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的学生资助育人工作

2019-11-07余彬琼

文教资料 2019年23期
关键词:精准资助高校

余彬琼

摘    要: 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是育人工作的一部分,对贫困学子进行精准资助的同时也要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围绕生命教育、成长成才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发展性资助育人工作,挖掘学生资助工作的最大价值,实现最大效益。

关键词: 高校    精准资助    发展性育人

自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颁布并实施以来,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颇受重视,各学校先后搭建并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资助体系。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要求构建资助育人体系,把“扶困”与“扶智”和“扶志”结合起来,有效融合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和精神激励四方面内容,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基于此,本文认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既要做到精准资助,又要做到发展性育人。

一、精准资助

(一)精准宣传

做好高校学生资助须做好资助宣传。学生在入学前就应该了解相关政策,入学后便可按照步骤和流程完成申请、获得资助、专心学业。同时,宣传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学生喜闻乐见的。

1.将资助育人工作前置到入学前

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启动了自主招生、学业考招生、3+证书等多种招生形式,并分有春季招生和秋季招生。学校会利用寒暑假时间到成绩对口的中学开展招生宣传工作。因此,可利用此次机会组织学生干部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成宣传队伍进入母校对高三计划升学的学生进行宣讲,在开展招生宣传工作的同时加强对国家资助政策和学校资助制度的宣传;可通过设点咨询和派发传单等方式,传播国家资助政策和学校资助成效,激发寒窗苦读的学子的学习动力,解除家庭困难学生升学的后顾之忧,既给学生精神上的鼓舞,又让学生提前做好贫困资助的准备工作,在升学前的暑假有针对性地准备好各种贫困资料。

2.使用多种宣传途径

致贫方式有多种,有因病、因学、因天灾人祸,有的致贫具有不可预见性,加上新媒体的发展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高校对国家资助政策和本校资助制度的宣传可做到进教室、上校道、入手机,做到全方位、全过程。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离校,从学校到二级院系,从专业到班级,学校可不定期地召开资助政策宣讲会,或以班会的形式让不同阶段的学生深入了解相应的资助政策,清楚了解自己可以申请的受助项目。此外,通过官方网站、传统宣传栏、宣传手册等传统宣传途径,既在特定的时间节点发布资助工作通知,又不定期地发布各项资助政策;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发布学生资助专题宣传片,宣传品学兼优的励志学生事迹,树榜样、塑典型,营造积极向上、自立自强的学习氛围。

(二)精准认定

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极其重要。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的程序通常为学生本人提出申请,班级民主评议,班主任和专项工作辅导员审核,学校资助职能部门认定。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班级民主评议,贫困生个人隐私泄露、敏感心理问题等时常出现。有的学生因自尊心比较强而放弃资助申请,有的学生因利益驱动即使不贫困也提出申请。评议时,学生提交的是纸质的证明材料,甚至是复印件,存在一定的漏洞。

针对这个问题,高校可以将贫困生识别和认定工作系统化、科学化,即建立“家庭经济困难识别和认定系统”。给予贫困的认定指标和指标解释,并根据程度的不同赋予指标一定的分值,学生在系统上提出申请并上传相应的贫困证明原件的扫描件,班主任、专项工作辅导员、学校资助工作职能部门逐一根据学生的申请事项一一审核,最终由系统根据原有的指标分数合计得出总分。

值得注意的是,在贫困认定过程中可以依靠系统但不能依赖系统。在实际工作中可发现,申请学生提供的贫困材料琳琅满目,有的持有家庭成员下岗证、低保证等证明材料,有的仅持有盖有村委会公章的“便笺式”的贫困证明。因此,需增设其他识别途径,从生活各方面进行多类评估。如对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学生的饭卡消费水平进行评估,以确定申请者的真实困难程度;或通过班级和宿舍同学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其他消费情况,更好地甄别出真正困难的学生。同时,针对系统认定分值较高的学生,应详细核实,确定学生提供材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此外,还可通过制定全校抽查的人工审查机制,通过系统和人工的相互辅助,认真识别出“伪困生”,努力做到贫困认定“零误差”。

二、发展性育人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工作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公平是重要基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关系教育公平,是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重要保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既要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更要以此为契机加强育人工作。

(一)生命教育是基础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个体需要按照层次的不同分为五个方面: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救济型”的物质帮扶可以满足经济困难学生的第一层需求。然而,大学生作为正常的“社会人”,有其他层次的需要,如需要社交、尊重等。因此,在具体资助工作中,不仅要解决学生基本的生活问题,更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问题,生命的教育是重中之重。要充分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将生存、生活和生命融通,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教育引导贫困学生学会尊重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学会努力地生存和积极地生活,通过与他人分享对生命的感知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认真学习、踏实工作、幸福生活,追求自主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浸润感恩之心,获得心灵和谐,拥有道德良知,逐步实现生命价值。

(二)成长成才教育是关键

行为学习理論提倡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作为学习工具以发展和培养人的能力。即在一个组织中给成员布置实际的工作任务,当任务开展中遇到问题时,采取小组或者团队协助的工作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能力。在贫困生教育培养中,可以运用行为学习理论有效地帮助其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促其成长成才。

高校可通过社团协会组织贫困学子到社区做志愿服务,或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参与认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布置学生一定的工作任务。贫困生在适应工作环境并分解每一项工作任务时并非只有经验之谈,实际工作任务会带给贫困生更多自我成长机会,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取得实际的长足进步。比如,当策划组织一项志愿服务活动时,不同的人总是有不同的想法和意见,有人侧重劳动付出,有人侧重精神提升。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引导他们以商讨的方式不断进行修订和改进,最终形成一个正式方案,就可以让他们学到当工作中出现意见分歧时如何有效沟通,以及如何科学且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付诸实践,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就能有效处理此类问题,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该项能力。在贫困生成长成才教育过程中,还要关注他们的学习,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进行目标激励,帮助学生对生涯的宏图进行设计,引导他们有意识地逐步实现人生价值。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保障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点。大部分贫困生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但容易产生自卑、焦虑、虚荣等心理,甚至不希望有“贫困生”的标志。首先,高校应将国家的资助政策通过适当的方式传达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完全可以通过国家的助学贷款政策和其他资助及自身努力完成学业。其次,高校在对学生“扶贫”的过程中要注重“扶志”,特别是关注贫困生收到资助金后的日常表现,准确把握贫困生的心理变化。一方面,可以通过贫困生奖学金、谈心谈话、素质拓展、志愿服务等多途径从物质和精神层面给予贫困生人文关怀和锻炼,帮助他们排除心理困扰,使他们能够和其他大学生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实现人生价值。另一方面,可以树立优秀励志的典型,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贫困生正确看待问题,将经济贫困看成激励成长成才的动力,同时在榜样教育的激励下努力成长为师弟师妹的励志典型,达到传帮带的效果。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对高校贫困学子进行精准资助的同时,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把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融入学生资助工作中并贯穿全过程,开展发展性资助育人工作,挖掘学生资助工作的更大价值,实现资助工作的更大效益,是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核心要义。

参考文献:

[1]白雪.基于全面发展角度的高校学生资助育人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12).

[2]张秀杰.精准扶贫理念指导下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创新思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11).

[3]吴宏宇,赵成刚,杜林冬,张济春,肖瑞雪.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资助育人方法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2).

[4]卞玉龙.资助育人成效的体现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9(4).

[5]龐鑫杰,初彩霞,陈颖.资助育人工作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2019(3).

猜你喜欢

精准资助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