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策略:美国神经介入外科学会(SNIS)标准和指南委员会共识

2019-11-19美国神经介入外科学会发布YashaKayanPhilipMeyersCharlesPrestigiacomoPeterKanJustinFraser撰写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基底溶栓支架

美国神经介入外科学会(发布);Yasha Kayan,Philip M Meyers,Charles J Prestigiacomo,Peter Kan,Justin F Fraser(撰写)

王丽娜 刘焕 贺迎坤 邢莹 何艳艳 李天晓 朱良付 李钊硕(翻译)

后循环卒中大约占所有卒中的20%,但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posterior circulation emergent large vesselocclusion,pc-ELVO)仅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1%,占所有急性大血管闭塞 (ELVO)性卒中的5%[1-3]。pc-ELVO的患者往往病情严重,即使经过积极的治疗,其良好预后率大约只有20%,较前循环卒中血管内再通后的良好预后率低[4-6]。造成前后循环良好预后率存在差别的原因有很多,后循环闭塞较前循环大脑半球缺血的临床症状多样,其前驱症状可能会持续几天到几个月,从而延误了对神经功能的评估和鉴别[7-9]。另外,脑干神经核团部位的缺血,小面积的完全性梗死即可导致毁灭性的临床症状。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包括血栓栓塞(年轻人多见)、原位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通常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夹层所致基底动脉栓塞(创伤多见)以及血管炎[8,10]。在评估后循环急性卒中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基底动脉闭塞(basilar artery occlusion,BAO)综合征是后循环卒中的一种亚型。在BAO取栓治疗的时间限制上,介入专家们的实践经验有很大不同,已经证实发病长达50 h的患者,通过机械取栓也能够获得良好临床预后[11]。发病时的卒中严重程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12]。部分闭塞血管再通也能致使预后良好[13-14]。Lindsberg等[15]报道,闭塞血管再通患者的良好预后率为38%,而未再通患者仅为2%。Sarraj等[7]在赫尔辛基脑卒中溶栓登记研究中发现,闭塞血管再通的患者与未再通患者的临床良好预后率分别为86%和14%。在Kumar等[14]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的结论,与未再通患者相比,闭塞血管再通患者临床依赖性降低了1/3,死亡率降低了1/2。

本共识的主要目的是:(1)回顾pc-ELVO的自然病程和预后情况;(2)提供关于pc-ELVO急性期干预的指南和推荐意见。该推荐遵循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推荐的分类和证据水平等级[16],见图 1。

诊 断

一、临床表现

后循环卒中患者可见非特异临床表现。常见症状包括意识丧失、头痛、恶心、呕吐、头晕、复视、听力丧失、言语不清、眩晕、失平衡和单侧肢体无力。体格检查可有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和视野缺损。BAO因闭塞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包括嗜睡、幻觉、眼球震颤、斜视、眼球摆动、眼睑下垂或闭合不全及垂直凝视麻痹;基底动脉中段可能出现不同的脑桥综合症;基底动脉近端可能出现闭锁综合征[17]。

图1 pc-ELVO急性期干预流程图

1.急性大血管闭塞院前评分:院前卒中量表多针对前循环卒中设计。在对洛杉矶运动评分量表的评估研究中,共纳入119例ELVO患者,该量表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和89%,但该研究排除了后循环卒中的患者[18]。另一项快速动脉闭塞评估试验纳入了357例卒中患者,研究发现在检测ELVO方面其与洛杉矶运动评分有相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和65%),但该研究中后循环卒中患者仅占7%[19]。近期一项研究连续纳入了78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现在辛辛提那院前卒中量表中增加指鼻试验可显著增加医护人员对后循环卒中的识别,但识别pc-ELVO仍存在困难[20]。

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在pc-ELVO中的不足:NIHSS评分主要关注肢体和语言障碍,较少关注颅神经损伤[21]。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了310例未接受溶栓治疗的卒中患者,发现3个月良好预后(mRS≤2)患者中,后循环卒中患者的基线NIHSS评分明显低于前循环卒中患者[22]。在临床实践中,pc-ELVO患者症状可能是头痛、眩晕或仅有恶心,其NIHSS评分为0分。一项纳入了20例基线NIHSS评分为0分、弥散加权成像(DWI)阳性的卒中患者研究发现,该类患者最常见的神经体征为躯干共济失调[23]。因此,面对临床上仅有轻微症状的患者,医生必须保持较高警惕。

二、临床鉴别诊断

后循环卒中患者到达急诊的时间可能与神经功能评估的延迟有关,接诊到静脉溶栓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也比前循环卒中患者要更长。可能是因为很难及时识别后循环卒中的非特异性临床症状,再者引起BAO的原因在影像学上不能立即显示。通常病因学的鉴别包括血栓栓塞、心源性或动脉到动脉栓塞,或因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原位血栓形成,或者少见的夹层。

有项研究纳入了因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cute basilar artery occlusion,ABAO)接受支架取栓的62例韩国患者,15例(24.1%)因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接受了颅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结果显示基底动脉近端闭塞更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远端闭塞更可能与血栓栓塞有关。术前DWI上双侧丘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较少见(0% vs.27.7%,P=0.027)。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和无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的临床预后相似[24]。

三、药物治疗发展史和预后

关于BAO的最初描述是在1946年,当时普遍认为BAO是致命性的[25]。在溶栓时代之前关于BAO预后的数据有限。2005年,来自3个中心的82例卒中患者的数据提示BAO患者病死率达40%,不良预后率近80%。Zeumer等[26]在1982年首次报道了成功的基底动脉溶栓治疗,且6年后Hacke等[27]报道了65例患者血管再通后得到临床获益。非侵入性影像学检查的发展使人们能够了解临床预后差异的原因。新英格兰卒中登记研究显示,29%的后循环卒中患者会死亡或严重残疾,且栓塞的患者比原位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预后更差[8]。各研究报道的病死率自 45%到 86%不等[4,15,28]。不良预后的预测因素包括高龄、NIHSS评分高、血管未再通、房颤、颅内出血和后循环ASPECT评分≤8分[29]。

与前循环卒中一样,后循环卒中患者梗塞部位的出血转化与梗死体积、围手术期抗凝药物的使用(如肝素)和纤维蛋白溶解药物的应用有关。一项小型研究纳入了37例接受肝素治疗的后循环卒中患者,其中11%出现了出血转化。病情恶化的所有患者均存在从基底动脉近段到中段血管的闭塞和小脑梗塞[30]。回顾性TIMS-China登记研究纳入1000例患者,多变量分析显示,124例后循环卒中患者的症状性出血转化的发生率较低,仅为3.2%,而前循环卒中患者为7.7%[31]。此外,与前循环卒中患者相比,后循环卒中患者出血转换后,患者实现功能独立的比例更高(64%vs.53%)。

影像学检查

一、CT

应用平扫CT排除出血,评估其他颅内异常情况,包括威胁生命的水肿及后颅窝占位效应。射线硬化伪影限制了对后颅窝解剖结构的评估,但有时会出现血管高密度征,特别是基底动脉高密度征[32]。后循环梗塞接受CT平扫与CTA的95例患者中,14例出现了部分或完全的BA闭塞,其中10(83%)例的平扫CT出现BA高密度征;而基底动脉高密度征是6个月不良预后的重要独立预测因素(OR=5.6,95%CI=1.1~33.3)。基底动脉高密度征预测BAO的敏感性为71%,特异性98%[33]。通过测量血管密度,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最佳临界CT值是40~42 HU)[34]。

CTA已成为大多数脑卒中患者识别大血管闭塞的主要方法[35-39]。从逻辑上看,应用CTA在后循环卒中时判别大血管闭塞是可行的,但主要的随机对照试验均排除了后循环卒中患者,因此CTA在后循环中的应用仍然缺乏证据。CTA除了鉴别梗塞部位外,还具有判断预后的意义。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15例椎基底动脉卒中的患者接受了机械取栓治疗,CTA后循环侧支循环6分、基底动脉远端1/3血管通畅与患者良好的临床预后有关(定义为3个月,mRS≤3)[40]。该有研究发现,治疗前CTA上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与血管内再通后的良好预后率有关[41-42]。BASIC研究(基底动脉国际合作研究)中,应用CTA评估昏迷患者,显示源图像上脑干缺血程度与死亡率及不良预后有关[43]。在可能出现BAO的患者中应用CTA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44]。

传统上后循环CTP的应用价值有限。DUST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临床研究,纳入了88个可疑后循环卒中患者,研究表明CTP具有额外的诊断价值,与平扫CT及CTA相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74%)及阴性预测价值(80%)(平扫CT和CTA均分别为31%、61%),但未对大血管闭塞进行特殊评估[45]。另一研究发现,CTP对幕上幕下病变的诊断并无差异;由于脑卒中发作到行CTP影像学检查的持续时间较长(540 min),这可能有利于对缺血性变化的识别,与单独使用平扫CT相比敏感性增加[46]。在BASICS研究中,一小部分患者应用了CTA与CTP进行评估,且93%的患者平均通过时间异常,结果显示CBV与患者死亡风险有关。pc-ASPECTS<8分的3个患者术后1个月均死亡,pc-ASPECTS≥8的23例患者中,术后1个月死亡6例(RR=3.8,95%CI=1.9~7.6)[47]。

二、MRI

在观察性注册登记的ENDOSTROKE研究中,连续纳入148例BAO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患者,结果发现介入手术前使用MRI是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6]。自旋回波磁共振用于评估后颅窝潜在水肿和占位效应,尽管在大多数医疗中心急性期行平扫CT更加方便。一项回顾性分析20例BAO患者,结果显示FLAIR像上基底动脉高信号的程度与死亡率有关[48]。DWI可能是评估缺血最敏感的方法,但6%~10%患者的DWI最初是正常的,此种现象前循环是后循环的2倍[49-51]。

最初使用CTA源图像描述的pc-ASPECTS也可以使用DWI计算[52]。根据文献描述,整个后循环的pc-ASPECTS评分是10分,对于左右丘脑、小脑或大脑后动脉区域的早期缺血变化,各减1分(总计6分),中脑或桥脑任何部位早期缺血性改变各2分(共4分)。一项包含132例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计算pc-ASPECTS评分的扩散受抑程度是不良预后(mRS ≥3)的独立预测因子[52-53]。Nagel等[54]回顾性了50例ABAO患者,结果显示DWI上pc-ASPECTS≥8是良好预后的唯一独立预测因子(OR=3.9,95%CI=1.4~11.7)。MRI作为选择标准的35例BAO接受行机械取栓的患者中,DWI上pc-ASPECTS在良好预后与不良预后患者中有显著不同 (7.8±1.6 vs.5.4±1.8,P=0.001)[55]。DWI上 pc-ASPECTS在预测急性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而非闭塞患者的预后方面也是有用的[56]。

针对后循环磁共振灌注的研究报道文献较少。5例接受动脉溶栓的ABAO患者,治疗前影像学检查均显示弥散-灌注显著不匹配[73%(49%~99%)],提示存在可挽救的组织。最终梗死体积小于治疗前的灌注体积,提示溶栓可挽救缺血组织[57]。

综上,对疑似pc-ELVO的患者推荐进行CT和CTA检查,对于到院较晚的患者可行DWI检查。根据规定,排除pc-ASPECTS较差以及存在较大梗死核心的患者(AHA I类推荐,证据级别C-LD)。

急性期患者的管理

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急性期管理指南同样适用于pc-ELVO患者[58]。与其他急性症状护理相似,需要认真反复地的评估患者的气道、呼吸及循环情况,尤其是后循环卒中具有潜在的波动性。由于累及的大脑区域特殊,pc-ELVO的患者意识丧失、气道狭窄、呼吸窘迫及自主神经失调的风险较高。

一、呼吸系统

Rowat等[59]报道了153例卒中伴低氧血症的患者,研究证明卒中后低氧血症的病死率和风险较不伴低氧的患者增加。咽喉部感觉丧失,咽反射减弱,增加了气道损伤的风险[60]。呼吸中枢异常及相关的低氧也是后循环卒中的常见并发症[61]。

鉴于存在低氧血症的患者临床预后较差,辅助吸氧,将氧饱和度维持在94%以上有助于患者临床预后的改善[58]。虽然应首选侵入性最小的给氧方式,当存在潜在的气道狭窄或局限性脑干相关功能缺损时,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是有必要的。由于存在误吸风险,气管插管将减少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有助于颅内压的控制[62-63]。然而,接受气管插管的患者临床预后通常较差[64]。

尽管有证据显示,前循环缺血性卒中不伴有低氧血症的患者,通过仰卧位或卧位患者能够获益,然而pc-ELVO的患者吸入性肺炎的风险较高,应避免将患者置于仰卧位[65]。因此存在颅内压增高与误吸风险的患者应将床头抬高15~30[66]。

二、心血管系统

pc-ELVO患者应该持续或频繁行血压监测,因为血压可作为潜在评估颅内压增高的指标。在保证充足脑灌注和因增加心脏负荷而导致心肌缺血或颅内压增高之间,血压的维持存在一种微妙的平衡。

有研究显示收缩压维持在121~200 mmHg,舒张压维持在81~110 mmHg,可以改善患者临床预后[67-69]。目前推荐卒中发作24 h内不进行降压治疗是合理的,除非血压超过220/120 mmHg,或伴随有其他的降压治疗指征[58]。

三、内分泌系统

高糖血症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人群中普遍存在,几项研究表明,40%以上的患者入院血糖水平较高[70]。对于高糖血症目前并无数据统计,特别是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糖水平增高的患者临床预后较差,rt-PA溶栓后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或MRI证实梗死体积增加[70]。一项随机临床实验评估了高糖血症在卒中中的作用,但由于提前终止,并未得出结论[71]。目前推荐将患者血糖维持在7.7~11.0 mmol/L,与美国糖尿病协会对住院患者的指南标准相同。此外,皮下注射胰岛素应用于卒中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不需要静脉内注射胰岛素[58]。

四、发热

在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中,发热(>37.6℃)的发生率并无确切数据存在[72]。然而,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发热与不良神经功能预后有关[73]。最近的一篇Meta分析证实,在发病24 h内出现发热的患者,短期病死率增加2倍[74]。<38℃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或对乙酰氨基酚体温能够降至正常[75]。而对于pc-ELVO患者,尚未有研究评估低温治疗作为一种神经保护方案的疗效。

综上,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内科治疗的一般原则同样适用于pc-ELVO亚组患者(AHA I类推荐,证据级别C-LD)。

五、外科手术注意事项

对于pc-ELVO,最重要的手术注意事项是由于小脑出血或梗死导致的急性或迟发性脑疝形成。后颅窝体积较小及脑干结构的重要性共同导致了灾难性的脑疝形成及爆发性临床恶化。小脑半球梗死对脑干的占位效应,继发于中脑导水管阻塞导致的非交通性脑积水,也会导致神经系统检查出现波动,需要反复的影像学检查。

警方把调查重点放在了芝加哥及周边地区。强生公司还悬赏10万美元,让市民提供犯罪嫌疑人的线索。由于许多行业都可以接触到氰化物,要想找出罪犯,无疑是大海捞针。

尽管占位效应能够在梗死后第3天达到高峰,但报道显示在梗死后1周内均可发生。约25%的患者会出现占位效应,导致临床病情迅速恶化[76-77]。高达20%的小脑卒中患者出现脑室或导水管阻塞引起的脑积水[76]。因此,有必要对存在占位效应及脑积水的患者进行识别,并对其进行积极治疗。若不进行干预,约85%的患者进展为昏迷死亡[78]。

保守治疗比如抬高床头、应用渗透性利尿剂、过度换气均能使患者暂时获益。这种情况下对脑积水的治疗目前尚无一致性意见。单纯脑室外引流增加了小脑幕切迹上疝的形成风险及持续的脑干占位效应[78]。因此,这些患者应该考虑早期进行枕骨下颅骨切除术、硬脊膜切开、硬膜成形术以减少脑干的占位效应,恢复CSF的引流。近一半进展为昏迷的患者,给予枕骨下减压治疗后能够获得良好预后。几个独立病例系列报道显示急性恶化期快速的手术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79]。由于对照组存在脑疝形成可能性,不能进行针对这一患者群体的外科手术随机对照试验。针对这一话题,一项较好的前瞻性临床实验指出术前GCS评分是良好预后的主要预测因素[80]。因此,在发生临床恶化之前,应尽早寻求神经外科会诊进行手术减压。

综上,若小脑梗死且存在占位效应,可能危及生命的患者,进行紧急减压手术治疗是合理的(AHA IIa类推荐,证据级别C-LD)。

血管内治疗策略

一、机械再通

尚无随机对照试验证实机械取栓在治疗BAO所致的急性卒中的作用。一项连续纳入34例后循环闭塞患者行取栓治疗的回顾性研究表明,Solitaire支架取栓和ACE再灌注导管比旧器械有较高的再通率(92%vs.24%)。使用新器械的手术时间也更快[(88±31)minvs.(126±58 min)][81]。成功再通并不取决于血栓的长度,即使存在大的血栓负荷量也能实现再通[82]。一项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了117例应用取栓支架或大孔远端抽吸导管治疗的BAO患者,发现与前循环卒中相比,基底动脉机械取栓存在更多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再通失败是死亡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因子[83]。在成功再通的患者中,后循环ASPECTS较低和基底动脉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是取栓后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84]。一项Meta分析汇总了1358例经过溶栓(静脉或动脉内注射rtPA)和/或取栓治疗BAO患者,发现这些数据不足以产生基于医学推荐的证据;然而,相比单独溶栓而未行机械取栓组,机械取栓组的90 d功能独立性显著增高[85]。

综上,对于pc-ELVO患者,为最大化获得良好临床预后的机会,进行急诊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是合理的(AHA IIa类推荐,证据级别C-LD)。

二、抽吸取栓

一项回顾性研究对436例患者应用ADAPT技术行机械取栓治疗,其中57例(13%)患者为椎基底动脉闭塞[86]。还有研究结果显示后循环与前循环组的良好预后率相似(分别为42.9%vs.43.2%)[87]。在一项包含100例BAO接受机械取栓治疗患者的前瞻性研究中,成功再灌注是预测90 d良好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OR=4.57,95%CI=1.24~16.87,P=0.023)。这100例患者中有46例采用ADAPT技术、54例患者首次取栓采用支架取栓。ADAPT技术组完全再灌注率显著增高(OR=2.59,95%CI=1.14~5.86,P=0.021)且平均手术时间较短(中位45 min,IQR 34~62 minvs56 min,IQR 40~90 min,P=0.05)。使用 ADAPT 技术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4.3%vs.25.9%,P=0.003)[84]。

综上,对于pc-ELVO患者的急性期治疗,抽吸取栓是一种合理的机械取栓治疗方式(AHA IIa类推荐,证据级别B-NR)

三、可回收支架取栓

几项回顾性研究已经检验了可回收支架在治疗BAO中的应用。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连续的161例行支架取栓治疗的患者,比较24例BAO患者和137例前循环闭塞患者,发现BAO组的90 d mRS评分更高(4.2vs.3.0,P=0.003),BAO 组死亡率也较高(16.6%vs.5.8%,P=0.001);在 BAO 患者中,成功的再通与90 d mRS评分较高相关(P=0.027)[88]。有研究对50例因ABAO而行支架取栓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行多因素分析,发现较低的初始NIHSS 评分 (OR=0.82,95%CI=0.709~0.949,P=0.008)和较高的 DWI pc-ASPECTS评分(OR=1.854,95%CI=1.012~3.397,P=0.045) 是 90 d 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12]。有研究对69例因颅内大血管闭塞导致急性后循环卒中而接受Solitaire AB取栓的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卒中类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vs.心源性栓塞,OR=0.101,95%CI=0.020~0.501,P=0.005)和 DWI pc-ASPECTS评分(≥6vs.<6,OR=7.335,95%CI=1.495~36.191,P=0.014)是 90 d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89]。

综上,对于pc-ELVO患者,支架取栓是机械取栓一种合理方式(AHA IIa类推荐,证据级别BNR)。

四、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成形术

自1987年冠脉和颅内的球囊导管及支架被应用于治疗难治性急性脑动脉闭塞合并卒中患者,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16]。中国的一项单中心研究对13例患者采用机械取栓联合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成形术进行治疗,结果46%的患者获得了良好的功能预后,90 d mRS评分小于2分[92]。对于前循环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的患者,有研究者提出一期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可能优于血栓切除术[93]。韩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对存在潜在严重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ELVO患者,行颅内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或者动脉内注射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都是安全有效的,尽管入组的140例患者中只有1/5存在BAO[94]。与前循环相比,后循环血管成形术和穿支动脉支架植入术导致的中风并发症较高[95]。

综上,对于经过取栓治疗后仍存在持续严重狭窄的pc-ELVO患者,尤其是存在低灌注或者再闭塞风险高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血管内成形术以及支架植入治疗(AHA IIb类推荐,证据级别C-EO)。

五、动脉溶栓

案例报道和现有的试验数据表明,选择适当的患者行再通治疗可以取得较大受益,但如何选择可能受益的患者仍然是一个挑战。2006年以前,所有关于BAO再通的报道均为案例报道。澳大利亚开展的尿激酶试验纳入了16例BAO的患者,尽管结果显示再通与良好的预后相关(38%vs.2%),但由于过早地停止,并没有显示出整体治疗的益处[96]。对非对照研究进行的Meta分析结果也显示动脉溶栓治疗没有益处[15]。卒中干预管理3试验(IMS-3)纳入了5例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但由于人数较少结果无明显差异[97]。在ENDOSTROKE多中心登记研究中,连续纳入了148例BAO患者。30%的患者接受了某种形式的动脉溶栓联合机械治疗。84%的患者使用第一代取栓装置,包括同轴MERCI取栓支架或Penumbra抽吸导管。总体来说,34%的患者获得了良好预后。病死率为35%。较低的NIHSS评分能够预测良好的预后,而血管再通不能。79%的患者实现了TICI 2b-3级,但不能预测良好的预后[6]。同样,包含619例登记患者的BASICS研究也没有发现动脉溶栓优于静脉溶栓治疗[5]。

随后,在2006年至2015年期间,BASICS实验连续纳入了38例进行动脉内治疗的BAO患者,71%的患者在动脉内治疗前接受了静脉溶栓治疗。其中30例(84%)接受了机械取栓,7例(18%)动脉内应用了尿激酶溶栓而未进行取栓。34例患者(89%)获得了充分的再通,而只有19例患者(50%)获得了良好预后。在BASICS实验中,良好预后与开放的侧支循环并无相关性。有2例患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5%)。研究结果提示BAO患者的良好预后率与荷兰急性缺血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的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MRCLEAN)的血管内治疗组的良好预后率具有可比性[98]。

综上,对pc-ELVO若行机械性血管再通治疗失败,可以考虑动脉内药物溶栓治疗(AHA IIb类推荐,证据级别C-LD)。

通常,脑血管手术包括机械取栓通过股动脉入路进行。最近报道了9例经桡动脉途径的基底动脉取栓术,技术成功定义为TICI 2b或3级,其中89%的病例实现了技术成功;穿刺至血管再通的平均时间是35.8 min;无桡动脉导管置入术相关并发症;鉴于解剖学上的优势,作者主张将桡动脉入路作为基底动脉取栓术的一线入路方式[99]。在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情况下,很少有专门针对肱动脉入路的文献[100]。经肱动脉或经桡动脉入路的缺点包括理论上可能必须使用更小的导管,以及在紧急情况下操作人员对该技术的不够熟悉。

综上,对于pc-ELVO患者的血管内治疗,除了传统的经股动脉入路之外,也可以考虑经桡动脉或肱动脉入路(AHA IIb类推荐,证据级别C-EO)。

推荐意见总结

(1)对疑似pc-ELVO的患者推荐进行CT和CTA检查,对于到院较晚的患者可行DWI检查。根据规定,排除pc-ASPECTS较差以及存在较大梗死核心的患者(AHA I类推荐,证据级别C-LD)。

(2)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内科治疗的一般原则同样适用于pc-ELVO亚组患者(AHA I类推荐,证据级别C-LD)。

(3)对于小脑梗死且存在占位效应,可能危及生命的患者,早期手术减压治疗是合理的(AHA IIa类推荐,证据级别C-LD)。

(4)对于pc-ELVO患者,为最大化获得良好临床预后的机会,进行急诊机械取栓治疗是合理的(AHA IIa类推荐,证据级别C-LD)。

(5)对于pc-ELVO患者,抽吸取栓是一种合理的机械取栓治疗方式(AHA IIa类推荐,证据级别B-NR)。

(6)对于pc-ELVO患者,支架取栓是一种合理的的机械取栓方式(AHA IIa类推荐,证据级别BNR)。

(7)对于取栓治疗后仍存在持续严重狭窄的pc-ELVO患者,尤其是存在低灌注或者再闭塞风险高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血管内成形术以及支架植入治疗(AHA IIb类推荐,证据级别C-EO)。

(8)如果机械性血管再通治疗失败,可以考虑动脉内药物溶栓治疗(AHA IIb类推荐,证据级别C-LD)。

(9)对于pc-ELVO患者的血管内治疗,除了传统的经股动脉入路之外,也可以考虑经桡动脉或肱动脉入路(AHA IIb类推荐,证据级别C-EO)。

原文见:Current endovascular strategies for posterior circulation large vessel occlusion stroke:report of the Society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Committee[J].J Neurointerv Surg,2019,11(10):1055-1062.

猜你喜欢

基底溶栓支架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解决平面向量问题的两大法宝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