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型糖尿病的针灸疗效观察与社区管理分析

2019-11-06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28期
关键词:证候针灸血糖

102200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2型糖尿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因而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与控制手段,已成为医疗工作者研究的重点与热点[1]。然而2型糖尿病发病原因与机制较为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同时,西医治疗糖尿病常用口服药或应用胰岛素,其不良反应大、服用剂量不当可导致低血糖等严重不良反应,因此研究中医手段治疗糖尿病意义重大。本文基于中医学理论及取穴方法,采用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观察临床效果并探讨糖尿病的社区管理,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共70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年龄36~64岁,平均(50.23±7.54)岁;病程3~18年,平均(8.41±4.77)年。治疗组年龄36~70岁,平均(54.67±10.96)岁;病程2~18年,平均(10.45±4.5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辖区内常住的35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血糖超标或未超标伴有临床症状的糖尿病患者,自愿加入本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35岁以下、流动人口、血糖已达标且不伴临床症状者。不依从设计方案的患者,并影响疗效统计,应按无效处理,不剔除。

观察方法:①对照组血糖超标者增加降血糖药物剂量,血糖未超标有临床症状者降血糖药物剂量不变。②治疗组除西药降糖药物(剂量不变)外,加用针灸疗法。穴位选择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曲池、胰俞(6~8胸椎旁阳性反应点)。随证配穴,上消加鱼际、复溜;中消加中脘、内庭;下消加关元、太冲。常用耳穴有内分泌、肾上腺、脾、肾、神门。穴位定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GB 12346-90),患者取仰卧位,暴露穴位,用75%酒精消毒穴位处皮肤进行针刺。隔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近期疗效评价。

表1 中医证候量化标准

观察指标:通过随访对患者进行远期疗效评定。建立随访表,治疗结束后对有效病例1个月内随访1次,以后随访次数随治疗效果而定。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血糖测定情况。

疗效判定标准:⑴糖尿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2]:①显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空腹血糖<7.2 mmol/L(130 mg/dL),餐后2 h血糖<8.3 mmol/L(150 mg/dL),或血糖较治疗前下降30%以上。②有效: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空腹血糖<8.3 mmol/L(150 mg/dL),餐后2 h血糖<10.0 mmol/L(180 mg/dL),或血糖较治疗前下降10%以上。③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血糖、尿糖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2)中医证候评分标准:主症分为轻、中、重,分别计2、4、6分;次症分为轻、中、重,分别计1、2、3分。11分为轻度,12~23为中度,24分为重度。中医证候量化标准,见表1。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般资料:对照组35例,在治疗过程中脱失4例,最终纳入31例,男15例,女16例。治疗组35例,在治疗过程中脱失3例,最终纳入32例,男14例,女18例。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为80.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49,P=0.019,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n)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P对照组 31 20.87±4.31 15.35±3.31 0.000治疗组 32 19.78±4.47 10.19±1.97 0.000 P 0.329 0.000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变化情况比较(±s,mmol/L)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变化情况比较(±s,mmol/L)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P对照组 31 11.28±1.94 8.08±1.41 0.000治疗组 32 11.93±2.62 7.65±1.21 0.000 P 0.271 0.18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组内比较,血糖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后血糖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讨 论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3],《灵枢·五变》:“余闻百疾之始期也……为消瘅。”《针灸甲乙经》首先记载了消渴病的具体取穴,如《针灸甲乙经》中载:“消渴身热、面目黄,意舍主之;消渴嗜饮,承浆主之;消渴,腕骨主之……”《备急千金药方》中提出了早期的针灸治疗观点[4]。“消渴”按照上消、中消、下消进行按证循经取穴,再根据针灸后的胰岛素靶细胞受体功能增强的原理,对糖尿病患者采用针灸治疗,进而对2型糖尿病起到防治的目的,通过临床效果对比评价形成其疗法体系,适宜其在社区糖尿病防治应用与管理[5]。

猜你喜欢

证候针灸血糖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猪的血糖与健康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