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11-14康建云武汉大学教育技术与教学服务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新生代 2019年18期
关键词:思想教育

康建云 武汉大学 教育技术与教学服务中心 湖北武汉 430072

在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由此可见,意识形态工作决定着党的前途命运,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总体判断,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以及它在引领思潮、凝聚人心、推动发展方面的强大支撑作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校要直面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的难题,妥善处理好意识形态思想教育、舆论教育、文化教育、远大理想教育中主导性与从属性、建设性与批判性、民族性与世界性、远大理想与现实境遇的辩证关系,筑就意识形态建设新的高地。

一、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地位及其重要意义

在中共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这句话表明,意识形态工作在新的历史方位上须有新调整,意识形态的理论研究本土化、时代化,人民才认可,才能凝聚全民力量建设祖国,祖国各方面的发展才会向好,为我们如何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指明方向。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及其战略地位。什么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即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形式中。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 它对社会的发展起巨大的能动作用 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历史继承性 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平衡的,有时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在思想领域会超过当时经济上先进的国家。自从阶级产生以后,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摘自《辞海》)当前,影响我们党执政地位巩固的因素非常多,集中表现在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等四个挑战,精神懈息、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四个危险。无论是应对外部的挑战,还是解决内部的危险,都需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大力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这是应对一切挑战风险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 是对共产党关于意识形态方面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丰富和发展, 同时也是保证高校社会主义方向的理所必然之趋。所以只有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 才能巩固好思想阵地,把握高校意识形态正确方向,保证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二)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期、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很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社会的安定和谐亟须意识形态工作发挥其特殊的作用,为社会稳定提供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社会成员指出正确明晰的前进方向,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理顺社会情绪,凝聚改革共识,最终为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和文化支撑。由此可见,意识形态工作围绕中心、服从大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向全社会提供大量的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正能量,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改革开放30多年, 我国取得卓越的成绩, 尤其在经济领域的巨大发展, 使西方国家倍感压力。他们企图通过思想文化途径对我国进行侵袭。他们选择传播的主要阵地就是高校, 尤其是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高校大学生。他们无孔不入的推行他们所谓的“普世价值”, 通过网络、宗教等形式进行渗透影响, 使部分大学生思想发生动摇, 怀疑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我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所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三)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接班人的必然要求。高校是传承和创新知识与思想的重要园地,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功能,是国内外社会思潮的聚集和交汇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和核心功能,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人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目前,我国近2500所高校中,在校大学生达2400多万人。这个庞大而重要的青年群体,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和确定的过程中。这些“90后”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意识比较强,但是由于成长于改革开放环境,缺乏改革开放前后的比较,更没有经历过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对比,对党的历史和中国国情了解不深,容易受错误理论和思潮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就更加需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因此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 培养大学生具有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和大局意识是培养高素质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需要。

二、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信息技术不断的进步,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也开始受到更多来自于其他国家不同文化的冲击甚至是威胁,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在我们内部社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也会带来价值观的转变,虽然我国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是不可否认,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出了相对弱化的发展趋势,因此也面临着各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不同社会思潮所带来的迅猛冲击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各国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与此同时中外文化的交流也在逐渐加深,中西方思想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也在迅速的升温。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部分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打着学术交流的借口,不择手段的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打压。 在很多网络上,书刊杂志甚至是一些高校的课堂上,经常会涌现出一些民粹主义、新自由主义等西方思潮,这些错误的价值观一度在高校内盛行。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大学老师, 在讲课时会把一些西方的思潮奉为真理传授给学生,甚至还有一些老师在课堂上口无遮拦,毫无根据的对国家和政府随意发表不满甚至是污蔑的言论,这些极为恶劣的行为都严重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上述行径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对社会意识形态的质疑, 因此而产生错误的价值倾向,这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二)对于网络传媒的掌控有一定的难度。互联网技术在近些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它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影响着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比如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正是因为互联网具有多元化,同时对于信息的传播十分快速,因此就给一些有害的信息创造了传播的条件,例如一些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技术,把一些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的思想和观念大肆宣扬,以此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由于大学生基本都生活在大学校园里,入世不深,因此很难有比较强的政治敏锐度,对于很多信息的好坏也无法准确分辨,更没有办法通过这些现象来看到本质,所以就很容易被这些错误的价值观所引导,甚至是利用,从而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危害。

(三)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模式缺乏创新。除了一些社会发展中所带来的客观问题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模式需要不断创新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老师授课的主要目标就是片面的强调校园秩序的稳定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往往会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并没有加以重视。老师的授课内容基本上都是一些较为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所以很难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的热情,因此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就无法有效的发挥自身主体性的作用,这对于高校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

(一)坚守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着力培养学生的正确“三观” 价值。意识形态教育不局限于一隅,坚守意识形态教育阵地,应最先坚守住学校,再以学校为基点,辐射家庭和社会。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同时,还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将理论学习融入生活中,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之间形成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力,才能抵制各种社会思潮侵扰。从而认同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形成自己的价值信仰,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作用。一是高校要加强党委统领作用,切实把意识形态教育当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来落实,捍卫主流意识形态的决定性地位。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意识形态思想教育的灵魂所在。二是下大气力加强思政课建设,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耦合度。思政课是落实好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灵魂课程,对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成长有着决定性作用。三是进一步加强教师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力度。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和比重,教师要以身作则,鼓励更多教师身体力行,利用三尺讲台传播 中国好声音,唱响新时代最强音,帮助广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发挥好党委宣传部、 共青团、工会、教师工作部等部门的培育联动机制。进一步提升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引领示范作用,决不允许任何人,将任何消极声音,以任何形式传入校园和课堂,建立长效管控机制。

(二)加强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把控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地位。对于高校信息网络的安全性要加强监督和管理,要不断的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的引导机制,为实现校园信息网络安全提供更好的保障。此外,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西方社会形形色色的思潮都会不断侵袭,对此我们一定要灵活应对,既不能全盘否定,也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和具体价值加以评判和选择。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取长补短,既要取其精华,又要做到以我为主,从而避免外来思想威胁到主体地位。高校在具体操作中,不仅要充分利用校园信息的传播优势,同时,还要注意把传统媒介与新媒体相结合,这样才能全面的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更好的维护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

(三)创新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努力提升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想要更好的突破高效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的瓶颈,就要加强对意识形态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所以在此过程中,有关的教育工作者以及相关的领导部门应该对不同的教育模式进入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从而总结出它们的利与弊,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思维和方法,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 此外,所有的教育都要做到以人为本的原则,所以学校和老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在创新教育模式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选择学生比较关心的社会现象或是有强烈探究欲望的思想政治话题,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最大程度的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这样才能有效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从而给高校意识形态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高校不仅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同时也肩负着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传承的重要任务。 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要始终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原则,在新形势下注重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并对在此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加以分析和研究,这样才能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对于高校意识形态长远的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帮助。

猜你喜欢

思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思想与“剑”
什么是“好的教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