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工作的若干反思

2019-11-07刘德儿洪治

文教资料 2019年23期
关键词:联合培养反思研究生

刘德儿 洪治

摘    要: 本文介绍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面临的现状,分析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及目前常见的几种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模式,对目前研究生联合培养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对研究生联合培养的现状进行总结。

关键词: 研究生    联合培养    反思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没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就没有强大的国家创新体系[1]。

目前我国正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精造”,这就要求各高校在响应国家发展的前提下,培养一批服务国家科技发展、服务地方特色崛起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对于培养具有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目前研究生联合培养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培养特殊需求人才[2]。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形势下,结合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现状,探索和构建符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市场需求的產学研有效培养体系模式,进一步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工作,对培养适应国家需求具备创新型和应用型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相比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更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如何提高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是研究生培养单位所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3]。

一、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研究生联合培养是为培养同时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研究生综合服务的合作教育模式。研究生联合培养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中“培养单位单一化”的局限性,其目的是通过高校与企事业等其他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研究,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开创学、创、研、实践的校企、校院及学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新途径,培养出符合国家需求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3]。

1.创新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十三五”规划》提出:“把促进研究生成才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提倡开放合作和个性化培养,充分激发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方面资源,促进科研优势资源、行业优质资源与研究生培养的深度融合,科教协同、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第一,研究生联合培养打破了“培养单位单一”的局限性,在培养过程中适当引入了社会资源和政府引导性力量,一定程度地减轻了高校教师研究生指导工作的任务量,同时又将新的社会指导力量加入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使研究生的培养从原来的单一导师培养过渡到校内、校外双导师联合培养,创新了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第二,通过联合培养的教育方式,探索适合校企、校院、校所等,产学研创的合作培养新模式,从而更好地培养出符合国家需求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第三,联合培养机制的实现进一步加速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社会的联系,弥补了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不强的不足。

2.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对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符合国家需求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一,联合培养使研究生拥有更多的实践训练的机会,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专业知识,弥补课程学习过程中不足的实践环节;第二,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能够得到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基础一线科研工作人员的指导,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第三,通过一线生产实践,发现生产过程中的不足,在发现问题中思考和反思,这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有助于高校了解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对行业需求的调查、研究和分析,以行业为导向,以服务需求为指南,根据市场和行业的需求对已制订的学科培养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修改,从而制订出更加合理、有效、适应行业和企业需求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再根据培养方案探索更加合适的培养方式和模式,更好地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职业素养高、专业实践能力强、符合行业及企业需求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对于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学水平、教育模式和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4.提高研究生就业质量

研究生的就业质量不仅指研究一次就业的薪资待遇、工作环境,还包括研究生就业后的发展前景、工作幸福指数和家庭幸福指数等。

通过联合培养,第一,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使得研究生的综合就业竞争力得到提升,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就业质量;第二,研究生更加接近社会,更加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将对自己未来就业后的发展前景会有更好的分析判断,从而提高一次就业成功率;第三,社会实践经验对研究生形成良好的择业观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择业观也能够促进研究生就业质量的提高;第四,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对自己的工作定位会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制定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会更加完善、合理,从而使研究生找到更适合的工作,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就业质量。

联合培养单位经过对研究生联合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研究生的道德品质、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这对于培养单位选人、用人具有指导性作用,对于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是很好的就业机会。

5.提高企业技术力量水平

联合培养基地的签订,对于企业攻关的科研项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学校科研力量的支持。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可以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增加项目组的科研力量,从而提升企业的科研技术水平。

二、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模式

1.项目合作模式

项目合作模式主要是指研究生导师承担公司的横向课题,就某一具体科研项目进行合作。该种模式是阶段性的,随着项目的结束,双方之间的合作随之终结,合作稳定性不强,对于研究生培养不具有连续性。

2.共建实验室或研究中心模式

共建实验室模式主要是指地方政府或企业与高校共同投资建设实验室或研究中心,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由高校提供实验室用房,政府或企业提供资金和科研课题的支持,高校和政府或企业共同聘请科研人员,高校安排一定规模数量研究生参与实验室的科研中,最终科研成果由双方共同拥有;第二,由政府或企业提供科研设备及场所,聘请高校老师到实验室或研究中心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到实验室的工作中。该种合作模式是一种较全面的深度合作,让研究生接触生产线,使教学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另外,这种合作模式对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也具有较好的延续性。

3.委托培养模式

这种培养模式是指企业委托高校,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种模式一般是针对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一线技术人员或与企业签订委托培养协议的学生,对于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则是为了丰富基础知识,加强理论学习,为以后的企业发展培养更高层次的技术人员,委托培养的学生则是为企业储备相应的基础扎实的技术人员,为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联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不匹配

校企共建的联合培养基地,以企業为主。高校安排研究生进入企业进行培养,得到大量的动手实践机会,但由于部分企业导师均担任企业的行政管理职务,工作繁重,指导研究生的精力与时间有限,导致培养出的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动手实践能力较强。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首首,需要校内导师对研究生加强专业技术知识学习的引导;其次,企业导师在提供实践机会的同时也要传授实践经验,进一步加深研究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理解和认知。

2.合作连续性不强

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普遍存在连续性不强的问题,一些联合培养基地因为学校生源、项目进展、企业领导的更换导致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经历由多到少的一个过程,逐渐导致无研究在基地进行联合培养,最终导致一些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有名无实。这就要求学校在签订联合培养单位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单位的稳定性和单位项目总量的可靠性及自身学科研究生招生的延续性等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研究生联合培养不但具有连续性而且具有扩展性。

3.规章制度执行不够彻底

部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签订,均会有关于研究生联合培养的规章制度文件,但由于企业与学校性质不同,一些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没有基地的专门管理人员,使基地空有规章制度但执行力度不大,导致一些研究生在基地行为规范不具约束性。加强基地内部研究生行为规范的管理和制度的执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主动性和能动性,是十分有必要的。

四、如何更好地做好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工作

1.加强政府引导及政策扶持

健全政府配套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推动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制度持续创新和健康发展[2]。引入政府的行政管理力量,以科技园区为基础,建立高校与园区的共建基地,由园区企业提供岗位需求,学生自由选择岗位。这种合作方式有以下优点:第一,研究生需求量更大,研究生具有更多的选择,能够有更多研究进入基地;第二,引入政府的监管力量,加强对进入基地研究生的管理,让研究生的联合培养规章制度化;第三,政府政策的引导,能够保证合作的持续性,使合作更加持久稳定;第四,从个别企业获得技术力量的加入变成整个园区获得技术力量的加入,进一步提高园区的整体创新力。

2.完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体系,能够提高研究生的参与积极性;完善的激励制度能够提高企业和导师的联合培养积极性。

制度和激励机制的完善,使管理制度化,让基地有学校的感觉,使研究就如在学校一般,有规律地学习和工作。

3.定期回校进行工作总结、汇报

定期安排联合培养的研究回校向校内导师进行工作进展的总结、汇报,与导师共同讨论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要点。这样能够让导师及时了解和掌握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定期督促学生在基地培养阶段的学习,对研究生的研究方案和进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加强基地与高校的沟通、协调工作

必要的沟通交流,对于促进基地稳定持续的进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强沟通交流,让学校及时了解研究生的情况和企业的需求,把握基地的未来走向,争取把基地做大做强,创建一个更加健康稳定发展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五、结语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点,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研究生的主要途径。地方高校如何更好地做好专业研究生的联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问题,这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努力解决,更好地提高培养基地培养研究生的总体质量,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服务国家工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Z].教研〔2017〕1号,2017.

[2]曾冬梅,薛文.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运作模式研究——以广西大学为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9):104-108.

[3]刘云,李阿丽.论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构建[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1):101-104.

[4]张云,聂瑾芳,李建平.对校企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若干思考[J].广州化工,2014(14):166-167,182.

[5]吴志军,陈翌,曹静.同济大学“卓越汽车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改革和管理,2010(2).

[6]徐木兴.“众创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6).

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XYJG-2016-126和YJG2016011。

猜你喜欢

联合培养反思研究生
校企高端合作 培养创新型工科博士
浅析《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机器人大脑”双培计划实施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