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如何更好推动乡村建设的思考

2019-11-16张婧

神州·上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乡村建设艺术设计

摘要:随着时代进步和人们精神需求的提高,传统村落的升级改造必将开辟一条充满现代审美和人文气息的全新道路,当艺术介入到乡村建设中,其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给广大农村带来的影响和变革不言而喻。

关键词:艺术;设计;乡村建设

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农业大国,传承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乡村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建设不仅仅要满足让村民“住有所居”这一基本要求,更要让村民住出舒适、住出文化、住出情怀、还要住出效益,要实现这一美好愿望和更高目标,“艺术和设计”应该在推动乡村建设华丽转身中展现它积极的作为,体现出它独特的价值。本文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成功案例,对艺术在推动乡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和意义进行阐述,希望对乡村建设实践有所启发。

1.艺术在乡村建设中的应用现状

十八大以来,国家在发展农村产业经济、治理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所描述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正在从理想一步步变为现实,但在新一轮的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地方的农村建设生搬硬套城市建设模式,过分贪大图洋,使原本形态丰富的乡村景观变成了千篇一律的样板村镇,美学艺术在新农村建设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和体现,显然,这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但是也有部分地区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深入探究了地方历史演变,在详细考查当地自然环境、文化生态、生产方式、民族宗教、风俗习惯、建筑风格等因素后,用艺术的眼光和设计的手法对传统村落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升级。这不仅使原本近乎被时代所遗弃的乡村重新焕发了生命力,而且当设计介入后,将艺术与当地环境、建筑、习俗等进行融合,给原本只用于居住的村落房屋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增加了农村民居的文化属性,随之带动的是整个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的繁荣。

2.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成功案例分析

在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实践中,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纷纷发挥自身专业优势,通过激活乡村各类资源和文化,对原有的田野地貌、村落布局、居住空间、节庆风俗、民族文化等各种因素进行艺术再造,创造出了一个个尊重文化又发扬文化的全新乡村民居形态,这样的乡村建设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在“艺术、传统、人的需求”三者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从而让许多“失落”的村庄重振精神,实现了现代与传统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文化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深度对话。以下笔者将通过分析“景迈山计划”和“石节子美术馆”两个经典案例对艺术在推动乡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进行阐述和探讨。

2.1“景迈山计划”——艺术让古寨焕发新活力

景迈山是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的一个山区,傣族、哈尼族、布朗族、佤族等多个民族在这里世代繁衍,依靠着这里年代最久远的古茶园,当地村民与茶树为邻,以务农为生,创造出了极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地域文化。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些原本富有当地特色的村寨民居的遗留保护面临着不小的威胁:一方面古村落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中缺乏科学的空间规划,显得杂乱无章;另一方面钢筋混凝土的入侵,让原本错落有致且韵味十足的木结构民居逐渐被整齐划一但缺乏灵气的样板间所替代。为扭转这一局面,设计师左靖及其团队从 2016 年底开始在此区域实施“景迈山计划”。

在左靖的构想中,“景迈山计划”不是简单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的的房屋改造项目,而是以文化梳理为基础、内容生产为核心、服务当地为目的系统性艺术设计项目。为此,他们对景迈山14个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空间布局、民族宗教、生活习俗等自然和人文环境进行了全方位系统性的调研,在此基础上从翁基寨开始进行改造,在改造中他们将“发扬当地特色文化与适应现代人审美需求相结合”的理念贯穿始终,创造了“翁基小展馆”和“乡村工作站”两大成功案例。两个项目在外形上均保留了布朗族传统干栏式建筑的灵魂和精髓;在内部配置的改造中,团队使用现代建筑中常用的保暖、防水、采光、隔音等技术手段;在空间营造上,他们在保持木质结构美学特色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公共空间的现代性和时尚感;在功能属性上,“翁基小展馆”和“乡村工作站”承担着对当地文化的搜集、创作、生产、集中展示及与人互动等多项职责任务。正如左靖的“乡建三部曲”理论所描述的那样,旧民居的改造为乡村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无数文化工作者在“翁基小展馆”和“乡村工作站”这样的创意空间中对当地文化进行创作生产和展示传播,对当地村民来讲,这些被深度挖掘和集中展示的文化产品会让村民尤其是年轻人和下一代更多的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提醒、启发并加强他们对自身文化的综合认知,增强他们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外来游客而言,在此展览的内容和展览馆本身,就是他们了解当地文化的重要窗口;对当地产业来讲,展览馆所展示的不仅是让人赏心悦目的文化产品,还蕴藏着茶产业对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巨大吸引力。这一切和翁基寨重新改造后的形象气质是分不开的,景迈山计划正是在努力用这种艺术美学的眼光和规划设计的手法将原本落寞暗淡的山区村镇推向了乡村振兴的新起点。

2.2石节子美术馆:村子就是美术馆

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叶堡乡有一个普通的西北村庄——石节子村。这里人口不多,经济也不够发达,村里的青壮年大都进城务工,留守的也都是老人和小孩,整个村子原本处于一种边缘和萧条的状态。但艺术家靳勒用独特的眼光和艺術手法让这里成为了闻名全国的美术馆。

在靳勒的创作中,他将整个自然村庄的山水、田园、植被、院落、禽畜、农具、生活用品及村民本身都作为展品囊括成为一个乡村美术馆,村民们的起居劳作都是美术馆的一部分。与“景迈山计划”不同的是,石节子美术馆对乡村的改造并没有对民居进行翻新或重建,而是在充分了解当地文化的基础上,将符合地方气质的文化元素和符号直接注入到乡村建筑和村民生产生活中,进而提升了整个村子的艺术气息和文化氛围,房前屋后摆放的粗狂雕塑、土墙上的方言涂鸦、颇具地方农耕文化的墙体浮雕……诸如此类的艺术元素已渗透到了石节子村的每一个角落。就像北京“798”在没有成为创意园区之前,它只是被遗弃的废旧老厂区,但一旦被注入文化元素,就会吸引大量的创客和粉丝慕名前来开展各种创意活动,废旧厂区的命运也因此被改写。石节子美术馆的设计和建设也遵循了同样的轨迹,在成为美术馆之前,村民们照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照常的面朝黄土背朝天,但现在这里的村民们开始艺术地生活着。

除了外观的艺术化,石节子美术馆每年还会举办各类艺术活动,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村民走出去,同时把艺术家或者愿意帮助村民的人吸引到村子里来,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机会,艺术家、学者、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大学生、创客、文艺爱好者、游客、农民这些不同背景和不同领域的人群汇集于此,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探讨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之道。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艺术家来到这里找灵感、搞创作,而本地村民中的能工巧匠也充分发挥自己在刺绣、草编、手工艺方面的特长,逐渐成为了一个个农民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给他们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更好的传播了当地文化。当然,石节子美术馆的成功远不止于此,为了吸引更多人来到石节子创作交流,村民开始自觉的投入到保护传统民居和自然人文环境的行动当中,渐渐的,肆意破坏环境的现象不见了,村容村貌变得干净整洁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这一切的变化,都正如靳勒最初所设想的那样:艺术乡建不仅仅是要让村民在物质上脱贫致富,更要让他们有尊严的生活。

石节子美术馆的建设,以艺术作为桥梁,沟通了外面的世界与乡村的天地,加强了城市人和农村人的相互了解,其本身散发出的魅力和被激活的全新生产力所吸引的不光是慕名而来的外乡人,更有在外漂泊为生计奔波的家乡人。

3.启示

通过分析“景迈山计划”和“石节子美术馆”两个典型案例,我们认识到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有不同的角度和方法,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让不同地域不同乡村散发出他独一无二的光芒,而这种光芒不能仅仅是乡村外貌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要在建设和改造中看到乡村的潜力价值,从而推动乡村从经济、生态、文化、环境、以及人的精神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性改良升级,重点要放在激活村民想象力、创造力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方面。同时,一切形式的乡村建设都要在尊重乡村传统价值的前提下开展,这既是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本质要义,也是艺术更好推动乡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不管是艺术家还是设计师都要充分认识和尊重乡村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在敬畏它独特文化的同时,将目光放眼于未来,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建设方案,只有这样,我们的乡村建设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乡村振兴”的目标也才能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陈东东.基于大地艺术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

[2]张海林.储雅珩.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民俗艺术的保护与传承[J].包装工程,2016,37 (18):5—8.

[3]李聰.艺术乡村的建设与开发案例评析[J].乡村科技,2017 (14):20-22.

[4]邹志平.安吉中国美丽乡村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10.

[5]布鲁斯·布朗,理查德·布坎南,卡尔·迪桑沃.设计问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张婧(1995.08-)女,汉族,甘肃金昌人,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环境设计,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猜你喜欢

乡村建设艺术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纸的艺术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略窥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及对现今成人教育管理的启示
浅析中国新旧城乡建筑景观的建设与继承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