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魂曲的发展历史和结构

2019-11-14刘静河北师范大学050024

新生代 2019年18期
关键词:套曲安魂曲时期

刘静 河北师范大学 050024

一、安魂曲的发展历史

安魂曲是为亡者举行的典礼仪式弥撒中的合唱套曲,从产生到现在,风格和形式内容一直在不断演变。从最初的素歌发展到形式丰富的体裁经历了近六百年的历史。早期基本上都是在教堂内为已亡灵魂举行的追思弥撒。规模较小,形式单一。后来,随着世俗音乐的发展,安魂曲这种音乐题材不再局限于教堂中演唱,逐渐融入复调、器乐,管弦乐队、交响元素、爵士、摇滚、布鲁斯、舞曲等戏剧元素、成为经典性的大型声乐合唱套曲。安魂曲的发展贯穿于整个西方音乐发展的各个阶段,贯穿了西方音乐发展的规律,大致可分六个阶段:即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时期。

一:中世纪时期:安魂曲是从格里高利圣咏中节拍无规则的素歌演变而来的,单旋律为主,音乐情感庄严肃穆,音乐性较强。其中《永世安息》《为死者的弥撒》较著名。另外还有类安魂曲的创作,如中世纪的纪尧姆•德•马肖(1300—1377)的《圣母弥撒》就融入了安魂曲的创作特征。

二: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复调音乐”产生以及“人文主义”新思潮的涌现,安魂曲呈现在素歌单旋律外加入新的旋律线和创作上人性化的特点。最早的一首完整性复音安魂曲是15世纪作曲家奥克冈(1401—1497)创作的《短拍弥撒曲》、若斯坎的佳作《唱吧,喉咙》以及奥布雷•赫特的《至上圣母的爱抚》。这类安魂曲相对保守,仅在特定的场次汇总进行创作与构思。另外,文艺复兴晚期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因信称义”和“圣经本地语言化”,对安魂曲音乐中宗教歌词的选用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浪漫主义时期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变使用了自己的母语—德语进行的创作。歌词内容也不再局限传统的拉丁经文。

罗马教会16世纪举行的“特伦会议”中将安魂曲正式统一,规定每个段落所使用的的经文,内容主要由五个部分的常规弥撒组成,即“垂怜曲”“光荣颂”“信经”“欢呼经”“羔羊颂”。但作为特殊弥撒套曲的安魂曲删去了普通弥撒中欢快的“光荣颂”和“信经”,加入“震怒之日”等特定部分来代替。

三、巴洛克时期:17世纪器乐的空前繁荣,推动了安魂曲的创作形式的变化,产生了纯乐器的安魂曲形式。此时期音乐华丽且富于感染力,注重技巧性,注重管弦乐手段的表现,这些在安魂曲中都有体现。代表作有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

四:古典主义时期:18、19世纪的安魂曲成为管弦乐队伴奏的大型合唱套曲。19世纪,安魂曲中的器乐部分已经与合唱相当,经文的选用也受“人文主义”的倡导,创作用“理性”作为创作口号,呼吁宗教宽容和人类博爱,世俗音乐和宗教风格音乐之间的区别已不大。代表作有莫扎特的《d小调安魂曲》。

五:浪漫主义时期:19世纪安魂曲的结构越来越庞大,作曲家常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典礼习惯填词,安魂曲早已不是单纯的为罗马教会弥撒所作,安魂曲歌词也非一定是拉丁文歌词。作品的自由度和“个性”空前明显。如加布里埃里•福雷的安魂曲结构短小精悍,缘于作者个人对死亡的态度,即死亡令人欣喜的拯救,而非令人痛苦的经验。又如勃拉姆斯(1833-1897)的《德意志安魂曲》采用的德文 声乐的表现手段多样化,独唱与歌剧咏叹调的演唱相近,增加了安魂曲的戏剧风格和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如朱塞佩•威尔第(1831—1901)的安魂曲就是这一形式的典型代表。

当然,也有很多安魂曲“共性”地加入了标准的弥撒经文和自选文字。此时期其他的代表作有柏辽兹的《纪念亡灵大弥撒曲》、布鲁克纳的《安魂曲》、德沃夏克的《D大调弥撒》。

六:20世纪时期:20世纪安魂曲随时代的发展逐渐脱离传统创作模式,音乐加入许多新元素,呈现“多元化”特点。作曲家以个人主观态度处理宗教文本,用以突出自己的创作风格,在管弦乐伴奏的弥撒中引进交响性结构。有代表性的是美国作曲家伦纳德•伯恩斯坦(1918—1990)创作的《安魂曲》内加入了爵士、摇滚、布鲁斯、舞曲等戏剧性效果,完全颠覆了传统安魂曲的创作模式。布里顿(1913—1976)的《战争安魂曲》(1961年)在传统拉丁弥撒六个部分的基础上,加入反战诗人欧文的英文诗歌而作。

20世纪以后,安魂曲的写作发生了很大变化。代表作品有: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的《安魂颂歌》、利盖蒂(1923—2006)的《安魂曲》、杰弗里•伯贡(1941—)的《安魂曲》以及约翰•福尔兹(1880—1939)的《世界安魂曲》。这些安魂曲歌词文本是节选的片段式,乐队编制较之前更为宏达。

安魂曲祈愿亡者的灵魂在死后获得安息与永生为主题。它在西方音乐史上发展受到音乐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和宗教背景影响,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脉络,贯穿于西方音乐史的各个时期。历代作曲家创作模式虽然不同,但是祈愿亡者在死后获得安息与永恒、告慰生者,传达人际之间博爱精神的创作主旨贯穿始终,而且是安魂曲音乐的精神本质所在。

二、安魂曲合唱套曲的内部结构

西方音乐中的安魂曲都取材于宗教内容,因此结构大致相同。传统的创作模式是拉丁文歌词。安魂曲属于教会特殊弥撒合唱套曲的礼仪用乐。安魂曲不在主日或庆节举行,与常规弥撒五部分“垂怜曲”“光荣颂”“信经”“欢呼经”“羔羊颂”不同的是,没有《光荣颂》和《信经》,由《震怒之日》和《永恒的光辉》等代替。作为大型声乐合唱套曲,结构内部有着内在的联系性和复杂性。安魂曲内部结构是配合仪式中各个步骤进行的,套曲由八个部分,十四段组成:

一:进堂咏(Introitus) 又名“安息经”。

二:垂怜曲(Kyrie) 又名“慈悲经”。

三:继抒咏(Sequenz)又名“末日经”“审判经”其中包含

1.震怒之日(Dies irae)

2.号角响彻四方(Tuba mirum)

3.威严的君主(Rex tremendae)

4.慈悲的耶稣(Recordare)

5.羞愧天地(Confutatis)

6.痛苦之日(Lacrimosa)

四:奉献咏(Offertorium)“主耶稣,光荣之王”包含:

1.主耶稣基督(Domine Jesu):

2.牺牲与祈祷(Hostias):

五:欢呼歌(Sanctus):反复演唱“圣哉”“神圣”

六:赞美经(Benedictus):“福哉,因主名而来”

七:羔羊颂(Agnus Dei):“上帝的羔羊”

八:领主咏(Communio):又名“圣餐经”。“永恒之光”

(有的作品还加上了“救赎经”部分,如加布里埃里•福瑞的安魂曲,最后加入了“领进天国”作为整部作品的结尾)

在西方音乐史中,安魂曲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宗教音乐体裁,它庄严神圣肃穆的宗教作品风格和宿命特征一直是《安魂曲》的烙印。作为合唱体裁,安魂曲的音乐与圣经中诗歌的完美结合,对于表达“死亡”主题这种哲理性的思考和诗意满满的意境,优势不言而喻。不同时期的安魂曲,是不同时期的人类在面对死亡,渴望永恒,反思生命,珍惜生命,直面死亡的不同表达与思考。

猜你喜欢

套曲安魂曲时期
北曲套曲体式研究述评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碰撞:记凯鲁比尼《安魂曲》首次国内公演
违抗安魂曲:以音乐为武器
论《安魂曲》中母亲形象的三重意味
宁浩的安魂曲与迷魂记——兼及新世纪中国电影的类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