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亲子关系角度谈家庭教育的特点

2019-11-07林丽

文教资料 2019年23期
关键词:亲子关系家庭教育

林丽

摘    要: 家庭教育是人的一生经历的三种教育之一。家庭教育建立在特殊的人际关系基础上,使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具体来说,家庭教育关系是自然形成的,家庭教育具有基础性、情感性、隐蔽性的特点。家庭教育决定了家庭对人的一生的影响是必然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鲜为人知的,家庭教育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 亲子关系    家庭教育    教育特点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中进行的,是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1]。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由于建立在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基础上而具有不同的特点。

一、家庭中的教育关系自然形成

家庭是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构成社会的基本生活单位。亲子关系是家庭成员中固有的特定关系,表现为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同交互方式。这种关系由法律确认并加以保护,法律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父母有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以亲子关系为基础形成的教育关系决定了家庭教育中父母是教育者,子女是受教育者,两者之间不能互相选择。家庭教育能否实现,能实现到什么样的状态和程度主要由父母决定,儿童很难决定自己的命运。

国内外研究表明,亲子关系与儿童学业成绩有关,家庭环境和不良的亲子关系都可能导致儿童学习困难[2]。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一些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父母由于难以正常履行监管义务,致使其孩子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和学业问题。有研究表明,父母外出打工会给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尤其对于那些远距离外出务工的父母来说,他们与留守子女见面的机会较少,与留守子女的沟通频率较低,不能为留守子女提供及时的教育方面的帮助,会给子女的学校学业成绩产生负面的影响[3]。

父母的特点导致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学业发展。张文静等人对北京市小学生的心理虐待经历与家庭教养行为的关联做了一个研究,研究显示,有近80%的小學生在过去6个月至少经历过一种形式的轻度心理虐待。父母的负面教养行为是缺少养育技能的一种表现[4]。

由亲子关系决定的家庭教育是父母起主导作用的教育,儿童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对家庭教育的好坏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更难以采取合理的策略改善家庭教育的现状。

二、家庭教育具有基础性

人出生以后最先接触的生存环境是家庭,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家庭教育,人的一生都与家庭有密切的联系。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

最早影响人的家庭教育是胎教。子女在胎儿时期接受的影响可能影响出生后的行为。研究表明,胎教对胎儿的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影响,为其出生后接受早期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5]。

家庭教育为儿童首次进入学校系统打下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人在刚出生时不是完整意义的人,除了天生的吃喝拉撒睡等本能外,对世界一无所知,身体极其脆弱。在成年人的照顾下,儿童在家庭里学会各种适应社会所需要的基本行为,为上幼儿园打下基础,这种基础决定入园后的境遇。入园前家庭教育基础打得好,有利于入园后的生活适应,入园适应良好的子女会得到老师更多的喜爱。入园前家庭教育基础没有打好,入园后需要进行再教育,给社会适应带来不良影响。在没有学前教育机构的城镇里,家庭教育显得更重要。

家庭教育是生命成长的基础,为人的一生的发展提供背景和底色。子女一生都与父母有着密切的关系,子女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父母的积极参与。子女人生路上走的每一步都有父母的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思想观念都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子女一生的发展提供基调。马卡连柯指出:“不要以为只有在你们同子女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子女。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子女都有重要意义。”[6]家长要让子女向好的方向发展就必须以身作则。

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影响使家庭教育具有继承性。子女成年以后其行为还表现出家庭教育的特征,甚至子女在成家立业后,他们如何教育孩子也受到以前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风”“家传”的存在便是这种继承性的明证。家庭教育的继承性反映了家庭教育的影响极其深远,作用不容小视。

三、家庭教育具有情感性

儿童出生后与父母的朝夕相处、长期生活使双方产生稳固的感情,家庭教育在物质供养与爱的感情相互作用下进行。父母从物质上关心子女的生活,子女从父母的愿望和行动中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这种供养与爱每天都在进行着,并且正常情况下是相互作用的,子女会表现出对父母的热爱、关切,对家庭的眷恋。

情感上的相互作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父母爱子女,子女从父母那里学会爱别人,学会爱社会。侯芬等人的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投入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都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母亲教养投入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显著大于父亲[7]。

情感上的联系使父母成为更了解子女的人。父母爱子女,子女因为对父母的依恋和信赖而愿意把自己的思想观点、行为方式不加伪饰地暴露在家长面前,“知子莫若父”,就是这个意思。这种了解可以使家庭教育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也可能因为习以为常而对子女的不良行为视若无睹。

情感上的联系使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有时甚至超过学校教育。有教育者总结出的5+2=0现象反映的就是家庭教育的巨大力量。

父母对子女的情感会带来教育上的随意和不理性。父母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态度以自己的情绪习惯为转移,父母精神愉快时溺爱子女,心情烦闷时把孩子当做发泄怒气的对象。独生子女家庭可能会出现溺爱,多子女家庭会出现偏爱。有的父母时刻关注子女的言行,失去自我,把自己的一生绑定在子女的身上,让自己的生活几乎在为子女的忧虑与欣喜交错中度过。不理性的家庭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不会感到幸福,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影响学校教育目的的达到程度。

四、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家庭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相对独立性,家庭生活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一般情况下家长都会把家庭教育的目的、方式、手段、内容当做个人隐私,家长不主动说、不暴露,别人无从知晓。现代社会的“人际隔离”,使其他人不会主动过问别人的家庭教育,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会以“这是人家的家务事”为由不予干涉。

儿童通常被认为是家庭的私有财产,其人生任由父母处置。家庭教育的隐蔽性一方面保护了家庭的隐私,另一方面会隐藏一些问题。社会的发展要求公权介入家庭教育,有利于家庭教育更健康地施行。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是在特殊的人际关系下、相对隐蔽的空间里施行的,决定了家庭教育关系的不对等和家庭教育影响的深刻、久远。家庭教育的效果影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目标的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社会的关注、支持和监督。

参考文献:

[1]家庭教育[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E%B6%E5%BA%AD%E6%95%99%E8%82%B2/1060531?fr=aladdin,2018.11.25.

[2]白丽英,叶一舵.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2002,24(1):42-49.

[3]胡枫,李善同.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基于5城市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9,2(15):73.

[4]张文静,马亚婷,邓丽芳.北京市小学生心理虐待经历与家庭教养行为的关联[J].中国学校卫生,2018(8):1249.

[5]罗碧云,冼丹霞.母亲孕期胎教情况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9(3):413.

[6]余慧琴.家庭教育的几个特点[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02):109.

[7]侯芬,伍新春,邹盛奇,刘畅,黄彬彬.父母教养投入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亲子依恋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4):422.

猜你喜欢

亲子关系家庭教育
微信朋友圈中大学生屏蔽父母现象探析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亲子关系解读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