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巴仑台黄庙建筑群落的艺术特征

2019-11-16龚治瑾

神州·上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

摘要:本文立足于历史文化、建筑艺术及藏传佛教的美学思想,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和纹饰三个方面对巴仑台黄庙建筑群落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探讨。巴仑台黄庙建筑群落凝聚了汉、藏的民族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它作为物质载体体现了藏传佛教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独特的建筑艺术特点,是汉、藏文化交融的典范,其建筑艺术紧扣土尔扈特部东归的文化精髓而展开,体现了藏传佛教特有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趣味,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价值。

关键词:巴仑台黄庙;文化内涵;建筑艺术特征

Abstract:Based on the history,culture,architecture of Tibetan Buddhism and aesthetics,from three architectural ornamentation,structure and layout of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Balun Taiwan Huang Temple building community were discussed.Balun Taiwan Huang Temple building community cohesion Han and Tibetan ethnic architectural styles and features,as it reflects the material carrier of Tibetan Buddhism'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as well as its unique architectural features,is Han,Tibetan cultural exchange model,architectural and cultural essence closely Tuerhute East-deserved commenced,of Tibetan Buddhism embody the unique aesthetics and aesthetic taste,has a unique aesthetic artistic value.

Keywords:Balun Taiwan Huang Temple;cultural connotation;architectural feature

一、巴仑台黄庙建筑群落的概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的巴仑台黄庙建筑群落是新疆最大的综合性寺庙群,也被称为“永安寺”,藏语的宗教法名是“夏尔布达尔杰楞”,翻译成汉语是“黄教圣地”。黄庙建筑群坐落于天山北部,距离巴仑台镇大概有30公里(见图1)。是1887年满汗王的父亲布彦绰克图在位时的建筑。因为藏传佛教的格鲁派被称为黄教,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喇嘛信仰黄教,修的寺庙即被称为黄庙。其次,黄庙建筑群的建筑都是黄色金顶,所以被称为黄庙。黄庙建筑群由15所寺庙组成。鼎盛时期设有哲理学院、密宗学院、医学院、佛学院等,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它有着严密的寺庙组织和严格的学经制度。巴仑台黄庙建筑群落是新疆最大的藏传佛教圣地,寺庙群总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占地长2.5千米,宽600米,黄庙是主庙,位于寺庙群的中心,其他14所寺庙错落有致的分散在黄庙四周,布局严整,浑然一体。巴仑台沟不单单只是宗教圣地,同时也是一处天然的森林公园,在东西距离长20公里左右的绿色山谷里,林泉幽静。2013年,经国务院核定,公布了1943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疆共有55处上榜,其中就包括巴仑台黄庙古建筑群。

二、巴仑台黄庙建筑群落的历史文化内涵

我国厄鲁特蒙古族曾分为四个支派: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在明朝中后期部族内部发生了争夺游牧地的纷争。17世纪30年代,准噶尔部逐渐形成强大的威慑力。公元1628年,原本生活在现今新疆塔城一带的土尔扈特部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環境,不得不迁徙到伏尔加河下游和里海沿岸,在这里他们重新开拓家园,并建立游牧民族的封建政权——土尔扈特汗国,即俄国所称的卡尔梅克汗国。从此以后的140多年里,土尔扈特人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压迫。但土尔扈特人共同信仰的藏传佛教起到了纽带的作用,土尔扈特人信仰藏传佛教格鲁派,他们熬茶敬佛,在生活和文化各方面都离不开喇嘛教。沙皇政府认识到,要切断他们与蒙古各部和内地各民族人民的宗教联系,就必须用俄罗斯的东正教来取代喇嘛教。彼得一世曾试图消灭藏传佛教,逼迫土尔扈特部改信东正教,但土尔扈特人勇敢的克服各种困难,并始终保持着跟清朝中央政府与蒙古族其他各部落的联系。

乾隆三十六年1月,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顺应民意,决定率领部众17万人离开伏尔加河畔,踏上东归祖国的旅途。同年8月底,他们回到魂牵梦萦的祖国怀抱时,幸存者只有7万多人了。为了妥善安置归来的土尔扈特部众,清政府将巴音布鲁克、乌苏、科布多等地划给土尔扈特人做牧场。随后旧土尔扈特部再被划分为南、北、东、西四路,南路在裕勒都斯草原即今天的巴音布鲁克草原、和静,东归的领导者--渥巴锡就留在了南路。当时,担任土尔扈特部和清政府联络官的是嘉木措喇嘛,也就是后来的明活佛一世,所以新疆最大的喇嘛寺庙建在此处也可以理解了。

巴仑台黄庙是土尔扈特部从事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土尔扈特部信奉的“藏传佛教”又称黄教或者喇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支。黄庙是寺院的一种,寺院分为青庙、黄庙两种,青庙住和尚,黄庙住喇嘛,因此,巴仑台黄庙建筑群落是综合性喇嘛寺庙群。巴仑台黄庙由西藏高僧亲自选址,早在清咸丰十年,南路旧土尔扈特部的总庙就已经开始酝酿选址,满汗王的父亲布彦绰克图在位时,曾派人去西藏,经五世达赖喇嘛“恩准”,光绪三十年,土尔扈特汗王布彦绰克图主持修建黄庙,并在内蒙古、西藏请来许多能工巧匠来修建黄庙。光绪十四年建成,被清光绪皇帝赐名为“永安寺”。同年,黄庙下设立且勒、迦特泼和曼巴三个学部。直到民国29年整个寺庙群才全部落成。僧人最多时达到3800人,香客络绎不绝,一时成为新疆的黄教活动中心。但遗憾的是遭“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对很多庙宇造成了损坏。1998年西藏哲布寺六世生钦活佛捐款二百余万元,对黄庙进行了修复,现在黄庙前的两座白塔以及那条河上的生钦桥就是活佛捐资修建的。关于黄庙的修建,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是修建黄庙时,除了牧羊小道之外没有别的路可以走,而建庙时所用的砖块等材料全部要从山外运来,于是,牧民们就赶着羊群,带着搓好的羊毛绳到山外,将一根羊毛绳绑两块砖,搭在羊背上再运进山里,不过,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

巴仑台黄庙现有喇嘛12人,每年有五次大型的佛事活动。尤其是正月十五的麦得尔节,数以千计的蒙古族信徒从新疆各地赶来朝拜,香火缭绕,佛事鼎盛,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来此观光。

三、巴仑台黄庙建筑群落的艺术特征

巴仑台黄庙建筑群落由寺庙、殿宇,经堂、佛塔及僧舍组成。在布局、结构和纹饰艺术等方面都体现出独特的藏传佛教的艺术风格和西北特色(见图2)。

1、巴仑台黄庙建筑群落的布局特征

黄庙坐落在天山深处,坐北朝南在正中央,呈四方四正分两层,是典型的汉藏混合式建筑,整体色调以黄色为主,整个寺庙群隐蔽在参天的古榆树林中。黄庙在设计上依照汉藏混合式的建筑设计。从整体布局分析,以中轴线贯穿的方法,左右对称,两侧都是平顶单层的平房。主体建筑建在全庙略偏北的中轴线上,有两座建筑一个山门;主体大殿平面面阔五间,被做成了“三软二硬”式样。进深分前后两壁殿堂,但是在院中之上建了一个汉式歇山式殿顶,所以这个院子变成了大经堂。其中靠北面有佛像,其余的都是很大的空间。在这里经常开大型法会,是大规模讲经之所。殿内空间排满了经幡与彩带,备有坐板,坐板上铺有红毛毡。内墙壁上绘制佛教画,由于歇山顶檐下四面都有天窗,所以在大门里面并没有黑暗的感觉。

从外观来看,前廊三间,微微向外伸出,有四根大方柱,方柱做折角式,表面涂饰朱漆,柱头有彩画,十分醒目。在檐部采用藏传寺庙的风格,这个位置常设有布帘,其目的是要保护外檐的彩画。歇山式顶面阔三间,进深五间,所以不是一座方形大殿,而是沿轴线方向长度加倍,下半部做藏式平顶,四面用女儿墙围挡。全殿用金黄色涂饰,又用黄色琉璃瓦,使这个庙宇成为当之无愧的黄教寺庙。

2、巴仑台黄庙建筑群落的结构特征

黄庙是土木砖石结构,保留清朝建筑风格的同时,又突出了西藏黄教工艺、美术,雕刻等特色。整个建筑结构严谨,气宇轩昂。黄庙高10多米,庙檐上翘,给人一种飞舞灵动的美感。庙中高墙上放置了一个金轮,两边各有一头金色的祥鹿(见图3)。正中台上矗立着一尊金坐像。庙门和两旁的墙上,绘有十多幅佛教题材的壁画。庙前还立着两根高大的木柱华表,上面挂满了各种颜色的风马祈祷旗。黄庙的殿堂内珍藏着许多珍贵的经卷和稀世文物,大殿中央供奉着一尊金身麦德尔佛像,高2.7米以上,是當年从青海省塔尔寺运来的,故俗称“青海佛”,右侧是藏金洲,左侧为宗库,佛像如今已经不在了,只残存佛座。庙内还绘制有十三幅宗教人物壁书,书面虽然已经剥落,但仍依稀可见其真迹。

黄庙建筑群落的主要庙宇分别是:黄庙,庙内主要供奉麦德尔佛,四壁全是护法神书像,又是哲理学院,教授佛教、哲学、天文、历算等课程;居都外庙,是密宗学院,重建于光绪十五年,是刚入庙的小喇嘛学习佛法的地方;曼巴庙,是医学院,重建于光绪十五年,是培养医药人才的地方,新疆喇嘛教的经文、密宗和医药人材都来自以上三个寺庙;却拉庙,为护法神庙,是麦德尔佛的护卫者,有12根雕花大柱竖立在大殿内,正中间的四根大柱雕有四条头朝下尾朝上的蛟龙;却进庙,是喇嘛们讲论佛经的场所,重建于光绪十五年,只有一个喇嘛;盖干拉吾龙庙,是宫明活佛私庙,建于民国三年;乔克穷都宫庙,也是护法神庙,建于民国二十九年;诺颜拉吾龙庙,包括两个小庙,分别是生钦活佛和满汗王做佛仑、扎布苏尔、钭米讷尔、堆尼尔六个旗的小庙,分别是这些旗的喇嘛和教徒们前来礼拜、进香时的临时住所,均建于民国四年。佛塔:象征着佛教圣地。两座佛塔高17米,一座象征佛保佑人们丰衣足食、生活幸福;另一座象征着佛保佑人们身体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原佛塔被毁,1999年重建。满汗王府:为宫殿式别墅,是满汗王的夏宫。分正厅、东西厢房,庭院内建有人工湖,别墅东侧花园里有棵长有两种不同叶子的奇树。

3、巴仑台黄庙建筑群落的纹饰特征

佛教文化在它产生、发展以至衰弱过程中,各种艺术手段成为传播教义有效并且重要的辅助形式,而这其中美术形式是最主要的艺术手段。在佛教艺术最初产生的时候,它的各种造型就伴随着强烈的装饰意味。在塑造佛教人物、建造佛教建筑、大兴佛教崇拜的同时,多种多样的纹饰被应用在有关佛教的各个领域,这些纹饰汇聚了印度早期的宗教艺术、犍陀罗艺术和我国新疆地区产生于公元5世纪以前的诸多宗教艺术因素和形式,并吸收了本土的传统艺术装饰形式中符合佛教审美取向的内容,呈现出变化多端的艺术风格。这些纹饰所蕴含的意义也有所不同:有的是与佛教教义、佛经故事等有密切联系;有的则只是为纯粹装饰的目的而运用。但无论出于哪种目的而运用这些纹饰,都丰富了传统装饰纹饰的内容,也为装饰艺术及现代设计留下了无限的发展和设计空间。藏族的壁画、彩画,绝大部分为宗教题材。在巴仑台黄庙建筑群落中的纹饰,它一方面受到尼泊尔和印度犍陀罗、波斯等文化风格的影响,结合本民族图腾和宗教的图案发展而成;另一方面又深受汉式绘画风格的影响。

巴仑台黄庙建筑群的基本纹饰主要包括莲花纹饰、忍冬纹饰和龙形纹饰。

3.1莲花纹饰

藏传佛教把莲花视作象征圣洁、吉祥之物,受到人们极大尊敬。在藏传佛教装饰中,莲花可以说是与佛、菩萨形影不离的重要装饰题材之一。传说中释迦牟尼一降生便走七步,而且“步步生莲”,可见莲花与佛祖之关联。作为一种装饰题材,莲花在中国的运用并不算太晚,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这种纹饰了,比如考古在某些青铜器上发现有莲花纹饰,但不多见。莲花题材的纹饰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广泛流行,与佛教传播有着密切关系。早期佛教艺术已将莲花奉为自己宗教的神圣之物,因而莲花不仅作为佛教的象征物和对佛陀做供养最重要的形式,也被作为佛教艺术创作中使用最频繁的对象加以描述和颂扬。

莲花常常被装饰在一些重要的位置,如宝座、藻井中心、头光和背光中心等。莲花纹饰变换形式主要有单体莲花装饰、团莲纹样、团莲组成装饰纹带和莲瓣延长式装饰纹等。在巴仑台黄庙中莲花纹饰的应用(见图4)。

3.2忍冬纹饰

忍冬纹,又名“金银花”。典籍中关于忍冬的记载不少,如《辞源》中记载:“忍冬,药草名。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三四月开花,气甚芬芳。初开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变黄;新旧相参,黄白相映,故又名金银花。”由于它四季常青不枯,取它的吉祥之意,因此,佛教中也把忍冬称为宝花。从形状来看,佛教纹饰中忍冬纹与金银花肯定不是同一种植物,在佛教文献中也找不出有关忍冬植物特别寓意的记载,因此可以认为,所谓忍冬纹只是一种外来植物装饰纹样,本无实指。在印度早期佛教艺术时,犍陀罗艺术中存在着包括忍冬纹在内的许多希腊罗马成分,印度早期佛教装饰中所采用忍冬纹样式也许就是出于装饰目的,最后随同佛教一起出现在中国早期佛教装饰之中,并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一同被中国文化所改造。

在忍冬题材的运用中,除部分纯粹忍冬纹饰以外,大部分纹饰是忍冬与其他题材组合、穿插,最常用是忍冬与莲花组合运用,并穿插点缀以各种动物、飞天、化生童子等内容,显得丰富多样。在纹饰结构上,主要有单列式连续、波线型等结构形式,其主结构线都在S形中变化。

忍冬纹在中国传播,对中国古代装饰图案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其意义不只是多了一个装饰题材,而是忍冬纹装饰中优美的曲线结构大量运用,给中国装饰艺术注入了催化剂。在中国佛教艺术兴起之前,这种明确波线结构装饰极罕见,少数类似装饰也只是在传统云纹基础上变化而来,自从忍冬纹装饰传入之后,优美生动的装饰图案日益丰富了起来,忍冬纹激发了合乎中国审美理想新装饰样式的形成(见图5)。

3.3龙形纹饰

龙是护法天龙八部中之第二部,因此在佛教装饰中,龙是一项重要题材。《佛学大辞典》说佛教中龙“长身,无足,蛇属之长也,八部众之一,有神力,变化云雨”。由于龙也是中国传统装饰典型内容之一,汉代以前龙纹造型已经基本定型,因此从一开始佛教装饰中龙的造型就是中国纹饰典型代表之一,同时也因为龙在佛教装饰中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因而促进了中国龙纹的变化和发展。

早期龙纹装饰主要应用在石窟窟顶、门拱、平棋、龛楣、天顶等位置,有回首相望龙前半身,有将两龙相连,构成两龙共用一身形象;有两龙相对交颈曲身,构成交龙图案,再装饰以忍冬纹样,既对称又富于变化;有的在龙身部分装饰飞天、火焰等内容,龙的造型苍劲有力,颇具威势。黄庙大殿内的柱子上出现了大量龙纹装饰,十分细致,气势磅礴。(见图6)。

四、巴仑台黄庙建筑群落的意义和影响

建国后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巴仑台黄庙建筑群落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医院的旧址。整个巴仑台山区,是南疆解放军最大的后勤补给基地,建有大量的洞库和戒备森严的秘密基地,也是南北疆的交通枢纽,至今不对外开放。14医院的职责,主要为当时的几万巴仑台驻军和各族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其医疗救治水平在巴州,甚至在整个南疆都是比较高的。所以,巴州北四縣经常有危重病人被送到到14医院救治。至今,14医院在巴州各族人民心中念念不忘。遗憾的是,解放军14医院在1984年大裁军时被裁撤,现在,望着黄庙旁14医院旧址的残垣断壁,回想当年14医院在巴州各族人民中曾经的辉煌记忆,仍唏嘘不已。

巴州积淀了厚重的地域民族文化,东归历史文化遗产凝聚了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满汉王府是和静县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是南路旧土尔扈特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军事活动的中心,具有珍贵的历史意义。

结语

宗教作为“文化的基本质量”,在藏传佛教的宗教建筑上具有强烈的表现。藏传佛教的建筑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民族精神的物化体现,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藏传佛教在藏区和蒙区是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从外部的经幡到内部的佛台,再从喇嘛的住床到火塘边的座位,都深深打上了藏传佛教的印记。藏传佛教的艺术境界,让古今中外的人都为之赞叹,这与藏传佛教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任玉勇,王怀奋.新疆的“小布达拉宫”巴仑台黄庙[J].新疆人文地理,2014 (02).

[2]吐娜.民国时期南路土尔扈特、和硕特部的黄教[D].西域研究,2011 (03).

[3]蔡仁.论藏传佛教“八吉祥”图案及其在新疆蒙古族中的传播和影响[J].西部蒙古论坛,2012 (04).

[4].巴仑台黄庙[J].西部蒙古论坛,2014 (04).

[5]温璐,郭顿.关于佛教基本装饰纹样对现代设计影响的研究——浅析佛教基本装饰纹样与现代设计[J].大众文艺理论,2009 (12).

[6]牛海桢.土尔扈特蒙古回归祖国原因再分析[N].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02).

[7]秦汉.到东方去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J].新疆人文地理,2014 (8).

[8]马国铤,牛海桢.试析清代土尔扈特蒙古回归祖国的原因[N].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01).

作者简介:龚治瑾(1994.2-)女,汉族,湖北京山人,海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
浅议蛙崇拜及其文化内涵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