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

2019-11-14于清淼黑龙江大学

新生代 2019年18期
关键词:和而不同统治者君子

于清淼 黑龙江大学

一“和”、“同”、“和而不同”的含义辨析

孔子“和而不同”思想的提出是对春秋以前“和”、“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最早探讨“和”、“同”关系的是周末年的周太史史伯,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在他看来,这里的“他”指的是不同事物或构成事物的不同因素,它们相辅相成,综合为统一体。和是一种“一”与“多”的辨证关系。“以同裨同”,是指相同事物或构成事物的相同成分的简单重复,无差别的统一。可以说已经认识到了“和”与“同”是两个对立的概念。

孔子研究了夏、商、周三代文化 ,在社会新旧交替之际 ,面对客观形势的发展从历史到现实提出的许多重大问题,多次阐述了自己的“和”、“同”思想”。据有关学者统计,《论语》中出现“和”字8次,“同”字9次,明确提出和同之辩的就是《论语.子路》所载:“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杨伯峻先生认为“君子和而不同”的“和”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和”是以礼为准则处理各种不同事物以及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相互关系达到的最佳状态,是保持矛盾对立面存在的和谐统一。而“同”本来是相同、相等的意思,如“君取于吴为同姓”,而在“和而不同”中却有苟同媚世,同流合污之意。“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就是说 ,道德修养好的君子能以自己的思想协调各种矛盾,使一切事情做到恰到好处 ,处于谐和状态 ,而不盲从附合。而道德修养差的小人却一味盲目苟同 ,亦步亦趋 ,人云亦云 ,而不善于协调。“和”是含着矛盾的统一,“同”是取消差异的苟同,和而不同,实际上就是主张在认识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当中允许不同事物和不同方面的存在,主张坚持原则条件下不同事物和不同方面的和谐统一。孔子把“和”与“同”作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 , 这就不仅仅是一般哲理的阐述 ,而是上升到处世为人的最高准则 ,较之史伯、晏婴等人 ,在人生哲理上作出了更为精辟的理论创建。

二、“和而不同”在孔子思想中的具体表现

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思想在个人人格修养和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

在人格修养方面,表现为:

第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而不同作为君子与小人的衡量标准。“君子”在孔子思想中代表个人品德修养的最高峰,从某种意义上肯定了“和而不同”是人格修养的最高目标。如孔子说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朴实多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显得虚浮,二者完美的结合,才是君子的风度,其中二者的统一即是和,朴实与文采则是不同的两个要素。

第二,在认识和对待富贵与贫贱的问题上,和而不同即肯定富与贵是人们的正常欲望即所谓“人之欲也”,但又对不符合道义的富和贵持否定态度即所谓“不义,富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认为“虽富贵,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由此可见孔子所要的富与贵是有条件的有原则的。他赞扬“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的颜回精神,反对在富贵面前丧失原则的不义行为,指出“放于利而行多怨” (《论语.里仁》)

第三,在出仕与隐居问题上,和而不同即是肯定学而优则仕,但又对不符合“道”原则的出仕持否定态度。孔子指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可见他教授弟子学诗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政治统治人才,但又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可见他并不是主张任何条件下都出仕,而是把有道和无道视为出仕和隐居的原则。这就是在这就是在这一问题上体现的和而不同。

在人际关系上,和而不同思想主要表现为处理三个方面的关系上。

首先是在处理君臣关系上,他继承了晏婴的主张一方面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另一方面因为君主之所是未必是 , 君主之所非未必非 , 所以对于君主做得不当或错误之处 , 大臣应该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具体就是做到“勿欺也 ,而犯之”。因此“和而不同”在处理君臣关系时 , 就是既要忠于君主 , 又不盲从君主 , 而是对君主的错误或不当之处要敢于批评。

其次在认识和处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上,一方面要坚持统治,另一方面要恰到好处 , 使民众安于被统治的地位 ,也就是使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处于一个和谐的统治秩序之中。孔子多次谈到使民服以及使民敬、忠、劝的问题。如哀公问:“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从以上这些言论看孔子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民众的统治。这反映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的对立的一面 , 但是同时两者又处于一个统治体系之中,两者的同一在于统治者要通加强道德修养搞好统治,而被统治者又要安于统治现状,不使这种和谐秩序的状态被打破。就是要达到使不服的远人,通过统治者的修文德,来使他们归附。做到“既来之,则安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做到使“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做到修己和克己, 作为统治者要通过统治者的言传身教来带动百姓 ,另一方面要求统治者重民、惠民、养民,“为政以德”这样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戴。

第三,在群己关系上,孔子的和而不同涉及到人生观和认识论两个领域。

在人生观上孔子的和而不同是确认个体的自我价值,然后将自我价值的实现溶化于对群体的认同和关怀之中。就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而言。孔子肯定自我实现。一方面他提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强调自我实现主要取决于自身能力和智慧的发挥。另一方面他又提出“知其不可而为之”(《宪问》)的精神,强调不沉沦于世俗而泯灭自我,强调自我实现是由自身力量来左右的。孔子把自我实现看作是自我展示和发现其内在能力和力量的过程。这就从自我的能力和力量方面确认了个体的价值。

三、“和而不同”方法论的现代意义

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虽然产生于两千五百年前,但这一思想的理性精神对于当今社会仍具有很强的现代意义和借鉴价值。

首先,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好国际关系,可借鉴运用“和而不同”的理论主张。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形态呈现多极化,人的个性也将愈加突出。国家之间,集团之间,地区之间,人际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复杂,民族国家地区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争斗将不可避免,有时还很激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把它作为维护世界和平,调解民族矛盾的有效途径,实际充满了孔子“和而不同”的智慧。实行和平共处,实际上就是孔子所汲汲追求的“和”,“和为贵”及“和则安”,只有坚持和的方针,社会才能安定,生产才能发展,生活才有改善,那种一边高喊人权一边滥杀无辜,一边高喊和平一边制造战争的罪恶行径,其实质也就是孔子所坚决反对的“同”,必然遭到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强烈反对。因此我们认为,在当今条件下,孔子的“和而不同”应当理解为倡和平,求安定,讲协调,许不同,谋发展。在当今世界仍可产生积极的作用。

其次,正确认识全球化与民族性的关系,树立文化包容观念,可运用和发展和而不同的理论主张。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当今世界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联系日益密切 ,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关系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日益紧迫地摆在全人类面前。上个世纪 90 年代 ,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提出了文明冲突理论,他预言今后将是一个文明冲突的时代。实际上他说的就是西方世界与非西方世界的文明冲突。这实际反映了这样一个现象即在今日世界 ,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的文化全球化大有把西方文化变成一种全球文化之势。面对这种情况,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应该成为我们的有力借鉴。

总之,“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根源所在,是古老的中国哲学智慧。21 世纪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纪 ,不同的文化之间既会有冲突也会有交融 ,正如著名孔子研究专家汤恩佳教授所说:“ 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纪 ,只有按照孔子‘和而不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思想来引导,才是人类唯一正确的出路。”

猜你喜欢

和而不同统治者君子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君子无所争
统治者的知识储备论
“和而不同”的美好婚姻
有君子之道四焉
中华文化中的全球治理之道
时代发展下的词汇意义流变
谈判要追求“和而不同”
谈判要追求“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