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人生一串》的审美特征

2019-11-15代胜强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12期
关键词:自然美意境美

【摘要】《人生一串》是由哔哩哔哩和旗帜传媒联合出品的国内首档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美食纪录片,以展现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烧烤文化为主题,涉及近30个城市的500多家传奇烧烤摊。2018年6月20日第一季开播之后,高评分和好口碑引起广泛的关注与讨论,一时间成为业界的“当红明星”。今年8月8日,《人生一串》第二季收官,播放量突破5400万,口碑一如既往的好并在业界摘得多项荣誉。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从自然美、和谐美、意境美三方面剖析纪录片《人生一串》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人生一串》;自然美;和谐美;意境美

1. 自然美

“紀录片的自然美既是本性彰显,又是竞争驱使。”纪录片作为艺术领域最年轻的一类,它的纪实本体性最能彰显其审美特征。纪实性离不开客观、真实,而纪录片的自然美常与这两者相关。《人生一串》自播出以来便取得良好的口碑,作为国内首档汇聚民间烧烤美食、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美食纪录片,该片将镜头扫向街头巷尾,讲述平民美食和市井生活,令观众感觉到一种触及心灵的平实感。对于片中的主人公,创作者以人民群众的语言和视角为基础,最大限度呈现真实自然的效果,追求真实的自然美。中国人民大学朱景和教授认为:“就纪录片的自然美而言,至少包括平实感、祛矫饰等几个层面的蕴涵。”

1.1 平实感

《人生一串》的平实感来自于题材选择和记录方法两方面。在题材选择上,没有选择高大上的传统美食,而是将视角下沉到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烧烤。正如片中所讲:“几串烤肉、一杯美酒,这就是深夜路边的那份得意,这就是平凡热辣的市井人生”,这可能也是当下国人的烧烤情结。“走夜路,最怕遇到烧烤店,就像有人安排好了,这种考验意志力的诱惑,总能碰上”,这也许是一个普通人对于烧烤的心里独白。以人民群众的视角去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平实之感便油然而生,这种自然美比阳春白雪更为丰厚。在记录方法上,用朴实的镜头语言还原烧烤中自带的市井风貌。在《人生一串》中,昏暗的灯光、热闹的街头小巷、熙熙攘攘的人流、烟雾缭绕的烧烤摊、身穿睡衣、不顾吃相的食客、他们一起大口吃肉、大杯喝酒、谈工作、谈人生、谈理想……每个镜头都尽显市井气和烟火气。在对烧烤店老板和食客的访谈中,丝毫看不出有摆拍的痕迹,话语中饱含真情,所有的采访镜头没有精心设计却显得自然而平实。

1.2 祛矫饰

自然美是一种美学效果,如果在创作时进行矫饰,加入主观情感和滥用艺术技巧不但违背了纪录片的纪实本体性,而且使得审美特征不增反减。古人云:“行世者必真,悦俗者必媚;真久必见,媚久必厌。”《人生一串》中的“主演”所演绎的不是一个英雄的角色,而一些是真实、平凡、普通的烧烤店老板,没有矫饰,没有虚构,烧烤就是他们的职业,是他们的生活。在第一季第六集《朝圣之地》中,福建福州的阿龙烧烤为了躲避城管,开着箱式货车满城跑,被称为“福州城最后的‘走鬼”。阿龙说:“在城市的夹缝之中,求得点生存,太难了。”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续了十四年之久。在第二季第六集《回头再来》中,来自湘西吉首的夫妻烧烤档在武汉站稳了脚跟,男主小王原本热爱唱歌,在酒吧驻唱十几年,他明白唱歌是青春饭,为了养家糊口最终还是选择了做烧烤,夫妻二人吃苦耐劳,共同坚守一个家庭和一份幸福。没有矫饰,却用平实的镜头拍出了一个个普通家庭依靠烧烤谋生的艰辛,一个个普通男人对于家庭的责任,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就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人。

2. 和谐美

“纪录片是综合性影视纪实艺术,是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产物。”画面和声音是纪录片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生一串》除了饱含食欲的视觉感受,解说词、访谈、音乐、音响等声音部分也是一个大的加分项。纪录片的和谐美原则反对某个元素争夺视听,在纪录片中每一部分应是相对“残缺”,以残缺美营造完美,孕育和谐美。画面和解说词、访谈、音乐、音响等声音浑然一体,恰到好处,完美和谐。

2.1 解说词

看了《人生一串》的观众都能体会到其独具一格的解说词文案和配音。在文案创作上,比喻、拟人、对偶、设问等修辞手法随处可见,如“大家其实很懂生活,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这话听起来像是烧烤的广告词,实则细细品味,字里行间蕴含哲理。除了类似这种“心灵鸡汤”,时而也会讲段子,如“你知道我为啥长这么黑吗?因为我不想白活一辈子”、“东北人幽默,但是对蚕蛹来说,一生都要被他们烤,一点也不幽默。”该纪录片解说词的魅力不仅体现在文案美妙的遣词造句,还有一副悦耳的“烟嗓”配音,就像是被烧烤烟熏过的嗓子,沙哑慵懒的嗓音,说书般的语调,时而调侃、时而诙谐。片中的解说词长短有无根据内容而定,不守成规、循定例,配音与现场访谈交替出现,呈现朴实生动、整体和谐的效果。

2.2 访谈

“各种访谈是纪录片最重要的客观声。”在《人生一串》中,主要的访谈对象就是烧烤店老板和食客,每一段访谈长短不一,或欢喜或悲愁,却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去捕捉到能表现人物性格和情绪的谈话。对于烧烤店老板,随时随地都在访谈,访谈内容广泛,访谈的声音和内容不与解说词争主次,反而起到一种配合和完善的作用。作为“配角”的食客,也有大量的访谈镜头。有一手端酒,一手拿串,吃之前不忘评论的;也有满嘴油腻,嘴里在咀嚼,吃的时候都不忘评论的。在第一季第一集《无肉不欢》里,对于阿平烧烤的官渡生蚝,村里的理发师刚把生蚝放进嘴里,就说到:“真的,很好吃,就是好到吃了感觉像去海边一样”。不管是对于烧烤店老板还是食客,好的访谈远胜解说词,这样自然而随性的访谈方式,也非常契合《人生一串》追求的市井街头的烟火气息。

2.3 音响

音响广义上是指现场声,除了现场访谈声,还有其他诸多声音元素。《人生一串》主打烧烤,隔着屏幕都给带给观众一种香与味的诱惑,除了视觉画面的冲击,音响的巧妙运用才能共同达到这种效果。片中有许多刺激唾液腺分泌的声音元素,比如烧烤肉类时烤出滋滋声、锡纸中油汁翻滚声、食客们对各种烤肉撕扯、啃咬和咀嚼声等等。在第一季第二季《比夜更黑》里吃烧烤猪眼睛爆浆的声音,第二季第二集《咱家特色》里烤弯葱肥肠时肠油与弯葱互相滋润的声音,还有吃烤老鼠时嗦老鼠肉的声音,这些音响效果可能是现场录制,可能是后期模拟,但是不管以哪种方式,其夸张和渲染的作用,加上声画蒙太奇的特色效果,大大增强了《人生一串》的观赏性。

2.4 音乐

“音乐和现场声(音响)、访谈、解说词等声音,在纪录片里共同发挥着叙事、写意、传达感情的重要作用。”纵观《人生一串》两季的音乐风格,每讲述一个烧烤店时,音乐的节奏多是由快变慢,音乐节奏紧跟画面节奏,传达相应的情绪。通常是开头一个快节奏的音乐展现烧烤的过程,中间一个轻快节奏的音乐展现食客愉快的食用过程,结尾一个慢节奏的音乐展现食客散去,凌晨的宁静。除了这种音乐的主观声音,作者也善于捕捉现场的客观声音。在第一季第一集《无肉不欢》中,四川凉山少数民族的祝酒歌和民歌分别展现了吃烧烤时的欢快和狂欢之后的宁静。在第二季第六集《回头再来》中,多次用烧烤店老板小王的吉他弹唱,每一段弹唱都用不同的味道,正如片中所说:“吉他配烟火,歌声也入味”。不管以何种形式出现,《人生一串》的音乐总是根据内容需要,服从整体,与其他三种声音互不干扰,和谐悦耳。

3. 意境美

“广义而言,没有不讲究摄影造型的纪录片,没有不含情感的纪录片,也没有不寓道理的纪录片。”《人生一串》除了展现全国各地的烧烤美食,也记录做烧烤的人,通过人揭示了烧烤背后的情与理。“纪录片情与理的寓寄的最佳传递方式莫过于意境渲染,而意境则主要靠生活细节和影视语言揭示技巧来营造。”

3.1 寄情

《人生一串》中蕴含许多的情意,其情意或明朗、或含蓄,或浓烈、或淡雅,这些都得益于创作者对细微情景的敏锐捕捉和记录。在第二季第二集《咱家特色》中,七十五岁的夏大妈,双手常年操持卤味,因抓盐被腐蚀,每天都需要泡药草。夏大妈却说:“好多人来都是管我叫妈,来拉着我,抱着我”,这份亲如母子的感情,是对夏大妈最好的安慰,也是夏大妈坚守的动力。同样在《咱家特色》这一集中,胡嗲,从十九岁就干起了烧烤,三十八年如一日,他的烧烤是当地人的最温暖的记忆。如今,子承父业,胡嗲退居二线,将由儿子去延续老长沙的生活味道。在第一季第一集《无肉不欢》中,一位食客手拿烤肉说,他在外面,想家的时候,除了想家里的母亲,就是小二哥的烤肉,这也许是对小二哥最大的褒奖。除了对烧烤的情意,还有对观众的情意,每当一季结束时,印象最深刻还是那句:“招待不周,大家多多担待”,如果看到这里时开启弹幕,满屏的弹幕只有四个字——多谢款待,深情充满荧幕,这是《人生一串》对于观众的情意,也是与烧烤之间微妙的意境美。

3.2 寓理

《人生一串》用镜头对烧烤人细枝末节的生活真实记录,没有理性灌输,只是把生活和人生的真理单纯地寓寄于烧烤之中,通过视听语言来传达,作用于观众的心灵。在第二季第一集《您几位啊》中,福建泉州的古趣烧烤比较独特,在自家的老宅里做烧烤,老板说在自家宅子里做,冬暖夏凉,老百姓普通的生活也就是这样。食客在赞美烧烤的美味时,更多是赞美这种家的感觉。老板娘说福建女人能顶起整片天,从不抱怨苦和累,她认为平淡中杂夹点浪漫,这样的爱情更牢固。这是她从烧烤中领悟的爱情观,也是爱情原本的样子。在同一集中,辽宁沈阳的斌哥,十六年来一直坚守自己的小店,坚持用炼钢的焦子烤鸡架,保留了沈阳人老工业的味道,为何如此执着,他说这辈子酸甜苦辣都尝到了,没白活。这是斌哥干烧烤这么多年的感悟,在烧烤中感悟出的人生观。在第二季第四集《来点主食》中,吉林长春的无名小吃与传统烧烤店的“作息时间”不同,每天只在中午营业,老板孙大爷说:“钱那玩意有头吗?你挣到死也没头”。这是孙大爷的经营理念,也是孙大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4. 结语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对于文艺创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坚持”要求:“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纪录片《人生一串》之所以获得成功,正是贯彻这“四个坚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人生一串》把當下国人的烧烤情结作为切入点进行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片中所拍摄的美食几乎遍布全中国的大街小巷,都是人民喜闻乐见的场景;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精美的画面和对细节的把控,9.8的评分,绝对是精品中的精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人生一串》除了展现美食,还展现做烧烤的人崇高的思想品德造诣。

通过以上的举例分析,纪录片《人生一串》不仅最大限度展现烧烤的美味,也展现了纪录片本身所追求的自然美、和谐美和意境美,发挥纪录片娱乐和教育的作用,向观众呈现高尚的情趣和美感的娱乐。

参考文献:

[1]朱景和.纪录片创作[M]: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北京:中华书局,1982.

[3]人民网.“四个坚持”,习近平对文艺创作、学术研究提出新要求.[EB/OL]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9/0304/c1003-30957117.html,2019-3-4.

作者简介:代胜强,1998年生,男,贵州省铜仁市,在读硕士研究生,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猜你喜欢

自然美意境美
珠宝设计中意境美的表现技巧探索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美术教学中“古诗配画”教学探微
三维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
浅析自然界的审美现象
浅谈苏轼作品的审美意趣
浅谈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