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的“情”

2019-11-14连晓雨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吉林长春130024

新生代 2019年18期
关键词:鱼之乐惠子无情

连晓雨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吉林长春 130024

庄子以其“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的形象为大家所熟知喜爱。庄子行事异于常人,在面对权贵、功名、友人、生死,都有自己的态度,他的形象看似无情实则有情甚至至情,本文拟从上述几方面着手,来看庄子的“情”。

一、性情

先秦百家争鸣,各学派著述立说主要为宣扬自己的政治观点,在《庄子》一书中,鲜明的表达了其政治态度。庄子表面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隐士形象远离政治,实则是积极用世,他对功名利禄表达不屑,并非不喜,而是认为那些政治是危险可怕的,他对政治有着强烈的批判与满腔怒火,这与传统意义上消极避世,隐居山林不问政事的隐者全然不同。

首先对于君王,在《山木》篇中,就有庄子与魏王的对话: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

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

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 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 此所谓非遭时也。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枏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 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见剖心征也夫!”

这段话以猿猴作比写出了庄子以自己为代表的身怀道德之士们,虽然生活上是贫穷的,需要穿着补丁衣服,但是在精神上来讲,他们是富足的,他们安于贫困,清高自恃。这种话孟子也对齐宣王说过。宣王想要面见孟子,孟子托病不见,认为宣王虽有富贵爵禄而自己有仁和义,自己感到很满足。这就是文人知识分子的清高气节。在《庄子•秋水》篇中,也有对于楚王的言论,说自己不愿意做被供奉的神龟,宁愿曳尾于涂中。以示自己宁愿自由自在生活也不要博取富贵于庙堂之上的决心。

再者对于想要求取功名富贵的人士,他的内心也是鄙夷的,他的批驳鄙夷一针见血,言辞犀利,令戚戚小人自惭形秽。在《秋水》篇中有鹓鶵腐鼠的寓言: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以鹓鶵比喻自己这种志趣高洁之士,而腐鼠就是汲汲追求名利,猜忌君子的丑态小人。陆西星在《南华真经副墨》中评价:“世道交情,观此可发一长笑。庄生直为千古鄙夫写出患失之态。只一字形之,妙哉!”还有在《列御寇》一篇,也用激烈的言辞对其予以讽刺,说他们为君王舐痔,以得不光彩的赏赐却洋洋得意忘乎所以,最后说“子行矣”怒斥厚颜无耻之徒,以示自己和他们划清界限。

庄子对待君王,对待求取功名之士的态度表明自己对于政治并非漠不关心,他是有一腔怒火在的,与后世安心出世的隐者形象截然不同,他只是用一种不合作随时揭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看不惯的一切,来应对危险的政治,这正是庄子的真性情。

二、深情

探讨庄子的政治态度之后,我们从他的生活方面再来看庄子的有情。

对于生死庄子有自己的见解。在《至乐》篇中把他死亡看成解脱,可以跳脱于人间疾苦,君臣礼仪压抑,个人成为自己的人生主宰无拘无束的生活。在面对妻子的去世,庄子更是表现出异于常人的举动——鼓盆而歌。受到批评也不以为意,他认为人的生死如自然四季运行而并无二致,所以生死循环并没有什么值得悲痛的。他对自己的妻子去世没有显示出悲痛,那么可以说庄子是无情的吗?显然不是这样的。在《徐无鬼》中,庄子对待自己的死亦是如此。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

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他对于自己去世后的安葬显得更加不以为意,不要棺材任凭乌鸢蝼蚁啄食。把常人认为严肃悲痛的事情,以一种轻松戏谑的口吻说出,足以见其达观的人生态度。

在先秦,各家学派对于死后的丧葬制度持不同意见,最开始人死随意丢弃在山沟里,后来后代孝顺者不忍才以棺椁葬之,为表敬重,后来发展才形成完整的丧葬制度,成为风俗兼以别尊卑。儒家亲亲尊卑,主张厚葬 墨家从小生产者角度出发提倡节用节葬,而庄子的薄葬则是出于对于生死的哲理,齐生死,泯物我。庄子主张造物无主,万物一体自观化中见。他的视野是很宏阔的,着眼于整个宇宙中来看整个人生。他认为宇宙一切物皆有道,人生界只是宇宙一切界中的一小部分,所以人的生死就更加的微不足道。因而他面对妻子的死亡,自己的死亡显得从容淡然就是在他的情理之中了。并非无情,而是用自己的至情表达对妻子的深情。

三、热情

庄子对于政治采取一种犀利批判的态度,对于生死采取看似漠不关心的态度,那么庄子真的是想他表现出的那样“无情”那样铁石心肠吗?实则不然。惠子曾经问过庄子,人是无情的吗?庄子说是的。惠子有问他:“人而无情,何以为人?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说:“吾所谓无情,言人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所以他说的无情就是指顺应自然而已。

惠子之于庄子是特别的,他们不仅是经常辩难的对手更是互为精神支柱的好朋友,观点不同从来没有影响他们的友谊。他们之间有对事物辩证关系,鱼乐之辩,有用无用等关系进行了一系列诙谐幽默的辩论,哲理意蕴深刻。最有名的是《庄子•秋水》的鱼乐之辩:“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惠子都对人是否能理解别人思想予以否定,然而庄子抓住惠子提问中的:“汝安知鱼乐”推论惠子承认庄子知道鱼之乐。惠子的本意是,你怎么能知道鱼之乐?而庄子把这句话曲解为你是怎样知道鱼之乐的?实际上这是偷换概念的诡辩,但是不让人觉得庄子狡黠,反而觉得他机智有趣,是个妙语惊人的智者。他们在认知的态度上,便有显著的不同庄子偏于浪漫的天马行空的美学上的观赏,惠子则着重脚踏实地知识论的判断。之所以会有不同的认知态度,是因为他们的性格相异 庄子具有艺术家的风貌,惠子则带有逻辑家的个性。所以即使两人基本立场不同,即使在现实生活上有距离,学术观念也互相对立,但从情谊上讲,惠子确是庄子生平惟一的挚友。在《徐无鬼》中可以看出他对友情的重视: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人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正是因为他对于惠子的喜爱对于他们友谊的珍惜与重视才更加激发了庄子的创作才思,正是因为有了可以旗鼓相当的辩论对手,才会有那么多雄辩诙诡妙趣横生的精彩论辩。这正是庄子对于朋友,对于学术的热情的体现。

小结

庄子他有着丰富的感情,对于昏君暴力统治,他充满了的满腔的愤慨,对于汲汲追求权贵获得不义财富的卑劣小人,其厌恶之情溢于言表,对于妻子他有着浓浓深情,对于自然界的可爱生灵洋溢着欢愉之情,又更是极重友情。所以总的来看,庄子是看似无情实则有情甚至至情,正如林云铭在《庄子因》中所评价的那样:“庄子似个绝不近情的人,任他贤圣帝王,矢口便骂,眼大如许 又似个最近情的人,世间里巷家庭之常,工技屠宰之术,离合悲欢之态,笔笔写出,心细如许。” 正是因为庄子这样看似无情实则有情,在生活笔端处处显露出自己的性情深情热情,才会在千百年来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注入深厚的内蕴,作为我们共同的精神导师给予我们以巨大的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鱼之乐惠子无情
时间,遗失了什么
可乐
无声胜有声
惠子巧辩庄子
郑合惠子:率真Lady
禅意入墨 淡写人生
无情最是有情人
有情何似无情
未曾深爱已无情
爱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