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如何在艺术课程中融合思想道德教育

2019-11-16陈超胡明强

神州·上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艺术课程思想道德教育

陈超 胡明强

摘要:如何在艺术课程中融合思想道德教育,前提条件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还要结合艺术课程的特色,艺术课程重在以情感人,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通过真、善、美的熏陶,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在此基础上,结合传统文化做人做事道理的讲述,情理兼备,最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艺术课程;以情感人;思想道德教育

德才兼备是教育的目标,受教育者有才艺有德行,必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相反,有才而无德,社会反而可能深受其害。从这一点上看,德比才更重要。思想道德教育是所有专业教育的核心,艺术教育也不例外。

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之前,有一个前提条件,这也是对教师的要求。就是教师首先要去做而不是仅仅讲,能在日常生活尤其是与学生的相处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深得学生敬服,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身教效果要好于言教,叶圣陶曾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1)。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做的事情让学生非常不服气,学生首先就会怀疑老师所讲的,你自己都做不到还怎么要求学生做?所以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其一。其二,教师授课时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评价别人、要求学生,而更应该与学生一起成长,与学生一起反省、发现自己的缺点,不断改正,不断进步。学生没有经过社会的染污,心灵非常单纯干净,他们对真与善有着天然的亲近,而对伪善有着天生的厌恶。尤其是艺术生,敢想敢说,有着鲜明的善恶观,正义感强,同时逆反心理也较强,但对于他们打心眼里敬服的人,却非常愿意靠近并听从指教。因此我们说,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地践行师德精神是上好道德教育课的前提条件。

艺术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有着共同的目标。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最终目标是真、善、美,是对人性深处的挖掘和叩问,有着向善的本质。

但是艺术之善与伦理之善又有很大的区别。先说艺术之善:艺术首先要让人感动,没有感动,艺术品不能称之为艺术品,而应称为物品或工艺品。所以,艺术的真实表达是艺术之善的基础。作为艺术家,他(她)被生活中的某一点所感动,然后他(她)通过艺术品把这种感动传达出来,使观众获得了共鸣,那么,这件艺术品就成为有意义的艺术品。所有感人的艺术品都是纯真的人性流露的结晶,从人性流露出来的真,就是善,就是美。真、善、美三个概念是相互依存关联一体的。如果没有真,善和美又怎么能够存在呢?如果非得用一句话说明什么是美,那就是:感动即美。总而言之,艺术之善的方式是以情感人,以情化人,没有任何说教。而伦理之善总体上是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古人常说的“仁、义、礼、智、信”,与人交往时要为别人着想,要遵守社会规范,要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等等。它是以讲道理的方式,以理服人。

综上所述,艺术之善与伦理之善的最终目标一致,但方式不一样。

正因为艺术之善的这种特点,在艺术课程中融合思想道德教育时就要随顺这种特点,以情感人与以理服人相结合,以顺物细无声式的艺术感化与德育故事的讲解启发相结合。下面以学校“西方现代艺术欣赏”课程的课堂实例来说明。

实例一:欣赏西方现代艺术家梵高作品《吃土豆的人》,画中人都是穷苦的农民,一点都不“漂亮”,但是很“美”,深深地打动着我们,美在什么地方?打动我们的点是什么?慢慢启发学生。画中描绘的是一家五口人在昏黄的灯下吃晚餐,老妇人可能身体不适,或者操劳过度,虽然坐在餐桌旁,但明显地没有食欲,低头皱眉好像忍着身体的某种隐痛,坐在她旁边的老伴正递给她一个拨好皮的热腾腾的土豆,眼神里满是关切,坐在她对面的壮年儿子更是担心地望着她,眼神好像在说“妈,您没事吧?”,儿媳妇似乎还不知道婆婆的身体状况,满是疑惑地看着丈夫何以这种眼神看着婆婆,只有还未成年的孩子自顾着吃东西,并且背对着画面,与灯一起基本上在画面中间的位置,形成相似性对称的画面构图。画中充满了关爱的温情,正是这种人性的温暖打动了观者。画中最传神的就是儿子的眼神,那种对母亲的担忧和关爱溢于言表。从这里作为契入点,进行道德教育的扩展。如果你的父母身体不适,但是为了这个家,不得不坚持努力工作,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学生这个时候就会在这个问题的带动下想起自己父母,会有种种触动。在这种情况下讲古人“百善孝为先”的道理,儒家的伦理道德以“孝”为核心,父母对我们有第一大恩,如果对父母都没有感恩的心,又怎么可能对老师、对朋友、对社会有感恩的心?平常我们经常讲孝顺,不顺怎么叫孝?你是否经常顶撞父母?是否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吼父母?是否觉得一切向父母索取都是理所当然?在这一连串的问题下,学生会反思,会接受老师讲的道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孝的基础上推而广之,慢慢达到仁的人格标准,这是传统文化做人道理的根。

实例二:在欣赏西方现代画家夏加尔作品的时候,总结夏加尔作品的题材会发现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他小时候的回忆以及犹太人的神话故事,另一方面是他的妻子贝拉。他的许多作品都是穿着新娘装的贝拉,在1944年贝拉去世之后,依然如此。在他去世前三年的时候,夏加尔已经是95岁的高龄了,而贝拉也离开他快40年了。他画下了《艺术家在维特伯斯克》这幅画,他的画里依然是家乡,依然是贝拉。夏加尔对妻子的深情感动着我们。联系今天社会的现实,“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成为多数人羡慕的对象,“一夜情”成为时尚,“小三”盛行,“劈腿”、“婚外情”、“堕胎”、“权色交易”等等触目惊心的词汇与数字,以及居高不下的离婚率,与夏加尔对感情的忠贞对比何其大。尤其对于学艺术的人,在社会上给人留下男女关系混乱的不良印象。越是在这种环境里,越是要洁身自好。引导学生要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但幸福不能凌驾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不要轻率地谈恋爱,更不能为了生理的占有玩弄别人的感情。结婚是道义的结合,是为了更好地孝顺父母,为了抚养后代,为了两个人共同的事业。必须对对方忠诚,以婚外情为羞耻。任何感情都应该建立在道德底线的基础之上,任性可以,但妄为不可以。

实例三:野兽派代表人物马蒂斯曾说,希望一个疲倦的、伤心的或是疲惫的人,可以在他的画前享受到片刻安宁,那么他就觉得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所以他创造了一种“安乐椅”的理论,是说艺术像一个舒适的安乐椅,对心灵起着抚慰作用,使疲惫的身体得到休息。印象派代表人物莫奈晚年画了数百幅睡莲,现在陈列在巴黎橘园美术馆的八张大画是其代表作,据说他晚年画睡莲,是为了给战争中死去的人的灵魂以慰藉。正因为他们具有如此高洁、博大的心愿,具有这样悲天悯人的大情怀,才能画出如此震人心魄的作品。他们画画的目的不是名利的驱使,不为描摹表面物质的影响,不是仅仅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是与天道合一、超越时空的永恒相关。他们的作品里没有无病呻吟的小资情调,没有哗众取宠的刻意设计,有的只是对人类本源的思考,对灵魂深处的挖掘。在今天的社会,我们更需要有情怀的人。情怀是什么?情怀是超出了功利主义的限制,从我们情感的深处萌生出来的,为了人生理想,为了社会大众,永不止息的内在力量。我们也看到,当前那么多画画的人热衷名利,包装推销,使尽手段,一刻也不得安宁,哪有时间和精力潜心研究。即便真去画画,有多少人能认识到能做到画画最终是“无我”或者说是“大我”的升华。我们要向马蒂斯、莫奈他们这样的大情怀靠近,不仅仅是艺术专业,任何专业都是。只有放大自己的心量,有着利他的心,才能有更大的世界。

綜上所述,在艺术课程中融合思想道德教育时,不能空洞地干巴巴地讲大道理,要有血有肉,结合当前社会实际,以身边发生的事情为例,学生有触动有共鸣,就更容易接受。并且,经典的艺术作品本身就是真、善、美的结晶,在艺术欣赏的同时就是进行真、善、美的熏陶,这种熏陶是无声无息的,即便没有一句劝善的话,但是它让我们的心更加清澈、更加柔软、更加干净,而这也正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

注释:

龚乐进等主编《教师职业道德》,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46页。

猜你喜欢

艺术课程思想道德教育
潍坊民俗舞蹈在幼儿园艺术课程中的开发利用
浅谈小学艺术课程对儿童价值取向的影响
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儒家“君子人格”对大学生人格养成的启示
医患关系紧张对医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培智学校艺术课程实施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