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研究心理变化特征 增强官兵心理承受能力

2019-11-16张子龙周英张涛

神州·上旬刊 2019年10期

张子龙 周英 张涛

摘要:影响青年官兵心理承受力的主要因素有本体因素和诱发因素两大类,要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管理者就要适时解疑释惑,以身作则,要充分发挥群体行为的导向作用,注重搞好心理调适和平战心理训练以及心理战相关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注重研究;心理变化特征;心理承受能力

所谓心理承受能力,是指人的主观心理所能接受客观外界事物的影响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是综合素质的真实反映,它直接影响官兵对各种不同事物做出正确判断或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做出不同判断的标准。积极研究官兵和平时期和战时心理变化特征,努力提高官兵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适应我军现代化建设和完成历史使命的需要,是高标准实现“两个确保”的客观要求。

一、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新形势下青年官兵心理变化的主要特征

心理学有关调查表明,青年官兵身体早熟而心理晚熟现象比较普遍,形成身心发展失衡,加之当今社会多元化、复杂化及发展变化快等特点,导致部分青年官兵内心易产生矛盾和困惑,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心理矛盾。研究并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官兵的心理特征,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引导。

当代青年官兵大多情感丰富,既有活泼、勇敢、向上等积极倾向,又有悲观、埋怨、思想脆弱、厌世等消极倾向。同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处于可塑期、形成期,自我体验强度大,自尊心较强。尤其是感情上对自己的行为举止易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并对周围人对自身的分析和评价比较敏感,常常反应强烈,容易产生偏激、多疑、戒备等心理,遇事容易冲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同时,他们中有些人对群体、个体缺乏认知主见。

二、见微知著,深刻认识影响官兵心理承受能力的主要因素

研究表明,影响官兵心理健康及承受能力的因素是极其复杂多样的,按照这些因素的功能来分,可分为本体因素与诱发因素两大类。本体因素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承受能力发生变化的内在的主观原因,而诱发因素则是产生变化的外在的环境原因。

(一)本体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生物因素和心理活动因素。生物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神经系统异常或生理机能障碍等。如五官不正、身材矮小、容貌丑陋等种种原因,都容易使官兵因“自惭形秽”而产生自卑、怯懦、孤僻等自我否定性体验,形成心理障碍。官兵在患有某种生理疾病后一般会出现消极的心理反应,往往出现敏感、暴躁、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在心理活动因素方面主要包括:一是认知因素。个体的认知因素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与想象。二是情绪因素。一般地讲,稳定而积极的情绪状态,使人心情愉快、安定、精力充沛、身体舒适;相反,波动而消极的情绪状态,则往往使人心情压抑、焦虑、精力涣散、身体衰弱。三是个性因素。个性因素亦可称人格因素,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因此,培养官兵健全的人格,是保持其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诱发因素。诱发因素是直接引起官兵心理问题外在的、客观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生态因素和社会因素。一是家庭因素。对官兵的身心健康而言,家庭的影响很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环境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结构突变、家庭气氛紧张、家庭教养方式不当等等。二是生态因素。生态环境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建构的综合系统,它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大。三是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社会关系、社区状况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特别是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复杂,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节奏紧张,矛盾、冲突、竞争加剧,价值观呈现多元化,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官兵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未雨绸缪,切实筑牢新时期青年官兵的心理防线

改善影响官兵心理承受能力的主客观条件,是促进军队现代化建设,确保“打得赢”、“不变质”的客观需要,是做好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和前提。当代青年官兵心理变化的多样化及各种诱因的复杂化增大了管理教育工作的难度。新时期管理工作者应主动迎接挑战,积极帮助青年官兵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搞好心理调适。

(一)解惑释疑,为官兵作表率。在军队现代化建设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官兵心存疑虑、困惑是很普遍也是很正常的事。但管理者不能静观待变或心存看法。静观待变贻误时机,操之过急又容易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工作中,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区分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对思想问题,要采取教育、疏导、讨论、说理等多种方法,把不同的思想问题和言论引导到积极、正确、健康的轨道上来,使官兵明辨事非,消除疑虑,防止因为思想问题发展为心理问题,增大心理负荷。同时,官兵心理承受能力强弱还与领导干部的表现密切相关。官兵对领导干部的言行表现十分敏感。因此,领导干部要从自己做起,为官兵做表率,正确对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克己奉公、公道正派,有利于提高官兵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拓宽路子,加强官兵平战心理训练。要把部队训练、政治教育与心理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开展知识竞赛、辩论、智力游戏、野外独立作业等活动进行心智素質训练,培养和提高官兵适应各种环境、执行各种任务的心理素质;通过观看恐怖、现代战争影片和实施夜间对抗演练等进行情绪素质训练,提高官兵控制紧张情绪和胆怯心理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绪素质;通过执行急难险重任务演练等,多设计一些“险情”、“逆境”进行意志素质训练,使官兵养成善于在“曲折”“逆境”中求生存、求胜利和遇险不惊、临危不乱、心坚如铁、志坚如钢的良好心理素质,以适应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通过网络模拟心理战等形式,使官兵经常处在现代化战争的声、光、波、磁、烟等情景和近似实地、实战、实爆氛围中,进行心理战常识和心理防卫、反心理战训练,熟悉和习惯敌人的各种心理刺激因素,掌握对付敌人的强制性心理攻击等,使官兵不怯战、不畏战,培养一种不易被外界影响或不利冲击而突破心理防线的能力,真正达到不让敌攻其心、泄其气、乱其谋、夺其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