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 对大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及措施

2019-11-07俞栋肖钰士

文教资料 2019年23期
关键词:慕课大学生

俞栋 肖钰士

摘    要: “慕课”具有教学形式新颖、课程规模巨大、突破学习时空限制、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和社交性等特点,对大学生产生一些积极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满足学生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的追求,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便于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为确保“慕课”发挥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应当采取必要的举措:建立“慕课”准入制度,确保课程质量;加强学生选课前的引导,完善“慕课”课程分级;建立“慕课”学习档案和学习者分级等。

关键词: 慕课    教学组织形式    大学生

“慕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自从2013年清华大学首个中文版“慕课”平台——“学堂在线”正式推出之后,短短几年时间,“慕课”从新鲜的舶来品变成一种广受学生欢迎的教学组织形式,并迅速扩散开来。值此“慕课”迅速发展之际,不禁要问:“慕课”对大学生学习到底有什么影响?究竟有哪些积极影响?是否存在消极影响?本文基于大学生视角探讨这些问题,以图推动大学教育教学方式变革,为提高大学生学习质量提供参考。

一、“慕课”的特点

(一)教学形式新颖。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主要有两种教学组织形式: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cMOOC模式和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xMOOC模式。

1.“cMOOC”。cMOOC的课程模式侧重于知识建构与创造,强调创造、资质和社会网络学习。对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持续学习的时间和精力要求较高,且学习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难以复制,因此目前发展规模有限。

2.“xMOOC”。xMOOC的课程模式更接近以往的教学理念,并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对其进行优化,使其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移动访问和碎片式学习要求,相比于cMOOC,更侧重知识的传播和复制,强调视频、作业和测试等学习方式。目前我们接触到的绝大多数都是xMOOC的形式。

(二)课程规模巨大。

“慕课”课程的规模巨大是另一特点,以互联网和“慕课”平台为纽带,学生可以学习的课程数量和学科领域大为增加。截至目前,我国“慕课”课程的总上线量约为12500门,内容上实现对常见学科的基本覆盖。以清华大学研发的“慕课”平台“学堂在线”为例,截至2016年,该平台运行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国内外顶尖院校的优质课程,内容涵盖计算机、经管创业、理学、工程、文学、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总计在线运行课程已经超过1000门。

(三)突破学习的时空限制。

“慕课”因为在线学习的特点,使学习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突破。通过互联网这一途径,学生不需要被教室束缚,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例子是2011年斯坦福大学Sebastian Thrun教授与Peter Norving教授制作的“人工智能导论”这一课程,吸引了来自190多个国家的16万人注册学习。随着网络覆盖率不断提高,学生将真正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

(四)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和社交化。

学生在“慕课”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平台的论坛或者专门的讨论区与课程的导师、助教及同一门课的学习者们互动。在这里学生可以交流心得体会,也可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导师和助教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解答和反馈。

二、“慕课”学习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慕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目前“慕课”对大学生的学习主要为积极影响,消极影响没有显现。因此,下文将主要从“慕课”的积极影响方面入手,分析“慕课”对大学学习的积极影响。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生从不缺乏好奇心,好奇心是人们学习和进步的一大动力来源。在对怀化学院学生有关“慕课”学习的问卷调查中,234位受访者中有65.38%的学生认为,相比于以往的课程,“慕课”对他们更有吸引力。“慕课”丰富的课程资源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对于未知领域的好奇心,“慕课”的开放性和在线学习的特点,降低学生学习的门槛,吸引学生参与课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有超过68.96%的学生通过论坛发帖讨论问题、交流心得,“慕课”独特的学习方式和便利快捷的交流互动功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可激发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动力。

(二)满足学生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的追求。

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但是以往由于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所限难以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慕课”通过“慕课”平台与各大高校合作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以清华大学研发的“学堂在线”“慕课”平台为例。在知识的广度上,目前,“学堂在线”平台收录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同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国内外众多名校的优质课程,课程囊括计算机、理工科、人文历史、教育、艺术等众多领域。另外,“学堂在线”是国际“慕课”平台“edX”在中国大陆的授权机构,因此,在“学堂在线”平台上可以学到“edX”平台课程。在知識的深度上,“学堂在线”平台不仅有面向大学生的课程,还专门推出了面向高中生的基于高水平大学人才选拔理念的系列课程——“MOOCAP”中国“慕课”大学选修课。除了常规课程外,还有面向创业者开放的“中国创业学院”,以及“数据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项目,该项目是面向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开放的在线课程公共平台。

(三)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相比较以往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课程学习、讨论及检测,“慕课”由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从课程的选择、学习到心得交流、问题解答、课程检测等环节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虽然会有课程学习计划,但是限制性并不强。在没有课程进度压力和课堂时间的限制下,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互动,使学生有更强的参与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便于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

学生的需求是多样的但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如何更好地安排时间满足不同的需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大学课程安排相较于之前各学习阶段是非常宽松的,使学生在学校专业课程学习之外有更多零散的空余时间,学生对于零散时间可以有很多选择。若把这些零散的时间投入传统学习不仅会因为时常中断而影响学习效果,还会使学生因放弃其他选择而产生厌烦和抵触。而“慕课”却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网络在线学习,不需要固定时间和地点,可以随时开始和暂停课程学习。

以上就是“慕课”对大学生学习的主要积极影响。但在学生“慕课”学习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阻碍“慕课”积极影响发挥。要确保“慕课”对大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三、确保“幕课”对大学生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举措

为了发挥“慕课”对大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应当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下文主要针对“慕课”的课程质量、学生课程的选择、课程学习监督三个方面提出三项举措。

(一)建立“慕课”准入制度,确保课程质量。

在调查中,有高达82.5%的受访学生认为“慕课”的课程内容质量是他们选课首要考虑的因素。但目前国内上线的“慕课”的总体课程质量是难以完全达到学生的要求的。许多课程无论是课程的内容、视频的制作还是课程的监测和评价都是相当粗糙的,学生学习后无法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当然难以满足学习者更高的学习需求。要确保产品的质量就要有一定的质量标准,而要提高“慕课”课程的质量需要一套属于“慕课”的课程标准。在“慕课”制作完成后,上线发布之前需要经过一定的审核,对课程的内容、视频的质量、课程的设置等进行评判,剔除其中粗制滥造的部分,保留富有特色对于学生有学习价值的内容。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避免造成课程的同质化,使“慕课”课程失去本身应有的活力和吸引力。

(二)加强学生选课前的引导,完善“慕课”课程分级。

从小学开始,老师在给我们上新课前都会先介绍一下新课的大致内容和课程学习后要掌握的知识点,成为学习课程的习惯。但是“慕课”的学习在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同时缺失这一环节,或者说这个环节不够完善。学生往往只有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才知道自己学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内容。同样,“慕课”也打破了原本各个学习阶段的限制,只要注册登录就可以接触到大学甚至研究生的课程,方便学习者学习的同时对学习者个人的接受能力带来挑战。为了适应学习者们各自不同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层次分级,从基础知识开始,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学科到跨学科等,让不同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学习者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

(三)建立“慕课”学习档案和学习者分级。

“慕课”在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同时是对学生自律能力的一次考验。从目前“慕课”较低的完成率来看这一情况并不乐观。调查数据显示,只有26.35%的学生完成了全部“慕课”课程学习。其中,真正能够保证课程学习质量的就更少了。在“慕课”的学习中,学生之所以会“毫无顾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各类“慕课”都是独立的。虽然都在同一个“慕课”平台发布,但是之间并无联系,学生该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表现不会影响其他课程学习。“慕课”平台对于学生在一门课程学习中的不合理行为,如作弊、刷课、未完成课程学习等行为没有记录,也没有任何惩罚措施,都是造成课程完成率低和学习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建立学习者的学习档案,对学习者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并以此为依据对学习者进行分级。对于不同等级的学习者给予不同的权限和一定福利,如只有达到一定等级才能学习某些精品课程或者达到一定等级可以免费学习某些课程等。同时对于学习过程中有不良记录的学习者进行降级甚至冻结账号处理。相信通过一系列措施,学习者将更好地学习“慕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海波.国外当前“慕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13(04):25-30.

[2]朱庆峰.我国高等教育“慕课”发展的困境及理路选择[J].教育研究,2014,34(23):73-77.

[3]伍优.大学“慕课”的传播现状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4]魏则文.“互联网+”时代我国高校教与学问题及對策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8.

[5]刘迪.“慕课”设计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6]杜冰.未来的“慕课”,将为你呈现知识森林[N].光明日报,2019-04-16(014).

[7]郭丽君,曹艳.大学生“慕课”学习满意度的影响机制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12):69-75.

[8]佐媛.“慕课”促进继续教育自主学习有效性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研究,2019(10):241-242.

项目介绍:2016年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项目编号:608。

猜你喜欢

慕课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