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四书”视域下高职大学生德性培养

2019-11-08文小兵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四书高职学生

【摘 要】 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德性教育存在的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陈旧、教育效果不佳等问题。借鉴“四书”丰富的德性教育资源与德性修养知识,通过环境薰染、教育引导、自主修养等路径,可以达成培养和提升高职大学生德性之目的。

【关键词】 四书;高职学生;德性培养;路径

德性是一种获得性的稳定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定势,是以文化人、化文成人的重要成果。高职院校德性教育的现状有待改善,高职大学生德性培养的路径与方法有待明晰和创新。借鉴“四书”丰富的德性教育资源与德性修养知识,有助于提高高职大学生德性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促进德性的养成与完善,有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履行立德树人的职责。

一、高职院校德性教育的现状

1、教育内容单一

高职大学生德性教育的主要载体是思想教育课程,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毋庸置疑,这些课程非常重要,对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等核心问题,起着关键作用。但是德性培养还必须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在現有基础上适当增加与受教育者相适应的内容,充实德性知识,比如选择编入“四书”等富含德性教育资源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区域文化中的德性教育资源等,使学生感到学习内容贴近生活与做人的实际,通俗易懂,亲切可感,从而增强德性教育的实效性。

2、教育方法陈旧

当前高职院校德性教育较大程度上仍是将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混为一谈。强调认知,知识的灌输,概念的理解与记忆,将书面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道德素质的评价。这是有违德性教育规律的。德性教育必须重视师生交流互动,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的德性意识和自觉,才能促使学生从德性他助者转变为德性自助者;德性修养必须经过德性实践,乃至持之以恒的德性实践才能取得实效。因此,我们要树立大德性的教育观念,将德性教育和德性修养融入校园日常生活、校园文化活动和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去。只有丰富教育方法,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合力,才能显著增强教育教学效果。这一方面可以借鉴先秦儒家将道德教育融入“人伦日用”,强调知行合一的做法。

3、教育效果不佳

教育效果不佳的主要表现为德性与德行的分离,[1]以及个性化德性教育的缺失。部分学生知善而不行善,知仁而不行仁,不能将课堂上所学付诸行动,更没有形成自主修养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也就是说,德性还只存在于口头上,没有体现到行动中。如何做到知行合一、表里如一?必须遵循德性培养规律:一是从“四书”德性资源中寻找并深刻理解为何要培养德性的依据,开发学生培养德性的源动力;二是要突出德性实践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磨练意志,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三是加强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分层次教育,还要给有特殊困难的学生以关爱,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实际问题。

二、高职大学生德性培养的路径与方法

江畅教授认为,[2]德性培养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环境薰染,二是教育引导,三是自主修养。环境薰染有利于学生德性的自发生成;教育引导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德性意识,为自主修养奠定良好基础;自主修养则是在德性教育的指导和启发下德性主体的主动作为。“四书”蕴含丰富的德性教育资源和德性修养知识,可为高职大学生德性培养提供借鉴。

1、环境薰染

环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良好的德性环境的营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自发地形成德性。“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孔子认为:居住在民风淳厚的地方是最理想的;不选择民风淳厚的地方居住,怎么算得上明智呢?说明孔子非常重视环境对人德性形成的影响。根据涂又光先生的泡菜理论——泡菜的味道是由泡菜汤的味道决定的,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学生的德性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学院文化环境,尤其是校园文化的氛围决定的。如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认为: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借鉴“四书”等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德性教育资源,厚植校园文化根基,营造淳朴和谐的崇仁尚德的文化氛围。如将经典语句制作成条幅张贴在公共场所,组织弘扬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等活动,将传统文化融入校训作为学校师生的精神引领,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和教师以及学生干部、优秀学生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潜移默化促进学生德性的自发形成。此外,校园文化必须具有鲜明的惩恶扬善的价值导向,体现对善行的褒扬与激励和对恶行的谴责与鞭挞,以此激励学生去恶从善,做一名有益于社会的合格大学生。

校园文化建设还要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尤其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道德规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这是社会主义德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履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责任的必然选择。

2、教育引导

德性教育的主要作用:一是通过德性知识传授,促使学生自发形成德性,并懂得为何要培养德性,从而形成德性意识,二是启发和指导学生自觉地进行德性修养与德性完善。德性修养虽然是自主行为,但是它自始至终离不开德性教育的启发与指导。

《论语》里孔子多次将君子与小人对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等,学习这些内容能引导学生自发向君子看齐,争做新代的君子。诸如此类的知识的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自发形成德性。孟子的性善论、《中庸》的诚道观蕴含人类社会共存的价值意蕴,能为德性培养提供依据;孟子的“上不愧于天,下不怍于人”“浩然之气”等,能为学生培养德性提供精神支撑。这些内容和助于培养学生的德性意识,并引导他们自觉自愿进行德性修养。

《论语》里“仁远乎哉?我欲仁,而斯仁至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孟子》里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等内容,告诉学生德性修养与完善的关键在于自己而不是他人,从而能使他们坚定信心,树立德性主体意识,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德性修养。

3、自主修养

自主修养包括德性修养与德性完善,虽然它是德性主体的主动作为,但是仍然离不开德性教育的指导。一方面德性意识来源于教育,并且主要是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德性修养与完善的内容与方法也主要是由德性教育传授的。

德性修养源于德性意识,即认识到德性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并反思自己的德性状况,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涵育锻炼”的实践过程。德性修养需要意志力的长期支持,因为将德性要求转化为动机,将动机转化为行动,将行动养成为习惯,要接受各方面的挑战,没有顽强的毅力是难以达到目的的。当今社会人心浮躁,过度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的大有人在,有的甚至为了满足物质的贪欲而不择手段,因此要克服外界的各种诱惑与挑战,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持续地进行德性修养需要更加坚强的意志与顽强的毅力。“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孔子赞赏颜回,是因为颜回有坚持行仁的顽强意志合符君子的要求。《中庸》里面的“择善固执”,同樣体现了儒家学者修身要持之以恒的观点。“四书”还为德性修养提供了丰富内容和诸多方法。内容如孝道观、诚道观、义利观、交友观等,方法如忠恕之道、自省、慎独、克己复礼、挈矩之道、中庸之道等。

德性完善是在基本德性形成的基础上,在德性教育的指导下,拓宽德性的范围,提升德性的层次,使之趋完善的过程,正如《大学》所谓“止于至善”。德性完善是永无止境的,因为即使一个人的德性到了比较完善的程度,随着时间推移和外界环境的变化,德性又必须与时俱进,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并且原来已经形成的德性还需要不断进行维护。孔子一生都在不断进行德性修养与完善,他到七十岁才能做到“人心所欲不逾矩”。这就告诉我们,德性培育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情,只能死而后已。

【参考文献】

[1] 刘芳.论德性养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06)90.

[2] 江畅.论德性修养及其与德性教育的关系[J].道德与文明,2012(05)104-110.

【作者简介】

文小兵(1969—)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人文教育与应用写作.

猜你喜欢

四书高职学生
当代人如何读“四书”
论晚明“四书”诠释中的佛学路向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译介研究
陈澔对《礼记》的诠释特色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先秦儒家经典中关于“诚”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