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经济与农业文化的构建研究

2019-11-16邓文睿

神州·上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相互影响有效构建社会经济

邓文睿

摘要:我国本来作为人口大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因此农业文化的构建与农业社会经济也具有很大的关联性。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國古代农业社会经济的状况决定了农业的文化构建。本文主要围绕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经济与农业文化的构建展开分析和论述,主要是介绍不同的农业社会经济因素对于农业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经济;农业文化;相互影响;有效构建

中国古代社会生产主要包括农业的生产,而传统的经济的主要成分也是农业经济,因此小农经济的运作方式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脱离不开的。中国作为具有上下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其上层建筑都会受到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等的深刻影响,从而展现出了典型的生态型农业文化特征,因此需要结合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经济的发展,来研究农业文化的构建。

一、自然地理环境为农业发展奠定基础也是农业文化构建的物质基础

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生存,都会受到自然、人类活动以及文化等三方面的影响,可以说环境决定了人类的生存。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够发展农业、推进生产,实现社会的进步。人类只有适应了环境,才能够推动社会的变迁。从全球范围内可以发现,耕种和畜牧业决定了人类早期的农业文明,只是由于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各个地区的农业产业不同,发展农业必须要与当地的环境条件相适应。

农耕业与畜牧业相比,农业提供了较大的生活便利,不仅能够获得实物,也能够具有较多的生存机会。而农耕业的发展需要当地的气候条件适宜、水源丰富而且土壤肥沃,所以古老文明的几个国家都是发生在南方的温热带地区。中国的地理环境相对较为多样性,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造就了农业文明为农业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比如古希腊作为西欧国家的万古文明国家,同时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影响,选择了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就中国而言,自然环境为农耕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的特征:首先,南北纬度相对较大,而且热量资源沿纬度呈现出了带性的差异;其次,我国属于季风气候,所以降水量比较丰沛,而且雨热同期,全年的降雨量分配时期与农作物活跃的生长期正好吻合。最后,地形起伏多山。中国地大物博,热量和水分资源分布较为均匀,受到季风天气的影响。我国形成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期以及青藏高原区三大区域。其中季风区占有的人口数量比较多,所以华夏文明取决于该区域。季风区的气候特点就是四季分明、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南方土壤为酸性,北方土壤则呈碱性、比较松细,土壤中的矿物质比较丰富,而且温度较为适宜,是用于农作物的生长。比如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发展非常的便利,于是形成了种植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

自然地理环境也会影响到物质及生产方式,最终影响到整个农业文化的差异。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所产生的农业生产方式也有所差异。比如西欧地区的气候适宜牧草的生长,所以畜牧业发展占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而中国气候就适于种植业。因此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之间较为关心密切,人类的生存严重依赖于自然,人们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自然条件决定了农业文化的形成。

二、小农生产经济方式的农业社会经济增长铸就了我国早熟的典型的生态型农业文化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经济的主干,其最大的特征就是“靠天收”,因此农业生产对于天地自然的依赖性比较大。由于具有适宜的光照雨量以及土壤环境,所以我国农业耕种发展具备其成长条件,如果遇上了自然灾害,比如说水旱灾或者是重灾的,那么农业生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形成了“日求三餐、夜求一宿”的知天命的性格,这也代表着一种知足常乐的平安宁静生活。总之受到条件的约束,农民们必须要勤奋耕种,但要安于天命,不能够抵抗自然环境的力量。

小农经济的经营者是农户和家庭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对有限的土壤进行经营,以达到足食保暖的生活目的。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也必须要处理好好动植物与外界环境,对光热水土肥所造成的影响,才能够更好的去协调天地人物,保证农业生产。所以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比较崇尚经验、全球和平和安宁、尊重自然,所以传统农业经济也是一种自然经济,必然会受到自然生态系统演变规律的影响。在进行农业生产时要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一致,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人口密度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以及使用性的最大追求,形成了典型的生态型农业文化。

之所以说我们小农经济是一种生态型的农业文化,是因为在进行农业生产时一定要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规律,并且要与自然灾害相抗争,才能够获得稳定的收获,满足生活的需求。小农经济在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仍然坚持与自然协调统一来进行自救。因此符合自然合理的生态观,也实现了我国小农经济的稳定发展。在进行农耕时,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都与天地自然相协调一致,没有任何违背天律地律的行为,走的是一种天地人物、协调统一的生态化道路,久而久之也就生成了生态型的农业文化。

几千年来,我国的小农经济发展长期稳固。所以人们都以土地为生,并且结合土地进行一种人们过着定居,集聚的生活不仅能够自给自足,也能够在生产的过程当中享受自然环境,这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化模式。乡土文化和五谷文化都是生态化均衡机制下的产物,也产生了生态型的农业文化。

三、农业经济配置了特定的宗法理论制度为农业文化奠定了社会基础

在发展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农业经济的同时,也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结构,因此我国形成了血缘宗法制度。通过与血缘关系为基础。父子、夫妻、君臣之间建立良好的宗法原则,最终构建了一个广义的家,统一形成国家和社会,所以中国的社会组织都强调个人从家族,先家族而得的国家。

这种社会基础也有利于构建我国的农业生态文化。原始时期是氏族部落时期,不仅要依靠权威和制度化进行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另外也能够形成固定的村落,并且发展农业经济。由此而构成了社会文化以及中法能力的基础。在发展农业过程当中都会到受到自然环境的约束,因此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之相适应的总法制度观念也应运而生。

儒家文化在我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主导地位,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历代以来都非常认可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稳定发展的前提之下,才能够实现社会的稳定。总之农业经济的发展配置了特定的重大理论制度,这种宗法理论制度与现实农业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之间,具有着重要的关联。比如新石器晚期我国就有了农业文明,其中仰韶文化遗址数量最多、文化程度也比较高,而黄河流域则为后来的农业文明区,农业文明的发展不仅要与自然相适应,也要受到社会经济宗教观念制度的影响。

国家、社会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家”的运作。中国家族制度在其全部文化中所处地位之重要及其根深蒂固,是世界闻名的,中国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认为家为组织单位。中国的社会组织,轻个人重家族,先家族而的国家。正如卢作孚所说:“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重的社会生活,规范了中国人的活动,规定了其社会的道德条件和政治上的法律制度”。究其原因无疑与农业自然经济有关,农业民族的经济单位,只需简单的一个家庭,其社会生活就是家庭生活,纵然有时超越了家庭范围,也只是家庭关系的扩大或延伸。

在父子夫妇君臣的宗法原则指导之下,中国构建了国家这个社会组织,而社会组织关系也要讲究五伦,包括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于是形成了这一个大的国家,应运而生了中国的家族制度比较根深蒂固,最后也会造成农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各种工艺技术应运而生,而且社会分工也越来越明确,通过有分工有协作,使得国家得以巩固和延续。以家为本位的生产方式,导致了以家为本位的生产制度和社会制度。所以在政治上也呈现出了生态化政治,这与农业技术之间也有着必然的关系,社会经济以及宗法制毒的共同促进,也能够实现农业经济和农业文化的长期稳定发展和经久不衰。

所以在进行农业文化研究时,必须要结合现实状况基本的国情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构建出中国社会经济思想的体系。正所谓民以食为天,所以农业的稳定发展、农民的安居乐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因此每个国家都会重视农业发展,并且重视民众的力量,这样也就为形成農业文化奠定了基础。宗法伦理制度与农业经济之间也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为农业文化的形成奠定基础。

总结: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经济与农业文化构建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奠定了我国农业社会文化发展的自然和物质基础。我国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在农业社会发展中居于长期稳定的地位,这样也造就了我国生态型的农业文化。而农业经济配置了特定的综合理论制度两者非常的契合,也为农业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社会的基础。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经济和农业文化的构建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为了充分的了解我国农业文化的构建,需要去认知我国古代农业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自然物质条件,这样才能够抓住时代背景,真正的了解我国农业文化构建的内涵,并且更加深入的去了解农业文化。

参考文献:

[1]胡火金.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经济与农业文化的构建[J].农业考古,2017 (3):130-134.

[2]张鸿雁.社会经济形态转型条件下“结构性农业经济”的构建[J].社会科学,2018 (1):50-54.

猜你喜欢

相互影响有效构建社会经济
营造课堂学习氛围, 提高英语复习质量
浅析如何有效构建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
让语文课堂摇曳生命之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