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提升之路

2019-11-07周雨然吴泽英

文教资料 2019年23期
关键词:科研能力高等教育本科生

周雨然 吴泽英

摘    要: 高师本科生科研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科研意识不强、课业负担较为繁重、科研经验不足等。为提高高师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学生应强化科研意识,教师应提高对本科生科研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高校应改善科研能力培养模式,并结合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高。

关键词: 本科生    科研能力    高等教育

高师即高等师范院校,指专门培养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当前高师本科生存在重“实践”轻“科研”的观念。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校本科研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特色,无疑对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科研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师师范专业的本科生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前身,科研能力急需得到提高。国家教育部2001年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根据科技进步的要求,注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1]因此,高校要大力开展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工作,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质量。

一、高师本科生科研存在的问题

高师本科生学制一般为四年,从南昌师范学院本科生科研情况的调查结果看,各年级学生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大学一年级:学识不足与科研意识薄弱

科研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学识储备和学术探究兴趣,大一学生在经历了十余年应试教育之后才迈入高校,部分学生不能主动意识到科研能力的重要性。他们按照一贯的思维方式,将本科阶段的学习局限于牢记书本上的专业理论知识,将科研活动当作研究生阶段才需要接触的事情。部分大一新生往往将课余时间和精力投入对以后找工作有利的事情上,如提升教学技能等。

(二)大学二年级:学习自由度低与表层学习

大二本科生的新鲜感逐渐褪去,对大学生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能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产生较强烈的科研意识。然而,由调查结果来看,大二的课程安排明显增多,理论课程占据了大半学分,促使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在理论知识学习上,且往往采取表层的学习方式。此外,大二学生同时存在考取英语、计算机等等级证书及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压力,学生的学习自由度受到局限,不仅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入思考与创新,反而导致学生几乎没有精力再参加其他科研计划项目。

(三)大学三年级:科研经验不足与习得性无助

调查表明,即使打算继续深造或从事科研工作的部分学生在大三阶段萌发了科研意识,由于在低年级阶段缺乏系统的科研训练,往往开展科研工作时无从入手,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服务于科学研究。即便有机会参与科研活动,因缺乏经验,极易在多次失误后形成习得性无助,逐渐失去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与毅力,甚至影响日后在研究生期间或教研期间的科研态度。

(四)大学四年级:实习与就业压力

大四本科生的科研问题主要来自实习与就业压力。高师本科生的教育类课程体现了培养目标,大多数高师本科生在大四阶段的培养模式均以实践教学为主,尤其是师范类本科生。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社会、胜任教师这一工作,学校往往十分重视大四实习期间学生在教学技能、方法和策略等方面的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缓解就业压力。然而,在实习与就业压力的双重下,部分大四本科生选择牺牲全部科研活动时间,对于避无可避的科研任务——毕业论文,往往敷衍了事。事实上,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看,一些高师本科生的科研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

二、提高高师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及态度

要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科研意识及态度,首先应优化本科生科研训练激励机制,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例如,通过肯定学生的学习品质、表彰学生的杰出表现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在学生顺利完成科研训练后给予一定的奖励等,对学生的科研意识进行渐进式培养。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科研创新的动力,提高科研训练质量。

此外,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及态度可以从高、低年级的差异入手,如让低年级学生做些科研的支持和辅助工作,学得一些技能,了解科学研究方法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为今后科学研究打下基础;高年级学生可以接受简单的科研训练,如结合毕业论文的选题对学生课题进行申报等。

(二)提高教师对本科生科研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

在对大学教师进行访谈时,笔者了解到,部分教师认为目前高师本科生不具备相关科研能力,没有必要开展科研活动增加教师的负担。事实上,本科学生往往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具有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容易冲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教师应对本科生科研创新的潜力给予肯定,充分认识到本科生科研的意义,主动承担对本科生进行定期、规律性指导的职责,把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作为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提早落实本科生导师制。这是一种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对本科生的学习、品德、思想、就业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在导师指导过程中,学生可以系统接受科研能力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我国大多数高校已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但部分导师仅仅在大四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才会给予指导,甚至部分高校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才会分配导师。如果提早落实导师制度,则既能从低年级阶段开始提高本科生对于科研的兴趣,又使导师有充足的时间带领本科生进行辅助性的科学研究,在缓解教师科研压力的同时,让师生共同合作深入完成某一项目。

另一方面,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在本科生学习过程中,课堂教学占了很大一部分,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对于知识较为匮乏、科研意识较为薄弱的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并适当地在教学内容中加入一些教育科研的前沿知识,同时采用启发式、问题式等研究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科研思考,激发本科生对于教育科研的兴趣和热情。对于知识结构已具一定雏形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考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例如专题研讨课、探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等,增加论文写作的专题训练,将科研小论文作为阶段性考查内容,使学生在多写多练的过程中提高科研能力。

(三)改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

为了更好地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高校要建立本科生科研管理机构,将本科生的科研训练与活动列入教育发展计划,进行规范化管理。此外,还应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主动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并将这一工作按照比例计入教学量,调动教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程方面,高校应优化课程分布,开设一些与科学研究相关的课程,并适当地将部分专业理论课程调整至低年级阶段,以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得到系统的科研能力训练。同时,完善本科生的综合评价体系,对科研课程设置相应的学分,提高科研项目所占的成绩比例,鼓励学生有意识地进行科研项目训练。

在科研实践方面,高校应积极拓宽资源支持渠道,向本科生提供科研活动经费、场地和必要設备等良好的物质条件,加大对于学生参与科研的支持力度,给予学生更多参与科研的机会。在校内举办科研论文大赛,每学期开放一次学生科研项目申报等;在校外与相应的中小学校建立起教研合作关系,号召学生积极参加寒暑假社会调研等课外科研活动,让科研普及化,强化本科生的科研实践。

三、结语

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认为:“科研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法和基本手段,大学要通过科研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2]基于教师专业化的需要,校本科研者是未来教师的一个重要角色。因此,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应从高师本科生抓起,对于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创新型教师具有重要意义。对高等师范院校而言,本科生是重要组成部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校综合实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在高师内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推动校风建设。对高师本科生而言,不仅锻炼了他们收集资料、数据分析、独立思考、团队协作等能力,还有助于系统的理性思维的形成。否则,本科生在教师这一岗位上,与其他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师范类学生相比,并没有更大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育〔2001〕4号,2001.

[2]吕莹,陈璧州.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03):69-71.

课题项目:本文为南昌师范学院校级课题项目“提升高师本科生科研能力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XSKY36。

猜你喜欢

科研能力高等教育本科生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科研能力途径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