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生的“内功”
——修身养性

2019-11-04王济宪

养生月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养生学修身养性延年益寿

王济宪

什么是养生?古人把保健延年的方法都称为养生之道。传统的养生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要因时、因地制宜,讲究天人相应,以四时之变化,生物的生长、发育及秋收冬藏的节律来指导养生,此即古人所称之“法时”。同时,还需重视形体与精神的统一,物质生活与情志修养的关系,这其中的许多智慧,都是值得认真学习并加以利用的。

传统的养生学说,除重视外在的自然环境以外,还把养生和修身养性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修身就是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纯洁,养性则使自己的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自古以来,人们就重视修身律己。孔夫子的《礼记·大学》中有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告诫世人唯修其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大的担当。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养生理论当出自《黄帝内经》,其中所提出的理论之所以可贵,首先是把养生和修身养性结合在一起,养生和生存的自然环境结合起来。自然环境是外部环境,那修身养性则是修炼人体的内部环境。所以,《黄帝内经》一书里明确地说“气之长也,人亦应之”,意思就是要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因为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身心健康,人处世要乐观通达才能寿终天年。荀子讲的“得众动天,美意延年”,孔子的“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都是这样的意思。

从健身养生角度来讲,就是以德养寿,孔子说德者寿,养生修身制欲为之。健康长寿,提高生活质量是传统医学和养生学追求和探索的目的,从现在来看,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已十分丰富。古人认为,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关键问题是要学会调节、克制自己的欲望,所以古代人特别强调“人之为学,制欲为先”“欲不求大,乐常有余”,还有如清心寡欲,是公识公认的。古人认为,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知足使人平静,物欲过重往往浮躁。现实生活里又何尝不是如此!

人是得有所追求,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年代,不竞争就无法生存,生活的本身就是竞争。但是,人们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界限,为自身的合法权益、为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弱势群体去争是应当的;如果为了满足个人无休止的欲望去争,那可能还是危险的。一个人应当知进知退,淡薄名利,宽容让人。即便是为自身的合法权益、为社会的公平正义之争,也应该有“得亦安心,失也宽心”的心态和思想准备。这样才能让心、身常处于平衡、平静状态,是符合养生保健原理的。

古人常把养德与养生看成是一个统一体,孔子是这一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仁者寿”就是他提出的。鲁哀公问他“知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就说“知者乐,仁者寿”,把道德修养与养生联系在一起。古往今来,大凡心地善良,助人为乐,善行好事者,心境平静,乐观愉悦者,机体在均衡的状态下运行,血液循环和神经中枢都调节在最佳状态,抗病免疫,心平气和,身体健康。情志郁闷是诸多疾病的致病之源,特别是癌症等病的得病更是如此。其实,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知足者常乐”。

当然,古人讲养生是一个整体观念,不可偏爱偏废,也不能照搬,现今之人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取长补短,决定取舍,灵活运用。古人的经验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下总结出来的,现代人要有分析地去接受。

古代的养生家说大德必养其寿,还说德不修则寿易损,唐朝的医圣孙思邈从医生的角度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长寿”。荀子也告诫“乐意者长寿,忧险者夭折”,说法不同,但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关注自身的道德,是延年益寿的关键。现代养生学也认为行善事者多长寿,德高望重的学者多长寿。唐太宗李世民曾警戒大臣说,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贪腐官吏之所以不长寿,是因为做了坏事提心吊胆,胡思乱想,加速机体衰老,心情紧张,大脑就得不到休息,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必然免疫力下降,疾病自会接踵而来。这样的事例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现在不难理解,为什么古人总是把修身养性和养生保健相提并论,二者是相依并存,古人把养生概括了十个要点,其中就有一项是“反俗”,反俗就是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观念,改变一些不良习俗,接受新的有益健康的好习俗。要想延年益寿,就得更新不适宜的陈规陋习,情志健康了、心境阳光了,颐寿康体自在其中。这一点对老年朋友来说尤其要注意。

古代养生的典籍里有不少这方面的经验,管子于养生之道提倡清、静、明、了,刘安在《淮南子》一书中就说过,如何对待那些“听之不合于道,视之不合于性”的烦心事呢?就是“以中治外”,什么是“以中治外”?他认为行为受思想的支配,有了高尚的道德和思想境界,温、良、恭、俭、让的人际关系就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心境。所以,孔子说大德必得其寿。对人温、良、恭、俭、让,既是一种美德,也是养生的具体方式。我们说养生时多数人重视形体的锻炼,比如晨练或跳广场舞等,但对于心灵的养生还不够,人们既要重视形体劳动,同时还得注意调适心境。

晨练撷趣

在温、良、恭、俭、让,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的环境气氛中,人的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经常处于有规律缓释状态。民谚云“处事从容日月长”,保健养生也自在其中了。所以说,温、良、恭、俭、让是一个人修身立命的修养规范,也是一种健身养生的法宝,更是内功外功、体动心静、养生健体、延年益寿的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体现。

猜你喜欢

养生学修身养性延年益寿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传统体育养生学发展的路径抉择
我们能否为太阳“延年益寿”?
每天走20分钟延年益寿
Chinese calligraphy:the landscape beyond comparison
论深入研究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必要性
修身养性
论《太一生水》的“生命生成论图式”特征
论太极拳拳义中的儒道思想
修身养性的艺术
紧紧握手会延年益寿