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的写意表述与“替身”的个性觉醒

2019-11-15西安翻译学院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05

电影文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小艾荆州阴阳

杭 洁 (西安翻译学院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5)

张艺谋的新电影《影》根据南京军旅作家朱苏进的小说《三国·荆州》改编而成,自2018年国庆档上映以来好评不断。电影以中国古代三国历史中蜀汉借荆州不还,与东吴为夺回荆州而产生的矛盾为核心,引发出两国的战争,脱胎出一个影子和真身子虞之间的错位人生,叙述了历史大背景下,权力和谋略中个体人生的悲剧命运,以及小人物个体意识的觉醒和成长历程,引起人们对于战争、杀戮、个体命运的反思。同时其主要情节暗合了西方的“替身”文学理论,揭示了影子和主体之间力量的此消彼长,在形式上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两极美学和水墨写意的风格特点,是张艺谋影像风格的一次变革。

一、中国古代阴阳两极的美学呈现和写意表达

(一)传统美学:阴阳两极的贯穿和象征

中国古代哲学中有阴阳家,阴阳家出于方士,解释了宇宙的起源。古人认为天地由阳和阴构成,阳的本义指日光,阴是没有日光。之后阴阳发展为两种宇宙势力或原理,也就是阴阳之道。[1]阴阳二道相互作用,产生宇宙一切现象。后来,阴阳就和《易经》结合起来,形成了八卦和六十四卦,以及金木水火土五行。电影中形式上两次出现了太极阴阳八卦图,一次是子虞训练影子的场景,移步换景,用阴阳打斗的场景彰显中国古典武术的魅力和神韵。一次是在境州城外,江水之上,巨大的八卦图中,影子和杨苍决斗,二人分别站在阴和阳的位置上,表现用阴柔的沛伞对抗阳刚大刀的武功技法,也体现出影子以柔克刚的手段,暗示杨苍的悲剧命运。

同时,在电影叙事上,子虞和影子的身份互换,也类似于八卦中的阴阳两极。子虞为阳,影子为阴,阴阳互相作用,相辅相成。子虞为了收复境州不得不依靠影子,影子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子虞的替身。但是无论是在朝廷上还是家庭中,影子在逐步替代子虞的身份和作用,象征着阴阳互换,最后沛公希望影子替代真正的子虞,以巩固自己的王权,而小艾的情感也转移到了影子身上。最终阴战胜了阳,影子代替了真身。电影故事情节上攻取境州的过程也体现出典型的阳奉阴违,虚实相间,真假交织。影子和杨苍光明正大地决斗是为了拖延时间,是为阳;死士出其不意地攻城,是为阴。阴阳相合最终攻占境州,二者缺一不可。对沛公来讲,让青萍做杨平的小妾是为虚,为了联盟而隐忍不发是为假,麻痹敌人,激发国内的战意是为真。虚虚实实,真真假假,阴阳相合,对立又统一,构成了整个故事的阴阳美学。

另外,中国哲学中将阴阳比喻为男女,阴阳结合而生万物与男女结合孕育生命是完全吻合的。天地是阴阳的物质表现,乾坤是阴阳的象征表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易经》中已经揭示出人类的性别属性。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小艾成为阴阳二极中“阴”的代表,电影一开始,就有她占卜的镜头,她的卦辞预示着故事的发展。而也是她建议用女子身形入沛伞成为子虞战胜杨苍刀法的关键,同时,她和子虞、影子的感情线索,又促进了影子个体意识的觉醒、自我身份的探求,在影子的命运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古典意蕴的写意表达

中国古典文学和绘画中讲究虚实相间、留白和意在言外、象外之意。而电影的画面充满了浓郁的中国特色,用写意的抒写,象征和隐喻来凸显主题。[2]影片运用了众多的古典元素,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的绘画长卷,在形式上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写意的特点,强调形神兼备的风骨以及神韵。

首先,影片在视觉呈现方面,主要用黑白灰的基础色调,营造出古朴写意的风格。这样回归原始本真的配色和张艺谋以往电影中的浓墨重彩大相径庭,呈现出浓重的中国元素。故事发生的背景设置在境州,原型是三国时期的荆州,而境州城和沛国的大殿都临水而建,将人物置身在苍茫的山水之间,增添了一丝灵动和秀美。影片的中景及远景用重峦叠嶂的山峰交错展现,呈现出水墨画般的神韵、绵延迷离的山峦,形神兼备。故事中人物的服饰,以黑白为底色,加之以中国风的山水绘画,和水墨背景相得益彰,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视觉感受。虽然以黑白灰为主色,但是电影在众多打斗场景中却保留了血的鲜红,鲜血混着雨水,再以特写镜头呈现,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忍与血腥,构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另外,故事发生的外景无一不是漫天烟雨,电影设置小艾卜卦的情节,卦辞显示“阴雨七日,水漫则胜”。所有人物的室外活动都置身在漫天大雨之下,沉重而压抑。天空中大雾弥漫,水汽氤氲,象征着迷茫和绝望,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最终境州城破,矛盾的双方都以惨烈的死亡收场,影子最终成为最后的赢家,而小艾作为叙事的重要因素,也因为她的女性身份而得以存在。阴雨笼罩下是悲伤和杀戮,是死亡和重生。

(三)闭环叙事的方式和平行蒙太奇

首尾呼应的叙事方式是电影的一大亮点,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心理期待。电影的形式为人称道,首尾呼应,构成一个叙事闭环。电影一开头以小艾在门后的紧张气氛展开叙事,构成悬念,吸引观众;最终故事结局,影子境州在门外向沛国众臣宣布,主公被刺客刺杀,小艾跑向大门,但是双手停留在门上,电影戛然而止。首尾同样的电影镜头,让观众了解了整个故事,同时能够体会到小艾在面对子虞和“影子”时内心的愧疚、纠结以及矛盾。

在电影中攻破荆州的高潮部分,导演运用了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将影子境州和杨苍的决斗与田战率领的一百死士攻破境州的过程交互呈现。一方面,在巨大的太极八卦图上,影子处阴,杨苍占阳,影子用女子阴柔的身形步法,手持沛伞对抗杨苍象征力量和阳刚之气的刀法。刚开始,杨苍就以绝对的优势和浑厚的刀法对影子构成伤害,但是,随着决斗的继续,影子开始逐渐转败为胜,他以灵活的步伐以及阴柔的武功与杨苍打成平手,并最终杀死杨苍。阴战胜了阳。另一方面,田战率领的一百死士暗中以沛伞做掩护开始攻城,刀枪剑雨,贴身肉搏之中,力量此消彼长。训练有素、人数众多的境州军逐渐被死士杀戮殆尽,其间又穿插了青萍和杨平的搏斗,当垂死之际的青萍将匕首刺进杨平的脖颈时,青萍嘴角的微笑显示了一个女性为了自己的尊严而付出的代价,虽死而无憾。与此同时,电影用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展现了小艾和子虞两人的合奏,二人的琴声作为两场战争的背景,铮铮琴音随着战争的节奏越来越快,气氛也越来越紧张,最终伴随着激越的琴声,境州城破,杨苍身死,尘埃落定。

这部电影中多次用到了慢镜头,强调打斗场面及人物的动作和内心情感。第一次慢镜头是在八卦图中,子虞和影子及小艾三人居于画面中,电影用俯拍的手法在给观众呈现巨大八卦的同时,展现了上帝视角,也暗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子虞用竹竿代替大刀,训练影子用沛伞攻破杨苍刀法,影子在最初失败之后,小艾建议用女子身形结合沛伞对抗至刚至阳的杨苍刀法,这一内容电影大段地使用慢镜头的组接,重点表现阴阳两种武功的招式,以及影子成功的过程。另外,为了体会步法的精妙,影子必须和小艾身体相接,心意相通,慢镜头的使用也放大了二人的心理及情感体验。其次,在攻破境州时,人物的贴身肉搏中也使用了慢镜头,影子的身上落下一个又一个的伤痕,鲜血混合着雨水,在灰色的画面中触目惊心。最后影子用断剑将杨苍杀掉和场景以及青萍刺杀杨平的镜头都是慢镜头,展现英雄人物的不甘以及命运的颠陨。

二、题材改编上的个性彰显和替身理论

朱苏进的小说《荆州杀》叙述的是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十几年后,关羽、关平父子驻守荆州,东吴大都督周瑜借给关羽拜寿之际向关羽宣战。实际上孙权和周瑜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周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让骄矜的关羽彻底放松警惕,从荆州调走重兵。而暗地里让吕蒙率领一百影子死士攻打荆州。最终荆州城破,关羽父子被杀,孙权占领荆州。小说重点表达的是在历史更迭的大背景下,战争和杀戮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在夺回荆州过程中各人的悲惨命运。一百影子死士为了光明和身份惨烈地牺牲,最终活下来的四个人却被孙权毒杀。周瑜为了荆州以身作饵,惨死在战场。青萍被孙权砍去了双手,而小乔隐退。小说中重点塑造的是吕蒙的心理变化及在攻破荆州的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影子的描述较为简略、模糊。而且,小说中的“影子”是一组人物群像,鬼城中的“影子”,是东吴朝廷重臣的模仿和山寨版。小说的悲剧性,以及对历史事件细节的深层还原让读者直面那段苍凉的过往,更能深刻体会人物的情感历程。

电影的改编,情节上更加紧凑,主题更加多元。电影在保留小说框架的前提下,涉及人名地名皆重新虚构,将历史故事变成了有相似情节的全新演绎,并将叙事重点放在了影子和真身子虞之间的身份互换上,以及影子的个人意识如何在他的悲剧命运中觉醒,并逐渐找回自我,替代真身的过程。这样的情节设置和西方文学中的“替身”理论有着内在的联系。“替身”作为文学概念是由德国作家让·保罗1976年首次使用的。之后,20世纪初奥地利心理学家奥托·兰克在其专著《替身:一种心理分析学研究》中指出:“替身可以回溯至原始社会中盛行的影子迷信,在那里,一个人的影子充当着主体的守护神,但最终守护神蜕变为可怕的、迫害性的幽灵。”[3]“影子”境州最初是子虞的叔父保护子虞的手段,作为子虞的替身而存在,替他抵挡灾祸。但是当真身子虞受伤身体衰败之后,影子以子虞的身份活着,行使其权利,同时也承担其责任。兰克认为替身文学涉及男性的“手足之争”,他认为替身和真身之间的争斗主要是围绕争夺“女性之爱”展开的。[3]影子在与子虞夫人小艾的朝夕相处中,产生了感情,并最终在攻取境州的前一夜突破了礼仪和道德的束缚,情感上已经替代了真身子虞。而在石室中窥探着一切的子虞内心悲愤而无奈,因为影子不但代替了他在朝廷中的角色,也取代了他在家庭中的地位。替身在一步步地消解真身的力量,同时逐步反噬真身。长期在黑暗中生活的人一旦拥有了身份和爱情,被消泯的个体意识就会觉醒,渴望寻找自我。影子最初的愿望只是回到境州和母亲团聚,但是当他伤痕累累、衣衫褴褛地回到家的时候,却看到母亲被杀。爱情和亲情成为他反抗意识觉醒的导火索,所以当子虞和沛公为了权力互相攻讦,身受重伤时,影子的个体人格完全觉醒,主导其相继杀了二人,代替了真身,成为子虞。

电影在境州城破之后,并没有像小说一样结束,而是在沛国大殿上构筑了另一个高潮和矛盾冲突,完成了影子命运的最后反转。境州收复,沛公早已知晓子虞和替身的秘密,他派人诛杀子虞,却被伪装成卫士的子虞刺杀,而大殿上的“影子”和小艾成为整出戏剧的看客,面对两败俱伤的子虞和沛公,经过内心的挣扎和纠结,影子用面具盖在了子虞的脸上,子虞从面具的眼睛向外看,是两个镜头的分别呈现,一个是现实的大殿,另一个是影子和小艾的结合。这一幕具有戏剧的张力和反转,也成为影子命运的重大转折点,导演让影子将面具戴在真身子虞的脸上,不但掩盖了子虞的真正身份,也预示着影子对自己命运的反转和掌控。至此,影子完成了从替身到真身的逆袭,也完成了自我向他者的转化。而真身子虞在和替身影子的关系中,彻底失败,不但失去了生命,也失去了身份和家庭。

三、结语

张艺谋的古装电影一贯以宏大的场景和浓墨重彩的视觉风格取胜,但是电影《影》却用黑、白、灰等色调构筑素雅简约的影像基调,视觉画面的山水写意到阴阳两极的太极八卦,无不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形神兼备和古朴写意。而在叙事上的以境州城破作为影子和替身关系的必备条件,表现一个底层小人物在命运的裹挟下,个人意识的觉醒,对自我的探寻和个人命运的反转和逆袭,也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反思和人性的探究。

猜你喜欢

小艾荆州阴阳
三国战争话荆州(下)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吉祥数
服药先分阴阳
崛起的荆州诗歌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
法于阴阳
荆州:湘鄂西苏区的中心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