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发一个秋

2019-11-14郭钰婷郑雯馨Vino

海峡旅游 2019年9期
关键词:花艺柿子昆虫

郭钰婷 郑雯馨 Vino

过日子的方式大有不同,那么过秋天应当也是如此。在风物中品过了福建各地的秋味,我们好奇日常中是否有更多秋天的私藏趣味,于是我们找到了3位从事不同行业的人,通过他们的职业或是爱好去发现秋天的特别所在。

在镜头之外,记录人与土地

在季节感淡薄的福建地区,与其以景寻“秋”,不如以人问“秋”。不同于北方苍凉辽阔的金黄秋景,南方的秋,更多是藏在生活的动人细节里。林肖杰与摄影为伴30多年,他始终认为,最好的风景就在生活里,即使是平时司空见惯的事物,只要在合适的时节找到它,就会发现它一样很美。

在季节感淡薄的福建地区,与其以景寻“秋”,不如以人问“秋”。

林肖杰

福州人,摄影师,杰创意设计工作室设计师。

“多天城中杂事烦忧,一夜未眠。昨日一早兴起,驱车100公里,去了梧桐,找了棵老柿树,摘了串熟透的柿子。带去了嵩口,寻一小馆,新鲜土猪糟肉一盘,乏力草老鸭汤,几条炸溪鱼,些许青菜,最后吮吸着甘美流汁的甜柿,微醉打道回福州。夜幕花灯下,一切都如前夜之梦的圆满、安心。”几年前的深秋,摄影师林肖杰在微博写下这段话,以此记录自己的秋日生活。巧的是,我们初次联系上他,也是为了梧桐镇的柿子。

在季节感淡薄的福建地区,与其以景寻“秋”,不如以人问“秋”。不同于北方苍凉辽阔的金黄秋景,南方的秋,更多是藏在生活的动人细节里,譬如永泰县梧桐镇秋季晒柿子的场景,便是福建人对于“秋”这个命题的一种回答——每年10月前后,梧桐镇嵩口的柿子次第成熟,不少村民将柿子采摘下来,铺在房前屋后,借由长达20天左右的曝晒,将其制成香甜软糯的柿饼。

如今“梧桐晒柿子”已被视为具有当地特色的秋收场景,随着媒体报道而声名渐长。但林肖杰发现梧桐镇的时间要远早于此,早在3年前,他就用自己的镜头拍摄了《柿红随录》。如今回想起来,他笑说也是一种缘分,乡镇地方不大,但交通便利。一行人恰好赶上晒柿子的时候,车才下高速公路没多久,就意外发现这番景象。“我很抗拒那种有目的性的拍摄,我相信好的美景都发生在路上,所以你会发现,我基本不去景区这样的地方拍照。”接受采访时,他告诉我们,“最好的风景就在生活里,即使是平时司空见惯的事物,只要在合适的时节找到它,就会发现它一样很美。”林肖杰玩了30多年的摄影,人为的美景见多了也见惯了,反倒是真实不做作的生活,常常能给他带来惊喜。

也因此,他所拍摄的照片里,常常藏着一些他无意中发现的生活细节。大约也是去年深秋时,林肖杰和朋友驱车前往屏南县罗沙洋自然村。那是一个藏在深山里的村落,四面被群山环抱,一条小溪由北流向南将村庄分成东、西两边。因为村落海拔较高,每年11月初,恰好是这里柿子红透的时候。在《山中寻柿图》的配文中,他写道:“今年寒气早,屏南罗沙洋自然村的古柿树可以拍摄了。这是一座高山上很安静的村子,虽然只有几十个老人居住,但家家门前有鲜花,干净异常。”果然见到照片里,柿子挂在枝头盈盈欲坠,远方是土墙黑瓦的古厝老宅。深秋时节,柿子是这里当之无愧的风物主角,但除此之外,林肖杰还拍了几张不那么应景的花——它们都是村中老人栽在自家门口的,如今开了一墙又一墙,点缀着这座正逐渐空心化的小村落。

照片之于林肖杰,更像是一种媒介,重要的不是画面上记录了什么,而是在拍摄过程中,拍摄者与这片土地所发生的联结。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照片给我带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因缘际会。”特别像他们这样的人,喜欢往鄉野村庄里跑,常常路途奔波,就找个心慈面善的当地人,给一些钱,请对方提供一餐温饱。还记得七八年前,他和朋友开车去永泰拍梅花,一行人肚子饿,只好找了户人家叨扰。当时,主人家用柴火煮了一大锅粉干招待,又请他们帮忙载了许多地瓜和橘子下山,如此一来二往,双方就成了好友,林肖杰几乎年年都要去山里探望。后来听说那户人家的亲人都背井离乡,分散在全国各地,有一年春节他又特地与朋友们去了永泰高山上那小村子,给他们拍了一张全家福。这张照片拍起来,或许不如窗外的梅花那么冷艳动人,却带着林肖杰最想要的、满满的人情味。

跟随季节捕手,采集一束秋天

沉默的植物知道最多关于季节的事,因为季节流转正是它们的生命轨迹。植物也是花艺师捕捉季节感的工具,比起文字或语言,他们更偏爱用一束秋之花,向人们传递秋天到来的消息。

“秋色应该是偏哑光的感觉,是降低了亮度、低饱和度的色彩,因为秋天是储藏力量的季节,所以颜色应该更内敛。”

夏生

广东人,国内先锋花艺师,元也花艺主理人。

关于秋天,有人看见枯萎,有人看见生命。在这个水分收缩、空气变得干燥的季节,树叶由绿渐黄,摇摇欲坠地挂在树枝上,忽而一阵风来,便铺满了一地金黄。取而代之的是枝头上沉甸甸的果实,它们饱满的色泽是一连串有关丰收的甜蜜暗示。植物在秋天步入新的生长阶段,但在人们眼中,从叶到果的“位次更替”过程则包含了众多关于时间及生命的启示:在自然的时间线上,万物都有条不紊地运行着:张扬的生命亦逐渐转向内敛沉稳,并为接下来长久的蛰伏以及缓慢的新生积累力量。人们也因此懂得了通过观察植物去感知季节,并形成具有个人记忆或地域特征的“秋之印象”。

对花艺师夏生来说,虽然出生地广东的“秋感”并不明显,除了“看到柚子就会意识到是秋天,因为广东的中秋有吃柚子的习惯。”但是他仍然从曾经生活过的那些城市里收集到了不同的秋天:比如北京的秋天就在马路上,是大街上银杏树随风呼啦晃动的一抹明亮、干爽的黄色;杭州的秋天则很“四季”,既有绿叶也有正在逐渐泛黄的叶子:哪怕在几乎找不到秋天影子的厦门,从偶然爬山时捡到的花草,或是临水大桥下的芦苇荡里也能找到秋天的线索。在夏生看来,花艺师是一份能提升个人对季节的敏感度的工作,从2018年正式开设“元也花艺”工作室至今,因为开设花艺培训课程和进行个人花艺创作,他会主动去关注不同时节的花材,从每一枝花材上感受四季的变化。“比如像枫叶、银杏、芦苇、菊类的花材或果实类是秋季比较常见的,假如要设计秋天主题的花艺,我还会从颜色、造型等方面去营造出秋天的氛围。”他说。提到秋天的颜色,首先想起的就是黄色与橙色系,但夏生却认为,并不是所有黄色和橙色的花材都能表现秋天的氛围,“秋色应该是偏哑光的感觉,是降低了亮度、低饱和度的色彩,因为秋天是储藏力量的季节,所以颜色应该更内敛。我会选择那些不是太过明亮、视觉上比较舒服的花材来创作。”

也许是出生在秋天的缘故,夏生对秋天一直抱有好感。他说:“我在做秋季主题的花艺时,不会刻意去营造情绪低落的氛围,因为我感受到的秋天是干净清爽的。虽然落叶会让人联想到生命的消逝,但是果实又传递出丰收的喜悦,所以我会搭配一些诸如蔷薇果的果实类装点。”植物一贯遵循自然生长的节奏:春发芽,夏开花,秋结果,冬雪覆盖种子,到了春天种子会再度发芽。假如没有秋天,没有果实携带的种子,又如何去进行新的轮回呢?夏生也希望能通过花艺作品,向观者传递他对秋天的理解:在枯枝败叶之下,往往覆盖着蓄势待发的生命力,枯萎的背面是生机。

深秋,带着颓败的色彩感,因此选择了干枯的鹤望兰叶以及枯枝、黄色柔丽丝,让画面看起来萧瑟又落败。桌面上加了黄色的梨子和微黄的柠檬,让画面更有生活感。

秋季花艺赏

对夏生而言,秋天是橙黄色系的,明亮又干燥,既有落叶,同时又硕果累累。因此选择橙黄色的玫瑰花做为主要花材,加入了小雏菊以及蔷薇果,点缀了白色和淡香槟色作为过渡色,让整个画面更加清亮舒爽。

这个作品是蜜桃色的秋天。淡淡的裸粉,慢慢过渡到微黄,初秋的心情,干净明亮又带点淡淡的温暖。还来不及伤感落叶,却已经开始期待丰收的果实和来年的再一次新生。

秋日生活,探寻另一个“世界”

风逐渐凉下来,一些秋日限定的昆虫开始“登台演出”,但更多的昆虫则准备越冬。对于热爱昆虫的郑昱辰来说,整理春夏的采集所得,获得新知,就是他的秋日最佳内容。

“昆虫也是相对容易发现新物种的类群,探索带来的满足感令我非常快乐。”

郑昱辰

厦门人,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在读研究生,昆虫爱好者。

新学期开始,郑昱辰正式成为了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一名研究生,来到北京不过2个月,他还在因为要踏入公共浴室而感到头疼。北京的秋来得很直接,湿度与温度都迅速降低,多加一件外套,成了他早晚的习惯。而与此同时的家乡厦门,天气仍旧高度包容着满街的背心短裙。

植物保护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专业,郑昱辰选择了昆虫分类与进化作为研究方向。当我问他因何着迷于昆虫,他说正是家人替他打开了昆虫世界的大门:“大概在我2岁的时候,爷爷奶奶就会带我去公园抓菜粉蝶的成虫和幼虫,还会买昆虫知识的书给我看。”一家人的闲暇时间几乎都与自然、昆虫保持着联系。直到现在,郑爸爸还会和儿子一起去采集昆虫。迷上昆虫后,郑昱辰的书单里多了许多动植物相关的书籍,时间也耗在了大自然里,他常沉浸在厦门中山公园、万石植物园等地。随着天气转凉,许多发生期在春夏的昆虫逐渐销声匿迹,而小白云蚁蛉、梯螳蛉、壯瘤犀金龟、泥圆翅锹甲等福建秋季限定种开始登上舞台,厦门出现了大量广斧螳成虫、洁蝉属、寒蝉属的昆虫,纺星花金龟也开始活动,而凸星花金龟、暗蓝异花金龟就少了许多。厦门虽小,昆虫多样性也不高,但他还是经常能见到之前从没见过的昆虫:“昆虫多样性极高,全世界已知就有100万余种,我在一个小山头待一天或许就能轻松采集到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昆虫,它们形态各异,有着许多奇特的行为,不断更新着我的认知。同时昆虫也是相对容易发现新物种的类群,探索带来的满足感令我非常快乐。”郑昱辰几乎全程都难掩激动,也忍不住向我“剧透”,今年年底他会发表一个台湾产的脉翅目昆虫新种。

来到北京后,郑昱辰还没有到过野外,只能通过在校园里的所见以及文献,还有本地虫友们的记录来了解这里的昆虫。例如斑衣蜡蝉,这种昆虫一般不会出现在闽南一带,但是在北京市区内却很容易见到,这让郑昱辰觉得新奇。而到了门头沟的小龙门一带,北京的虫友们常常能寻到各种精品虫,并不断发现新种,郑昱辰非常期待亲自去长长见识。大多数虫友都是通过网络结识,大家分享见闻和新知。说到这里,郑昱辰和我分享了他与“全亚洲最会采集天牛”的周文一先生的交往趣事。周先生采集昆虫已有40余年,摸透了许多种类的习性,所拥有的标本更是足以支撑起一座昆虫博物馆。每年郑昱辰都会拜访周先生,向他讨教昆虫知识以及采集昆虫的技巧。一次,周先生带着郑昱辰在自己收藏的标本中进行采集,一晚上的采集量就够年轻的郑昱辰完成一篇硕士论文。若有研究所需,周先生更是大方地将标本赠与郑昱辰。对于郑昱辰来讲,如周先生这样“富有”且慷慨的前辈,即是他研究昆虫之路上最珍贵的良师兼益友。

研究昆虫的路是漫长的,郑昱辰打定主意要在北京待上至少5年,从研究生读到博士,来日方长。随着北京的秋渐深,昆虫们也逐渐准备越冬,它们可能以卵、幼虫或蛹,甚至是准备越冬的成虫形态躲藏起来。而郑昱辰坐在实验室里的时间也变得更多了,标本归类、鉴定、画图、翻阅资料等,将收集了一整个春天和夏天的成果加以整理。待到来年春暖时,昆虫们将重新活跃,等待着郑昱辰的也将是新一轮的惊喜。

出野外,我们所能见到的不仅仅是昆虫,还有其它动物,对于蛇类我们要加倍留意且敬而远之,图为横在路边的坡普竹叶青,具毒性。

猜你喜欢

花艺柿子昆虫
RFID昆虫阅读放大镜
留一些柿子在树上
黄永川和他的“中华花艺”
山里的柿子红了
我最喜欢的昆虫——知了
昆虫的冬天
来自柿子的烦恼
浅析花艺职业技能竞赛——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花艺项目全国选拔赛引发的思考
我们终究要走的都是一条平凡之路二十二due+due花艺工作室
国际花艺设计师苏丽思 在大自然的无限空间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