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饭尫:米谷造神术

2019-11-14郑雯馨

海峡旅游 2019年9期
关键词:竹筐神像王爷

郑雯馨

塑造神像的手艺人知晓,人们都向神明祈求什么。因此,无论手中的材料是木石或米谷,他们都能塑造出众人所期待的“神”,使之成为尘世生活中仰望的对象与愿望的投射。

闽南话中的“尪”其中一种解释为“庙里的神像”,因此在初次听到“饭虺”这个词时,脑中即浮现出一尊以米饭塑成的神像,犹如庙会的小摊上一支支栩栩如生的面人。这样特殊的神佛造像通常出现在漳州一些举行“普度”和“王醮”的村庄里,作为“王爷”的化身或是列阵,用以祈求消灾解厄、阖家平安。制作饭尪的手艺人也是在那些特定的时刻被召唤,前往各个村庄施展他们的“造神术”——以米和稻谷制作出一批批精美的饭尪。即使这些“神明”只是短暂地停留,人们依然在当中填充了日常生活里的朴素愿望。

五谷为躯,呵气成神

农历“七月半”,漳州龙海市九湖乡百花村内的长福庵已是一派热闹的氛围,众人都在为为期三日的“普度”做准备,与这片热闹相对的,是宫庙旁小屋里的“饭尪”手艺传承人孙建平师傅和家中的表兄弟、侄女,他们应百花村里34位头家(“普度”活动的召集人)的需求,制作用于“普度”仪式上的34尊饭尪。此时屋内摆着34个竹筐,竹筐里装着象征黄金的稻米,到了最后阶段上面還会铺满一层象征白银的米饭。“合起来就是金银满箩筐。”孙师傅笑着说道。

目前竹筐上方是形如稻草人的粗坯。制作饭尪前,需要用较粗的铁丝扎出神像及坐兽的骨架并以稻草缠绕;而后用细铁丝将这些粗坯固定到一根立在竹筐的竹子上。粗坯完成后,要制作用于塑像的米粿糍,“做饭尪不能只用糯米,要搭配好糯米和白米的比例,一起煮熟后揉成团才能用。”孙师傅拆开一包包奶白色的米粿糍,饶有兴致地向我们介绍道。他抓起其中的一团,将其粘在粗坯上,如同在“稻骨”上覆盖一层米做的“肉身”。根据头家的需求,此次的饭尪有观音大土、四大天王、财神、寿星、八仙、武将、状元、仙女等等,他们形态各异,服饰和法器也不尽相同,因此还需要用各色颜料给米粿糍染色,并覆盖在“肉身”上。孙师傅将这一步骤称为“给神明穿衣”:譬如广目天王身着粉衣,双肩及双膝的甲胄为橙色,手持青色的小龙;观音大土是一席白衣,仅用几条细长绿丝勾勒出衣袖的褶皱,脚踏莲花座或是以青龙为坐骑;其他诸如八仙、天官、财神、寿星等神明的配色也主要凭借多年的经验,基本上都是色彩多样,艳丽醒目。尽管相较于木刻佛像或石雕造像,塑造饭尪的材质——米粿糍看起来软绵绵,但恰恰因为这一特质,使其看起来更贴近人的形象。

躯体完成后,头部需要等到举行“普度”仪式的当天才能安上,这是为了防止米粿糍受风而干裂。孙师傅参考了寺庙内神像的样貌,用石膏制作了几类脸部模具,正式制作头部时,抓一小团米粿糍扣到模具里,手指微微用力压实后倒扣模具,将成型的“脸”取出,而后用小毛笔稍作修饰。“四大天王是很威严的,所以眉眼要稍稍往上吊,看起来有点凶。”孙师傅说起小时候去漳州的南山寺玩,因为那四尊高大威武的天王像而害怕走进天王殿,如今他轻松地两三笔,就画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天王。不止是天王,在制作其他神像时孙师傅也是信手拈来,“我们家从我爷爷那一辈开始就做饭尪,我父亲很看重这门手艺,我从二十几岁就跟着他学,平时也喜欢到寺庙里闲逛,那些神仙长什么样都已经很熟悉了。”

比起父辈的饭尪,孙师傅做的饭尪更多了些心思,在头冠、衣摆等细微处装饰了不少小饰品;宽大的衣袖和脚下的浮云,则是为了展现神明飞升的姿态。整体造型完成后,要在神像背后插上几枝米兰或七里香,“这些植物代表洁净,有辟邪消灾的含义。”由此一尊饭尪才算正式完成,等到下午4点左右,村里的人会把这34尊饭尪抬到宫庙前,它们将是此次“普度”中重要的参与者之一。

庆赞中元,寄普世的希冀

百花村的“普度”在村庄里的长福庵举行,宫庙门上贴着“庆赞中元”,诵经声不绝于耳。孙师傅做的饭尪已被抬到宫庙前的雨棚里一字排开,正中“大首”的位置是村内最大的头家所预定的饭尪,饭尪的竹筐前还会贴上一张红纸,写着“会首XXX孤饭一浅敬奉”;头家会在各自的饭尪里竖起一支纸扎的“孤灯”并燃香祝祷,据说孤灯是为了指引幽魂来此领受当地人布置的“孤饭”。此时,雨棚前也竖起了灯蒿——那是一根长竹竿,顶端悬挂着字幅,这是在告诉神灵与幽魂,此地设宴做醮,请它们前来享用。闽南的“普度”结合了道家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因此当中的某些仪式依然能感受到佛道并存的痕迹:譬如盂兰盆节上有一个“施食”的环节,僧人会在黄昏时念经咒、供饮食来度饿鬼;百花村的“普度”也是选在傍晚时分举行,由一位道土做法,告知天地神灵之后,还会举行“施孤”的仪式,孙师傅解释道:“早期会准备一些吃的摆在寺庙门前的桌上,等时间一到,头家就撒出去让大家捡,场面很热闹的;现在还会准备一些文具和零食,村里的孩子也很开心。”

闽南的“普度”以丰盛的祭品来祭祀无主孤魂,避免它们祸害人间。除了普遍的仪式,流行于漳州某些村庄的饭尪则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漳州民间传说,饭尪的起源与朱元璋有关:传说当年和朱元璋打天下的32位将军被封为异姓王爷,但朱元璋猜忌心重,没过几年就将他们全数诛杀,这些王爷到天庭去诉说自己的冤情,于是玉皇大帝允许他们吃百姓的香火,漳州民间便有了制作饭尪来代表这些王爷的习俗。在孙师傅的记忆中,从前漳州差不多有40多个村庄都会在“普度”或“王醮”时预定饭尪,“从龙海市的海澄镇到龙文区的郭坑镇,芗城区里也有,甚至宫庙落成仪式上也需要饭尪。”有趣的是,浦南镇并没有做饭尪的习俗,据说是因为这里曾出过一位状元,而王爷都是进土出身,因此他们无法进入浦南镇领受百姓的香火。这个习俗延续至今,饭尪的形象也从王爷的化身转变为各路神仙,制作饭尪的师傅首先会询问村里头家们的意见,“其实大家求的东西都差不多,比如村里有刚结婚的就做送子观音,做生意的就做文武财神爷,四大天王代表风调雨顺,还有天官赐福、福禄寿三星、状元游街、八仙贺寿这些传统的福神,假如数量比较多,我们还会做武将、仙女,它们是王爷的随从和仪仗。”孙师傅对我们说。

从前做好的饭尪在仪式结束后,众人会分别取走一部分,回家煮熟后一家人分享或是赠予贫苦人家,暗示用这些附着了“神力”的食物来保佑家人平安与消灾辟邪。如今的饭尪会被头家们带回家供奉,有的甚至能保存好几年。不过对人们而言,它们依然是随“普度”或“王醮”一同出现,也一同消失的神明。饭尪手艺人在寻常的材料上,塑造出神的形象,它们的表情、姿态以及手持的法器,都契合着最直接、最世俗的希冀。农历的“七月半”是一个鬼神之说泛滥的时刻,对于那些难以触及的事物,我们需要一个具体的实相来代表及印证,不管饭尪是短暂过境的“王爷”还是神仙,它们都在祭典上扮演了信仰的角色,连接起冲破了束缚、肆意游荡的幽魂,与无时无刻不在祈祷的凡人。

猜你喜欢

竹筐神像王爷
李真 为神像赋新韵
爷爷的竹筐
旋转的欢乐,旋转的爱
神像与游走:文昌出巡非遗口述史系列之十一
和王爷換礼物
智娶公主
村山奶奶家的竹筐
谁杀死了王爷
谁杀死了王爷
现在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