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行者》中抑扬手法的运用

2019-11-07魏一媚

文教资料 2019年23期
关键词:天行者人物形象

魏一媚

摘    要: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刘醒龙的《天行者》,反映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存在于中国二十年之久的民办教师现象及他们的生存状态。作者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一群栩栩如生的民办教师形象。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抑扬手法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

关键词: 天行者    人物形象    抑扬手法

与莫言的《蛙》同时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刘醒龙的《天行者》(《凤凰琴》《雪笛》《天行者》),反映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存在于中国二十年之久的民办教师现象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小说运用双线结构、写实、象征、对比等多种手法刻画人物,成功地塑造了一群栩栩如生的民办教师形象。在这众多写法中,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尤为突出。欲扬先抑也叫先抑后扬,既是一种构思方式,又是一种写作手法。“抑”起的是衬垫、蓄势的作用,目的是“扬”。《天行者》的核心内容是写界岭小学三代民办教师四次转正的故事,小说实写了三次转正即张英才、蓝飞及邓有米与余校长的转正故事,在讲张英才转正故事时,借万站长之口追叙了他自己转正的故事,并同时交代了明爱芬瘫痪的原因及凤凰琴的来龙去脉。下面就以四次转正故事为例,对抑扬手法的运用加以具体阐述。

一、第一次转正:互不相让,针锋相对

第一次转正是万站长的转正。万站长与明爱芬是界岭小学第一代民办教师,当时有一个转正名额,两人都想转正,万站长明知自己实力不如明爱芬,就利用不正当的手段,与已有两次离婚经历的李芳闪电结婚,因为她有一个当将军的叔叔可以做靠山,于是万站长得到了转正并很快当上了乡教育站站长。明爱芬明知万站长有关系,但也不甘示弱,想在考分上超过万站长,在刚生完孩子的腊月天,为了赶时间参加民办教师转正考试,竟蹚水过河,结果不仅没考成还把自己弄瘫痪了。她生不如死地活着,人瘦得像一张白纸盖在一副骨架上,她忍着不死,就是为了实现转正的梦想,她连说梦话都说:“即使死了也要到阎王那去转正。”[1](26)万站长虽然用不正当手段使自己转了正,但也背上了良心债,临走前不敢见明爱芬,就送给她一架凤凰琴,想让她瘫痪在床有个伴,在琴盒上写着“赠别明爱芬同事并存念”[1](23),后面还写上自己的名字,又怕自己的名字会刺激她,就用小刀把它刮掉了。

第一次转正,两人互不相让,结果万站长转了正,明爱芬致了残。从此以后,万站长就觉得自己欠明爱芬的,为了弥补自己对明爱芬的亏欠,他利用职权之便将瘫痪的明爱芬仍算作民办教师,乡教育站依然每月发给她35元补贴,说是为了照顾她的丈夫余校長开展工作。万站长为了补偿自己对初恋情人蓝小梅爱情上的背叛,对她的儿子蓝飞也是鼎力相助。人生有得必有失,万站长虽然在工作上风生水起,而他的家庭生活则乏善可陈,他挂念着的初恋情人蓝小梅最终嫁给了善良的余校长。小说中的万站长是个精明之人,料事如神,工作勤勉,为界岭小学一直奔忙着,这是在扬他的善,其实也是在写他的赎罪。所以,写万站长这个人物,作者就是用抑扬手法表现的。

二、第二次转正:一致同意,温暖人心

第二次转正是张英才的转正。小说的故事就是从张英才开始的,先写他高考落榜在家,百无聊赖,无心帮父母干活,还发狠地对母亲说:“你不让舅舅帮我找个工作,我连稻草也不帮家里动一根。”[1](4)他天天期盼着当教育站站长的舅舅万站长帮他找个好工作,以实现他做个城里人的梦想。结果舅舅安排他去全乡最偏僻、山最高的界岭小学当民办教师,他很不乐意地去了。因为心情不爽,所以他到了界岭小学,见到的都是不怎么好的景象。校舍是一排旧房子,见到的全体教师:余校长、副校长邓有米、教导主任孙四海,“觉得他们瘦得很普通外,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1](9)。见到的三个老师竟是全校的全部教师,还全是校领导,真是让张英才吃惊不小。到吃午饭的时间,张英才看到“余校长冲着野地喊了几声,学生们回来后,将野草和蘑菇分别放进余校长家的猪栏和厨房里”[1](11)。张英才看得很纳闷,认为这是在剥削学生,欺压少年人。当他看到余校长的儿子余志时马上想到电视里的非洲饥民,余校长家的早饭他觉得像猪食,勉强吃了几口就倒掉了。

接下来写界岭小学在全县贯彻义务教育法工作检查验收中竟以入学率96%通过了验收还得了先进,结果让张英才目瞪口呆,他忍不住,拿起笔给万站长和县教育局负责人写了两封内容大致相同的信,详细述说了界岭小学和界岭村在这次检查中偷梁换柱、张冠李戴等见不得阳光的丑恶伎俩[1](47)。这一告状信把界岭小学将要到手的800元奖金给敲掉了,于是惹得界岭小学的其他老师无比气愤,万站长气得打了张英才两个耳光。万站长说:“你以为我就不晓得这穷鬼都不肯来的地方,实际入学率只有百分之六十几?你晓得我在这儿教书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入学率才达到多少吗?臭小子,才百分之十六呀!我告诉你,别以为你比他们能干,如果这儿实际入学率能达到百分之九十几,让余校长他们当全国模范都算委屈,要当教育部部长才合适。”[1](48)万站长不容张英才分辩,继续训他:“你只花一张邮票钱,就弄掉了学校的先进和八百元奖金,余校长早就指望用这笔钱维修教室。其实,这儿的情况县里完全清楚,想提高这里的入学率,比别处抓高考升学率还难,都同意界岭小学当先进,你捅了一下后就不行了,窗纸捅破了漏风!”[1](49)至此,作者几乎都用“抑”的手法写张英才,其实是为后面的“扬”蓄势。

果然,张英才在界岭小学待了一段时间后,渐渐地被眼前的三位老民办教师所感动,“他将自己上山后的所见所闻,如升国旗、降国旗、李子的作文、余校长家的十几个孩子,以及孙四海的仅仅一次疏忽,就使学生险些成了野兽的美餐等,写成一篇叫做《大山·小学·国旗》的文章”[1](62),投到省报,引起了省报的重视,省报的王主任还到界岭进行了实地考察,情况果然如张英才所报道的,于是配了编者按与照片,将张英才的文章刊发在省报的头版,因此引起了外界及上级对界岭小学的重视。除了拨给界岭小学一百套桌椅板凳外,还破例给了一个转正名额,而且指定这名额要给张英才。可是张英才坚决不要,他认为工作都是其他老师做的,最应该转正的是资格最老的余校长,而余校长却坚决推辞。于是大家投票表决,在表决无果的情况下,余校长提议先将转正表格给垂死的明爱芬,说她之所以几次三番地寻死又死不去就是因为没有实现心中转正的夙愿,让她人生也有高兴的事,好早点结束这一痛苦的历程,于是大家一致同意将转正表格给了明爱芬。明爱芬激动万分,洗净手郑重地填写完转正表后就含笑去世了。经过明爱芬去世这件事,大家对转正之事似乎看淡了许多,余校长、邓有米、孙四海三人一致推荐张英才转正,觉得他年轻更有培养价值,而张英才坚决不要这个转正。余校长对他说:“邓校长和孙主任的确是自愿放弃的。只有一点,大家希望你将来有出息了,要像万站长一样,不管到哪里,都莫忘记还有一个叫界岭的地方,那里的孩子上学还很困难。”[1](76)余校长还将凤凰琴转送给了张英才。张英才后来在万站长的劝说下,怀着十分愧疚的心情接受了转正,最后张英才学成后仍然回到界岭小学当教师,学习期间也在为界岭小学的事奔走。这些都在“扬”他的善。在小说中,张英才是作者着重“扬”的人物,是一个被塑造得有血有肉、爱憎分明、知恩图报的好青年。

三、第三次转正:厚黑哲学,活学活用

第三次转正是蓝飞的转正。蓝飞转正,可不像张英才转正那么无私、光荣,他是很不光彩地私吞转正名额。蓝飞这个人物,作者一开始就用抑的手法写他喜欢厚黑一类的书,并要求母亲蓝小梅让她的初恋情人万站长给他安排工作,先被万站长安排在中心小学代课,在张英才及支教生夏雪、骆雨先后离开界岭小学之后,蓝飞也被安排到界岭小学当代课老师,还被任命为校长助理,这样使余校长有空外出学习,蓝飞因此有机会掌管学校的印章。就在余校长外出期间,又下来一个转正名额,蓝飞竟私自填上自己的名字送了上去,不告诉邓有米与孙四海二人,也未经余校长同意。为人处事确实黑得厉害。蓝飞私吞转正名额,事发后使邓有米与孙四海二人气愤无比,被万站长请回来“灭火”的余校长差点被邓有米掐死。邓有米和孙四海一致认为这一切都是万站长设的局,他俩都怨万站长与余校长,认为他们是串通一气的。余校长确实是和事佬,劝邓有米与孙四海说:“当初我让你们照顾一下明爱芬,你們不是二话没说吗?”邓有米说:“明爱芬是将死之人。”[1](47)余校长继续说:“将死之人都让她好死,活着的人更应该让他好活。蓝飞的事虽然木已成舟,想要翻出那些脏东西,譬如造假证明、以权谋私等,抹黑他,也不是什么难事,甚至完全可以翻盘。可翻盘之后怎么办?蓝老师连恋爱都没谈过,就要背上这些脏东西,岂不是生不如死吗?”[1](174)邓有米与孙四海经过一番内心的痛苦挣扎,终于归于平静。诚如文中王小兰说的,要么上面让他们三个人一起转正,否则谁也当不成公办教师,因为最应该转正的是余校长,而余校长在转正这件事情上是谦谦君子,一再退让。余校长说:“就说这次转正指标吧,反正我是不会要的。如果我要了,对得起你们二人吗?邓老师,我想你也是如此,我不要,让给你,一想到还有孙老师和老余,你会心安理得地填这个表吗?”[1](177)于是,这三人就形成了界岭小学的“刘关张”,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蓝飞转正后,对村长余实对教育的轻视有强烈的抗议,并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民主与法律的种子。后来他调到县团委,在县团委工作期间,他积极为界岭小学建设新校舍奔忙,为村长选举奔忙,这是在用“扬”的手法写他的善,其实也是写他对界岭小学三位老民办教师的愧疚。

四、第四次转正:全体转正,悲喜相交

第四次转正是所有民办老师都有机会转正。这本是天大的好事,但大家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要自己出钱买断当民办老师时的工龄。界岭小学的那帮民办老师,少的干了十几年,要七八千元,多的干了二十几年,要一万多元。在当时,这个钱数在他们看来是天文数字。民办教师每月能按时拿到的补贴是35元,最早时每月补贴才4元,其余一半钱要靠村集体发,而集体则是一拖再拖。民办教师们要养家糊口,课余时间还要养猪种地补贴家用,像余校长不仅要养家还要补贴住在他家的十多位学生。盼望转正,成为公办老师,是他们人生最大的祈求,这种盼转正的心情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是早已化为一种心情之癌,成了永远的不治之症。眼看交钱的期限快到了,孙四海除了急得长了一嘴的口疮毫无办法,余校长干脆顺其自然。结果只有邓有米好不容易凑足了一万元钱,这可是他们夫妇俩一辈子省吃俭用节约起来的,为了转正,他们连孩子都没敢生养,于是他按时交钱并转了正,美梦终于成真。像范进中举一样,他的妻子成菊高兴得几乎得了癔症,一个劲地傻笑着,是蓝小梅出招说了一句吓唬她的话:“如果再得意忘形,就将邓有米的公办老师资格作废!”[1](255)这才使她恢复了常态,而蓝小梅的话却一语成谶,邓有米刚转正不久的公办教师资格被开除了。因为邓有米惦记余校长和孙四海转正的事,知道他俩没钱,正好自己负责建造校舍工作,从村长余实的话里知道了接受2%工程款作为回扣是合理的潜规则,于是接受了2万元的回扣,准备给余校长与孙四海交钱,不想校舍是豆腐渣工程,在验收之际轰然倒塌,邓有米被开除公职,只好躲到外面避风头。这事到此并没有完,邓有米让妻子成菊去上级部门讨回了他买断工龄的钱,却替余校长交了工龄钱,使余校长得到了转正。邓有米为别人转正丢掉了自己的铁饭碗,简直是舍己为人,这是在“扬”他的善。他之前的小气,与孙四海的钩心斗角等,在此全一笔勾销了,他的人格在最后得到了升华。所以,邓有米这个人物,作者也是采取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来写的。

《天行者》中的主要人物几乎都是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写的。这种手法是小说讲故事时的一种蓄势手法,它让小说中的人物自身所作所为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人物与人物之间形成一定的对比与衬托,用万站长、张英才、蓝飞的转正衬托了界岭小学上二代民办教师的善良、正直,用余校长的转正衬托了邓有米及他妻子成菊的善良,还用张英才的父母与蓝飞母亲的善良映衬他们孩子善良的源泉所在。抑扬手法在刻画人物时,能使人物更加真实感人,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抑扬结合,就能扬长抑短,塑造出更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刘醒龙.天行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天行者人物形象
论刘醒龙《天行者》中三重话语形态的建构及融合
天行者
人物形象设计与包装设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天行者”燃料电池固定翼无人机
生存困境中的道德坚守
残酷的现实 浪漫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