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试题给予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启示

2019-11-19辽宁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9年6期
关键词:精卫主观题手法

辽宁

2019年高考语文学科共有8套试卷: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分省自主命制5套,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3套。8套试卷均有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考查,虽题型不一、题量各异、赋分不同,但均呈现出试题命制难度合理、质量较高的态势。

一、古代诗歌阅读命题情况

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全国卷Ⅲ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江苏卷浙江卷题目《题许道宁画》《投长沙裴侍郎》《插田歌(节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其一)(其四)》《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和徐都曹》《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作者陈与义杜荀鹤刘禹锡陈与义杜甫谢眺韩愈王建朝代宋唐唐宋唐南朝齐唐唐体裁五律七律五古七绝五古五言诗五言排律七律客观选择题1道四选一1道四选一1道四选一2道四选一1道四选一2道四选一00填空题00000001道二空主观题1道二问1道一问1道一问1道二问2道每题一问1道二问2道每题一问1道一问赋分3+6=93+6=93+6=93+3+6=123+2+4=91+2+5=86+5=112+6=8

总体上看,2019年高考语文8套试卷,古代诗歌阅读题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和主观题三类题型,赋分在8到12分之间;选择题均为四选一,正向选择、反向选择均有;主观题均有考查,天津卷、江苏卷均是2道,其他试卷则考1道,但有的题里含两个问题。

二、命题情况具体分析

1.题材全面,紧扣核心素养,彰显文化浸润功能

古代诗歌阅读取材唐诗五首、宋诗二首、南朝齐诗一首,涉及纪行诗、唱和诗、题画诗、投赠诗等多种题材。其命题立足高考整体评价体系,坚持“立德树人”价值导向,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紧扣学科核心素养。通过诗歌题材选择,厚植家国情怀,倡导品德修养,培养高雅情趣。命题的材料选择充分挖掘中华优秀文化内涵,切实发挥优秀文化的浸润功能、榜样人物的示范功能等,对考生及青少年的品德修养等各方面素养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全国卷Ⅱ选取唐代诗人杜荀鹤的《投长沙裴侍郎》,诗歌表达了诗人立身刚直、不卑不亢、高洁耿介的品格;天津卷选取的《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体现出了诗人杜甫的家国情怀,这样的诗人正是当代青年学习的榜样;江苏卷选取唐代诗人韩愈的《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诗中赞扬了精卫心诚志坚,有着宏图大愿,体现了诗人独抒己见、不随波逐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等人生态度;全国卷Ⅰ《题许道宁画》中,尺幅小画蕴含万里之意,显示出诗人独特的审美认识;全国卷Ⅲ《插田歌(节选)》中展现了农人劳作之景;北京卷《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展现了墨梅的淡雅之美和清姝气质;天津卷《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展现的怡人心怀的自然山水,上海卷《和徐都曹》中表现出的流连春光、热爱自然的情怀……无一不在充分发挥着优秀文化的浸润功能,滋养感染着考生。

2.考查全面,紧扣《课程标准》,体现内容改革要求

古代诗歌阅读命题服从于语文试卷总体要求,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新时代高素质人才需求,紧密衔接高中课程标准,精准落实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等方面着力,深化内容改革,增长考生见识,考查能力素养,凸显应用导向,突出情境设计。

这主要表现在考查内容广、考查方式比较灵活两方面。内容上涉及炼字炼句、文化常识、艺术形象、表现手法、语言风格、思想情感等多个方面,几乎涵盖了古代诗歌各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天津卷《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的选择题B项“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就落实在诗歌中“人远凫鸭乱”一句中的“远”字的理解上;主观题则考查鉴赏意境(画面)和情感的能力。江苏卷则要求简要分析《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诗歌中“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回答“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浙江卷考查李将军的人物形象及诗歌表现人物的手法。全国卷Ⅲ则要求对比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等等。就考查方式来说,题型多样,比较灵活。有填空题、单项选择题、主观题,有炼句题、形象题、手法题、情感态度题、情境题、比较鉴赏题等。就比较鉴赏来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题内比较,如北京卷要求比较《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其一、其四两诗的题咏侧重点的不同;另一种是命题诗歌与考生学过的或高考必背的诗歌进行对比,如全国卷Ⅲ要求考生用《插田歌(节选)》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鉴赏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也可以说,命题者为考生创设了一个比较的情境,要求考生综合多方面知识作答,全面考查考生古代诗歌阅读的水平和能力。

三、对2020年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启示

1.重视文字,理解诗家语

高考阅读诗歌字数不多,却字字有意、句句含情。正如我们一直强调的,要重视诗歌中的动词、形容词、名词、副词、数量词、叠词等。但是,单纯地重视这些类词的词语本身远远不够,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理解诗家语,要让学生明确:诗歌的语言属于抒情话语系统,由于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歌格律方面的要求,诗歌语言往往经过变形处理。也就是说,诗歌的语言是一种变形的语言,此所谓“诗家语”。想要更好地理解诗歌,学生必须掌握倒装、浓缩、分拆、省略、互文见义、特定称谓等诗歌语言变形类型。同时,诗歌的语言风格也是诗歌语言鉴赏的重中之重。不过,一般高考命题人往往选择语言风格鲜明的诗歌来命题,如前文提到的全国卷Ⅲ的诗歌鉴赏题,这两首诗语言风格迥异、对比鲜明,考生只要掌握了相关知识,很容易得出答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插田歌(节选)》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2.充分想象,摹写诗中“象”

因为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在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中必须强调想象和联想的作用。否则,不能很好地把握诗歌中的形象——人物形象、意象、意境。浙江卷考查李将军形象,考生只有根据诗歌中“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等联想可以得出其“文人趣味”特征,依据“侍儿知礼数”联想到李将军的文化修养,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想象李将军的豪放与志趣。江苏卷考查对比中体现的精卫形象,考生可根据诗中“终年”与“寸诚”、细石与大海、任务重与性命轻等进行对比,联想体味并感悟精卫决心之坚、抱负之大、命运之悲的形象。而天津卷考查“‘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考生必须抓住“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这些词语,展开联想和想象,首先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然后再进行描摹,才可以得出“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的结论。

3.把握手法,善辨诗里技

8套试卷,基本套套都考手法。所有的选择题都有关于手法的鉴赏分析,而有4套在主观题中或直接或间接地考查手法。可以说诗歌表现手法的考查一直为命题者偏爱。在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中重视其表现手法的讲解辨析和鉴赏尤为重要。关键是要结合具体的诗歌实例讲析,同时重视鉴赏术语,让学生心中有法、脑中有“象”、口中有词、笔下有字。如上海卷第14题:“你认为本作品哪一联写景写得最好?请赏析其妙处所在。”题目暗含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考查,无论哪一联,手法的妙处自然是要鉴赏出来的。答案中“其中‘动’‘浮’二字,捕捉精准,感受细腻,化虚为实,最有表现力”即是手法。浙江卷直接考查:“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涉及人物形象刻画的侧面描写(环境烘托、衬托)和直接描写(动作、神态)手法。

4.进入情境,体悟诗人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歌中情感表达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大类。直抒胸臆是指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者自然一睹便知。间接抒情则是诗歌教学要重点关注的。就古代诗歌来说,有借景、借物、借历史古迹、借典故等来抒情,具体说有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有托物言志、借物咏怀,有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无论诗人如何表达情感,古代诗歌阅读教学都要强调让学生入境,即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情境去体验情境、感悟思想、入境体情。如全国卷Ⅰ第15题问:“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只要考生善于通过诗歌语言想象赏画情境,再鉴赏分析尾联“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的意思,自然就能体味出“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的意思,亦可以从中得出“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的答案。

5.综合分析,景、情、人统一

每一首诗歌都是一个整体,其景、情、人必然是和谐统一的。每一首诗歌都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各个部分必然是协调一致的。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诗歌,是教学古代诗歌阅读的大前提,也是鉴赏诗歌的总依据。面对一首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做整体鉴赏分析,绝不可以割裂而论。这既是诗歌鉴赏的基本要求,也是理解诗歌的必然抓手。赏一首诗,如观一幅画,任何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教一首诗,如唱一支歌,每一个音符亦不可缺漏。整体鉴赏阅读教学才是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根本所在。

猜你喜欢

精卫主观题手法
浅谈高中政治“认识类”主观题答题技巧
极坐标方程主观题考点分析
高考政治主观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精卫填海
精卫的烦恼
七步洗手法
诗词鉴赏论述题答题技巧实例分析
“撕名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