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葆人民情怀讲好中国故事

2019-11-18

支部建设 2019年4期
关键词:时代生活

◎ 艾 斐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对做好党的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的形象化与艺术化表达,其核心意蕴和主体旨向,就是要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多彩多姿的情节、意趣盎然的场景与灵动感人的形象,不但要将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改革发展、人民的期待要求和世界的格局走向等讲透彻、讲清楚,而且更要具有感染性和吸引力,让人愿意看和喜欢看,并在看过之后能够从中获教益、得启示、开智慧、提精神、受鼓舞、增干劲。惟其如此,就必然和必须要求我们在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人民性,即要说人民的事、抒人民的情、惬人民的意、勖人民的志,而且要葆有人民情怀和饱含人民心愫。因为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就是天,人民就是地,人民就是改革的起跑线和发展的原动力,就是党的铁肩膀和国家的压舱石,并由此而决定了人民永远都是中国故事的主人翁和中国声音的主旋律。这就要求我们在讲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国声音的全过程中都必须深入生活,贴近人民,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将人民的创造、人民的奋斗作为故事的主线与主题。

中国故事既是中国人民之勤奋劳动与火热生活的艺术再现,又是反映、描摹和激励中国人民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的思想引擎与精神动力。这就要求故事的编创和传播主体,必须身在生活中,心与人民通,并在创造性的艺术实践中始终与现实生活同律动,与人民群众共休戚,坚持以生活为根基的艺术开掘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能力。”而表达和体现这种态度与能力的唯一对象,则始终都是人民大众。因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作为生活的主体和时代的主人,人民永远都既是中国故事的创造主体和基本受众,又是中国故事的传播动力与服务对象。事实上,中国故事也正是在这个既来于兹又用于兹的过程中不仅尽显人民的主体地位,而且更形成和构建了中国故事的源与流、形与质、“芯”与魂,直使中国故事在源远流长的丰富和发展中不仅越来越富于精神姿采和时代光辉,而且更愈来愈秉有艺术魅力与发展动力,以至在给予人们思想营养和精神激励的同时,并成为对创新社会的生动描画和对改革时代的强力展示,让人们不仅可以从中观览中国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壮丽画面和生动图景,而且更可领略中国人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的博大胸襟与坚定步履。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看重和看好中国故事,而且谆谆嘱告一定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而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就必须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真正做到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他强调,创作和传绎中国故事的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长青,创作主体也才能“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

这是法则,也是规律,这更是时代、社会和人民的期许、冀愿与吁求。而中国故事的创作和传绎及其在这个过程中以多彩多姿的形式所呈现给人们的社会景象、时代脉动、生活情致、精神风貌,就正是对这法则、规律和期许、冀愿的形象化表达与审美化印证。而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生活和以生活为依托的人民大众,则始终都必然和必须是其中的主体之主体、核心之核心、动力之动力。惟其如此,中国故事才有价值,才有意义,也才能传得开、留得下、用得上,并笃定要成为永耀青史的昭昭书写和永续唇齿的朗朗口碑。事实上,由于人民既是主宰历史和创造生活的主人,又是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才使得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和500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在掠去时光的虚翳之后所剩下来的“魂”与“质”,就只有“人民”二字。特别是对于在改革发展中阔步前进的中国而言,自人民解放和民主革命170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近100年、新中国成立近70年、改革开放40年来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整个儿就是人民的革命与奋斗、耕耘与收获、创造与奉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版,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终将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也才续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

正因为有人民作为改革发展的砥石和动力,才使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获具了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无比强大的战略定力。这既为中国故事提供了无限丰富的重大主题与鲜活题材,又为中国故事开拓了无比广阔的传播途径与受众群体,从而使中国故事得以在创作和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作用和效能诸方面不仅适时应运、得天独厚,而且尤契枢机、亮点纷呈。像以“时代楷模”黄大发、黄大年、宝音德力格尔为原型的影视作品《天渠》《黄大年》《片警宝音》《太行赤子》《十八洞村》,像以改革开放和开拓创新作为时代背景而着力凸显生活质感与人性光彩的电影《大江大河》《黄土高天》《春天的马拉松》《岁岁年年柿柿红》,就是以最具时代感和最有创造力的典型人物作为故事主脉和情节中枢而逐渐展开,不断深化,渐臻朴真与淳美的,不仅散发着浓郁的泥土香,而且厚植着强烈的时代感,让人透过影片所睹察和体验到的,既是具象化的人物和事件,更是本质化的生活与时代。尽管每一部影片所切入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情态都是具体的和有限的,但却每每总能以其丰赡的精神气韵和具象的生活场景而引人入胜,令人遐思,使人从中感知时代的大脉动与社会的大变革,从而收到管中窥豹、一以当十的放大效果和逼真效能,乃至让小场景拓出大境界,使艺术美尽显大情怀,在吸引人、感动人的过程中更能启迪人、激励人、鼓舞人、提升人。像在《太行赤子》中,李保国志愿从大城市的教师岗位投身于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中,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第一线;《天渠》的原型故事人物黄大发的事迹,就更深深感动了千千万万个观影者,以致放映当天就有人在网上留言,盛赞其无私的献身精神:“愿将自己生命中的36年,无私贡献给家乡,为群众谋福利,为后代想长远。他的36年,是群众和后代子孙的千千万万年。”至于在《黄大年》中所呈现给观众的黄大年,那就更是一个具有绅士风度兼骑士精神的爱国知识分子的形象了。作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权威专家,黄大年在英国学习、工作、生活了14年,过着住别墅、打高尔夫球、拉大提琴、喝下午茶的绅士般的生活,但他却为了祖国的科技事业,宁愿舍弃这一切,只身回国,虽然在经济上蒙受了极大损失,但却在心灵上、精神上得到了巨大的安慰和满足,因为他终于有机会为祖国和人民贡献自己的才智了。整个影片从外延到内涵始终都紧紧抓住人物的性格特质和精神内蕴而展开、深化、升华,既充盈着庄尚、健朗之气,又洋溢着崇高、刚烈之美,遂使艺术品格和人性特质实现了无隙对接与天然缝合,从而大大增殖了故事所潜在的艺术感染力与人格震撼力。

由于影视作品是通过色彩、图像、画面的有机组合与逻辑链接而展绽故事情节和诉诸题旨要义的,所以不但生动、具象、美奂,而且也更容易表现和更方便传播,这不仅使之大大拓宽了故事的辐射面,同时也更加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使其在获得广大受众拥趸的同时,也更会形成热烈的社会反响,并因此而致其赋有最大的人民性。

其实,在影视作品之外,小说的受众之广和辐射之宽也是不可小觑的。特别是一些有新意和有深度的长篇小说,一如《天高地厚》《金谷银山》《麦河》《龙凤泉的故事》等新版小说,就不仅在内容的摄取上直面现实生活,紧切改革潮头,而且通过场景的有机组合和情节的巧妙穿插,每每都总能把故事讲得津津有味、娓娓动听,并在强大的艺术征服力中注入了厚重而精致的思想内容,让人读之不仅欣悦、刚朗,而且增睿、开悟,以至从中尽可既领略时代精神,又激扬人格魅力。尽管编创和传播中国故事的媒体与途径有多种多样,但影视和小说毕竟是其中的大体量和主渠道。仅仅在2017年,出版长篇小说就多达9000部,而电影和电视剧制作也在2017年分别达到了970部和313部13475集。其中,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不仅以多种艺术形式广泛传播,而且仅作为长篇小说的印数,就已累计超过1700万套。在各种传统故事形式大幅度扩容增量的同时,以网络形式编创和传播的中国故事就更是异军突起、水涨帆张、锐气十足。截止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也随之增至57.7%,手机网民规模则已超过7.88亿,而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竟高达98.3%。尽管此中尚有良莠不齐、优劣互见现象频仍出现,但这一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的便利与快捷却仍无妨使之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并势必愈益趋于社会化和泛众化。我们或可认为,正是它为中国故事的广泛传播插上了巨大而无形的翅膀。

中国故事是以中国社会生活作为依据和源头的,而这社会生活的创造者、引领者、驱动者和主人翁,则始终和永远都是人民大众,并由此而形成了社会生活、时代变革、历史发展、经济腾飞与人民大众的胼体化和同质化。人民,不仅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时代变革的动力、历史发展的引擎、经济腾飞的羽翼,而且更是这一切的孵化器与原动力。显而易见,一旦离开人民,这一切就都会化为乌有和变为空壳。由此而决定了中国故事在表现人民的过程中必须借重于对社会生活、时代变革、历史发展、经济腾飞的多角度和全方位艺术再现。只有将这一切写真、写实、写成大气派、写出新格局,才能真正表达和体现人民的砥柱性与创造力。而为了真切和具体地表现人民大众的砥柱功能与创造特质,那就务求不论以任何形式出现的中国故事,都必须在对社会生活、时代变革、历史发展、经济腾飞的深度发掘和高度提升中加以多彩多姿的审美描绘与尽善尽美的艺术概括,并使之在不断实现高度典型化的过程中充盈哲理和诗意,彰显挚情与美感,比原汁状态的生活本身更集中、更鲜明,更具时代性和更有感召力。在这个过程中,既不能将社会历史与现实生活同人民大众相睽违、相割裂,更不能以创作主体之“小我”取代人民群众之“大我”,用小情琐事和杯水风波掩盖和置换人民群众的大情怀与改革发展的新擘画。这就要求故事的编创者和传绎者们一定要心有人民大众,身处时代大潮,彻底实现从“我”走向“我们”的立场转变,真正将“表现自我”改换为表现人民。因为人民永远都是生活的主人翁和历史的创造者。惟其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才强调指出:由于“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所以,“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猜你喜欢

时代生活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e时代
e时代
生活感悟
e时代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