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70年

2019-11-17李春玲

社会观察 2019年12期
关键词:阶级阶层研究者

文/李春玲

社会分层与流动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在社会学学科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古典社会学理论家,如迪尔凯姆、马克思以及韦伯等,在构建各自的宏大社会理论中都涉及到对整个社会分层体系的解释。一些当代社会学理论家,如帕森斯、布迪厄、吉登斯等,也提出对当代社会分层的系统解释。我国的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既受到西方社会分层理论和经验研究的影响,同时也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其理论取向、研究议题和关注焦点紧紧追随中国社会变迁的进程,直接反映现实社会中重大的社会分化现象及其演变。特别自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更是聚焦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分层的重构和流动机制的演变,探寻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独特性。

时代变迁与理论取向的转变:冲突论与功能论

过去70年对于中国来说是历史巨变、快速发展的时代,影响深远的社会转型和结构变迁,使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理论取向不断发生转变。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各种理论观点层出不穷,但主要的理论取向变化轨迹显示出冲突论分层观与功能论分层观的交替轮动。改革开放之前的1949至1978年期间,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基础的冲突论分层观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强调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追求社会经济均等化、否定社会分化现象;改革开放开始后的1980和1990年代,功能论分层观逐步成为主流,主张打破“大锅饭”、消除平均主义,肯定社会经济分化的正向社会功能;进入21世纪以来,冲突论分层观再度兴起,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一度有所回归,社会经济不平等问题及其社会后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促进社会公平和机会平等、构建橄榄型的现代化社会结构成为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主流取向,从而形成冲突论与功能论分层观共存的局面。

(一)1949—1978年:政治导向的阶级理论与冲突论分层观盛行

冲突论分层观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而这一理论在1949—1978年期间成为主流分层观的理论基础,它强调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对社会经济分化现象持强烈的否定态度,追求社会经济的均等化。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及其一些党内理论家基于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结合中国社会现实和政治需要,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划分理论,并对当时政府实施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1978—1999:阶级理论的反思与功能论分层观兴起

改革开放开始之后,随着社会学学科恢复重建,社会学家开始了学术性的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冲突论分层观受到质疑。功能论分层观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的推崇,逐步取代冲突论分层观,成为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主流。功能论分层观强调的是多元的、多维度的分层而不是一元的阶级分层,认为社会经济分化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工业化社会的运行与发展需要把社会成员按其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分配到不同的社会位置上,给予不同的经济报偿和社会声望。对于市场经济推进带来的收入差距扩大、社会阶层分化凸显等现象,这一时期许多社会分层研究者认为,这种社会分化现象是正常的、合理的、可以接受的,体现了多劳多得、能者多得的市场竞争公平原则,这种社会分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动力。

这一时期的社会流动研究,对于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由市场机制逐步取代再分配机制的变化趋势也采取较为肯定的态度,认为市场化和工业化提升了社会流动率和社会开放度。同样地,一系列的职业声望研究也是如此,认为随着市场经济和工业化推进,中国的社会分层将趋同于其他的工业化社会。

(三)21世纪以来:冲突论分层观的回归及与功能论分层观并存

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济改革步入深水区,收入差距持续扩大,阶层分化趋势日益明显,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理论取向发生了新的转向,前一时期期待随市场化和工业化推进而形成适度合理社会分层的乐观预期逐渐消散,关注不平等问题、贫富分化现象和阶级阶层形成的冲突论视角重新回归到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领域,之前被人们避弃的“阶级”“阶层”这类词汇重新回归公共视野,社会分层研究者也开始重新讨论阶级阶层问题,描述和分析新的阶级阶层结构,其中最具代表性、影响也最为广泛的一项研究成果是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经过经济改革以来二十多年的社会经济分化,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一个正趋于稳定化的阶层结构,社会成员分化为十个社会阶层。

陆学艺等人提出的“十大阶层划分”并未显示明显的冲突论倾向,因为此书避免采用包含冲突内涵的阶级概念,而采用较为温和的阶层概念。但是,另外一些学者更倾向于采用阶级概念来描述分析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现象,显示出明显的冲突论取向,他们主张应该“回到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重返阶级分析”的思路,并依据马克思的阶级划分原则,提出当前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分类框架,进行阶级关系的分析。

冲突论分层观的回归,使社会分层研究者对待不断深化的社会经济分化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与前一个时期社会分层研究者倾向于肯定社会分层的正向社会功能不同,这一时期社会分层研究者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差距拉大带来的社会问题,并且不断深化对各个方面、各个维度的不平等现象的研究,由此形成了将近十几年的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高潮。

在冲突论分层观回归的同时,功能论分层观有所衰退,但并未消绝。这一时期的功能论分层观与前一个时期不同,并不期待市场机制和经济发展会自发形成相对公平的、合理的社会分层体系,而是强调通过国家干预、社会政策的作用,扶助弱势群体,抑制收入差距扩大,促进机会公平,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使社会分层向着合理形态演进。近年来,随着政府调整收入分配、推进精准扶贫、完善社会保障、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等政策初见成效,贫富分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橄榄型社会分层形态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在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领域,冲突论分层观的热潮有所退潮,“重返马克思阶级分析”的呼声渐趋减弱。

研究议题的演进发展:从一元化主题到多元化论题

过去70年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不仅经历了理论取向的转换,其研究议题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历了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单一化演变为多元化的繁荣景象。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学术性研究开启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之后,在20世纪80和90年代也曾出现研究热潮,但研究议题较为单一,主要围绕阶级阶层理论的争论,以及改革开放带来原有阶级阶层的分化。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逐步走向高潮,研究成果数量井喷,研究议题日益多元化,理论取向并存发展,研究议题涉及社会分层以及不平等的各个维度、各个方面和多个视角,但大体上可以归类为三方面的主题:聚焦于阶级阶层结构与社会分层形态研究的宏观结构分析;基于社会流动与地位获得研究的分层机制分析;以及包含了结果不平等与机会不平等的多维度不平等分析。

(一)宏观结构分析:阶级阶层结构与社会分层形态研究

从宏观结构视角分析社会分化或者社会构成的基本形态是70年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其目的是了解社会分层的大致轮廓和社会结构的大致构成以及时代变迁。我国学者主要通过两种研究模式进行宏观结构分析,一是阶级阶层结构分析,二是社会分层形态分析。

阶级阶层结构分析在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领域占据极其重要地位,虽然阶级阶层分析的理论取向不断变化,但这一研究主题长久不衰,社会分层理论家和研究者对于不同时期我国阶级阶层结构做出各种解读,最终划分出的阶级阶层类别大同小异,这说明,研究者对于当前中国社会主要存在哪几类阶级阶层取得了一些共识,只是这些类别可以定性为阶级还是阶层,他们之间是资源占有量多少的等级关系,还是支配与被支配关系,各个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是可协调共处还是必然对立冲突,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答。

社会分层形态分析并不局限于阶级阶层分类,而是包括了更广泛的社会分层维度。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演进是中国社会分层研究者提出的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结构变迁观。中国社会分层研究者认为,当今中国社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社会结构形态将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在这一演变过程中,需要培育一个规模庞大而地位稳定的社会中间层,形成类似发达国家那样的中产化社会。许多研究者发现,自21世纪开始以来,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产阶层和中等收入群体在不断壮大,但是离中产化社会还有很大距离。

(二)分层机制分析:社会流动与地位获得研究

社会分层形态和阶级阶层结构呈现的是社会分层的静态结果——个人或群体(阶级阶层)在社会分层系统中的位置,体现的是结果不平等程度;而社会流动和地位获得则反映出社会分层的动态过程——个人是如何被分配到不同的社会地位上或哪些因素决定了不同群体(阶级阶层)处于不同位置,体现的是机会不平等程度。

我国社会学领域的社会流动和地位获得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依据关注点的变化,大体可以区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之初,我国学者的社会流动与地位获得研究主要围绕着市场转型理论,比较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流动与地位获得的差异,探寻社会分层机制和机会不平等的变化。这些研究发现,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由高封闭度的身份制社会向较为开放的阶层分化的社会转变过程中,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分层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21世纪以来,社会流动与地位获得研究进入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研究者针对社会公众提出的“阶层固化”、“社会流动渠道狭窄”等现实问题。这一时期的多数研究发现,虽然我国总体社会流动率还在持续上升,但社会封闭性特征日益明显,阶层位置或职业地位的代际继承性不断增强;社会阶层的边界正在明晰化,社会上层与社会下层之间的社会流动遭遇了更多的障碍。

(三)多维度不平等分析:结果不平等与机会不平等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走向高潮期,研究者对社会分化和不平等问题的研究视野不断扩展,研究提议不断多元化、细分化,不仅对宏观层面的社会分层形态、阶级阶层结构、社会流动和地位获得这些社会分层的传统主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而且对于多维度、多层面的社会经济不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既关注结果不平等——如收入差距、财富分配、住房分层、消费分层等;也重视机会不平等——如教育不平等、就业不平等,等等,同时近年来还开始关注不平等的新维度,如健康不平等,互联网领域的数字鸿沟,等等。多维度不平等的研究涉及非常多的主题,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两个最重要的不平等维度成为社会分层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一是收入不平等,二是教育不平等。

学科发展现状和面临挑战:理论困境与方法局限

新中国建立以来70年,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几乎从零点起步,经历了完全由政治主导的阶级理论逐步走向理论多元取向、主题视角多维度和多层面、研究方法实证导向、关注现实问题和政策效应的严谨深入的学术研究。特别是21世纪以来,高水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为人们提供了详细精准的知识信息理解当今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变迁。

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学科发展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过程而推进,并且在整个社会学学科发展中处于较为领先的位置,特别表现在定量研究方法和与国际社会学相关研究接轨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实施一系列大规模的、连续性的全国调查项目,并且不断公布调查数据,为社会分层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数据资料,这进一步推进了社会分层定量研究。目前,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学术水平基本接近欧美社会学相关研究,许多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内和国际一流学术期刊。

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70年发展硕果累累,成就显著,但未来发展也面临下述几方面的挑战。

首先,需要理论创新与突破。过去70年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主要是借鉴西方学者提出的相关理论,结合中国现实情况开展研究,尝试发现一些中国的特殊性。然而,当今西方的阶级阶层分析理论走入困境,市场转型理论式微,社会分层新的发展趋势需要新的中层理论提供解释思路。因而,中国的社会分层研究者需要探寻新的理论来解释当今中国的社会分层。

其二,需要突破研究方法与研究模式的局限。20世纪80、90年代直至21世纪最初十年,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式比较多元化,既有定量研究,也有定性研究;既有理论性、宏观层面的研究论述,也有实证类、微观层面分析;既有研究团队实施的大规模的集体研究项目,也有个人化的专题研究。近十年来,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式趋向于单一化和个体化,带来一些局限性:理论创新动力弱化,研究主题碎片化、精细化、微观化,与社会现实脱节,对新的变化趋势反映滞后。进一步推进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需要突破研究方法与研究模式的局限。

其三,需要更及时、更准确地把握社会分层变化的新趋势。当前研究方法与研究模式的局限性往往导致研究者对社会分层领域出现的新变化缺乏敏感性。由于现有研究模式主要依赖于调查数据,而调查数据的收集和公布需要较长的时间,常常导致研究内容和结论滞后于现实发展,难以及时反映新的发展趋势。与当今国际领域的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相比,我国学者对社会分层变化的新趋势的关注较少,比如全球化、金融化、科技和互联网发展等对社会分层的影响。另外,国际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是利用多国数据进行国际比较研究,这一方面我们的研究也较为滞后,局限了我们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影响。

总之,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还需进一步的理论反思与突破,研究方法的拓展与改进,需要坚持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争论,多元取向的借鉴与吸纳,本土经验的创新与深化。

猜你喜欢

阶级阶层研究者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饿死的毛毛虫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19世纪20年代不同阶层的民国女子影像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还原真实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