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普及到提升:全民艺术普及与群文创作

2019-11-16袁倩

神州·上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文化馆

摘要: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工作;2017年3月,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正式施行,“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的重要性上升至法律层面,已然成为新时代公共文化馆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职责。本文将结合笔者的工作情况,并以实际的创作为思考,分析全民艺术普及背景下对于群文创作的启示,探寻群文创作对于全民艺术普及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群文创作

一、“全民艺术普及”的外延与内涵

有同仁认为,“全民艺术普及”这个概念很好理解,即无外乎是面向全体人民群众开展各个艺术门类的普及工作。笔者认为,这种理解简洁直观但略显粗暴,特别是在实际工作中,如果简单地认为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就是将其拆分为“全民+艺术+普及”,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不利于这项工作的开展与实现的。比方说“全民”,从其“外延”概念而言,2018年中国大陆总人口是13.9538亿,这就是“全民”的数量。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全国群众文化机构从业人数——18.5637万人(数据来自《2018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据此可以初步算出,每位群众文化机构从业者需对应服务的人数约为752人(事实上,如以实际专业技术从业人员来计算的话,这一比例或会接近1:1000)——显而易见,这种概念下的“全民艺术普及”,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在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工作时,应该重视讨论“全民艺术普及”的真正内涵所在。如“全民”,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可以多考虑老年人、残疾人、外来务工人群、经济收入较低人群等弱势群体的需求,优先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再如“普及”,其本义强调的是“推广”、是“遍布”的概念,而我们不仅要在“普及”上下功夫,更要把握“提升”的重要性,要通过“提升”,培育一批人,从而带动更多的人,这也是在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下,发挥群众性、实现全民性的重要举措。

二、从“欢乐潇湘”看群文创作

始于2013年的“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艺活动是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牵头举办的一项全省性的大型群众文艺活动,也是湖南省一项极为重要的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很大的影响力。其特点是深入基层(省-市-县-乡-村),鼓励群众创作、演出反映时代、表现生活的文艺作品,并通过县市省三级赛事,选拔出优秀的群文作品。可见,其活动之立意,也就是要在广大群众中,一手抓好艺术普及(深入基层),一手抓好艺术提升(赛事促进)。

事实上,笔者参与“欢乐潇湘”活动多年来,在这项活动对于群文创作方向的积极引导上是有深刻感受的。和专业艺术不同,笔者认为“群众文艺”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群众表现群众”。过去一段时间,群众文艺团队虽然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发展,但表演的节目却一味倾向于学演、模仿各类少数民族舞蹈,节目出现同质化现象,同时面临着思想水准和艺术水平不高的通病。在“欢乐潇湘”等活动对于群文创作的积极引导下,许多团队开始思考如何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创作各种原创作品,涌现出一批反映地方特色、群体特征的优秀舞蹈,标志着群文创作从普及走向了提升。

三、“奶奶们”与舞蹈《奶奶的芳华》

毋庸置疑,老年人群体仍然是群众文化服务的主体对象之一。从2006年央视春晚的《俏夕阳》,到近年“群星奖”获奖作品《阿婶合唱团》、《扫街》可见,群文工作者面临的一项创作命题已经跃然纸上,即:如何扎根基层、贴近群众,根据不同的群体,创作出反映他们生活的作品,表达出新时代各类群众的精神风貌,从而在群文舞台上实现“百花齐放”。

2019年,岳阳市群众艺术馆推出全民艺术普及大课堂,全年授课200节。随着这项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的开展,馆内专业人员在基层联点开班,既是普及艺术,亦是鼓励创作。笔者负责的流动课堂就设在中共岳阳市委老干部局金秋艺术团。如何在流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带领群众团队,创作出一个符合他们特色群体特征、反映他们精神风貌的舞蹈作品呢?

笔者的灵感来自于对这群“奶奶们”的日常教学和自己真实生活的感受。看着这群“奶奶们”对于艺术的热爱,对于美的追求,笔者在创作《奶奶的芳华》时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现代生活中,五六十岁的女性,是奶奶(外婆),是妈妈,也是女儿(儿媳)——而这种种身份中,“奶奶”是她们最新接受的一个身份。这样一个全新的使命,意味着她们在完成琐碎的家务之余,更要為子女们分担起带孩子的重担。锅碗瓢盆、奶瓶尿片伴随着她们的生活。但,可有人曾想过,围裙下的她们,也曾婀娜动人,拥有自己的最美芳华;可有人曾想过,无论年华如何逝去,她们的心中,始终保留着一份对芳华的美好憧憬和永恒追求……”

随后,三段式的舞蹈框架逐步清晰明朗起来。第一部分,整体以欢快的形式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的是赶公交、买菜、做家务等内容。第二部分,在忙乱的家务中以一张滑落的老照片为媒介,从现实走向回忆,撕下围裙,一段优美的舞姿展现出最美的芳华。第三部分,在美好的回忆中,伴随着婴儿啼哭,再度回到现实,美好的回忆为现实充能,舞蹈在温馨幸福的氛围中结束。——正是因为这一创作思路,贴近学员的真实生活,激发了学员的共鸣,学员们在创作、排练期间都抱有高度的兴趣和热情,在表演时也更利于情绪的理解和表达,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今年的“欢乐潇湘”活动还在进行中。笔者相信,上述作品是否能在本届活动中取得名次似乎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笔者将以学员群体特征为出发点而开展的舞蹈创作全过程引入到传统的艺术普及课堂,学员们在创作的各个阶段所见识到的、感受到的、学习到的,一定比普通的舞蹈普及知识更丰富、更有用,而这种“提升”,也将极大地促进本意为“普及”的流动课堂之效果。更值得高兴的是,课堂上的学员通过这种全新的、“提升式”的学习,将来还能以点带面,充分发挥辐射作用——而这才是“全民艺术普及”得以真正实现的必由之路。

作者简介:袁倩(1988.07-)女,民族:汉,籍贯:湖南岳阳,学历:本科,职称: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文舞蹈。

猜你喜欢

文化馆
青海省文化馆入围2022“最受欢迎公共文化空间”TOP50
硅元尚瓷文化馆即将揭牌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千年的回眸
章堰文化馆
家乡
大爱有光
作品赏析(6)
太阳第一家
基于群众文化实践视角的文化馆职能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