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争高下》:旧日荣光的回响

2019-11-15于明鑫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48

电影文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加兰主教练美国队

于明鑫 (首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48)

《一争高下》的叙事从1970年开始。这一年苏联男篮国家队更换了主教练。新任的主教练是弗拉基米尔·加兰任,他在此之前是列宁格勒“斯巴达克斯”队的主教练。在记者会上加兰任说出了自己的执教目标,那就是在将要举行的慕尼黑奥运会上,击败之前未尝一败的美国队。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认为他发疯了,上至苏联主管体育的官员,下到普通民众,包括球员们自己都不相信能战胜美国队。但主教练意志坚决,对球员名单进行大幅调整,来自苏联各个共和国的其他优秀选手终于可以崭露头角,而非像之前“中央陆军篮球俱乐部”一家独大。他采用新的方法加强训练,使得队员的实力有了极大提升。同时,他也给予那些非俄罗斯的球员充分信任,弥合队伍之间的分歧和矛盾。最重要的是,他鼓舞队员,让球员们相信,他们能够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而最终,他带领这样一支队伍,完成了自己许下的承诺。

这部片子的核心,就是1972年的那场胜利,一切的安排都是为此服务的。对于俄罗斯人来说,这场胜利意义非凡,时至今日仍被称为“伟大的胜利”,而那支取得胜利的队伍,被视为英雄之师,因此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成功,有来自这一方面的加持。不过,导演也确实成功地将这个胜利渲染得非常激动人心,在电影院里,许多人都仿佛回到了当年的那个赛场上,为之欢呼雀跃。他将那最戏剧化的一幕放在了电影的最后三分钟里,前面的两个多小时都在铺陈这场胜利来之不易,而对于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可以说悬念留到了最后,那样的反转加之前面的铺陈,实在是让人激动异常。

在前面的铺陈里,导演加入了不少喜剧元素,同时也埋下了引爆观众泪点的故事线。作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而且是在新年档期上映的电影,这些笑点可以讨好各个年龄段的观众,无论你是不是篮球迷,无论你对那段历史感不感兴趣,都不会在这两个小时等待最终结果的过程中无聊。导演巧妙地安排了笑点和泪点,节奏把握得很好。而那故事线的终点更是放在了胜利之后,喜悦与感动化成泪水,在电影的尽头得到升华,是真的把高潮留在了最后一刻,一如那一场比赛。

一、胜利的信念

作为一部体育电影,《一争高下》的特征非常鲜明。体育电影是“以全新的现代传播模式,将体育美感与电影艺术结合起来”,既展现体育的魅力,又能达到激励人生的目的。这部电影就充分展现了篮球这项运动的力与美感,运动员在球场上挥汗如雨,奋力拼搏,原本就精彩的比赛,经过电影艺术的加工,变得更加引人入胜。同时电影也传达了一个基本观点,就是面对强敌,要有争胜的勇气,要有必胜的信念,要有对胜利的渴望,还要有不放弃的执着。

抛开那段历史,作为一个外国观众,依然会被这种纯粹的体育精神打动。美国是篮球的发源地,实力如大山一般横亘在所有球队面前,无法逾越,甚至每次出战奥运会的,都不是美国的职业球员,而是由大学生组成的球队,就是这样的非职业球队在历次的比赛中也未尝一败。没人会认为1972年这次奥运会将有什么不同。但在加兰任看来,对于体育竞技,如果连胜利的渴望都没有了,那么就如人失去了灵魂,空洞而无聊。不想战胜强大的对手,只是在弱小的行列里称雄,这是懦夫的行为,同时,也会让自己的实力停滞不前。体育的精神,奥林匹克的精神,就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以此来看,在第二的位子上止步不前、沾沾自喜的队伍,有什么资格在奥林匹克的赛场上战斗呢?

想要战胜对手,必须要了解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是在加兰任之前,苏联男篮从没有去过美国,没有和美国的普通大学生交过手。这里面可能有冷战的因素,但是在电影里表现的原因是,主管体育的官员们认为,美国不可战胜,而去美国进行训练赛,既花费不菲,又没有意义。当然,这样的理由是不能宣之于外的,在苏联,如果不相信自己可以战胜美国,就是背叛,虽然这是大家的共识,但公开承认的话,那么这些官员的位子就岌岌可危了。所以加兰任利用了这一点,迫使他们同意了自己球队的美国之行。在美国,苏联男篮和美国的一个大学生球队比赛,结果还是输掉了,而面对所有人的质疑,加兰任说自己已经得到想要的了,同时他也鼓励队员说,他们打得很好,会取得胜利的。通过此次美国之行,加兰任对美国的篮球有了更多了解,也制定了更加有针对性的战术策略。

主教练加兰任也不能确定能否战胜美国队,然而这样的目标是必要的。在这个目标的激励下,所有的队员都在拼命训练,甚至在教练规定的训练计划之外,还自己悄悄地训练。体育就是这样公平,付出多少汗水,就会有多少收获。虽然有的人确实天赋异禀,在同样的努力下,一般人很难超越天才,但如果因此而放弃努力,那只会和天才的差距越拉越远。何况在主教练看来,自己精挑细选的球员在天赋上并不比那些大学生差。这样刻苦地训练,打下了他们与美国队一争胜负的基础。

二、情感的温度

这部电影不仅有体育竞技的热血,而且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温馨与感动。电影大致有三条感情线索:一是主教练加兰任与妻儿的亲情线,二是他与球员之间亦师亦友的友情线,三是球员亚历山大·贝洛夫与斯韦什尼科娃之间的爱情线。这三条线相互交织,而这个交点就是加兰任和亚历山大·贝洛夫。

在亲情线里,加兰任与妻子育有一子,这个小男孩因为疾病而不能站立行走,只能坐在轮椅上。母亲对儿子的疼爱自不必说,但是父亲的行为就复杂一些。在电影的开头,有一段情节是加兰任教儿子打篮球,那时儿子就坐在轮椅上。虽然儿子身有残疾,可是身为篮球教练的父亲,还是希望通过篮球,让他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这可以说是父爱的一种体现。在美国,为了给队员治病,加兰任花掉了为儿子积攒下来的钱,妻子为此和他有过很不愉快的对话。当然最后,这些钱以另一种形式回来了,可是他做出的选择,是不是对儿子的一种残酷呢?

加兰任是个很有人情味的教练。虽然他会严格训练队员,但同时也很照顾他们,理解他们的情绪,关照他们的需求。球队的队长是立陶宛人,有反苏的嫌疑,上面的意思是不用此人,至少也是不能担任队长的。可是加兰任还是选择信任他,任命其为队长,而最终他也没有辜负这份信任,在恐怖袭击之后,没有回立陶宛,而是选择留下来继续比赛。临近比赛,在最繁忙的训练期间,一个来自偏远山区的球员提出要回家结婚,当然他有必须此时结婚的理由,而且说打球是几年的事儿,但婚姻是一辈子的事儿,加兰任也没有拒绝他,而是带着所有的队员,一起去庆祝他的婚礼。还有一个球员的视力出了问题,当然他不可能戴着眼镜上场,因此发挥就受到了很大影响,加兰任也没有将他剔除出去,而是在美国比赛期间,给他买了最新问世的隐形眼镜,这个当时在俄罗斯还没有。可以说,加兰任包容了每个人的个性、每个人的缺点。

亚历山大·贝洛夫是本片的另一个关键人物,正是他投进了制胜的那一球,而且他也贯穿了三条感情线索。他在美国比赛期间病倒了,被诊断出患有一种罕见的病症,这个病在苏联是没办法治疗的,只有美国有药物可以试一试,而如果不回国治疗,苏联就不会提供医药费。于是加兰任顶着巨大的压力,替他付了钱,亚历山大·贝洛夫也因此能够重回赛场。但是他的身体并没有完全康复,医生也不能确定他还能活多少年,加兰任并不是很想让他继续打球,可是贝洛夫还是拼了命地在球场上驰骋,也许是为了回报主教练的恩情,也许这就是他生命的意义所在。另外,他和斯韦什尼科娃之间的爱情也是本片的一个亮点。斯韦什尼科娃是女子篮球队的一员,他们本来是非常甜蜜的一对,可是贝洛夫因为自己的绝症,向斯韦什尼科娃提出了分手,决绝的斯韦什尼科娃不管不顾地冲进男子盥洗室,去找贝洛夫表白心意,虽然不欢而散,可他已经明白了斯韦什尼科娃对自己矢志不渝的爱情。在决赛的最后一次技术暂停,加兰任布置打法的时候,贝洛夫看到了观众席上的斯韦什尼科娃,那一刻他的世界里只有她,完全没有听到教练吩咐自己来完成那最后一投。可是虽然没听见,但他还是完美地完成了这一任务,这大概是爱情的力量吧。

片子的最后,他们赢得了比赛,战胜了美国队,因此每个人都获得了数额不菲的奖金,而所有人都把这份钱送给了加兰任,给他的儿子治病,这一刻他掩面而哭,泣不成声。我们其实不难猜到这样的结局,可还是会被这样的温情感动。没人知道在一条通向冠军的路上,加兰任究竟承受了多大的心理压力,没人知道他拿出那笔积蓄经过了怎样的挣扎,没有人知道当比赛很可能被取消时他有多少痛苦,没有人知道在改判之前以一分之差输掉比赛时他有多么绝望。而这一切,在他看到所有人对自己、对自己儿子的善意时,最终化成了泪水,宣泄而出,那真的是百感交集。

三、荣光属于所有人

如上面所谈,这部片子的男一号是主教练加兰任,其次应该是亚历山大·贝洛夫,以整个故事线索来看,确实是这样的。然而在镜头的分配上,导演却没有给两人过多的优待,而是给了每个角色差不多的戏份,每一个角色都有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很精彩。在观看的时候,很难让人感觉到哪个人物就是主角。应该说,这是一部塑造群像的电影,充分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

以主教练加兰任为例,虽然他是男一号,可是在很多地方,导演弱化了他对球队起到的作用。比如说赛前的训练,加兰任采用了新的训练方法,然而电影表现的,更多是队员训练的刻苦;比如说去美国的训练赛,加兰任观察了解美国队的打法战术,电影的镜头只给到了他在纸上画着什么,一闪而过,究竟他了解到了什么、他在记录了什么,这些东西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不得而知;又比如说赛前的布置和比赛中的调整,这些都被处理得很简略,而在最关键的那最后三秒之前的战术布置时,由于贝洛夫走神了,我们甚至听不清加兰任在说什么。可以说,观众不会觉得主教练在这次胜利上厥功至伟。

亚历山大·贝洛夫的情况也一样,虽然他投进了制胜的一球,但是论场上的表现,他也没有特别突出,球队里的每一个人都很惊艳。特别是谢尔盖·贝洛夫,他的得分能力让美国队的教练不止一次地要求球员采用犯规战术,限制他的发挥。

导演这样处理的用意,应该是要传达一种观点:这次的胜利是所有人努力的结果,每一个人的贡献都不应该被忽略,每一个人都应该作为英雄被铭记,胜利的荣光属于每一个人。在历史的现实中,我们记住了率队出征的主教练,我们记住了投进最后一球的贝洛夫,可是其他人呢?曾在赛场上奋力拼搏的其他人呢,他们的名字有多少人知道呢?还有那些在幕后默默奉献的人,他们同样举足轻重。比如说,随行的主教练助手格里高利,如果不是他擅自更改莫斯科传来的指示,苏联男篮就不会站在比赛场上。还有那个促成改判的人,如果不是他,苏联就不会有那多出来的三秒,就会和这次冠军失之交臂。

总的来说,《一争高下》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故事精彩,演员们发挥出色,观赏性、趣味性、艺术性皆备,热血中带着温情,欢笑中含着泪水。作为一个中国观众,又不是篮球迷,我依然被这部电影吸引,被其感动,这大概就是艺术的魅力吧!

猜你喜欢

加兰主教练美国队
中超球队主教练变更影响因素及效果分析
——基于事件史分析方法
因为这3秒,美国队拒绝上领奖台!
新荷初绽
2018高考综合模拟题(六)
主教练是运动员防伤的关键:来自现代足球的启示
加兰他敏合成途径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