”服务、服务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外部协同创新。

(四)文化融合:构建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现代服务业学院不仅是资源的集合体,更是文化融合的平台载体。在现代服务业学院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将西太湖电子商务产业园的“务实、创新、开放、和谐”的园区精神与学校的“诚信、笃实、勤俭、创新”校训和“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校园文化相融合,将园区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融入第一课堂的教学中;另一方面,积极邀请园区企业冠名校园创新创业大赛、技能大赛和职业规划大赛等活动,将企业文化元素不断渗透到第二课堂。通过文化融合,构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三、“五对接”:“西太湖现代服务业学院”的运行机制创新

(一)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机制

依托西太湖现代服务业学院,专兼混编的师资队伍充分调研园区企业,在掌握园区优势产业布局和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紧跟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动态,动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与园区产业分布相匹配的专业群,努力实现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协调、同步发展。

(二)校内师资对接企业专家能手机制

强大的师资队伍是助推产教融合深入开展的关键资源,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2016年,学校出台《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修订)》文件,提高企业兼职教师课时酬金,多方位创造有利条件鼓励企业专家能手来校授课。现代服务业学院各专业群按照“产教融合”要求,积极与园区相关企业的专家能手进行对接,共同组建校企专兼混编师资团队。

(三)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机制

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设必须符合企业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否则“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层面将无法落地。近年来,现代服务业学院各专业群课程教学团队积极通过对接相关职业能力标准,凝练现代服务业工作业务过程,努力建设“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的课程内容体系,制订了几十门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课程标准,以培养适应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四)教学过程对接企业生产服务过程机制

依托合作企业,校企混編师资团队积极探索以“行动导向”为教学方法的线上+线下项目化混合式教学。在“网络营销”“跨境电商”“仓储与配送管理”等课程中,教学团队依据服务业企业真实服务过程建构教学情境,设计教学过程。线上(课前课后环节),学生利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开展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提问;线下(课堂环节),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并进行成果展示分享。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项目化混合式教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探索求知的学习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五)校内实训平台对接企业研发需求

2016年8月,学校与西太湖电子商务产业园成功申报了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实训平台满足学生“仿真实训”中培养现代服务业操作技能的同时,积极对接园区企业的技术研发需求。跨专业群组建了企业管理咨询、现代信息技术与软件开发、互联网及电子商务技术服务、智慧旅游公共服务等科研团队,共同参与面向园区企业的产品服务开发、技术服务咨询等横向课题研究工作。基于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现代服务业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也明显增强。

四、结束语

“产教融合”是破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深化产教融合实践中探索出了“四融合、五对接”的高职高端服务业人才培养机制。政校企耦合创新管理融合、利益融合、科研融合与文化融合,积极推进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校内师资对接企业专家能手、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企业生产服务过程、校内实训平台对接企业研发需求。“对接”促进“融合”,“融合”深化“对接”,为区域高端服务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桓,陈福明,程艳红.基于产教园的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机制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5).

[2]庄西真.产教融合的内在矛盾与解决策略[J]. 中国高教研究,2018(9).

责任编辑:陈向阳

"Four-integration and Five-coherence": Research on the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of High-end Service Industr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JIANG Xinping & SHI Xinping

(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Changzhou 213164,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Training high-quality and high-end service professional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upgrading and economic restructuring. Loc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er important responsibilities.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terest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ulture, 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ctively promotes the integration of specialty settings, industry needs, experts, professional standards, teaching process, production and service process, and training platform to meet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enterprises. In the practice of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we explored the "four- integration and five-coherence"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of high-end service industr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rained a large number of "suitable" professiona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high-end service industry.

Key words: four-integration; five-coherence; coupling innovation; high-end service industry;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机制
深化改革背景下湖北省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高素质“蓝领”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京都动画人才培养机制对我国动漫产业之启示
校企互动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跨学科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机制研究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
基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学做创”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面向区域经济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