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70年来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

2019-11-17郭树勇

社会观察 2019年12期
关键词:外交国家

文/郭树勇

新中国发展壮大的70年也是其外交不断发展、日益成熟的70年。新中国外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呈现出了六大特点。

新中国外交始终坚决捍卫和有序扩展国家利益

(一)前30年间,中国外交重点在于维护以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核心的国家政治利益

第一,坚决反对苏联侵犯新中国主权。新中国在建国初期,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立友好同盟关系,并不以牺牲主权为代价。第二,坚决反对美国威胁新中国安全。奉行帝国主义政策的美国是我国主权与安全利益的最大威胁。新中国外交把维护政治安全利益置于首位,就不能不对这个首要和主要的威胁进行坚决的斗争。第三,运用多种手段维护国家统一。新中国领导人把维护中国的统一与反对美国帝国主义等外交斗争联系起来,为新中国在更大范围、更多议题上维护中国主权利益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后40年里,中国外交重点转为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突出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实行改革开放。外交任务转变为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将对外援助的原则调整为“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等“四项原则”;我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确定了“大融入”的战略取向,把“入关”和“入世”作为最重要的外交任务之一,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

(三)十八大以来,新中国外交一方面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坚持底线思维、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第一,国家利益的深入全球化和外交任务的再调整。2018年4月,习近平指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外交开始注重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全球治理再平衡相结合。第二,运用政治思维和底线思维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中国政府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的核心国家利益,要求按照底线思维和政治思维的原则维护核心利益。

新中国始终追求和平外交政策,探索和平发展道路

(一)提倡和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领导人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1954年首先从发展中国与印度、缅甸的关系中实现了突破。第二,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个精神产品,从双边关系范围扩大到多边关系范围,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共识。第三,党中央发现“革命外交”存在问题后,及时纠正了过分突出意识形态的错误做法,使五项原则的精神又重新回到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上。

(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第一,反对苏联的全球霸权主义政策。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霸权主义迅速膨胀起来,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现实威胁。中国通过“三线”建设、盘活中美苏大三角战略关系等重大举措对苏联霸权主义行径进行了坚决斗争。第二,反对越南地区霸权主义。越南地区霸权主义是苏联全球霸权主义的延伸。面对20世纪70年代越南地区霸权主义的兴起,中国政府通过实施对越自卫反击战等强力手段加以回击。第三,向世界承诺“永不称霸”。邓小平于1974年在联合国大会上公开向世界承诺“中国永不称霸”;2018年,习近平再次明确承诺中国永不称霸。宣示“永不称霸”有助于打破世界政治历史上的“国强必霸”逻辑,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崛起的种种担心。

(三)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符合国际社会的基本规范,能够支持大国的社会性成长。和平共处型独立自主依然是主导模式,但逐渐向开放共赢型独立自主转变,甚至向全球责任型独立自主过渡。第二,相继提出诸多和平理论主张。时代主题说是新中国成立30周年前后由中国共产党概括的外交与国际关系理论。和平发展观是时代主题的自然延伸。伙伴战略是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之下中国处理与国际社会关系的外交大战略。2006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将和谐世界理念提升为国家战略。第三,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针对当今国际政治不平衡的伦理难题和东方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不足,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公平正义理念,它借鉴并超越了中国古代的和谐理念和中庸理念,同时也是对西方“国际正义”理论的扬弃,有利于推动构建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和合作共赢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国际关系。

顺应时代潮流、伸张国际正义和履行国际责任三位一体

(一)新中国的诞生延伸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成果,扩展了全球性民族解放运动

第一,坚持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共识。新中国成立之后从事的重大国际斗争都是二战以来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自然延伸。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斗争部分地转化成为反对极右势力破坏二战胜利成果的斗争,也部分地转化为反对强权政治和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分离主义的斗争。第二,尊重和支持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制度成果。1971年恢复联合国席位之后,新中国推动联合国通过了一系列反映发展中国家意愿的重要决议。1986年全国人大通过的有关政府报告中指出,要支持联合国根据宪章精神进行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从而确保了中国在联合国重大议题上都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第三,坚定地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中国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近50年来,积极履行常任理事国身份赋予的国际义务,并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裁减军备等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二)新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相互支持、外交上相互协调、经济上相互合作,共同维护国家独立和促进社会进步

首先,批评不公正的世界秩序。新中国成立70年来,始终重视世界秩序的完善:一是对于美苏主导的世界秩序及其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行径表达了强烈不满;二是利用联合国舞台支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倡议和努力;三是积极参与世贸组织、20国集团等新型全球治理组织,推进国际关系合理化。其次,支持正义的民族解放运动。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上宣布“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以及世界上一切国家的和平运动和正义斗争,我们都必须给以积极的支持”。最后,推进南南合作。1961年中国政府就致电祝贺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召开。20世纪80年代,中国积极参加或支持77国集团会议和南南合作年度会议。进入新世纪,中国倡议“一带一路”,推动金砖国家合作,不断探索新时代南南合作新途径。

(三)积极参加地区治理和全球治理,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一,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提高发展中大国的国际话语权。新中国70年来,日益重视扩大多边外交的深度与广度,提升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第二,推动南北对话,支持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中国利用联合国舞台积极支持77国集团发起的全球谈判倡议。1983年中国提出了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现在中国政府更加注重20国集团在南北经济协调中的作用。第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完善。20世纪90年代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及时派出代表参加20国集团部长级会议。2001年中俄哈吉塔乌六国共同成立了上合组织,为全球治理模式的更新换代提供了重要参考。2009年建立的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已成为中国自主开展多边外交的重要舞台以及深度参与20国集团治理和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依托力量。

(四)在不同的时期提出具有世界意义的倡议和理念

第一,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三个世界”划分是毛泽东、邓小平等在1974年提出并阐述的重要战略理论和外交理论,虽有孤立美国之含义,但主要针对苏联,因而客观上联合了美国,有利于建立反霸统一战线。第二,提出建立世界政治新秩序的政治主张。1988年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外交的新任务,即在国际社会上提倡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进入新世纪,又进一步发展为“和谐世界”理念。第三,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主张。2017年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它不但能够科学地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更有利于建立新型全球治理的国际统一战线。

坚持从世情国情党情出发,完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一)冷静确定历史定位和国际身份

第一,冷静定位新中国外交的出发点和中国的国际身份。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基于自身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重新将自己定位为第三世界国家,紧紧地与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成为日益成熟的共产党人领导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出发点。第二,充分利用世界秩序中的有利因素维护国际稳定。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针对新形势进行新探索,充分利用现有世界秩序中的有利因素,为改革发展与国际社会的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不以意识形态划线,务实发展同类国家关系

第一,为新中国初期改善和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关系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新中国从国家战略利益和世界和平利益出发,加大了与两个“中间地带”国家的外交互动,并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外交关系。第二,超越意识形态分歧发展与俄罗斯的关系。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进入“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阶段,继而上升到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成为当前中国周边安全、亚欧大陆稳定与世界和平的“压舱石”。第三,通过淡化意识形态因素处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新中国始终把处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置于重要战略地位,淡化意识形态因素对彼此外关系的影响。2013年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合作的全方位、机制化、多边化和非意识形态化,得到广泛认可。

(三)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倡议共建“一带一路”

第一,根据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调整外交战略与布局。当前,国际政治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从21世纪初就开始了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核心内容的外交战略调整,现已基本上完成调整过程。第二,共建“一带一路”。六年多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共建合作协议,共建倡议已同联合国、东盟、非盟、欧盟、欧亚经济联盟等国际组织实现对接。

服务祖国统一大业,涉台、涉藏、涉疆外交地位突出

(一)在不同时期开展了积极的涉台外交

70年来,涉台工作和涉台外交取得了不少成绩:达成了“九二共识”;确立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巩固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格局。2019年1月习近平提出两岸和平统一“五点建议”,强调“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

(二)通过外交谈判实现香港和澳门的胜利回归

20世纪80年代前后,邓小平创造性地发明了“一国两制”构想。经过谈判,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三)涉藏和涉疆外交斗争成绩斐然

在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后,新中国在涉藏和涉疆外交斗争中十分注意与苏联、印度等邻国沟通。冷战结束后,围绕这两个自治区的国际斗争更加复杂,中国政府通过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成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中国外交逐步走向全方位、全领域,外交制度、决策机制不断加强、规范和完善

(一)新中国外交的全方位化、全领域化和外向化

首先,外交的全方位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事务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一是由单一政府外交格局发展到多元外交格局;二是由传统的政治外交和安全外交为主转向经济外交、文化外交、环境外交、中外人文交流等。其次,外交的全领域化。第一,积极开展经济外交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外交模式的一个最大亮点;第二,党际交流始终处于重要地位;第三,军事外交逐步全面展开;第四,中外人文交流与文化外交越来越多地发挥作用。最后,外交的外向化。一是从被动反应到主动塑造;二是从请进来到走出去;三是从立足周边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央迈进。

(二)新中国外交组织保障的规范化

首先,外交制度日益规范化和体系化。一是党对外交外事领导的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二是党中央在外交外事上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制度进一步完善;三是国家元首外交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其次,外交决策与涉外应急机制日益完善。一是中央外事领导小组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最高决策机构;二是国家安全治理体制建立后,2013年又正式成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三是外交部牵头建立了多家单位相配合、相协调的工作机制和国外应急协调处理机制,并在国家层面建立了海外安全风险评估与防范预警机制。

结语

新中国外交在70年发展过程中先后呈现出来的基于外交实践之上的六大特点,反映了新中国外交实践的基本内容,构成了比较完整的实践体系、经验体系和理论体系。

首先,新中国外交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实践体系。在捍卫国家安全利益方面,新中国外交敢于和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进行坚决的斗争,也敢于和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进行毫不妥协的原则斗争。在拓展国家经济利益方面,新中国外交高度重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也高度重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往来。在开展军事外交方面,新中国不仅与社会主义国家开展军事合作,也与西方国家进行军事往来。

其次,新中国外交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经验体系。一是将军不仅可以带兵打仗还可以搞外交。新中国成立后,相当一部分高级指挥员成为外交战线上的排头兵,他们以大使或武官的身份周旋于国际舞台上,为新中国外交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二是与人结盟必定受制于人。无论是与大国结盟还是与小国结盟,最终都会受到联盟的拖累,从而限制自己的外交空间。三是决不当头也不轻易扛大旗。当头意味着无限责任,不利于国内经济建设;扛大旗容易导致不顾自身实力与国际身份而一味向前,易遭公开和暗中的对手打击而受伤,不利于实现自身的长远目标。

最后,新中国外交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一是新中国外交非常客观和科学地对新中国进行了自我定位,很好地处理了多重身份之间的关系。二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新中国外交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时对时代主题做出了新的重大战略判断。三是新中国始终都是挺着腰杆独立办外交,但也从不搞特殊或“例外主义”。四是自己活,也让别人活,走共生性成长之路。新中国通过社会性成长之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大同。

猜你喜欢

外交国家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2021年中国外交:秉持天下胸怀,践行为国为民
起底“中国外交天团”(中)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返璞归真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