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国犯罪电影的现实主义视角

2019-11-15张夏凡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电影文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现实犯罪

张夏凡(周口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在美国好莱坞长期持续且强势的影响与冲击下,居于弱势的各国开始了本国电影在民族化、地方化上的探索,并试图在电影中进行蕴含本土诉求的表达,以实现与好莱坞电影在美学与市场上的对抗。韩国的犯罪电影便是其中值得借鉴的范例,而其策略,正是在于对现实主义视角的坚守。对韩国犯罪电影的现实主义视角进行分析,这对于我们振兴国产电影,实现对电影在现实主义美学上的再认识,有着重要意义。

一、作为类型片的韩国犯罪电影

在韩国轰轰烈烈的电影工业浪潮之中,奉俊昊等一系列青年导演开辟了一条道路,即正视并剖析韩国当代社会生活中的痼疾症结,甚至利用暴力美学等美学手段,将社会阴暗面之中的绝望、残酷等剥离出来并放大,获得了韩国国内外观众以及各大国际电影节的肯定,最终成为韩国电影园圃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在这个过程中,韩国犯罪电影在选材、叙事主题与结构乃至角色塑造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固定化、图解式的套路,这也使得其成为一种差别化比较低的类型片。时至今日,观众可以较为容易地将其从韩国电影中分辨出来。如人物所处的情境往往是昏暗、封闭的,例如在郑根燮的《抓住那个家伙》(2013)中,重案组警官吴青浩和受害者西珍的母亲共同面临一个令人揪心的困境,15年前西珍被绑架杀害,而凶手却迟迟不能被绳之以法,而根据韩国法律,15年后追诉期即过,真凶即可逍遥法外,吴青浩15年的坚持和努力都将化为泡影,西珍母亲更是将在痛苦中度过余生;在罗泓轸的《追击者》(2008)中,前刑警忠浩与手下的应召女郎美珍失去了联系,而与此同时首尔的这一片地区已经出现了不止一起凶杀案,忠浩焦急地在大街小巷中开始了对美珍的寻找等。而部分情节,如主人公遭遇噩梦、幻觉,或被强有力的敌人追杀等,也成为韩国犯罪电影中的固定情节。例如在罗泓轸的《黄海》(2010)中,主人公久南原本为了钱铤而走险,做了一个杀手,然而他也遭遇了来自警察和黑帮的双重围追堵截,以至于过得朝不保夕,伤痕累累,在临死时,久南出现了妻子坐火车回家的幻觉;金知云的《看见恶魔》(2010)同样是一部有着“杀人者反被杀”情节的电影,心理变态的连环杀手张京哲多年以前曾经残忍地杀害了金秀贤的未婚妻珠燕,最终成为金秀贤的追杀对象;朴赞郁的《我要复仇》(2002)亦是如此,聋哑青年为了姐姐能移植肾脏而绑架了工厂老板东劲的女儿,使其致死,东劲也展开了私刑复仇,结果自己也在杀人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等。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就题材和技巧而言,韩国犯罪电影是典型的类型片,同样,类型片追求票房,具有浓郁商业化特征这一点,也是韩国犯罪电影所具备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为了追求商业利益,韩国犯罪电影舍弃了电影的艺术价值与社会担当,相反,韩国犯罪电影始终注重揭露社会现实中不堪的状况,使电影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故而每每能在上映之后引发热议,并留给观众难以忘怀的印象。如,就前述几部电影而言,执法者的无能、受害者及家属的无助,往往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因为对公权力早已失望,人们才选择用暴力复仇,西珍母亲绑架了凶手家的孩子,东劲则一开始在被勒索赎金时就没有选择报警,在痛失爱女后也选择了杀死聋哑青年及其女友泄愤。这些都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使社会陷入民众对公权力更为轻视、绝望和抵触的恶性循环。在这些电影中,故事无不发生在当代,人们得以触摸到韩国社会的脉搏,正如韦勒克所指出的“现实主义是‘当代社会现实的客观再现’”。电影再现的是普通韩国人的现实生活,相比起想象,对现实的观察与模仿是电影中叙事的起点,而一个个在不如意的社会中备受摧残的小人物,则成为电影的典型形象。

正如马克思在其现实主义文艺思想中提出的,除了再现现实外,创作者还应该有一种对现实的洞察能力,即透过现象,挖掘某种本质或深层关系的能力,这同样体现在韩国犯罪电影中。如在《黄海》中,韩国人对从中国来打工的朝鲜族人们表现出或鄙夷、或怜悯的态度,并且这些态度在伤害了中国朝鲜族人的同时,也在伤害韩国人自己,可以说,对于韩国人的这种优越感,《黄海》具有提醒的意义。

二、现实主义视角的审美特征

“现实主义是一种寻求按照现实生活形象重新创作画面或在文学作品里进行精准描述的艺术尝试。这些作品倾向于当代题材和平凡的主题,读者可能只需要推开窗户就能看到外面的世界。”韩国犯罪电影正是如此,凭借着现实主义的创作视角,电影正视社会现实,对人生进行如实反映。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奉俊昊的经典之作《杀人回忆》(2003)。电影取材于1986—1991年五年间,于京畿道华城郡附近村庄发生的,共导致十名女子遇害的连环杀人案,这也是韩国历史上的三大悬案之一。在一个个雨夜,一场场变态的奸杀案发生,而朴斗满、苏泰允等警察则束手无策,虽然抓捕了行为诡异、态度嚣张的凶嫌朴兴圭却没有能给他定罪的铁证。直到多年之后,警察们的生活早已发生变化,凶手也未曾落网,此事成为朴斗满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电影中天高云低、风吹麦浪的看似平静的场景,正是华城郡的一角,而警方在技术手段落后,刑侦经验、法律知识匮乏的情况下,不是刑讯逼供,就是靠制作假证栽赃想赶紧结案的草率办案情形,也正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在忠于客观事实这一点之外,强烈的批判精神,也是现实主义视角的审美特征之一。在朴、苏等人辛苦查案的主线之外,则是当时韩国社会的动荡不安。20世纪80年代军政府统治时期频繁的防空演习、救护演习以及群众的游行示威,带来了社会的人心浮动以及警力的缺乏,这些既是鲜明的时代符号,也是凶手始终能得手的外在条件,在连环杀人案中含冤而死的人们,也正是韩国政局动荡的牺牲品。粗暴无能、求神拜佛的警察,以及他们面对的弱智少年、工人和退役军人等,也无不是被打上时代烙印的典型人物。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现实主义并非要到达真实的彼岸,而是协调现实性与假定性二者的矛盾。韩国犯罪电影亦是如此,相对于照搬现实生活的原貌,现实主义视角更需要主创对现实进行理性把握,通过人为干预与安排表现某种客观存在的、抽象的事物。例如在金秉祐的《恐怖直播》(2013)中,电台主持人遭到电话威胁,对方甚至能够炸毁麻浦大桥的情节无疑是虚构的,是具有戏剧性的人造“幻象”,但是这一事件又是与现实事件对接(如媒体、青瓦台的私心,警方的刚愎自用等),被观众默认为完全有可能发生在现实之中的。与之类似的还有如金亨俊的《不可饶恕》(2010)、郑炳吉的《我是杀人犯》(2012)等,在此不赘。

三、现实主义视角的价值立场

当下,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为梦幻的虚拟世界消费。在好莱坞挟“白日梦”理论与数字技术对世界电影语境造成冲击,现实主义这一语言形态被认为略显老旧和乏力。现实题材电影在大银幕的较量上出现式微的趋势时,韩国犯罪电影却一次又一次地将观众吸引进电影院,这其中除了悬疑性叙事的类型片优势发挥了一定作用以外,与其中包孕了浓厚人文情怀与强大理性力量的现实主义话语是密不可分的。

以李濬益的《素媛》(2013)为例,电影直指对儿童的性侵问题。天真可爱的素媛在一个下雨的早上独自上学,遭到一个酒气冲天的中年男子性侵。素媛的身体遭受重创,在心理上纯真的素媛也受到了打击,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关心那个“叔叔”被淋雨却遭到粗暴的对待。而直到电影结束,对方也未被绳之以法。在《素媛》中,观众很难从中获得一般商业电影给予的感官满足,电影的叙事重心并不在一波三折的案件侦破过程,警匪之间的斗智斗勇上,主人公一家人的遭遇也完全与市民追求肤浅轻松快乐生活方式的价值观背道而驰,但也正因如此,电影在精神上的崇高感也应运而生。电影叙事的重心在于一家人遭受重创后的重建,父母尽量保持积极的心态,承担应有的责任,而邻居、同学和同学家长等人也努力帮助素媛渡过难关。此外,电影也强调了心理救助的意义。在诸多具有写实意味的细节,如父亲的糖果包、墙上的鼓励小纸条、素媛给弟弟拼的飞机等中,不难发现电影盛赞真善美和爱的价值判断。

又如黄东赫的《熔炉》(2011),《熔炉》的故事取材于一起2005年发生在光州的针对残障学校学生的性暴力事件。电影的叙事由从首尔调来的美术老师仁浩的视角展开。在加入这所大多数学生为聋哑孩子的学校后,仁浩很快发现了道貌岸然的双胞胎兄弟校长和教导主任的贪婪虚伪之处,而随着和金妍斗等学生的交往,仁浩更是发现了这对兄弟竟然有性侵学生的禽兽行径,并且由于残障学生不便表达只能默默忍受,这对兄弟有恃无恐。仁浩带着学生们走上维权之路,然而却见证了司法的种种黑幕。最终,仁浩只有一句“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能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的自我勉励。电影将目光对准了几乎一直处于“沉默”状态、被侵害被侮辱而难以发声的残障弱势群体,揭露的黑暗触目惊心,电影并没有把恶都归结到校长兄弟的个人品质上,而是展现了一道无形铁幕式的集体压迫力量,如社会对残障者的普遍忽视、对性侵罪的量刑标准普遍偏低、执法者“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敷衍态度等,具有强大的批判力量。电影在上映后引起轰动,乃至韩国国会通过了有“熔炉法”之称的《性侵害防治修正案》。

《熔炉》与“熔炉法”的先后诞生,宣示了韩国犯罪电影的巨大力量。《熔炉》的意义早已超越了电影本身,它意味着,在部分当代人开始张扬欲望,逐渐在以金钱为价值尺度的社会中迷失心灵时,现实主义艺术并没有无所作为,而是积极回应。现实主义电影以自己独有的、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关注人们精神境界的提升,维护人类应有的道德和尊严,并对社会向着更为合理的方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可以说,这些已内化为韩国犯罪电影艺术本体价值的组成部分了。在科幻、仙侠、魔幻、鬼神等题材上,韩国电影无法与美中日等国家相抗衡,一味地补足技术的短板,发展这类以震撼感而非亲和力吸引观众的题材,未必是正确的选择。而针对韩国(乃至整个东亚)现代社会的犯罪题材进行挖掘,以此来表达现实关怀理念,甚至促使观众对人类生存或人性解放进行思考,这才是韩国电影应有的扬长避短,也是与韩国电影人处境类似的其他国家电影人,在当下多元话语之中发出对大众最有力声音的必由之路。

现实主义艺术中所包含的对现实的深切关怀、对人类理想的秉持,是人们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极具价值的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韩国的一系列犯罪电影,正是始终贴近现实,展现着现实主义的审美与价值立场,从而成为韩国电影的一张“名片”,甚至也成为优化韩国现实社会生活与韩国当代文化构建的力量之一。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现实犯罪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新法律现实主义
Televisions
什么是犯罪?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
“犯罪”种种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