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渗透

2019-11-16魏凌云

神州·上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德育渗透道德与法治教学

摘要:培养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意义重大,作为德育一支中坚力量的道德与法治课,要充分发挥和强化它的德育功能,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从而提升青少年整体道德水平。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德育渗透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初中时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初中时期的学生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2-16岁,教育学和心理学把这一阶段称为“少年期”。在这一阶段,生理和心理变化比较迅速。从生理心理方面讲:初中生生理发育逐步成熟,精力充沛,好奇心强,任何事都想尝试,独立性大大增强,总想摆脱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他们的情感很脆弱,最容易冲动,做事也很莽撞,后果意识能力差。这一阶段虽达不到辨析是非的能力,但很自信,同时自我抑制能力在这段时间最低。所以,一定要加强思想教育和正确引导。

二、利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近年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单向灌输转变为教学评相一致。学生对道德准则和规范不仅只限于书面的记忆和理解,而是深入实践考察,知行合一,进而影响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渗透德育至关重要。

现阶段,课堂教学依然是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主要形式。针对初中一年级学生,主要对他们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的教育,培养他们自尊自信、严格自律,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针对初中二年级学生,主要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比如,教育学生要尊法、守法、学法、用法,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身行为。针对初中三年级学生,要进行国际国内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立志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道德与法治的教师,上课时必须饱含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在爱的情境中,受到情感上的陶冶。要根据具体课程设置教育情境,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进行教育,使他们感到亲切,以引起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情感的渗透还可以延续到课后,教师应该与学生多交流,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寻找恰当的机会,在师生情感交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以达到应有的德育效果。

三、利用课程实践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授课方式,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用心感悟,从而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并逐渐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教学有关诚信的相关知识这一课内容时,可以开展与诚信相关的主题班会,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撒谎、作弊、违纪等不守诚信的现象,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对不守诚信的现象进行分析,并讨论诚信的重要性和怎样做一个诚信的人。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够更真实、更深刻地体会到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九年级上册教学有关国家安全的相关知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可结合学校每周一升旗仪式,组织学生开展“国旗下的讲话”活动。面对庄严的国旗讲话,学生会从心里逐渐树立起自豪感和责任感,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教学中,应注意的是实践活动应选取学生关注度较高的话题,开展积极的讨论和研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最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从而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要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功能必须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应较多的采用讨论课、辩论课、讲演课等形式,让学生自由的表达对某一事件或问题的看法。

例如,在具体教学中,可结合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也可以利用学习强国这样的平台等,这些都是德育渗透的好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看这些节目或者小视频,让学生们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他们的是非观念、道德判断力将得到提高,与此同时,也达到了德育渗透的效果。

五、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这就决定了教师的道德修养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与法治的教师更应该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教师要展现出积极的精神状态和最佳的行为表现,以正面的力量影响和教育学生,以德服人,以德育人。

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功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将教材的德育点、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丰富的时政热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从而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德育功能。

隨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化不断加强,各种思潮的涌入已对我国的德育发起了严峻的挑战。作为道德与法治的教师,针对教育教学中德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在课程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都需要广大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共同研究、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在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一定会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俭.价值多元化背景下中学德育创新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6-4.

[2]周文菀.提高中学德育人文价值的具体路径[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10.

作者简介:魏凌云(1985.8.18-)中教二级。

猜你喜欢

德育渗透道德与法治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