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撬动理解古诗的五个着力点

2019-11-19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9年6期
关键词:羁旅思乡草书

安徽

有些教师按题材复习古诗鉴赏题,如怀古诗、田园诗、离别诗、羁旅诗等,从情感类型和写作手法等方面去复习,似乎想穷尽高考古诗题的所有类型,让学生在高考时如鱼得水,但是这种全覆盖的办法往往费时、低效,导致学生学了过多技巧,做题时总想从复习过的内容里去找对应的方法和策略,并不能真正理解诗歌。

综观这几年高考古诗鉴赏题,可以发现对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要求非常明显,需要学生综合判断,充分利用资源,去假设、论证、推理,以便理解整首诗。

一、以显要信息撬动主旨

准确把握诗歌主旨建立在准确理解诗歌大部分内容的基础之上,在初读时要准确完整地概括诗歌主旨往往很难,但是很多诗歌可以通过快速浏览,抓住显要信息,先对其主旨有个大致的理解。

(一)标题

诗歌标题如含有动宾短语,那么往往是对事情相对完整的概述,也就是告诉了我们诗歌的主要内容。标题如果是一个名词性短语,那么无疑是写作的主要意象。所以,标题的信息量其实很大,往往会交代目标读者、写作对象、写作背景、写作目的等,这些信息往往点明或暗示了情感主旨。

1.目标读者

古代文人写诗酬赠唱和干谒等,非常注意对方(即目标读者)的身份,目标读者一旦确定,情感也就确立了,主旨基本上也就确定了,再到诗歌中验证即可。以近几年高考真题为例,如下图:

诗歌标题目标读者主旨《内宴奉诏作》皇帝(宋太宗)表明心迹《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曹霸夸赞《送子由使契丹》苏辙不舍《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元九、李绅喜悦、自信,与朋友亲密无间《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监考官提醒“群公”明确责任《题许道宁画》许道宁夸赞《投长沙裴侍郎》裴侍郎求得赏识

2.写作对象

写作对象往往暗示了诗人的情感方向,知道了写作对象,其主旨就呼之欲出了,可能是伤时感遇、酬赠唱和、借古伤今、触景生情、送别怀人、托物言志……一些酬赠唱和的诗歌往往赞美或同情酬赠唱和的对象;送别诗一般是不舍、同情、激励、叮嘱、自叹身世等;田园诗一般有对田园的喜爱、怀才不遇的无奈;羁旅诗则是思归、思人。以下是对近五年高考中诗歌标题的相关统计:

诗歌标题写作对象主旨《题许道宁画》画赞美《投长沙裴侍郎》裴侍郎和诗人仰慕;自我同情或赞赏《插田歌(节选)》农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醉后草书的行为豪迈《精卫词》精卫鸟赞美、同情

3.背景

有些古诗的标题提供了写作背景,读者可以通过背景去揣摩全诗的主旨范围,如2015年全国卷Ⅱ《残春旅舍》,“残春”是指春天将去,春花凋残,容易让人失落,“旅舍”点出是在旅途之中,有羁旅之愁。由标题可知情感基调是孤寂愁闷。

再如2016年全国卷Ⅰ《金陵望汉江》,背景是诗人在金陵远望汉江。古人常常对着大江大河抒发感慨,看到的景象往往是触发感慨的导火索,面对雄浑壮阔的汉江,诗人抒发的必然是自己的感慨。

很多诗的背景常在注释和诗中交代,比较明显,在此不赘述。

此外,诗人本身有时也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诗歌,如2018年全国卷Ⅱ《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的作者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再结合南宋被金侵略的时代背景,大致可猜想诗歌的主旨:诗人怀有报国之志,但不得重用,却仍以自己的方式爱国。

(二)冲突

诗歌有时交织着各种矛盾冲突的情感。这些矛盾冲突表现在多个方面,如深情与离别、怀才与不遇、思乡与羁旅、闲适与失落,等等。

这些矛盾有时通过意象来体现,情感上的不平和意象上的不平可以互推,进而分析矛盾最终是否解决,解决或缓解了即坚定旷达,没有化解则会出现抑郁悲愤之类的情绪。但高考“立德树人”的命题原则决定了古代诗歌阅读题中不会出现极端消极的情绪,往往会是诗人身处困境,但仍然心系家国,遭遇不公但仍积极乐观,不畏艰难,坚守理想,一般充满正能量,所以,作答时,找到矛盾的解决途径非常重要。见下图:

诗歌冲突解决途径主旨关键词《投长沙裴侍郎》仕进———艰难受赏识耿介、执着《野歌》心不穷———困顿野歌旷达《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杀敌报国———无用武之地想象爱国、豪迈《精卫词》填海———生命有限、力量微弱永生执着、赞美《送子由使契丹》亲情———离别叮嘱不舍、担忧《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报国———环境艰苦思乡爱国、思乡

二、以主旨撬动词句

在清楚主旨大意后,可以用主旨作为撬动有些难解词句的支点,即以整体来撬动部分,可以直接联系主旨或在表现主旨的逻辑结构中进行推理,得出一些较难理解的词句的意思。

如2015年全国卷Ⅱ《残春旅舍》颔联“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充满情趣,似乎与全诗失落的情感不协调,那么这联是否会推翻本诗的主旨?要和主旨体现的情感相一致,就只能通过对比以突出主旨,看首联知道该联是“忆”的内容,当时的生活可能是闲适惬意的,这恰恰能够与现在的生活形成对比,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失落和羁旅的愁苦。

又如2019年全国卷Ⅰ《题许道宁画》,学生很容易理解本诗主旨是赞赏许道宁的画,那么该诗的尾联就好理解了。既然是夸赞之词,“此中有佳句”又比较直白,“吟断不相关”联系“夸赞之词”便不难理解是夸赞其画作境界高远,难以用语言表达。

三、以体验撬动情感

诗歌的理解说到底是读者自己的理解,有时需要读者设身处地才能知其意境,知其意境一般也就能了解其情感,虽然也有一些诗歌仍然不能直接判定,但只要结合下文诗句即可大概判定。

如2019年全国卷Ⅲ《插田歌(节选)》,读者设想诗中的场景:高地上花草丰茂,农田一望无际,农人们唱着歌忙着农活。这本是极为平常的景象,读者不一定会有什么独特的感受。但是诗人觉得非常有意境。为什么呢?这就需要学生进一步设身处地地想象。人如果厌倦了正在过的生活,有时就会羡慕别人的生活。带着这种体验,学生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理解,这首诗不仅有对农人自由单纯劳作的羡慕,也有对自己的官场生活的厌倦,正因如此,农人的生活在诗人眼中才显得亲切美好。

四、以逻辑撬动诗意

诗歌内容在逻辑上要能自洽,诗歌内容与主旨之间的逻辑方向应该一致。学生需要明白,无益于或削弱主旨的理解有很大可能是不正确的理解。

如2018年全国卷Ⅱ《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中“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应该是写醉后草书的过程,重在表现气势,而墨水飞溅非但不能表现主旨,甚至会削弱主旨,因为飞溅的墨水只能是人为非理性的结果,对表现书法的精湛有反作用,诗人要彰显其豪迈的气势,而不是要表现其非理性的不能控制自己的醉乱,诗歌较短,一般不会节外生枝,都是为了集中表现主旨,墨水飞溅无益于表现主旨,草书作品应该讲究气势,酒可以助势,但绝对不能导致墨水飞溅,相反墨水飞溅显得杂乱,草书作品也会有污点,而且诗人的豪情和墨水飞溅不构成必然关系。无益于表现主旨甚至削弱主旨的理解应该慎重对待。

五、以对仗撬动词义

对仗是古诗的常见手法,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般是对仗的,对仗的句子中词的词性和意义相对来说对理解诗句很有意义。如2019年全国卷Ⅱ《投长沙裴侍郎》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其实不易理解,“垂纶”“渔乡”暗含“鱼”这一意象,结合对仗手法,再结合大雁秋天往南飞的常识,可知“吹木”“雁夜”也应该有共同暗含的意象“秋”,如此,则更能理解诗句凄凉的情感。在颈联中,“思”是一种思乡之情,“魂”有“魂魄”“精神”之意,在这里,明显是“精神”之意和“思乡”之意对仗更为恰当,因此,“魂”当为“精神”之意,大雁在秋天连夜赶往目的地,有令人为之动容的执着精神。雨天垂钓,环境相对恶劣,但是诗人仍然向往渔乡,“渔乡”是最能实现“垂纶”这一目的的地方,也就是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暗示了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吹木风”应该是秋天横扫树叶的风,较为凄凉肃杀,也指环境恶劣,根据对仗手法,我们可以推测出尾联应该也会暗示百折不挠的精神。结合诗人的写作目的可知,尾联是写诗人自己在逆境中不沉沦和对理想的执着,以此获得裴侍郎的同情和赏识。

此外,也可由“垂纶雨”“吹木风”两者都表示环境恶劣,推测出“渔乡思”“雁夜魂”在意义上也有关联,“渔乡思”可以理解成“思乡”之意,而大雁南飞,让在外的人们产生思乡之情,那么“雁夜魂”也可以理解为思念家乡,这样一来,诗人就是以羁旅之思来表达自己的执着,以获得裴侍郎的同情,这也能自洽。

理解一首诗歌,往往要综合运用可以撬动的多个“点”,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思考,多练习,不仅要掌握鉴赏古诗的技巧,还要掌握批判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羁旅思乡草书
昭君思乡
Prevalence of anxiety among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康里巎巎草书谪龙说卷
每一片雪花都飘着思乡情
清明
思乡与蛋白酶
陈明德(二首)
自作诗(草书)
枫桥夜泊
《阳泉 草书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